登陆注册
5234900000014

第14章 山西省各市县书院(1)

1、太原市

太原市区

晋阳书院(原名河汾书院、三立书院)为山西省属书院。

河汾书院创办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由山西按察司副使陈讲倡议,利用原巡抚衙门旧址,扩充房舍建立的。书院内增建“三贤堂”,祀奉着山西历史上的三位先贤大儒王通、司马光和薛宣,以为士子们学习的榜样。有藏书1600卷,学田100余顷,在院生员150名。万历七年(1573)张居正奉诏罢毁天下书院,河汾书院即行停办。

三立书院万历二十一年(1593)时任巡抚魏允贞将河汾书院三贤堂移建于右所街,改名为三立祠。取“立德、立功、立言”之意,讳用书院名。并将山西历代名贤55人奉祀祠内,同时聚徒讲学,以三立祠为名,实际上恢复了书院活动,惯称“三立书院”。万历三十九年(1611)督学王三才移祠于后,前建考棚。遇试则为考舍,试毕书院如故。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矫诏尽毁天下书院,三立书院废止。魏被诛后,书院很快又恢复了。崇祯七年(1634)巡抚吴甡、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修葺并整顿书院,在应试生员中择优等者250名入祠肄业。袁亲临督导,每月大会三次,小会六次,相互讨论,并分列等次。同时以节余薪俸补助寒苦生员,深得生员拥戴,书院学术思想活跃。崇祯十六年(1643)时任巡抚蔡懋德又对三立书院进行了全面整顿,聘知州魏权中、举人韩霖、桑拱阳、傅山等主讲,学术研究与理学之风更加兴盛。明清之际,由于战乱,三立书院的师生大都逃匿,书院颓废不可收拾。清顺治十七年(1660)巡抚白如梅在太原侯家巷购地重建,增建房舍70余间,仍以三立祠之名恢复书院活动。康熙二十年(1681)镌补宝贤堂帖贮两廊。

晋阳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令直省省城设立书院,并拨银千两作为营建费用。三立祠经省抚奏准,改为晋阳书院,成为省立官办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巡抚胡宝泉辟三立祠东北隙地构堂庑,祀前明殉节巡抚蔡懋德,以同时殉难诸臣从祀。乾隆二十九年(1764)巡抚和其衷辟讲堂东之隙地建学舍40间,添建奎星阁于中央。嘉庆七年(1802)书院肄业生童暨绅士捐资重修奎星阁,其院中左右牌楼,则系布政司姚祖同捐资重修,各处房屋则系监院禀请上台筹款随时补葺。有大门5间,过街牌楼2座,龙门桥1座,讲堂5楹,东院学舍19间,西院学舍14间,西南院监院官厅6间,东北院学舍11间,讲堂后三立阁5楹,阁左右学舍12间,阁东北蔡公祠一院,左右学舍10间,阁东南奎星楼一座,以楼为中心,分列南北二院,共计南北学舍31间。阁后为山长官舍,内厅5楹,左右厢房10间,院舍建筑设施逐步完备。历任山长中,如雍正时期主院10余年的王珻,道光时期的李熔经,光绪时期的李用清都是恪守朱子学说的理学家。书院最后一任山长谷如墉出任山西大学堂总教习兼中学专斋总理。晋阳书院同它的前身河汾书院、三立祠不同的是,研究学问越来越少,教学重心日益转向考课,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有《三立祠记》,王道行撰文。

《三立祠传》,明·袁继咸撰文

《三立祠本末》。

《重修三立书院碑记》,明·巡抚吴甡撰文。

养德书院晋藩王府书院,原称宝贤堂,亦称志道堂、虚益堂。嘉靖四年(525)刻梁·萧统《文选》六十卷,嘉靖五年刻宋·吕祖谦《宋文鉴》一百五十卷,《日录》三卷,嘉靖八年又刻宋·姚铉《唐文粹》一百卷,同年,端王朱知祥将其所刻之书呈给嘉靖皇帝,皇帝亲笔御书,称赞朱知祥是“好学崇文”,并赐志道堂为“养德书院”。书院并不以讲学为业而以刻书为主要事业了。嘉靖十三年刻《初学记》三十卷。嘉靖十六年刻元·苏天爵《元文类》七十卷。

令德书院简称令德堂,为省属书院。清光绪八年(1882)山西巡抚张之洞奏准,选定太原府署之北宝贤堂旧址(今实验中学东侧)筹建令德堂,进行新式教育。光绪十一年(1885)令德堂全部院舍建成,系省立官办书院,经费由省厘金项下支付。张之洞亲自聘请晋阳书院山长王轩兼任令德堂主讲,另外聘请张于铸、杨笃、杨深秀等为协理。张还亲自制定了令德堂的各项章程。学生最初仅30人,后扩至50人,陆续增至70人。由提学使从省内各府、州、县学在学生员中甄录。设经史、考据、词章等科目。生员待遇:一般每月公费银4两,上舍生(贡生)为8两。后任巡抚胡聘之继续修订书院原有章程。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以令德书院经费不敷,详经抚院批准在司库备买积谷各项价银内借动银10000两,发交太、汾、潞、忻、平、泽等府州并属各当商领运,按年一分行息,遇闰加增,内有长子、盂县系按月一分行息,太原一县遇闰不加,共计有闰之年息银1104两,无闰之年息银1014两。光绪二十三年(1897)经巡抚胡聘之奏准,将令德堂改为山西省会学堂,书院山长改称学堂总教习,由屠仁守担任。增聘西学副教习,按《京师大学堂章程》实行中西并课。除经史为必修课外,增设政治时务、农功、物产、地理兵事、天算博艺等4门日课,令生员从中选修1门,广览众参。同时还仿照王应麟《困学纪闻》、顾炎武《日知录》等体裁,要求生员每日写日记一二则,定名为日课。日课每月写成1本呈交,评定等级,酌发奖金。经史必修课目要求每月默经1次,作策论1次。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失败,令德堂被外籍传教士趁机强占,校舍变成临时教堂,令德堂被迫停办。光绪二十七年(1901)书院制度彻底废除。次年,山西巡抚岑春煊在令德堂和晋阳书院的基础上筹备山西大学堂。原书院学生转入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

崇修书院太原府属书院,院址在太原府治东南上官巷原崇善寺。清同治元年(1862)崇善寺毁于火,布政使王榕吉就寺基建书院,直到光绪元年(1875)于其地改建太原府学,遂移书院于桥头街(道光中所建崇节堂旧址)崇修书院系太原府属书院,杨深秀曾出任书院山长。其生员从府属阳曲、太谷、太原、榆次、祁县、交城、文水、徐沟、岢岚、兴县甄录。而“通省士子之肄业晋阳、令德两院者皆得与课焉。”经费由所属各县筹集。此外,每年应需经费请借司库闲款银12000两发交凤台盐商,按年一分五厘生息,共得银1800两,遇闰加增银150两,以800两归还原本,以1000两作书院用款。后将前项本银改发高平县城两盐商各3000两,河东盐商6000两照前生息。光绪二十九年(1903)遵章改办为太原府中学堂。

柳溪书院在城西汾水堤上,创建年代无考,康熙时已废。根据康熙版《山西通志》记载)

晋溪书院是明清时期太原王氏一族的家族书院。在原太原县西南十里,晋祠奉圣祠北、胜瀛楼南(现晋祠博物馆内)初名晋溪园。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别号双溪老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曾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帝,历任户部、兵部、吏部尚书,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朝三重臣,谥恭襄。嘉靖五年(1526)告老还乡,在晋水畔建园,以号为名,称之“晋溪园”。王琼卒后的第二年,即嘉靖十二年(1533)其子王朝立在晋溪园西建王襄祠,并按照父亲遗愿,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遂成为王氏后代读书之地。书院的讲堂,最初名为“溪翁堂”,是历代王氏子孙听讲之处。讲堂挂有二匾:一为《白鹿洞书院教条》,一为《程、董二先生学则》。学生除王氏家族子弟外,还有本县及邻县士子,肄业生员较多。书院私人讲学之风较盛,很多有名望的学者前来讲学,如国学大师阎若璩、傅山、顾炎武以及清朝山西巡抚张之洞、“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杨锐等等都曾做客晋溪书院,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直接担任过晋溪书院的山长,亲自主持教务。清初,晋溪书院渐渐衰败,房屋年久失修,大半倾圮,几成废墟,王氏后人历有修葺。由于书院房舍宽敞,设施完善,明清时太原知县课试本县生员,还将考场设在晋溪书院,尽管书院时兴时废,仍然是明清两代太原县影响最大的私人书院,至道光初停办。民国以后,王琼十四世孙王惠等集资重修书院。20世纪50年代省干部疗养院利用书院基址和建筑加以修葺,供干部疗养,兼作文管所的办公用房。1992年,在政府和海外王氏的支持下,晋溪书院重建于原址之上,建筑坐东朝西。平面采用对称布局,分为前后两进院落,以居中的讲堂为界,前院为书斋、宾堂、客堂;后院为王氏宗祠,奉祀王氏始祖王子乔。晋溪书院大门为垂花门,门悬王琼十四世孙王宪题“晋溪书院”之匾额。书院的讲堂——溪翁堂改称“太原堂”,成为王氏后裔祭祖、联谊的场所。金匾上的“太原堂”三字出自著名书法家王墉之手,配有著名学者姚奠中先生撰写的联句“祖德宗功泽及寰海,高门望族仰止太原”。讲堂前立有《重修晋溪书院记》古碑1座,碑高2.5米,全文400余字,简述了晋溪书院的历史沿革及重修晋溪书院的过程。

桐封书院(原名晋泉书院)为原太原县属书院。

晋泉书院院址在太原县城后街路南(今晋源小学所在地)为太原县官办书院。清道光六年(1826)知县员佩兰出俸金百两以为倡,阖邑绅士量力捐输,共得银若干两,即旧地扩充修葺,于是规制始备,以营建之余金发商生息,酌定束脩膏火之费,榜其门额曰“晋泉书院”。聘阳曲艾延年为山长,生徒毕集。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王晋介筹增银800两;同治八年(1869)知县胡祖望又增入1200两,经费绰然。

桐封书院原晋泉书院。清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许荣绶修葺书院,整饬院规,以旧名晋泉不甚雅切,与绅士议改桐封书院,通详立案并易匾额,而晋泉书院额仍旧未撤。书院无固定学制及修业年限,山长由知县与士绅公议择聘,生童名额最多时20名,最少时10名左右。晋泉书院旧有发当商膏火生息本银3450两,按月八厘行息,应得利银380两;光绪十六年(1890)因屯粮征款多出银两,经知县归于书院本钱2000吊发商,按月八厘行息,应得息钱192千文,均作经费。光绪二十七年(1901)桐封书院改为太原县高等小学堂。

有《创修晋泉书院记》,员佩兰撰写。

《晋泉书院碑记》,晋阳书院山长田雨公撰写。

寻乐书院为私人书院,院址在原太原县晋祠(现晋祠博物馆内)清初建,书院甄录生员要求甚严,从学者多为博学之人。奉祀明代鹿维善,并以其《寻乐大旨》为办院宗旨。要求授业者引导从学者博学经史词章,并重经学训诂、考证,以求圣贤治学之乐趣,因此将书院命名为“寻乐书院”。

汉山书院系原阳曲县属书院。清光绪初年(1875)知县李荇山个人出资,在上马街东口(今进山中学院内)倡建汉山书院。书院错落有致,别具一格,落成后介休县薛桐威(字凤仪)写诗庆贺:“经营讲舍旁园林,佳趣超然至乐寻,始基崇创排浮义,广厦宏开见苦心。”从这首诗中,可看到薛桐威对李荇山个人办学的钦佩之情,也可领略当年书院园林式建筑的特殊情趣。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设为高等小学堂。

古交市

积秀书院原属交城县书院,在交城县北90里屯兰郡武家庄(今古交区武家庄)武公祠内,为武氏私学。从明末到清初武姓文武庠生积至100余名,地方有司旌其名曰“积秀”。侍御武攀龙、观察武调元及四川庆符殉难知县武来雨,皆积秀书院之生员。咸丰年间书院尚存。

清徐县

金河书院原徐沟县官办书院,院址在县城东南文昌阁之北金水河畔。明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王怀礼改医学基址为书院。万历三十六年(1608)知县杨国桢改为府馆公署。万历三十九年(1611)知县王敷学购置书院地二亩。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建为书院,但徒有其名。清同治元年(1862)知县程豫与本地人乔松年倡议并带头捐资兴建金河书院,取得地方士绅资助,两年后建成规模完整的书院格局。金河系涂水别称,源于太谷山间,曾流经徐沟境内。书院傍河而立,因此命名。书院有东厅3间,南北厢房3间,讲堂3楹,以“志在圣贤”额其内,以“人才渊薮”额其外;两旁有角门,南北配房各3间,又有生童肄业房南北14间,中建龙门1座,南北厨房各2间,大门左右门房各2间,门外有照壁。同治十三年(1874)补建大厅,两边耳厅各1间,上为希贤阁,祀本邑前辈。书院原无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知县以银1000两购书,诸生也陆续自置书千百种。有存当行生息银9400两,每年得息银830两,掌教脩膳银200两,生童膏火银300两,杂费银100两,监院节馈并书役工食银100两。胡联魁、孟丕荣、孟兰、任明哲、李廷实、常棣华、王汝桢先后任山长。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徐沟金河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学堂改学校,金河之名取消,变更为县立第一高等学校。1946年定名为徐沟中学。

有《金河书院记》,沈昆撰写。

《新建金河书院记》,乔松年撰写。

梗阳书院亦为原徐沟县官办书院,院址在徐沟县清源城原巡署西,即旧典史署,与金河书院同时倡建。同治元年(1862)知县程豫因清源距徐沟县治遥远不能就学,谋于县治金河书院之外别立书院于清源,暨乡学训导李有光、巡检袁鸿庆率绅士集银15000余两筹建,同治三年(1864)落成。书院南向大门5楹,额曰“梗阳书院”,以清源为古梗阳地而名之;院内仪门额曰“也是鹅湖”,仪门内为讲堂3楹,额曰“洙泗探源堂”,左右簃各2间;院内东厢房5间,西厢房5间,由讲堂而入为主讲室,内院正厅5间,东西厢房各3间,讲堂后门额以砖镌字曰“升堂入室”;仪门外折而西为汲古坊,坊左侧有井,入坊数步稍北为监院厅,厅分东西2间,中界以门,入门而北为考棚院。棚在院西厢计7间,有门有户有窗而无横壁隔开,取其宏而敞亮;东厢有屋7间,中有便门与讲堂前院通。考棚迤北尽处有门曰“敬修”,门内有厅5间,南向,为监院休息之所,主讲如携有眷属亦于此处居住。东西厢房各3间,厅之东有便门与讲堂后院通,监院厅西有小院,西南有角门,额曰“流水小桥”,门外有渠石桥横跨。讲堂后院东有小院,东北有角门,便于人们出入书院。前数步有照壁,它如碑亭、榜楼、门房、厨舍、溷厕悉备。并有《详定书院章程八条》。历任山长有郭有道、刘文炳等。创建书院剩款银12200两发商生息,通年九厘,可得息银1098两。充作每月试课生员奖赏费用,光绪三十年(1904)改称徐沟县梗阳高等小学堂。

有《创立梗阳书院碑记》,徐继畬撰写。

清泉书院原设在清源乡平泉村不老泉旁。创建于元代,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特别是经过明末四次禁毁和清初对书院抑制后坍塌。

2、大同市

大同市区

同类推荐
  • 二十四节气知识一本通

    二十四节气知识一本通

    每一个节气的,每一个读者的,天时地利,人文风俗,智慧积累。透过节气,参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 国学知识大全

    国学知识大全

    本书收录吕思勉先生《国学概论》《经子解题》《先秦学术概论》《理学纲要》《中国文化史》《历史研究法》《史学与史籍》《中国史籍读法》,是迄今讲授国学入门门径最全面的指导书。
  • 庄子一日一讲

    庄子一日一讲

    本书充分吸收和阐释了庄子关于“自由、无为、生死、智慧、养生、有用与无用”的思想,尤其是对庄子的人生哲学进行了平实而深刻的阐述。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一本了解和理解庄子思想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读本和参考读物。
  •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的写作受到赫勒“日常生活”理论启发,主要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透过他们在私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中的记述,揭露其在历史变换中的真实心理状况,研究其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师承关系、思想轨迹等情况,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喜悦与悲伤。借由对文人日常生活的个案解读,作者也尝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全新视角。
  • 阅读西藏

    阅读西藏

    《阅读西藏:注释神奇的土地》沿新修的青藏铁路进藏,从藏北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然后,从拉萨到达西藏的各个地区,去实地感受西藏的神奇和美丽。请注意,《阅读西藏:注释神奇的土地》分区是按旅行线路划分的,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并不完全符合现在的行政区划。
热门推荐
  • 官道

    官道

    某省文化厅。 王副厅长行将退休,厅里上下对此心知肚明。谁会是接班人?几个处长都在摩拳擦掌。老干部处处长有先天优势,他对厅长和几个副厅长的生辰八字了然于心,甚至比对自己父亲的生日还要清楚。现在,王副厅长终于要退了,这是一个机会,尤其是老千部处处长的机会。$$接着,一场围绕争夺副厅长位子的好戏提前上演……$$《官道》从文化厅大小官员各自的为官之道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逼真,生活气息浓郁,描写细腻生动。在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中融会自然主义,机智、巧妙而又不失深刻,读来酣畅淋漓。
  • 穿越之冷情太子妃

    穿越之冷情太子妃

    她,是来自21世纪的一略孤魂。为报母仇献出了一世轮回。自在一具六岁孩童身上复活之后一直以这世界的事外人活着。岂料遇到了那个他,那个让她在这世界上有了除师傅和师兄外想珍惜的人。为此斗皇族,灭皇朝,生死相随。他,是众人口中强大冷血,杀人如麻的一国太子,无人知晓他内心的脆弱和孤独。直到遇到那个明艳冷情的女子,从此付出一生至死不渝的爱。为她,他可以执魔刀杀尽天下人,也可洗手执厨勺为她做一生的佳肴.....本文男强女强,一对一宠文。
  • 七曜星辰别行法

    七曜星辰别行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如渊豪门,总裁别爱我

    如渊豪门,总裁别爱我

    恨到骨髓有多恨?当晚,他以莫须有的罪名逼她在他挚爱女子的墓前吞含剧毒的“相思豆”,要她血债血偿,母亲含冤之死成谜,她的调查他却层层介入阻止。他杀她在乎之人,只为看她如身在炼狱。
  • 超级民工混都市

    超级民工混都市

    张东,21世纪三好青年,一直以打小工为生。当他无意中掘到一破土陶罐…并且得到里面的稀世法诀的时候,不一样的世界出现了。
  • 绝凤传

    绝凤传

    相府嫡女沈轻橙前世遭到渣男渣女迫害,不甘重生。斗姨娘,斗皇权,甚至斗天下!渣男抛弃渣女爱上她,风流太子爱上,她可她偏偏爱上了腹黑温柔五皇子。“上辈子没有遇见她,这辈子,她只能是我的!”
  • 世界神秘现象

    世界神秘现象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 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 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 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 的“未解之谜”。
  • 十年终一世安然

    十年终一世安然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不论上辈子、上上辈子花了多少年才换的今世的盘根错节,只知道他们的这一生没有那么多百年千年,不能错过,不忍辜负。于是,他和她用了十年,终修得一世安然。十年,即为开始,亦为结束。
  • 雷锋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雷锋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长期英勇奋斗的结果。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无数的革命先烈、无数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奉献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他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革命斗志和英雄气概,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当今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仍需要这种强大的革命精神,把人们感奋起来,凝聚起来,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把自己锻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 决战风暴

    决战风暴

    少年被神秘大派收为弟子,修行了一部神秘功法而被卷入一个惊世阴谋,初涉修真奇幻世界。遭遇名门大派的贵公子、皇族世家的俏小姐、成名多年的修真名宿、奇特的高手怪人、一只萌到翻的小怪兽……千年一次的决战约定即将到来,风暴席卷了整个大陆,看我力挽狂澜逆转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