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66200000021

第21章 春秋学与关公崇拜(2)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将《春秋》一经对于国君人臣父子伦理和纲常秩序之重要意义表露无余。故孙复的再传弟子胡安国先以《时政论》二十一篇进上,“其论之目,曰《定计》、《建都》、《设险》、《制国》、《恤民》、《立政》、《核实》、《尚志》、《正心》、《养气》、《宏度》、《宽隐》。”并且声言“虽诸葛复生,为今日计,不能易此论也。”献言之后,“居旬日,再见,以疾恳求去。”以表无意于权势。这时的赵构也开始对《春秋》真正感到了兴趣:

“高宗曰:‘闻卿深于《春秋》,方欲讲论。’遂以《左氏传》付安国点句正音。安国奏:‘《春秋》经世大典,见诸行事,非空言比。今方思济艰难,《左氏》繁碎,不宜虚费光阴,耽玩文采,莫若潜心圣经。’高宗称善。寻除安国兼侍读,专讲《春秋》。时讲官四人,援例乞各专一经。高宗曰:‘他人通经,岂胡安国比。’不许。”

今日视之,赵构南渡之初,于经学诸书中独主《春秋》一经,不但是当时情势的需要,也是对熙宁王学的矫枉过正。从此胡安国得以专意传注《春秋》,且讼王学言:

“自王安石废《春秋》不列于学官,安国谓:‘先圣手所笔削之书,乃使人主不得闻讲说,学士不得相传习,乱伦灭理,用夏变夷,殆由乎此。’故潜心是书二十余年,以为天下事物无不备于此。每叹曰:‘此传心要典也。’”

胡安国的注经特色之一,就是把他的现实关怀明确地写入传注。例如在卷一“鲁隐公元年”之“春,公会戎于潜”传云:

“无不覆裁者,王德之体;内中国而外四夷者,王道之用。是故以诸夏而亲戎狄,致金缯之奉,首顾居下,其策不可施也。以戎狄而朝诸夏,位侯王之上,乱常失序,其礼不可行也。以羌胡而居塞内,无出入之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萌猾夏之阶,其祸不可长也。为此说者,其知内者之旨,而明于驭戎之道,正朔所不加也。奚会同之有书会戎,讥之也。”

针对两宋的纳币求和,将“夷夏大防”的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卷十“哀公十三年”之“夏,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传云:

“黄池之会,圣人书法如此者,训后世、治中国、御四夷之道也。明此义,则知汉宣帝待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萧傅(萧望之)之议非矣。唐高祖称臣于突厥,倚以为助,刘文靖之策失矣。何况于以父事之如石晋者,将欲保国而免其侵暴,得乎!或曰:苟不为此,至于亡国,则如之何?曰:存亡者天也,得失者人也,不可逆者理也。”这更是针对性极强的历史批评。甚至认为即便亡社稷,也应当以保持中华文化为第一要义。故明清之际王夫之《宋论》言及胡安国《〈春秋〉传注》,认为对于稳定当时局势起了重要的作用:

“是书也,着‘攘夷尊周’之大义,入告高宗,出传天下,以正人心而雪靖康之耻,起建炎之衰,诚当时之龟鉴矣。”

胡安国之《春秋传》此后即成为南宋元明清科第之基本教材。而《春秋》一经的地位也从此孤标特出,未遭异议,一直影响到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着名议论。后话不提。

又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之四甲编《春秋书国灭》条,说胡安国注《春秋》时,甚至明显地责备到徽、钦二宗的“北狩”:

“胡文定《春秋传》作于渡江之初。其论国灭也,曰:《春秋》灭人之国,其罪则一。而见灭之君,其例有三:以归者,既无死难之节,又无克复之志,贪生畏死,甘就执辱,其罪为重。许斯、顿牂之类是也;出奔者,虽不死于社稷,有兴复之望焉,托于诸侯,犹得寓礼,其罪为轻。弦子、温子之类是也;若夫国灭死于其位,是得正而毙焉者矣,于礼为合,于时为不幸。若江、黄二国是也。其旨严矣。如刘禅、愍怀,皆《春秋》之罪人也。近时鞑虏入蔡,残金之主守绪,乃能聚薪自焚,义不受辱,庶几于江、黄。”

这等于借《春秋》大义,向国君守臣提出了国难当头的三种可供选择的出路:被俘、出走或者死难,并且明确宣示了死难殉节虽然“于时为不幸”,但是“于礼为合”的严厉要求。结末罗大经提及蒙元入蔡灭金,金哀宗完颜守绪(1198~1234年)自缢的史实,认为符合《春秋》“义不受辱”之旨,等于又为亡国君主树立了一个新尺度。这时距离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厓门之战”失败,陆秀夫背负小皇帝宋恭宗赵昺投海殉国,只有45年。

徐梦莘回顾“靖康耻”前后北宋亡国的情况时,曾引乾道六年(1170年)左宣义郎、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刘焞的上书,感慨地说:

“重念国难以来,州镇牧守不可胜数,仓卒之间,望风弃城,盖十八九;婴城自守,百无一二。至于整兵迎敌,以必死抗节者,又绝无仅有。”

这和南宋亡国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誓死抵抗的情况,已经形成对比。

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中,首倡“《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之说。这里的“责备”,是“求全责备”之意,意即对于“贤者”应提出更为严厉的道德标准。在理学先导周敦颐“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的系列里,“贤者”正是儒士砥砺人品道德的第一级阶梯。如果我们在注意到,明末除了南明弘光以外,崇祯、唐王、鲁王和永历等几位或者临朝称制,或者监国之主,以及史可法、黄道周、李定国等一大批佐命大臣,陈子龙、夏完淳等一大批在野儒生都是以死殉职,所谓“死社稷”、“死封疆”、“死城守”者比比皆是的话,就更容易品出胡安国、罗大经的这一段话,对于理学亡国君臣的历史分量了。

不仅如此,黄宗羲(1610~1695)还标示出史家书写“殉职”的体例:“曰死之,曰战死,曰败没。”其间显有高下之分:

“死之者,节之也;战死者,功罪半也;败没,则直败之耳。”

显然认为“死之”是文臣一种主动选择的节义行为,“战死”已意味武将虽然尽力但没有尽到职责。至于“败没”则属于失职以后的身不由己,无足道哉。

黄宗羲此言或许出于对于崇祯煤山自缢的肯定,据载当京师将陷,臣僚屡上迁都“南徙”或“南巡”之言时,朱由检曾说:

“国君死社稷,正也。朕死决矣!”

崇祯虽然以刚愎昏庸着称,临死一言,总算是说了一句明白话。因此被南明朝廷谥为“烈皇帝”。

南宋理学史家首创“纲目”、“学案”、“本末”三体,即是欲以《春秋》经旨参以天理、人道、大纲、统闰,加以概括,编述为一体,以明经发覆,标立正道,订正统续,昭彰天理。而集理学大成的朱熹尝禀学于白水刘勉之、绩溪胡宪、屏山刘子翚三先生。《宋元学案·刘胡诸儒学案》全祖望案语云:“白水、绩溪、屏山三先生,晦翁所尝师事也。白水师元城(刘安世),兼师龟山(杨时)。绩溪师武夷(胡安国)。”刘安世是司马光的弟子,杨时曾在程颐门前“立雪”,胡宪就是胡安国的侄儿。在重视师承渊源的南宋理学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完美的谱系。朱熹也不负师望,大倡《春秋》“尊王攘夷”之说,这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和学生的讲谈录《朱子语类》中:

“《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而已。”

“《春秋》只是直载当时之事,要见当时治乱兴衰。”

“此是圣人据鲁史以书其事,使人自观之,以为鉴戒耳。其事则齐威、晋文有足称,其意则诛乱臣贼子。”

因此,他在与友人书信中提及《通鉴纲目》时,一再强调目的是要以“《春秋》谨严之法”,“会归理之纯粹”。自称“义例精密,上下千有余年,乱臣贼子真无所匿其形矣!”他还强调“夫《春秋》之法,君弑,贼不讨,则不书‘葬’者,正以复仇大义为重,而掩葬之常礼为轻,以示万世臣子遭此非常之变,则必能讨贼报仇,然后有以报君亲者。”此番史论如果是针对两宫北狩、南渡偏安的现实,那么其中的经世涵义,也不言自明了。

王应麟(1223~1286)和胡三省(1230~1302)都是素有家学和师承,跨越宋元的理学史家,也再一次经受了宗社覆亡、家国残破的深切痛楚。在他们笔下“《春秋》大义”之说,又生出一层刻骨铭心的议论。如王应麟以为《春秋》之法在于“谨严”、“切近”,以之行褒贬,正名分,明纲常,存天理。并举例言之:

“《春秋》以道名分成,皆三纲之大者也。曰‘成宋乱’,以宋弗督讨,而贿赂是取也;曰‘宋灾’,以蔡般弗讨,而细故是恤也;曰‘用致夫人’,以嫡妾无辨,而宗庙之礼乱也;曰‘大夫盟’,以君弱臣强,而福威之柄移也。吁,其严乎!”

以春秋之宋国为例,颇有针对南宋亡国之祸的现实状况而发的意味。他还声言“拨乱反正,莫近于《春秋》。”并以为:

“民心之得失,此兴亡之大几也。林少颖云:‘民之思汉,则王莽不能胁之使忘;民之忘汉,则先主不能强之使思。’唐与政云:‘民心思汉,王郎假之而有余;民心去汉,孔明扶之而不足。’”此中之“汉”,正如元人误读“汉寿亭侯”、“汉锺离”之“汉”,亦此中之“汉”,正如元人误读“汉寿亭侯”、“汉锺离”之“汉”,亦寓有深意在焉。后文再论。

胡三省为他穷毕生精力注释《资治通鉴》的工作定位,则直截了当的说:

“孔子定《书》而作《春秋》,《通鉴》之作,实接《春秋》后也。”

胡三省的同年黄震也是宋末理学的中坚人物,宋亡后饿于宝幢而卒,气节可知。他梳理了“道学”渊源流派,而且注意力集中在南宋当代史上,也对《春秋》“凡例”寓褒贬惩善恶的功用表示过怀疑,但仍然肯定《春秋》是为圣人“直书其事,善者、恶者,了然自见”,以达到“整一人心”的效果。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也对司马光《资治通鉴》颇多批评,认为“必先正蜀汉之称而后可”,强烈呼吁为三国“正统观”全盘翻案。

(第四节)《春秋》大一统

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向来是减少战争频率及其伤害,整合国家资源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故自西周以来,“盛世”理想都与“统一”密切相关。而其思想及理论资源,即来自于《春秋》学“公羊学”强调的“大一统”观念。又经过理学的发覆,对于中国宋后的历史发生了深远影响。所以中国自元代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如南北朝、晚唐五代与两宋那样,以割据或者偏安之主,或者倚恃天险长期与中央政权抗衡,或者通过纳帛输金以求自保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源于“《春秋》大一统”的观念随理学扩展而深入君心民心。

按“大一统”是《春秋》公羊学阐发“微言大义”的主要模板和典范模型。为使读者明了其推演逻辑,略述一二:

“大一统”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以下典籍:一、《春秋经》首条经文“元年春王正月。”二、《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三、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四、《汉书》卷七十二《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统风,九州岛同贯也。”

后世公羊家将“元年春王正月”划分成“元年”、“春”、“王”和“正月”。加上《春秋》书法惯常有的“公即位”三字,共得五个要素,即公羊家所谓的“五始”:“元年”为气之始;“春”为四时之始;“王”为受命之始;“正月”为政教之始;“公即位”为一国之始。并认为此“五始”显于《春秋经》之首章,可见其重要。

通过对“五始”进行词序分析,他们见出了“五始”之间存在着自下而上承载统系的逻辑关系:“诸侯”必载系于王之“政令”;“政令”必载系于“王”;“王”必载系于“天”;“天”必载系于“元”。但如果把这个逻辑顺序倒置过来,就产生出一个自上而下的伦理体系,即据“元”以正“天”;据“天”以正“王”;据“王”以正“政令”;据“政令”以正“诸侯、大夫”;据“诸侯、大夫”以正“民”。这正是理学家所认同的逻辑模式。“五始”亦可划为三端,即天、王、人。“元年”、“春”应属天之类;“正月”,“公即位”则属人事之类。“王”位于二端之间,上承天而下系人。这就是董仲舒所说的“置王于春正之间,非曰:‘上奉天而下正人,然后可以为王也’云尔。”

具体到政治运作,就是要求新君初立,必先颁历授时,以明正朔,并且进行种种礼仪鼎新,这都需要由确定新朝初年始于何日,即“王正月”的开始。如《尚书·尧典》所载大尧继禅,即令羲和授历于民:“迥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何休解传文“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今人陈立注曰:“以上系于王,知王者受命,布政施教,所制月也。王者受命,必徙居处、改正朔、易服色、书殊徽号、变牺牲、易器械、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一部二十四史,每于《志》中详述天文历法、地理版图、服饰车舆、仪仗祭祀等等细节,就都是因应着这些变更而来的。

董仲舒把强调“大一统”作为思想、法制统一的基本规律,他曾指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正因为皇权“授之”于天,因此也应当“受制”于天。所以天象变化的征兆,通过儒臣的解释,可以用来警示君王,限制君权。故汉儒可以“天”为由,理直气壮地申说“民本”,如“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春秋》之大义也。”“天下乃皇天之下也,陛下上为皇天子……夫官爵非陛下官爵,乃天下之官爵也。”在汉、唐、宋各代,代表帝统的君权和代表儒家的相权,可以在这个前提下构成一种相互制约关系,就是这个道理。

宋儒大多不赞同《公羊》、《谷粱》学褒贬善恶,“微言大义”的说法,朱熹亦然。但具体到南宋面临的现实,他的口风也有变化,认为:

“《春秋》固是尊诸夏,外夷狄。然圣人当初作经,岂是要率天下诸侯而尊齐晋?自秦桧和戎之后,士人讳言内外,而‘《春秋》大义’晦矣!”

面对北面强敌压境,南宋习《春秋》学的诸臣心理实在难以平衡。在主战、主和两派的纷争中,“恢复”始终是一个主题词,可以推想“大一统”已成为南宋士人的心意情结。最为着名的表述,便是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随着赵汝愚、韩侂胄主持“兴复大计”的失败,这个豪壮的旋律显得愈来愈微弱,“《春秋》大一统”的豪迈口气,在宋儒嘴里也逐渐变成嗫嚅,直至归于沉寂,最后传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钱锺书《宋诗选注》笺注陆诗,尝说:

“陆游死后二十四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十一《端嘉杂诗》第四首就说:‘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陆游死后六十六年元师灭宋,林景熙《霁山先生集》卷三《书陆放翁书卷后》又说:‘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虽经“端平入洛”,与蒙古共同灭金极其短暂的兴奋,但终于悲壮变成了悲怆,豪言沦落为难言。正缘如此,如果仅仅从个人或者小团体利益而言,宋儒尤其是理学诸公续绝往哲,建构文化努力的投入产出比,应该是最不划算的,因之常遭当时后世功利论者的批评、非难和耻笑。而陈寅恪于抗战期间偶读《建炎要录》,设身处地悟出“对历史抱同情之理解”,才打破历史学的冷漠,开创“宋学”研究之新纪元,对于宋儒的文化集成作出了新的评价。倒是理学的“北枝”把“《春秋》大一统”的声音放大出来,这就是元儒的“用夏变夷”,贯穿于郝经、许衡、郑玉、赵汸等人的《春秋》学观点之间,并通过他们,达于明清。此题关系甚大,望有心者留意之。

同类推荐
  • 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从形式到内容,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不妨随着编者的脚步,来学习欣赏散文吧,本书收录了多篇当代散文,并且由专家、名家为你解析、引导你鉴赏每一篇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有:巴金、王蒙、刘白羽、张抗抗、老舍、余光中、刘心武、秦牧等等等等。
  •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精选42篇豆瓣中关于美食的文章,42餐色香味俱佳美味,42种酸甜苦辣百味杂陈。你生气时,它能充实心腹为你解忧;你分手时,它能默默入心抚慰心灵;你想家时,它能治愈所有的孤独与无助。独自一人的夜晚,哪怕只有一碗升腾着热气的汤面,也足以温暖今后的人生。这里没有色彩明亮的图片,但足以让你口水直流,没有按部就班的烹饪方法,但足以让你口腹满足。一篇篇烹饪方法、品鉴心得,以及对美食背后隐藏的地区文化的分析与认识,让你更深刻理解“吃”的意义。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辣酱、蜜饯、小咸菜,是外婆的疼爱,是儿时的快乐,是悠悠的思念。美食带来的是一种情怀,一段回忆,一片乡愁,一种人生。
  • 京密河札记

    京密河札记

    这需要加倍的努力,加倍的投入,但收获往往又不是加倍。事倍功半的年馑屡屡发生。这曾经使我备感伤悲,也曾下决心退耕一亩地好专心致志地种好另一亩地。但这个愿望终究未能实现。原因固然很多,但最基本的还是缺乏孤注一掷的勇气。人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谈得上发展。犹若一个有经验的农民,他绝不在自己的土地上播种一种庄稼,目的仅在于防备颗粒无收。看来我种“两亩地”,动机其实也并不那么高尚,就像脚踩两只船的人,很令一些人看不顺眼,也很瞧不起。
  • 冰海荣光--“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

    冰海荣光--“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

    本书全景式地再现了"雪龙"号船在严酷的南极冰海上演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幕:"零经验"救援--身陷险境--抓住时机--脱困突围,在大片式展现的同时,将事件置于人类南极探险史、中国30载南极科考史、中国海洋战略发展成就和对南极科学考察的巨大贡献等宏大背景下,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全书汇集280张极其精美的相关图片,让本书极富现场感、震撼感。
  • 燕知草

    燕知草

    “当年” 一例是要有多少感慨或惋惜的, 这本书也正如此。“ 燕知草” 的名字是从作者的诗句“ 而今陌上花开日, 应有将雏旧燕知” 而来; 这两句话以平淡的面目, 遮掩着那一往的深情,明眼人自会看出。书中所写, 全是杭州的事; 你若到过杭州, 只看了目录, 也便可约略知道的。
热门推荐
  • 捉妖真人秀

    捉妖真人秀

    妖就藏在都市里,你信吗?你当然不信。但有这样一个人,他就倒霉的遇上了妖,并且被妖折腾的不轻。他是一个臭跑龙套的,他有伟大的演员梦,演技却超越当今任何一个空有长相的明星小鲜肉,但他却从未被任何人赏识。直到他遇上了一个美女导演和一个美女记者,三人合办了一个以妖为主的真人秀节目,他才一炮而红。他叫孙逸,是“捉妖真人秀”这一档特殊真人秀节目里,唯一的男主角。
  • 轩辕记之血域天穹

    轩辕记之血域天穹

    视我废柴,奈之我何?天不孕育于我,我自踏碎天穹!
  • 时间流逝爱情永在

    时间流逝爱情永在

    她从十年前就开始重复着一个相同的梦境…梦境中有玫瑰花田,由粉红泡泡,有蓝天白云,当然还有这柠檬印记的优质王子!他的每一个微笑,都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可是当现实中的柠檬星男生与梦中的柠檬星王子分别成为银币的两面,桃涩少女的心又该去向哪里?梦里梦外,爱或不爱,爱情从来都是勇敢者的礼物,只有坚定的人才能看到最后的风景!
  • 魔神时代

    魔神时代

    2012年世界末日,恶魔降临,就在人类在绝望之际,诸神降临,带领人类走向了新世纪······
  • 唯一深爱

    唯一深爱

    情窦初开的年纪,青梅竹马又如何?她爱上了一个永远不可能的人,命运的轮齿注定她一定要过这一劫,终于她不爱了,他暴怒,狂躁,“顾媛,你可以不爱我,但代价你要承受的起!”她不在软弱,对他置之不理,“我一定会承受!”她连他都放弃了,还有什么不能承受的?
  • 出世间斩情关

    出世间斩情关

    百世修行,百世遇阻!次次阻她的都是同一个人!他到底是何方神圣!他给的爱,她受不起,她不需要爱情,却摆脱不了他生生世世的纠缠!且看步入空门的小僧尼,如何出离世间,又如何处理她的情劫!
  • 我的机器人女友

    我的机器人女友

    在遇到凶悍霸道的她之前,我是一个情感骗子,天天靠欺骗女人赚钱,过着有今日没明天的生活。在遇到百般刁难我的她之后,我被她送进暗无天日的黑工厂,随时可能送命。原有的逍遥生活完全被打乱。经过和她一系列斗智斗勇的对抗后,我开始学会如何在一群豺狼虎豹中成为最黑最狠最让人怕的兽王!这段黑暗的经历让我走上了呼风唤雨的巅峰人生,不停缔造神话般的生命传奇……
  • 神雕之浪迹天涯

    神雕之浪迹天涯

    初中生杨林,一个神雕侠侣的忠实粉丝,穿越到了神雕世界会发生什么呢?
  • 火爆保镖

    火爆保镖

    高见感到有些惆怅,自个儿好歹7岁学武,8岁识字,9岁自学会上网看片的社会精英,放在古代那也是文武全才,可是万万没想到今儿个却要沦落到给人当保镖的地步!保镖?说白了就是高级点的佣人,主人饿了你要做饭,主人困了你要暖被窝,主人有危险了你要冲在最前面!也不知道保护的对象积了几世的福,能遇到自己这么一个超级暖男!
  • 我逆流的青春

    我逆流的青春

    如果有一天,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只是为了活下去,我们才有资格谈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角落里挣扎,他们想要的不多,却总也得不到。这是一段早该被忘却的记忆,因为无法释怀,我将它记录了下来。倘若偶然间,你读到了它,请不要告诉别人。我不想让一个人的忧伤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