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2500000006

第6章

身教代替言教,是最有效的家教。无为而治的家教,是最理想的家教。这里的“无为”实际上是“大为”——无须太多干涉孩子,只需要树立榜样。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在外努力工作,为人正派有美德;敬业爱家,回家常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事事用行动说话。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加紧学习,不需要督促。孩子只要能够坐下来,静下心,学进去,定会发现知识的奥妙,产生对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越学越自信,越学越有成就感。一旦学习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就会非常省心。

1.明智的父亲,重在立榜样

当今是经济社会,长期出门在外的父亲很多,孩子经常在看似完整实则缺损的家庭中生活。孩子小时候,夫妻感情默契,对孩子影响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会表现出叛逆的一面。

同一件事,在母亲面前是一种表现,在父亲面前就会是另一种表现,如果两个人都在还会有第三种表现,这就是孩子。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家家不同,其中,父亲的做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表现。

体贴的丈夫,如果能够理解妻子的不易,越是身在远方,就越是想方设法给予妻子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聆听妻子的倾诉,给予妻子最大的安慰。如果爸爸能让孩子感受到,在爸爸心目中妈妈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孩子对妈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爸爸的心情,孩子就不会故意调皮,故意让妈妈伤心。

王老师是一个择校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的学生,吃穿用度普遍比较讲究,但是,上课心神不定,放学到处游荡的学生较多。调查发现,其中有几个孩子是同病相怜,他们的家庭实质上已经名存实亡。看看调查的结果:

孙皓的妈妈说:“他爸爸整天不着家,我天天在家给他伺候孩子。现在孩子大了,和他爸一样,不让我说话,我一说话,就说我唠叨。我不唠叨,咱们谁也别管谁。我有我的朋友,也需要交往,我的身体也需要保健,每周安排两次健身。孩子都这么大了,让他自己管自己吧,我给他的钱肯定够他花。”

张铭的妈妈说:“从上初三开始,学校开家长会,孩子就不告诉我了。邻居问我为什么不去,我才知道。回来问孩子,他说我太胖,只会给他丢人,所以不让我去。”说着,眼泪掉下来了。

“他说,他喜欢他爸,可是他的爸爸在铁路上施工,半年不回来一次,什么都不管。现在孩子放学也不回来,晚上也不见他学习,我一说话就嫌唠叨,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

后来,由于这个孩子屡次违反校纪,屡教不改,学校要给予警告处分,并通知家长,这时候,父亲才露面了。老师和这位父亲深入交流后,父亲留下来和孩子一起生活,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孩子每天按时上下学,晚上在家里写作业,生活特别规律。爸爸感觉孩子挺好的,外地的工作一直在催,自己不能总待在家里,所以,告别了老师和孩子,返回了工地。不到一个月,孩子又恢复原状了。

见此情形,王老师又给孩子的爸爸通电话。这位父亲言谈中透着诸多的无奈。他说,“孩子小时候特别聪明,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我当时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可是到初二,孩子越来越叛逆,母子俩到了敌对的地步,孩子根本不听她的。我常年在外,妈妈没办法了就给我打电话,我不管多忙都得先处理他们的事。对他的妈妈,我要求很低,只要照顾好孩子就行,现在她把工作都辞了,就剩这点儿事,她都做不好,很令人失望。”

不幸的孩子,妈妈和爸爸各执一词,孩子尊重爸爸,但爸爸不在身边,孩子不听妈妈的话,妈妈每天都得照顾他。爸爸很无奈,妈妈很难做,孩子很委屈。

但是,男主外,女主内,孩子优秀的家庭是很多的。一般情况是,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家庭一定有问题。这让王老师想起上一届的李毅同学。

李毅的爸爸是搞电力工程的,在全国各地建电厂。每次回家探亲,他都会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他的孩子每次大考都是年级第一,其他方面也相当优秀。在一次家长会上,王老师请他介绍经验。作为一个成功的父亲,他带着强烈的责任心,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受到了其他家长的好评。

他说:“孩子能有现在的成绩,应该归功于孩子的妈妈。我常年出门在外,孩子的日常生活全由妈妈照顾。不过,我就是人在外面,闲下来的时候,想得最多的还是这个孩子。孩子大了,有一段时间不见,相互之间的话题就少了,感情上就会疏远。你天天想着他,他能感觉到。我没事就给孩子通个电话,有空就回来。

“男孩子,就得管,就得父亲管,当妈妈的虽然亲,有时候管不了。孩子就是孩子,‘恩情不如怕情大’。同一件事,我在家就没事,我不在家,他就给妈妈出难题,这怎么行呢?

“后来,我给他立了个规矩,我在家的时候,你怎么着都行,妈妈有什么不对,都可以说,你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可以冲我发脾气。但是,只要我不在家,你就得听妈妈的,对与不对都是为了你好。她是个女人,而且是你的妈妈,你一个大小伙子,回到家里,只有帮妈妈的分儿,没有挑毛病的分儿。如果我在外面打拼,你在学校不好好学习,你就对不起你妈,更对不起我。

“我给他讲,一个男人,必须准备承担责任,肩上的担子太轻,说话就没有分量,可是,你只要想挑重担,就得先长本事。

“这个孩子很有责任感,我不在家的时候,什么事都帮着妈妈干。学习上的事,他妈妈管不了,但是,孩子的一日三餐都搭配着做,也很不容易,互相体谅吧。”

多么明智的父亲,他虽然不能经常在家,但是,对家庭关系已经进行了科学的定调,“一个男人,必须准备承担责任,在学校好好学习,在家里帮助妈妈”,有这样的前提条件,孩子能不优秀吗?何况,爸爸经常给孩子打电话,有时间就回家,妈妈和孩子都生活在幸福之中,相互之间还在乎朝朝暮暮吗?所以,父亲不在家,孩子也很幸福。

可是孙皓和张明,他们的妈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怨气,为什么母子之间有那么多的摩擦,除了孩子的原因,妈妈的原因,也应该有爸爸的责任。

一个人带孩子,对孩子的约束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的孩子自制力很差,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就会增多。妈妈既要唱白脸,又要唱红脸,母子关系就会时好时坏。另外,父亲常年在外,家庭关系处理不好,对孩子对妈妈都会造成情感空洞,导致感情用事。

爸爸应该坚信,世上最真挚的爱莫过于母爱,母亲对孩子是无私的。如果父亲坚定地告诉孩子,尊重妈妈,接受妈妈的培养,不听妈妈的话早晚会吃亏,孩子就会认真考虑妈妈的建议。

用心的父亲,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孩子,把孩子的思想和体能用在正事上来,孩子就不会经常给妈妈出难题。

比如,孩子长高了,就要力所能及地减轻妈妈的体力劳动,帮妈妈擦地板、收拾厨间、倒垃圾、晾衣服,等等。

孩子总是为妈妈着想,帮助妈妈做事,母子之间怎么会产生摩擦呢?孩子的精力是旺盛的,只要身心健康,没有内耗,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但不会耽误学习,还会促进孩子提高效率。

明智的父亲还会经常把妈妈对孩子的肯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更感激妈妈。爸爸虽在外地,但经常交流,即使不谈学习,或者把学习放在最后过问,只要孩子聪明懂事,就不会甘心落后。

感情是相互的,有如此用心的爸爸,妈妈也会教育孩子尊重爸爸,体谅爸爸的辛苦。孩子也会明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对得起父母。所谓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品和德是第一位的。只要孩子品德好,不愁学习不努力。

相反,如果爸爸对妈妈的轻视和不满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来,那么,孩子对妈妈的轻视,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这与家长尊重老师的道理是一样的。要想让孩子尊重老师,紧跟老师学习,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教导孩子尊重老师。如果家长对老师有一点不尊重的情绪,孩子对老师的态度就会大打折扣。

由此,我想起了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三百多年前对于导师的精辟论述,当今社会同样需要借鉴:

“被父母或别人轻视的人,你是不能希望你的儿子对他有一点点尊重的。假如你觉得他应该受到轻视,那你就是选错人了;假如你对他表示了一点点轻视,他是不会逃脱你儿子的轻视的。结果,无论导师本身具有多大价值,无论导师对于职务具有多大能力,但在儿童的心目中一切都完了,此后对他也不会再有任何好处了。”(傅任敢译)

对孩子而言,出门在外的爸爸如何对待与其朝夕相处的妈妈很重要。假如爸爸对妈妈表示了一点点轻视,那她便不会逃脱儿子的轻视。结果,在孩子的心目中一切都完了。

所以,要让孩子把聪明用在正事上,父亲的作用不容忽视。夫妻双方对孩子的培养应该成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的成长期,容不得一时半会儿的疏忽。聪明的孩子,更需要明智的爸爸用心把握。

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妈妈为了孩子的成长能够做一位高明的母亲,孩子给她的回报,可能会出乎意料。

我们可以通过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同父异母弟弟马克出的一本半自传小说——《从内罗毕到深圳》来看看奥巴马的母亲是一位多么伟大的妈妈。

马克在书中透露,父亲老奥巴马曾殴打过他和妈妈,他不记得父亲做过什么好事。马克心中的家庭暴力狂,却在奥巴马总统母亲那里成了一位“好父亲”。

还在奥巴马幼年时,父亲就抛弃了他们母子,但母亲并没有心存积怨,让奥巴马去仇恨这个父亲;相反,奥巴马的母亲竭尽所能,在儿子的心中描绘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好父亲形象。所有的男孩要成长,都要向他的父亲学习。身在单亲家庭的奥巴马,正因为心中存有对父亲的美好想象,所以生活中不“缺”父亲。可以说奥巴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母亲的教育。

如果妈妈们能够修养自身,用自己的宽容和智慧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孩子也许可以更健康地成长。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无论是妈妈还是爸爸,只要有一个人真正为孩子着想,对孩子负责,孩子就会受益终生。

教子心经

● 同一件事,孩子在母亲面前是一种表现,在父亲面前就会是另一种表现,如果两个人都在还会有第三种表现,这就是孩子。体贴的父亲,如果能够理解妈妈的不易,在意妈妈的感受,给予妈妈关心和支持,孩子故意调皮的行为就会有所收敛。

● 如果孩子能为妈妈着想,帮助妈妈做事,母子之间就会减少摩擦。孩子的精力是旺盛的,只要身心健康,没有内耗,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但不会耽误学习,还会促进孩子提高效率。因为“他越是关心别人,他的心就越是开朗和聪明”。

● 丈夫轻视妻子,不懂事的儿子就会轻视妈妈,对儿子对妈妈都没有任何好处。丈夫尊重妻子,妻子会更自信,自信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不竭动力。自信的妈妈最终会成为教子成功的妈妈,这个父亲才是成功的父亲。

状元宝典:心态淡定不计得失,父子彼此信任

——2010年重庆高考理科状元:刘子源(总分696)

“心态一定要好,不要过多计较得失。”刘子源最大的优点就是淡定,不会计较一次成与败。例如高三期间的一次考试中,他最拿手的数学只得了一百零几分。拿到成绩时,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很快就不把这次成绩当回事了。

亲子关系上,父亲把他当成好朋友,彼此信任。“我相信我的儿子,他需要我帮助时,会告诉我。”正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那份信任和默契,让他们无话不谈。高考前夕,儿子突然说有点累,父子俩就跑到动物园去闲逛,只是闲聊,没谈学习,半天下来,刘子源的精神状态又饱满如初。

作为“状元爸爸”,他的父亲说出了秘诀:首先,家庭氛围要和睦,即使家长喜欢打麻将、喝酒,也不能在孩子在家时进行;其次,家长和孩子之间一定要平等对话,做朋友;第三,对孩子的事情不要过分干涉,特别是感情问题,不要武断打压;第四,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经常聊天散步挺好。

2.多一分感恩,多一分力量

从孩子懂事起,我就特别注意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孩子不记得他小时候两边的亲人们多么爱他,也不知道长辈们是怎么呵护他成长的。妈妈,有责任一点一滴地将这些告诉孩子,一来教育孩子不能忘记长辈的恩情,要重视亲情,尊重长辈,知恩图报;二来,孩子心中的亲人越多,幸福指数就会越高。如果他懂得尊重长辈,孝敬长辈,长辈会更喜欢他、欣赏他。他得到的掌声越多,表现就越优秀,因为他站在了被欣赏的舞台上,所以,更自信,更快乐。

我记得,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调皮了。到了期末,经过考试评先,然后放假,孩子一反往常放假时的喜悦,灰溜溜地回来了。因为,他尝到了上学以来第一次没有被评为“三好学生”的滋味。他知道,表哥表姐们都很优秀,春节相聚,大家都要相互交流的。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却一句话都没有说。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决定向老人求助。很快就要回老家过春节,一家三口已经一个学期没有回过老家了,祖孙相见一定备感亲切,如果能借助爷爷的威信,效果一定不错。

出行前,我在电话里向爷爷介绍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也谈了自己的想法。老人就是老人,有求必应,过程和结果都比我想象的好很多。

七天长假,祖孙二人一起打牌,一起去村委会值班,一起看鱼池,一起爬山。虽然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两人谈了些什么,但是,开学后,孩子不再故意调皮了,学习更用心了,写字更工整了。正是由于孩子从小对爷爷的感恩和尊重,爷爷的教育才会发挥很好的作用。同样的问题,换一个人处理,效果就会不同。

孩子13岁时,我患肌纤维质炎,大姨过来帮助料理家务。由于大姨家的哥哥姐姐都在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学,孩子们小时候在家长会上颁发的“教子有方”奖状一直在大姨家的相框中保存,孩子特别崇拜大姨,大姨也总能抓住机会和孩子交流。

一次,孩子放学后来到厨房主动帮大姨干活,就听大姨小声跟他说:“你妈身体不好,你也长高了,以后,到家里多干些力气活,上楼的时候帮妈妈多提些东西,这样才是孝顺的孩子。”

就这一句话,孩子记在了心里,只要和我一起上楼,总要拎上所有的东西。实在拿不了了,就加快步伐,再回来接一趟。

每个假期,孩子都要到姥姥家、奶奶家、阿姨家住上几天,每次回来之后都有进步,可以感觉到孩子更懂事了,更体谅父母了,更爱劳动了。

孩子心目中敬重的人越多,给他帮助的人就会越多,他受教育的机会也越多。如果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了误会,每个亲人都可以帮助排解。

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们讲“传喜不传忧”,意思是说,对自己的孩子,在谈到自己的亲人时,高兴的事多说,偶然的不愉快不说,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被更多的亲情所包围。这样的孩子才是幸福的,家族才会兴旺。这应该成为家族文化。传喜不传忧,讲讲孩子小时候被亲人们呵护着成长的故事,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加深孩子与长辈们之间的感情,同时,孩子也会沉浸在幸福之中。让孩子生长在爱的享受与付出的良性循环之中,他的精神家园会更美好。

我喜欢孩子,珍爱友情。我也经常和孩子谈到叔叔阿姨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无私、仁爱和睿智。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欣赏每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从而学会了尊重,懂得了向他们学习。叔叔阿姨们也一直关心着孩子的成长,长辈们的欣赏和鼓励是孩子奋斗的不懈动力。

我也经常给孩子讲,老师教过那么多学生,想不比较都很难。老师对学生说教,都是希望学生更优秀,学生应该珍惜。“好为人师”,是老师的职业特点造成的,其中也体现着老师的职业道德。做老师的,都想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如果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接受老师的教育,会受益无穷。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相信,感恩之心是孩子快乐的源泉,不论何时何地,多一分感恩,就会多一分力量。相反,如果孩子从小到大都不懂得感恩,就很容易陷入僵局。

张威是一个个性十足、我行我素的孩子。他的父母都在大学任教,他上高中的时候,父母分别评上了教授和副教授,可谓事业有成。可是,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成绩就开始下滑,父母都以工作为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在细微之处照顾孩子。另外,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的观点是,自己从农村考入大学,没有让父母操心,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如果孩子自己争气,也不用大人费心。所以,他们一直坚持让孩子自由发展。

可是,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上进的动力不足,每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吃饭、唱歌、上网,玩得不亦乐乎。父母有时也提醒孩子,考学靠自己,考上什么样的学校就上什么学校,不要后悔。最后,按张威的中考成绩,只能上普通高中。本来父母没有多想,孩子也没有提任何要求,高中开学报到,一切正常。但是,上学后孩子发现,初中的许多同学,有的靠自己的成绩,有的靠父母出的择校费都步入了省重点中学,而他却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上学的心气一下子全没了。可是父母有言在先,他很难张口。他每天闷闷不乐,开始和那些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联系,和他们在一起玩可以找到自信。从此,他晚上去歌厅、网吧,白天昏昏欲睡。老师找他谈话,他心里极不平衡,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没考好才来到这里,对老师的关心不但不感激,反而表现出极大的逆反心理。

后来,因为他问题频发,老师不得不与家长联系。家长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他转学。可是,从普通中学转入重点中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学期后,家长告诉老师,不转了。之后,孩子一句话都不和父母讲,老师找他谈话也一言不发。老师认为,这个时候,如果让孩子最尊敬的亲属出面,让孩子充分释放一下不愉快的心情,借第三者之口缓解亲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可是当老师把这个建议提供给妈妈的时候,妈妈犯难了,因为找不到这样一个人,孩子谁都不服。

老师问:“他的爷爷奶奶呢?”

“都在农村,他不会听他们的。”

“姥姥姥爷呢?”

“他们叫不到跟前去。”

“那么,叔叔姨姨呢?”

“别提了。”

总之,在直系和旁系血亲之中,除了妈妈爸爸之外,找不到孩子尊敬的对象,没有人能帮上忙。高中三年,张威就在和父母的较量中混日子。

我一直在想,每个人都应该是有根的,虽然孩子是独生子女,但是,周边还是会有亲人的。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都是宝贵的财富。不管这些亲人有多大年纪,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孩子毕竟是两个家庭的后代,长辈们肯定都疼爱这个孩子,如果妈妈经常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大家多么亲他宠他,并且把长辈的奋斗史讲给孩子听,孩子就会敬重他们,关键时刻就可以发挥作用。在高中这个特殊的时段,父母和孩子已经成为矛盾的对立面,第三人的出现,可以把亲情重新连接在一起。记得,王老师的儿子和妈妈叫板,母子二人各执己见。姥姥说:“你小时候得病了,只要你一哭,妈妈准哭,急得姥爷舅舅姨妈都围着你转。现在大了,怎么还让妈妈着急呢?这世界上,就是妈妈,不肯把儿子带到错路上去!”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来讲就有不同的分量,尤其是孩子敬重的人。如果一家三口成了一个孤立的细胞,孩子也会很孤单。也许将来孩子会明白过来,但是浪费的时光不会再回来。

独生子女时代到来之后,孩子周边的亲人越来越少了。妈妈要有博爱之心,用爱心激发爱心,用亲情传递亲情,给孩子营造一个爱的世界。多一分亲情就会多一分力量,感恩教育需要父母完成。

教子心经

● 孩子心中的亲人越多,幸福指数就会越高,他懂得尊重长辈、孝敬长辈,长辈会更喜欢他、欣赏他,他得到的掌声越多,个人表现就会更优秀,因为他站在了被欣赏的舞台上,心情愉快,自信心强。这种付出和收获的过程,就是幸福的传递过程。

● 孩子心目中敬重的人越多,给他帮助的人就会越多,他受教育的机会也越多。哪怕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了误会,也有人帮助排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得到来自多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经常给孩子讲一讲他的成长故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加深亲人之间的感情。

● 孩子的心目中存有亲情和感激,生活是幸福的。让孩子生长在爱的享受与付出的轮回之中,他的精神家园会更美好。

● 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尊重长辈,敬重长辈,孩子的亲人越多,幸福指数越高。

3.兰老师的经验,借养花来教子

兰老师出身教育世家,对学校教育有独到的见解,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深受历届学生的尊敬。但是,对儿子的成长,她的指导却很不及时。

她的儿子很聪明,但是上初中后,玩心不减,考试成绩一直不理想。于是,兰老师开始重视对儿子的管理。

妈妈身为老师,深知简单的说教很难解决问题,所以她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个心理教程。虽然只有40天,但收效极佳。下面是她跟我分析的情况。

儿子从小就喜欢养小动物,由于没有时间管理,就改为养花。花布满了兰老师家的各个角落,也给了兰老师很多启发。

兰老师买来三棵百合的幼苗,分别种在三个造型精美、做工精致的小花盆里。大家共同期待着幼苗一天天长大,每天早上都要看一看是否长出了嫩芽。每天下午放学后,妈妈都要和孩子一起看看是否需要浇水,浇水的时候也总是小心翼翼,生怕碰折了叶子。妈妈对花的珍爱,堪比孩子。

一个月过去了,其中一棵长出了花骨朵。

“终于要开花了!”孩子特别兴奋。

又过了两天,一朵浅粉的百合含苞待放。

又过了两天,另一棵乳黄色的百合也吐出了花蕊。鲜花盛开,大家都过来观赏,闻一闻它的香气,赏一赏它的芳容。

然而第三棵没有一点开花的迹象,仔细观察,顶端不再长叶芽,露出来的一点儿花骨朵又萎缩了。

“妈妈,它不开花,扔了算了!”

“再等等吧!”

又过了两天,花一直没开,妈妈也一直没扔。

“妈妈,还放着它干什么呀?占着地方!”

“它只是一棵花,不开花,就扔掉,妈妈就会伤心的,如果它是妈妈养了十几年的儿子呢?”

孩子陷入了沉思……

“我们同样给它浇水、施肥,它就是不开花!你不喜欢它,妈妈也一样!

“这棵花是令人失望,扔了也不可惜。不过它让妈妈联想到自己的学生,有时候,妈妈为了他们,都顾不上管你,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理解,他们不懂得时间的宝贵,不懂得珍爱自己,如果等他们成人之后,发现自己和这棵花一样一事无成,对自己、对家庭、对老师、对社会无以回报,会不会后悔呀?

“儿子,你的老师们和妈妈一样,都在关注着你的成长,老师对学生没有亲疏之分,只是有些学生的表现让老师很欣慰,老师就会表现得很高兴;有些学生的表现让老师很失望,老师在纠正的过程中学生不理解,老师难免会不高兴。其实,这也正是老师强烈责任心的表现。

“老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学生,老师也希望学生有所回报,而这种回报,在学生时期,就是好好学习,走向社会之后,就是有能力孝敬父母,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老师的价值就是成就学生,学生的成绩就是对老师的回报。

“越是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老师付出的劳动越多,因为老师深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他们不愿意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在义务教育普及的时代,连中学都上不好的人,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学生的父母把孩子从襁褓中一点点养大,不指望得到回报是不可能的。只是父母舍不得给孩子制造太大的压力而已!但是,如果孩子自己不思进取,心里没有父母,不考虑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草木有什么不同?

“所以,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感恩之心,社会和家庭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就应该认真学习,学知识,学做人。只有坚定学习的信念,才能抵制不良诱惑的干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充实自己,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回报父母,将来回报社会。

“百合,汲取着养料,沐浴着阳光,却一朵花也不开,最终会被丢弃;学生,衣食无忧,享受着优良的教育资源,却不学无术,将来会被同学们落下。

“儿子,初中是人生的黄金期,明年你就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不我待,妈妈就看你的表现了。”

妈妈语重心长,儿子句句用心聆听。再加上这段时间以来,兰老师时时刻刻用花提醒他,外松内紧,一点一滴地影响孩子,孩子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增强,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

现在的孩子,只要用心,初中的知识没有学不会的,做老师的妈妈管好了自己的孩子,就会有精力培养更多的孩子。

兰老师教育学生善于研究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教育儿子也不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精心设计心理教程,触动孩子的心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教子心经

● 妈妈要让孩子知道,老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学生,老师也希望学生有所回报。这种回报,在学生时期,就是好好学习;走向社会之后,就是成功的人生,比如孝敬父母、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老师的价值就是成就学生,学生的成绩就是对老师的回报。

● 妈妈要让孩子明白,因为老师深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所以,把自己的责任看得很重,才会苦口婆心地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付出的心血越多,学生应该懂得感恩,学生理解老师,才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 妈妈要让孩子认识到,父母把孩子从襁褓中一点点养大,不指望得到回报是不可能的。只是父母舍不得给孩子制造太大的压力而已!所以,孩子都应该有感恩之心,社会和家庭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就应该认真学习,学知识,学做人,将来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回报父母,将来回报社会。

4.特省心的孩子,其实不用管

教育孩子,不是每天附着孩子的耳朵讲大道理,也不是出了问题才去解决。定时定点作息是家庭环境稳定和家庭气氛融洽的必要保障,父子亲情是孩子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有人说,要做成一件事,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但是,要败坏一件事,只要破坏一个环节就行。在孩子的成长期,一日三餐是最重要的一环。

在省会,我对学生的早餐问题做过一个调查,有30%的学生早餐是在路边解决的。

同学在教委工作,女儿在省会重点中学,所在年级近两千人,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相遇,我都要向他请教育女方略,但是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这个孩子特让人省心,我从来没有管过她。”

确实如此,他从来不给孩子制造学习压力。但是,在生活上,他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孩子。2004年我们去郊县学习,会后大家一同回宾馆,他却匆匆忙忙地往外走。

我问他:“这么晚了你去哪儿?”

他回答说:“周末了,答应陪孩子一起玩的,两个人肯定在家等着我呢。”

次年暑假,会场设在郊外,中午只有两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大家都是在食堂吃快餐,然后回宿舍休息,可他一散会骑着电动车就往家走。

他说:“孩子自己在家呢,妈妈中午不回来。这放假了,也没多少时间陪孩子,每天三顿饭的时间必须保证。”

同学聚会,只要他来晚了,准是因为孩子。

他说:“学习上的事我很少过问,她也不让管,天天就是给人家做做饭聊聊天,这个孩子特让人省心。”

这就是他说的“特省心”!

一日三餐,按时按点,无论自己在哪里、干什么,心里总是装着孩子。他不提孩子的学习,但无时无刻不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对于处在中学时期的孩子,还有什么比进家有父母的温情,有可口的饭菜,有放松的环境更可贵的吗?

无独有偶,我的一位做医生的同学,儿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某重点中学。几年前,我带朋友找他看病,他约在早上七点。我很惊讶,问他:“你早上不吃饭了?”

他说:“我们家早上六点一刻准时开饭,孩子上初中了,早饭可不能马虎!”

慈父之情溢于言表!他作为主刀医师,在手术台前往往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可为了让孩子吃好早饭,自己也按着中学生的作息时间开始新的一天,多少父亲能够做到!

早餐可以说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信号。一日之计在于晨,如果孩子起床就可以吃到爸爸亲手准备的早餐,那他从中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顿早餐,其中饱含的亲情和期望不是只言片语能够传递的,对孩子会产生很大影响。

可惜的是,多少孩子得不到这样的养育,多少孩子一日三餐见不到父母!

一日三餐形式简单,但意义深厚。一日三餐给家庭教育提供了最好的时间和空间。一日三餐都和孩子在一起,“代沟”从何而来?

我的同事张老师的女儿,中考成绩全校第一、全市第九。他每次谈及女儿总是津津乐道,她聪明、活泼、自信、好强。

他说:“学习上的事,我们很少管她。她本身特要强,每个老师教的学习方法她都会用到极致。数学老师教了她如何对知识进行归类,她能用到很多科目上来;英语老师说假期最好把下学期的生词背一背,她不仅把所有的英语生词全部背过了,还把语文要求默写的语段全部默写了。老师留的作业在学校就完成了,回到家里就是自己总结,看自选的参考书。

“但是一日三餐是基本保障,这是全家人共同交流的最好时间。在我们家,吃饭前后开起玩笑来,没大没小,尤其是父女之间,每天都要斗智斗勇,孩子经常给你爆出笑料,我被她捉弄的时候多了!”

孩子上高中后,为了能让孩子继续享受这种愉快的家庭生活,他们不让孩子住学校宿舍,而是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虽然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他宁愿起早贪黑。

为了孩子身体健康,他们每天晚上都要和孩子一起散散步,玩一些健身器材,讲讲笑话,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

孩子这样的生活,既单纯又幸福,这种温暖与亲情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替代的。父母天天和孩子在一起,无话不谈,孩子便不知道什么是陌生感,什么叫代沟。

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心理健康,思想纯粹,有旺盛的精力,再加上学校的正确引导,他怎么会不好好学习呢?

有的父母平时和孩子见面的机会很少,出了问题也不从自身找原因。记得一个学生逃学进网吧,妈妈管不了。老师问学生,你爸爸呢?学生说,不知道,每天晚上我睡觉的时候他还没回来,早上我走的时候他还没起呢!

这样的家庭生活,还谈什么家庭教育?孩子再聪明也得耽误了。况且教育孩子并非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那么简单,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怎么教育,谈什么,都需要考虑。如果孩子每天都见不到家长,家庭教育从何谈起?没有一个强大的家庭后盾做保障,甚至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证,孩子怎能学好?

孩子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在学校要面对来自同学、老师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交流和指导。一日三餐正是和孩子交流的大好时机。孩子未必每天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可是一旦他需要的时候见不到你,就会造成情感上的缺失。情绪不好的时候得不到排解,和同学或老师发生了摩擦不知道如何处理,他什么也不说,家长什么也不知道,日积月累,一旦影响了学习,这一段的知识就会出现断层,时间一拖,跟不上课程,影响到自信心,厌学情绪随之而来。

经常听家长抱怨,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学习。这不全怪孩子,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有问题产生的相关原因。许多学生学习不好,不是智商问题,而是情商问题。

用心的父母感觉孩子特省心,因为父母和孩子心心相印,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最好的滋养。只要孩子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父母就会感到很省心。

管是为了不管,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孩子教育中的辩证法。

父母应把对孩子的培养真正放在首位,并且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不管自己在哪里工作,不管工作有多辛苦,不管时间多么紧张,养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事情,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有人说,天下没有难教的孩子,但一定要注意,这里说的是“孩子”。青枝发嫩芽的时候很容易造型,一旦枝繁叶茂,就没那么容易。“孩子”时期不抓紧,必然导致“很难教”。

教育学家说:“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位校长。”我钦佩这些好父亲,孩子在他们手里既省心又优秀,这是家庭的幸福,更是社会之福!

但愿更多的孩子能成为父母眼里省心的孩子。

教子心经

● 一日三餐,按时按点,无论自己在哪里,干什么,心里总是装着孩子。无须总提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这会让孩子心烦,默默地关怀与支持,温情地陪伴,胜过任何说教。

● 孩子的教育,不是每天附着耳朵讲大道理,不是出了问题才去解决。定时定点的作息是家庭环境稳定和家庭气氛融洽的必要保障,这其中所饱含的父子亲情是孩子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 家长抱怨孩子不爱学习,其实这不能全怪孩子。学习不好不全是智商的原因,也有情商原因。用心的父母感觉孩子特省心,因为父母和孩子心心相印,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最好的滋养。只要孩子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父母就会感到很省心。

5.包容孩子情绪,不剥夺他的自主权

上学和工作一样,都是艰苦的劳动,都会有疲惫的时候,应该允许孩子有情绪,也要包容孩子闹情绪。要允许孩子有休息的自主权,适当的休息不一定是坏事。

2007年高考,侯老师的女儿以650分考入某重点大学。谈起女儿的教育,她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小学开始就和老师的教育保持高度一致,学习上的事靠学校,家就是一个放松的地方。可以说孩子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出来的,平时做得好,关键时刻就能出成绩。”

她举了一个例子。孩子上高一时,五一放假七天,五月八日全年级统考。但是七天里,她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没有看过一次书。

“我们知道孩子累了,也希望她好好休息一下,不敢打扰她。到七日晚上,要返校了,她说什么也不去上学,央求爸爸跟老师请假。我们不能答应这一无理要求,求助她最尊敬的姥姥,才得以把孩子送到学校。

“出人意料的是,等统考成绩下来,竟然发现这次的成绩是上高中以来的最好成绩,班级第一。

“在此之后,孩子更自信了。”

侯老师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大姐的孩子。也是在高一的后半学期,他突然回到家里,怨气十足,甩出一句:“不上了!”

父母没做任何表示。但两个人暗自商定,要漠然处之。每天照常下地,干活,带他一起干,只字不提学校的事。一个星期过去,孩子突然对妈妈说:“我去上学了。”现在,这个孩子已经研究生毕业了。

两个孩子的共同之处是,都曾七天不看书。两个家庭的共同之处是,在这七天的时间里,家长都没有任何苍白的说教,只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泄的空间。

当远离课本的时候,大脑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整。充分休整之后,所学的知识才得以在大脑皮层消化整理、排列组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跳出课本,发展自己的思维,变成自己的能力。而父母的不管,正好给孩子提供了清净的环境,他的“不学了!”是字面上的,而内心深处始终不会停止思考。

实际上,国家规定的双休日、寒暑假,非常科学,让学生有张有弛。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我消化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有的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在孩子的节假日里大做文章。报课外班,请家教,孩子每天就是仰着头,瞪着眼,一遍一遍地听老师讲,听了校内再听校外,甚至不等学校开课就上所谓的“先修班”,学个一知半解,再吃夹生饭。这样下去,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孩子精疲力竭,兴趣荡然无存。

不能主动学,只能等着灌,孩子一旦形成习惯,就会陷入一种被动的接收状态。不动用自己的大脑,老师讲的无法变成自己的。没有节制地给孩子加餐,孩子消化不了。

许多家长说,“老师讲的他都会,但是一考就不行,孩子晕场!”俗话说得好,“教的知识用不上,长的知识用不清”。要给孩子“长知识”的空间。

孩子的时间不是安排得越满越好。给孩子一点“忘记知识”的时间,“忘记知识”就变成了能力。

前几天在学校值班,遇到一名高一新生的家长,恳求学校把孩子分到重点班。她说:“孩子平时成绩很好,这次是没有正常发挥。孩子肯定能跟上重点班的课。中考成绩不好,是因为孩子两星期前就不学了。中考前两周,孩子打电话回来和我们商量,说不在学校住了,要回家复习。我们好说歹说,让她再住一星期再说,到周末又哭着打电话,还是要回来。那么关键的时候,怎么敢让她回来,回来怎么办呀,我们又辅导不了,人家都在跟老师学,这不是等着失败吗?一定要熬到中考!还不错,总算拦住了。后来孩子说,在她们宿舍根本睡不着,大脑一片空白。”

可怜的妈妈,捧着一片爱心,认认真真地犯错误。可怜的孩子,17岁了,关键时刻都不能自己做主。

我想父母应当记住这句话: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不要剥夺孩子对休息的自主权,尤其在关键时刻。

教子心经

● 经过了长时间的苦读之后,孩子也许会产生腻烦情绪。但是,当孩子远离课本的时候,大脑就会得到充分的休整,所学的知识在大脑皮层消化整理、排列组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跳出课本,发展自己的思维,变成自己的能力。父母应允许孩子离开课本,给孩子提供清静的环境,而孩子的内心深处始终不会停止对知识、对未来的思考。

● 国家规定的双休日、寒暑假,非常科学,让学生有张有弛。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我消化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运用自己的大脑,老师讲的很难变成自己的,没有节制地给孩子加餐,孩子的消化功能就会失调。

6.先成人,后成才,孝顺教育第一位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其中爸爸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对那种“小大人”孩子来说。

张老师教学有道,他的儿子也非常优秀,这里的优秀不仅仅指学习。

四年前,老师们一起出游,全团共五个小男孩。当时,张老师的儿子最大,上六年级。一路上,他帮妈妈拎包,组织同伴过马路,进入景点后,把小朋友们聚到一起,寻找他们共同的乐趣。几个橡皮膏药都不再黏着妈妈了,整个旅途中,妈妈们感觉特别轻松,无不称赞张老师教子有方。

我去与张老师交流,虽然他很谦虚,话语也不多,还是让我得到了一些启示。他说:“孩子很小的时候,大人干活,他会跟在后面掺和,这是培养孩子的最佳时机。我很早就让孩子上手,从来没有因为孩子做不好就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孩子懂事了,就要求他,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爸爸要干什么了,你就跟着搭手,看爸爸的眼色行事。比如,爸爸要扔垃圾了,你能扔吗?能,你就去扔。爸爸要擦地了,你会擦了吗?会,那你就帮爸爸擦。

“后来,孩子他妈妈身体不太好,我们父子俩就说好了,在家里,不让妈妈干重活;在路上,不让妈妈拎东西。十二岁的孩子,一直是背上背着书包,手里拎着小包,和妈妈一起上楼。

这让我联想到苏联巴甫雷什中学校门屏风上的一则校训,“要爱你的妈妈!”立下该校训的就是该校的创办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写爱人民、爱领袖、爱祖国呢?”教育家回答说:“对孩子的教育应从具体的形象问题入手。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还能爱别人吗?”

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在他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老师说:“孩子看父母眼色行事,是父母经常训练的结果,已经习惯了。虽然劳动占用了一些时间,然而,孩子的学习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因为他越关心别人,他的心胸就越开阔,人也越聪明。虽然学校有制度,教师的直系亲属升高中可以照顾,但是,他坚持要靠自己的实力入学,最终以600分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

“至于学习方面,我很少过问。我从来不要求他考多少分,考第几名,只是告诉他,只要尽力就行了。他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学校的教育足以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将来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现在必须好好学习。

“我还经常跟他说,爸爸不指望你成名成星,你就做好我的儿子就行。父母养你不容易,懂得孝道就行。”

张老师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身教重于言教,责任意识成了孩子一个自然的习惯,做什么事都要和爸爸一样做到最好,学业更不例外。所以,孩子在做了爸爸的乖儿子的同时,学习一定也不会差。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一些高中生的家长,他们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快二十岁的人了,从来没有干过活儿,连自己的袜子都不洗。不干活就去学习,这也不错,可是他们学习也不行!

试想,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身心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德才兼备,“德”居首位,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可能独立于各方面的成长之外。

“爸妈养你不容易,要知道孝敬父母”。这话为孩子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直接的、实际的。

给爸爸递条毛巾是孝敬爸爸,给爸爸沏杯茶是孝敬爸爸,帮爸爸分担家务是孝敬爸爸,看爸爸的眼色行事也是孝敬爸爸。只要孩子有了孝心,就会想方设法做让爸爸高兴的事。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是不是孝敬爸爸?考出好成绩,靠自己的实力升学是不是孝敬爸爸?这都是孩子顺势思考的问题。孩子心里有这么明确的目标,生活便既是简单的、具体的,也是充实的。

青少年时期经常和爸爸在一起,这个孩子本身就是幸福的。做爸爸喜欢的事,给爸爸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从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爸爸要干什么了,你就跟着搭把手,看爸爸的眼色行事。”仅这一点,就足以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

爸爸在干什么?怎么做爸爸才会高兴?孩子从小就要动脑筋思考。孩子在小事上善解人意,慢慢就会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

上学了,老师在讲什么?老师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些孩子也会积极思考,因为他已经习惯于思考了。这个原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应用?他也会认真地思考,因为他已经具备了善于思考的品质。

“我从来不要求他考多少分,考第几名。我只是告诉他,只要尽力就行了。”不提目标,又不给孩子施加压力,就看他自己是否尽力了。充分相信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依赖别人。一旦孩子把学习真正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等不靠。

我特别欣赏张老师的教子方略,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先成人,后成才;不仅仅收获一个孝子,还会为社会培养一个栋梁之才。

教子心经

● 张老师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身教重于言教,责任意识也成了孩子一个自然的习惯,做什么事都要和爸爸一样做到最好,学业更不例外。所以,孩子在做了爸爸的乖儿子同时,学习也不会错。

● 教育孩子从具体的形象问题入手,“要爱你的妈妈!”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很难爱别人。

● 人的思维都受定式的影响,给爸爸递条毛巾是孝敬爸爸,帮爸爸分担家务是孝敬爸爸,看爸爸的眼色行事也是孝敬爸爸。只要孩子有了孝心,就会想方设法做让爸爸高兴的事。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考出好成绩,靠自己的实力升学,都是在孝敬爸爸。这都是孩子顺势思考的问题。孩子心里有这么明确的目标,生活便既是简单的、具体的,也是充实的。

7.身教胜于言传,孩子永不满足

李老师的儿子品学兼优,在2006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了清华大学。老师们经常向李老师请教,他很谦虚地说了自己一些想法。

孩子考入清华之后,很多人问我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其实我感觉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刻意地下什么工夫,细细想起来,唯有一点值得回味,就是家庭的学习氛围。

我不是全日制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工作后不断学习,取得了博士学位。孩子的妈妈也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专科学历,紧接着就报名参加本科自学考试,到现在还有最后一门正在备考。

我们家很少开电视,一有时间,就各自在自己的书桌上攻自己的课程。记得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学习时间长了,出来走一遭,看着我们都在学习,觉得没意思,自己就回去学习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习惯。

孩子只要能够坐下来,静下心,学进去,定会发现知识的奥妙,产生对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枯燥的事情了。越学越自信,越学越有成就感,学习一旦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不用再去督促了。

另外,我们还坚持一点,孩子上高中之后,家庭应酬降到了最少。绝对不在家里喝酒、打牌,如果有实在推不开的应酬,也必须留一个人在家给孩子做饭,和孩子一起学习。

知识方面的问题我们很少交流,很多学科也辅导不了。但是,我经常跟他说,虽然我的童年正值“文革”期间,学习环境很差,但是爸爸还是要和你比学习,一定要在你大学毕业之前取得博士学位。

孩子可能受此影响,回到家里,没有其他事情可做的时候,就是学习。对他来说,学习并不是一种任务、负担,而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生活。

所以,家庭的学习氛围、夫妻二人在生活中的表率作用是孩子茁壮成长的秘诀。

我们家平时买书很多,还订了许多杂志。孩子作业做完了,就阅读名家名篇。高雅的书籍可以陶冶情操。通过寻找学习榜样,尤其是阅读励志类的文章,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孩子现在在清华读书,在我看来已经很好了,但是,孩子不满足,感觉学一个专业不能满足自己的理想,决定要拿双学位。他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学习生活安排得非常紧张。

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学无止境,已经成了孩子的优秀品质,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这不正是家长所希望的吗?

这就是身教代替言传的家教。通过身教,引导孩子坐下来,静下心,学进去。书中有异彩纷呈的世界,书中有无穷的奥妙,科学的奥秘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家长不需要再做什么。

把孩子领进门,送一程,一旦上路,他自己便会发现风景原来如此美好,又怎会不用心畅游呢?

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家教。这里的“无为”是真正的“大为”,不是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在怎么做。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工作,但是回到家里,仍然积极地学习,学习已经成为父母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作为学生,又怎能不学习呢?

他们“把应酬降到最少,如果有实在推不开的应酬,也必须留一个人在家给孩子做饭,和孩子一起学习”。这种无为胜过有为。

有人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我认为,每一个成功的学生背后,一定有支持他的贵人,这里的贵人就是父母。

教子心经

● 身教代替言传的家教,是最有效的家教。孩子只要能够坐下来,静下心,学进去,定会发现知识的奥妙,产生对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越学越自信,越学越有成就感。一旦学习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不用再去督促了。

● 无为而治的家教,是最理想的家教。这里的“无为”实际上是“大为”。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工作,但是回到家里,仍然积极地学习,学习已经成为父母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作为学生该当如何,就不需要多加解释了。“把应酬降到最少,如果有实在推不开的应酬,也必须留一个人在家给孩子做饭,和孩子一起学习。”这种“无为”胜过“有为”。

8.面对网吧,成也父母,败也父母

我对初中生上网的问题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对象既有家长,也有学生。既有普通中学的学生,也有重点中学的学生。

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去了网吧,感到不可思议,三言两语之后,就拳打脚踢。他认为,孩子怕了,就不敢了。有的是死死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认为没钱办不成事儿。而有的家长则是靠亲情与智慧去感动孩子。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那些屡教不改,继续去网吧的孩子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说:“反正他们不肯真打死我。”

“有时候妈妈打得根本不疼。”

“平时只要留心,攒钱的机会还是有的,早餐、零食,都可以攒下来,学校收费的时候也可以趁机多要一些。”

我的孩子上初中时,我问他,你们班的同学去网吧吗?

他说:“没进过网吧的人太少了,连第一名田雨都去过。我们老师从小区对面的网吧一下抓住了六个人。但是,这些人都不是真正去玩的,只是想看看那些网络游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不傻,永远也不会被游戏玩了。”

“你去过吗?”

“当然,必须去看看,得知道是怎么回事吧!你不用担心,玩玩它还可以,还能叫游戏玩了自己?

但是,不能否认,那些空巢的孩子,家对他没有吸引力,而游戏厅却是很温暖的。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大都是由于刚开始玩的时候,父母根本不知道。等家长发现了,孩子已经上瘾了,再管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因为沉迷网游而耽误学习的孩子不在少数。对未成年人,家长应该负全责。

刚才提到,孩子们都是有好奇心的,网络游戏风靡于世,孩子不想去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的孩子可能真不用管,因为他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对游戏有免疫力。

但是,为了万无一失,家长还是给孩子敲一敲警钟为好。

那么,对玩心较重的孩子,家长们是如何应对的呢?哪一种方法效果更好呢?

肖明的妈妈是一位白衣天使,贤淑、聪慧。她不会感情用事,而是从亲情出发来感动孩子。

她说:“孩子,父母按时上班,你按时上学,大家按时回家,都是在履行自己的责任,都是在创造自己的生活。全家人平平安安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如果到了放学时间我看不到你,你知道我有多担心吗?看不到儿子,我什么活儿都做不下去,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吗?我相信,如果你到家看不到我,也不知道我去了哪里,你也会担心我的,因为咱们谁都离不开谁。”

说着,她看不到孩子时的那份焦急哽噎在喉,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落,无论如何都控制不住。“孩子和我是相通的,我伤心,孩子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放学后他知道我在惦记着他、在等他,就不会轻易地改变路线。我每天按时回家做饭,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等孩子回家,孩子再也没有让我伤心过。”

侯老师管学生就有高招,教育自己的孩子更是不在话下。她知道孩子喜欢网络游戏之后,便利用周六的时间,亲自带着孩子去了网吧。她们不喝水,不吃饭,就干耗着,孩子事先没有准备,所以早饭吃得很少,而妈妈是有准备的,到中午都不饿,最后,反而是孩子劝她回去。

离开游戏厅,侯老师问孩子:“这个东西真那么好玩吗?我怎么觉得它在浪费我的生命呀?”

孩子不说话,侯老师继续说:“人活80岁也不过29200天,我拿出这半天的时间,给大家洗洗衣服,包包饺子,会感觉活得很有价值,这样浪费生命太可惜了!我都不能原谅自己。儿子,玩这个和你自己的理想沾边吗?我看还不如打打球、游游泳、读读书,帮我做做家务呢。

“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你的思想让那虚拟的世界侵占一会儿,就是在浪费生命,因为你不可能像游戏里的那些人一样,不吃不喝。像你这么聪明的孩子却让游戏耗费生命,实在太可惜了。”

之后,每逢周末,她便和孩子一起爬山,去体育馆打球,孩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运动,生活很充实。

于航的父母是做卫浴生意的。他们认为自己小时候经济条件太差,没有上过大学,非常遗憾,千方百计地挣钱供孩子读书,孩子的吃穿用度,在班上都是一流的。但是,因为父母早出晚归,孩子要自己上下学,从初二开始,便常常一个人进网吧。父母曾多次把孩子从网吧找回来,软硬兼施,以为孩子不会再去了,和从前一样继续做生意。

一次,他们晚上回来,发现孩子不在家,很是着急。两个人开着车来到从前孩子去过的网吧,一个一个地找,竟然没有找到。两个人急了,是在网吧还是有其他不测?心里真的没底了,报警,时间尚短,不报警,又怕误事。两个人急得开着车在市里转圈,看到网吧还是进去找,正不知所措的时候,发现孩子从前面一个网吧出来了。妈妈正要下车叫孩子,爸爸把车门一锁,一踩油门,紧接着一个急刹车,一声刺耳的巨响之后,车子停在了孩子面前,把孩子吓了一个趔趄。马路两边的人全都围过来了,“出车祸了,还是个孩子!”众人议论纷纷。爸爸大喊:“谁都别管,是我儿子!”他拉着孩子,从后备箱取出一个大扳子进了网吧,把衣服一甩,用扳子指着营业员说:“你再让孩子进来,我给你砸了,信不信!”回去后,爸爸怎么打都不解恨,说:“那一天,我真想把他的腿伤了,以后别想出门了,可是他一直在哭,最后还是舍不得。”

事后,父亲把他送到一所全封闭初中,周一到周六送过去,周日接回来,可以在家玩。

现在,于航上了高中,他说:“我妈根本打不疼我,就知道哭,吓唬我。小时候,他们从网吧里把我拽出来就打,是急的,是怕我出什么事,现在他们知道不会有什么事,也就不找了。”

李婉和继母关系紧张。每天都要去网吧玩一会儿,她说,这样晚上还好过些。父亲出差回来,发现她回来得太晚,就质问孩子:“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

孩子说:“我每天都是这个点儿回来,谁管过我。今天你回来了就训我,还不如不回来呢!”

家里的亲情比不上网吧的热情,所以,问题真的不能全怪孩子。

大多数学生迷恋上网吧的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一般都是到了12岁左右,几个人结伴而行走进网吧。大部分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只是看看而已,不会陷进去,只有少数孩子,一步一步走向了不能自拔的境地,甚至到了高三,照样玩儿通宵。

作为老师,我对那些听课时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但由于沉迷网络游戏而放弃学习的学生感到很痛心。虽然经过做工作,这种情况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总体上改善甚微。在这里,我要分析一下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给家长们以借鉴。

我个人认为,孩子之所以迷恋网吧,大都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孩子上初中后,上下学独立了,有了独自出入网吧的胆量。但是,如果做父母的能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等待孩子回家,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有慈爱的父母欣赏他,有可口的饭菜等着他,有足球赛牵着他,每天尽情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很难产生不按时回家的想法。

许多孩子进网吧,就是因为家里经常没人,孩子回到家里,看不到爸爸妈妈,甚至没有饭吃。家长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只从孩子身上找原因,限制孩子,而不找自己的原因,这样本末倒置,不会有效果。

有的家长抱怨,这孩子像谁呀,爸爸妈妈都不是这样的人。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地为他奋斗,可孩子就跟没有家教似的,真没办法。做父母的自认为付出了很多,孩子却感受不到,这时就应该去想该如何改变了。

孩子小的时候最需要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家业。他最需要的是亲情,是能够依偎在父母身旁,切实感受父母的爱!感受那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给他再多的钱,把他一个人放在家里,他也不会感到幸福。

有个女生说,哪怕你们将来没有钱,我来养你们,也别让我天天一个人睡觉。我特别渴望回到家里窗户是亮着的,可是从来没有过。我每天开着灯睡觉,到我起床时,灯仍然是亮着的,却见不到妈妈。

孩子的这种心理饥饿,除了父母,谁能抚慰?

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父母双方有一个人放一放自己的事业,留一点时间陪陪孩子,他就不会到社会上寻找刺激。从小处说是对孩子负责,对家庭负责,从大处讲,是对社会负责。家长们,肩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吧!

孩子与挣钱哪个更重要?有没有矛盾?我们来看看马云的太太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

儿子,应该也算是阿里巴巴的“牺牲品”。他1992年出生,跟我们的事业同龄。那时,我们家一挤就是30多号人开会,满屋子烟雾缭绕像个毒气室,儿子关在房里不能出来。吃饭的时候,也总是跟我们一起吃工作餐。这样一来,儿子就长得越来越像他爸爸,瘦骨伶仃,像根火柴棍支起一个大脑袋。后来我们越来越忙,儿子4岁入托,一扔就是5天,周末才接回家来。

如今终于算是大功告成了,儿子也10多岁了。或许是受了马云的熏陶,他对网络格外有兴趣,很快就学会了玩网络游戏,上瘾了,跟着同学泡在网吧舍不得回家。马云对儿子展开了说服教育,可在12岁的儿子面前,能言善辩的他败下阵来。儿子只回了一句话:“你们都不在家,我回来了也是一个人无聊,还不如待在网吧里!”

马云这次真急了,当天晚上就跟我商量:“你辞职吧,我们家现在比阿里巴巴更需要你。你离开阿里巴巴,少的只是一份薪水;可你不回家,儿子将来变坏了,多少钱都拉不回来。儿子跟钱,挑一样,你要哪个?”看儿子变成这样,我也着急,但是我心里却不平衡:刚结婚的时候我本来就是打算做个贤妻良母的,结果被他“骗”进了阿里巴巴;好不容易现在功成名就了,又让我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他拿我当什么?一颗棋子?

我辞职以后,对儿子的游戏沉迷狙击正式拉开,第一枪是马云打响的。那时正是暑假,他给儿子200块钱,让他去和同学玩电脑游戏,玩上三天三夜再回来,但回来的时候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找出一个玩游戏的好处。过了三天,儿子回来了,先猛吃了一顿又大睡了一觉,这才去汇报心得:“又累又困又饿,身上哪儿都不舒服,钱花光了,但是没想到什么好处。”“那你还玩?还玩得舍不得回家?”儿子没话说了。加上我的看管,儿子于是慢慢就淡出了网络游戏。

那时正是网络游戏圈钱的时候,盛大、网易都推出了新游戏,按照马云的作风,他是不会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的。但他硬是没有去做网络游戏,他在董事会上这么说:“我不会在网络游戏投一分钱,我不想看到我的儿子在我做的游戏里面沉迷!”

……

儿子从小学到初中,我没接送过他,都是自己背个书包去挤公共汽车。现在,辞职回家的我每天早上做好早饭,和儿子一起吃,再开车送他去学校。接着,我马上去农贸市场买菜,回家以后两荤一素一汤地搭配好,配上餐后水果,用一个分成三层的小食盒装着,然后去儿子的学校门口等他中午放学。

我辞职回家半年后,儿子的成绩在班上升了17位。班主任也说他不仅学习提高了,就连在班上的人缘都变好了,他越来越开朗、爱笑、宽容,从以前的内向学生变成了一个阳光少年!

——摘自《女士》杂志

原来,我只是欣赏马云夫妇在事业上的成就,现在我更加佩服他们明智的选择,金钱与孩子,孰重孰轻,毋庸置疑。

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能迅速地采纳老师的建议,果断执行这一最佳方案,可以说,他们使用了让孩子收心的最佳方案。

多少家长在老师的苦口婆心之下,仍然舍不得自己的事业?在孩子成长的危险期,错失了教育机会,最终后悔莫及。

目前,我国最缺乏的就是为孩子着想的家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父母才会有更好的心情、更旺盛的精力、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如果不能把孩子的问题解决好,将会成为父母的一块心病。

所以我呼吁家长们,在孩子的成长期,要舍得把时间花在孩子身上。仔细算一算,孩子还能跟你几年?只要度过高中阶段,一旦上了大学,你再想给孩子做顿饭,就得征求孩子的意见。

在孩子的成长期,金钱不是最宝贵的,你给他再多的钱,让他自己随便去吃大餐,也不如回到家里,能看到妈妈,吃到妈妈亲手准备的家常菜。因为,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温饱,更是相互之间的亲情与牵挂。

孩子需要的,才是最宝贵的!

对孩子进行投资,回报是最丰厚的。马云的儿子是幸福的,但愿有更多的父母学学马云夫妇,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教子心经

● 孩子小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家业,而是亲情,是能够依偎在父母身旁,切身感受父母的爱,感受那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你给他再多的钱,让他自己去吃大餐,也不如回到家里,能看到妈妈,吃到妈妈亲手准备的家常菜。因为,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温饱,更是相互之间的亲情与牵挂。

● 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父母双方有一个人放一放自己的事业,留一点时间陪陪孩子,他就不会到社会上寻找刺激。从小处说是对孩子负责,是对家庭负责,从大处讲,是对社会负责。家长们,肩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吧。

● 只有把孩子引向了正确的轨道,才会有更好的心情、更旺盛的精力、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如果不能把孩子的问题解决好,将会成为你的一块心病。

状元宝典:注重品质习惯培养,鼓励上网发展兴趣

——2010年安徽理科状元:张浩源(总分701)

张浩源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他们对孩子的培养都是注重品质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在学习上也给了很多指导。除了学习好外,张浩源还有很多兴趣爱好。他喜欢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还是个计算机高手,设计网页、编制程序都不在话下。高中三年里,张浩源除获得数学、物理奥赛省级二等奖之外,还获得过计算机全国奥林匹克联赛二等奖。

父亲很早就注重培养他的兴趣:“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让他接触电脑、网络,每周六安排他上网两小时,这样他才能消除对电脑、互联网的好奇感,有效地利用电脑和网络。后来,他在安徽省第九届动漫设计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9.爱才温馨,钱买不到孩子的心

人最重要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这在幼儿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婴儿看到陌生人就哭;孩子晚上到了陌生的地方会哭;初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号啕大哭;等等。这都是由于孩子认为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另外,孩子小时候,父母最惦记的也是孩子的安全问题,比如,孩子入托了,谁送,谁接,每天都会安排妥当;孩子上小学后,也要按时接按时送,不能有任何闪失。

但是,到孩子上初中了,可以独自上学了,有的父母在思想上开始有所放松。再加上,人到中年,事业步入了人生的巅峰,经济条件优越了,便认为可以把孩子放到学校,专心致志地投入自己的事业之中了。可是,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呢?

陈玉是我的学生,高一新入学,特别喜欢说话,自习课上,总是和同桌聊天。

我特别纳闷,她们在聊什么?有多少话要说?竟要影响学习?

我决定彻底地和她聊一聊。

原来,一个名存实亡的家,成了孩子的心病。她一一给我讲述了自己的情况。

“我曾给爸爸发过一条短信,说,‘爸爸,咱们一家三口多长时间不在一起吃饭了?你们多长时间不回家了?’爸爸说,‘最近不是在奶奶家吃过了吗?’我又问,‘那你知道咱们家的筷子在哪儿吗?’

“每天下午,我一个人回家,打开一扇从来没有人动过的门。我打开所有的灯,睡觉的时候也不关,就希望爸爸妈妈回来时,家里的灯是亮着的,可是早上起来,灯,仍然亮着,还是见不到人。

“我跟奶奶说,‘我不希望他们拼命挣钱,哪怕将来我养他们,就希望他们现在能有一天和我在一起,什么也不要做。’可是,奶奶说,‘傻孩子,他们还不都是为了你!’

“他们是为了我吗?他们是为了他们自己!他们是为了现在挣钱,将来吃利息!”

说着,这孩子哭了。

“什么意思?”我希望进一步了解。

“他们说了,在我18岁以前,我所有的花销是他们应该出的,18岁以后,就要给我记账了,每花一分钱都得让我付利息,按每年15%计,所以,我要在18岁之前赶紧攒钱,18岁以后,尽量少向他们要钱。但是,我也对他们说了,如果你们哪天要花我的钱,我让你们按20%付利息。现在,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去银行了。”

“那儿有什么好玩的?”

“咱有钱呀,坐在那里,存钱,取钱,数钱的感觉真好!”

“你哪儿来那么多钱?”

“那是我自己的钱,是我自己积攒下来的!他们每天给我20块钱生活费,包括周六和周日,我每天最省的时候可以只花5块钱,剩下的就是我的了,周六日我还可以到奶奶家、姥姥家蹭饭,就更省了。

“他们每星期给我一次,我每星期都可以存一次钱,遇到交书费学费了,都让他们出,这是他们应该出的。”

我们一听就知道,家长这样做,肯定是在使用激将法,让孩子好好学习。可是,孩子不这样想,家长太不了解孩子的心思了。

父母可能觉得这不是事,然而,孩子心灵中一个小小的结,就可以使她浪费大好时光,天天找人说她那些烦心事。孩子的心灵没有寄托,就会在同学中寻找交流的对象,排解郁闷的心情,于是,导致总在课上说话。

虽然老师与孩子及时进行了沟通,孩子也表示能理解父母,但是,孩子多少美好时光都在这样的心态下浪费了?多少母女真爱、父女真情在被金钱盘剥?这就是孩子的天真。

我经常听到家长以挣钱不易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知道家长们是在用激将法促使孩子好好学习。但是,孩子就是孩子,家长不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就不知道孩子会怎么想。许多学生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张口向父母要钱了!”

可是,这是父母的初衷吗?

现在大多数家庭就一个孩子,如果真的为孩子着想,就应该留一点时间给孩子,不要给孩子一个只有灯光的空巢。

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父母最大的希望。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愿所有的父母都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顿心灵的家园,和孩子说说话,了解一下孩子的所思所想。

我曾读过《奥巴马的教女经》,文章称:

奥巴马夫妇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孩子们的爱。他们手拉手滑旱冰,高兴时击掌庆贺。萨沙偎依在父亲的腿上,观看姐姐参加的足球比赛。奥巴马夫妇对孩子们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萨沙排练舞蹈,或者玛丽娅和她的篮球队友们一起玩耍时,她们的母亲往往在一旁关注着她们。奥巴马很自豪的一件事是,在他竞选美国总统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居然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家长会。即使家人不在一起,他们每天晚上也都会打电话保持联络。孩子们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想念和关怀,感受到彼此的心是相连的。

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工作比美国总统竞选还要重要,还是我们的爱子之心不如美国人?应该都不是吧。

20年的教师生涯,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让家长犯愁的孩子,往往是因为有一个让孩子犯愁的家庭。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尤其是在当今的独生子女时代,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确实没有经验。但是,只要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就不会有陌生感,更不会产生所谓的代沟。

不过,无论如何,陈玉还是幸运的,经济条件宽裕,父母身体健康。现在,有多少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或准单亲家庭?

中学的孩子,对家庭关系非常敏感,家庭的变故对他们的精神就是一种摧残。孩子精力不能集中,迟到、早退、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会反复发生,最终导致成绩下降。这些孩子经常会表现得精神委靡,神情恍惚,很难静下心来学习。

对于走读生来说,如果家庭矛盾重重,再好的老师也无法弥补学生缺失的亲情。孩子进步了得不到鼓励和赏识,退步了得不到关心和帮助,慢慢地,孩子便开始沉默。有家长说,孩子不爱说话;也有家长说,两代之间有代沟。封紧孩子嘴巴的不是别人,而是父母。

史坦·盖柏哈特有一首小诗,给我的触动很大,在此摘录下来与家长们共勉。诗的名字叫《但你没有》,内容如下:

有一天我看着你微笑

我说“我爱你”并等你说话

我以为你看见我了

我以为你会听见,但你没有

我要你到外头来和我玩球

我想你会听我的,但你没有

我画一张图要给你看

我想你会保存它,但你没有

我在树林后头做一个堡垒

我想你会跟我在那儿露营,但你没有

我发现了一些毛毛虫

可以一起去钓鱼

我想你会去,但你没有

我需要和你聊聊,分享我的想法

我想你愿意,但你没有

我告诉你一些我希望你一起参加的游戏

我想你一定会来,但你没有

我要求你和我共享我的青春时光

我以为你会,但你没有

我的国家要我参战,你要我平安返家

但我没有。

如果孩子感到他的存在对你没有意义,他的感受你也不去在乎,他怎么会在乎你的感受呢?

我们养育的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需要尊重,更希望得到来自家长的重视。我接触的许多不学习的孩子,家庭关系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不是妈妈忙,就是爸爸忙,单亲家庭更是如此。有的孩子跟祖父母住,很长时间见不到自己的父母,长时间如此,就是想和家长说话,从何说起呢?

想想现在的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谁对他不是宠爱有加,可是当他懂事了,却得不到父母的呵护。他亲情饥饿,心里空虚,渴望交流,所以,任何一个话题都可以成为他自习课的谈资,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生命。

每个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但是,疼爱方式不同,孩子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

赵梓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时候,他家住在郊县,父母没有固定的职业。但是,父母不管做什么,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后来,他们在村头开了一家小小的面粉加工厂,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工厂旁边一个简陋的房间就成了全家人的生活空间。

哪里有父母哪里就是家,家是孩子幸福的源泉。

赵梓从小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妈妈干什么,他就跟着干什么。现在他长大了,第一次接过妈妈手中的面粉,思绪万千,原来妈妈瘦弱的躯体一直承载着这样的重量!平时只是看到妈妈腿上沾满厚厚的一层面粉,没有想到,这些面粉都是妈妈体力不支时才会蹭上去的。他非常心疼妈妈,只要回到家里就要帮妈妈干活。

孩子帮忙,妈妈也不拒绝,但是只要孩子去学习了,妈妈从不打扰孩子。家里的生意不管多忙,父母总能腾出时间为孩子做饭,一日三餐严格按孩子的作息时间准备。

孩子很感激父母,想方设法挤时间干活。逐渐地,孩子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那就是:学就是学,干就是干,从不拖拉。

在孩子的周记中,我看到了这样的心声:“为了供我读书,妈妈爸爸太辛苦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好好报答他们,不能让他们一生都如此辛苦!”

李林的父母是某品牌服装在省会的总代理。他们经营有道、利润丰厚,就是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的身上,除了校服都是名品,耐克的书包,耐克的足球鞋,锐步的篮球鞋,三天两头换。

但是,孩子放学后经常不直接回家。

一次,老师问孩子:“为什么不回家?”

他说:“回去家里也没人,还不如出去玩一会儿。”

“现在都上高三了,你不觉得时间很宝贵吗?”

“放学后就直接回家?没那习惯,从放学到睡觉家里就我一人,太没劲,玩一会儿再回去,好过。”

“你父母知道吗?”

“有时候控制不住了,玩个通宵,他们才会知道。小时候他们不管我,我就故意不回家,他们就会早回来几天。现在,他们知道我不会有什么事,从来不早回来。”

“你的晚饭怎么解决?”

“我们家有阿姨,做好饭就走了。”

其实家长非常爱孩子。孩子讲,就是把他从网吧拽出来,妈妈的手也总是高高地举起,轻轻地落下。妈妈也经常给孩子讲,只要你好好学习,妈妈完全有能力供你。上高中之前,就已经为孩子上大学备足了学费。

孩子也说,父母挣钱都是为了我,让我念书也是为我好,我也想好好学习,就是自己管不住自己。

我个人认为,爱孩子不单单是为孩子挣钱。没有钱是不行,但是只认钱绝对不行。在孩子身体与心灵的成长过程中,吃穿的需要固然重要,但是心灵的饥饿最可怕。

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在学校,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回到家里,孩子需要温暖,看不到父母的家不像家。不管家长有多忙,也得留一个人管孩子。父母给他一个稳定的环境,他的心才能定下来。如果让孩子感觉回家还不如去网吧,就太可惜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生母不如养母亲”,说出了亲子之间共同生活的重要性。在孩子心里,亲情比金钱要重要得多。应该把给孩子的心灵营造一个稳定的家园,让孩子踏踏实实地度过12年的学习生涯,当做一种责任去完成。

哪里有父母,哪里就是孩子的家,有家才有真正的幸福。为了孩子的幸福,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营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心灵家园吧!让孩子静下心来完成他的学业,才能为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子心经

● 爱孩子不单单是为孩子挣钱。没有钱是不行,但是只认钱绝对不行。在孩子身体与心灵的成长过程中,吃穿的需要固然重要,但是心灵的饥饿最可怕。

● 父母留一点时间给孩子,和孩子说说话,了解一下孩子的需要,对大家都有好处。一旦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你就是想给孩子做顿饭,还得考虑孩子有没有时间回来。

● 在学校,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回到家里,孩子需要温暖,看不到父母的家不像家。不管父母有多忙,也得留一个人管孩子。父母给他一个稳定的环境,他的心才能定下来,好好学习。

状元宝典:要适应老师的节奏,有宽松的家庭环境

——2010年浙江高考理科状元:李乐(加分740)

回顾自己的高三生活,李乐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应高三的节奏,刚开始会觉得紧张,但是慢慢适应之后,就能够很好地处理高三繁重的课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这方面要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把东西学扎实。他很感谢自己的老师,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不断教导和帮助,功不可没。他爱好体育,高中时他还担任了学校环保协会副会长的职务,为协会的发展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平时并不会给他在学习上规定太多的目标和任务,反而更关心他的身体和日常生活,希望他能劳逸结合,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轻松的环境对他在高考中的出色发挥也有很大帮助。

同类推荐
  • 规矩和爱

    规矩和爱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中国的老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验证。所谓做规矩就是设定界限遵循规矩,即使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美国,无论是科学的杂志还是通俗的育儿必读都强调要给孩子从小设定界限,甚至呼吁做规矩要从婴儿出生就开始。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那便是规矩是迟早要做的……
  • 孕产育儿宝典

    孕产育儿宝典

    优生优孕是生育健康而聪明宝宝的基础,而其根本源头则是优选优配和婚前检查,严防遗传疾病和先天疾病,为优生优育创造良好的先天前提条件。
  • 你的困惑我来解:优生优育知识

    你的困惑我来解:优生优育知识

    为了帮助计划怀孕的夫妇学习科学知识,让孕育孩子的过程轻松而愉快,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本书。全书采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插图重点介绍了遗传与优生、婚前检查、孕前检查与孕前准备、孕期保健、妊娠各期母体的变化与胎儿的发育及胎教、婴幼儿发育及保健等优生优育知识。本书是一本介绍优生优育知识的科普读物,可供准父母们阅读、参考,也可供致力于优生优育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人员借鉴、参考。
  • 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本书站在当今家庭教育的前沿,针对家长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全书内容包括:如何当好孩子的“家庭教师”、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辅导孩子的课外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等。
  • 犹太人教子圣经全集

    犹太人教子圣经全集

    《犹太人教子圣经全集》是一部关于科学教子的真经,更是一部关于亲子教育的神奇之书。它荟萃了犹太人最具成果的育儿智慧,培养孩子的平凡,让他们由平凡走向杰出。
热门推荐
  • 脉脉此情向君诉

    脉脉此情向君诉

    一场离殇一场梦,场场心痛;一段痴狂一段情,段段心动。短篇言情小说集《脉脉此情向君诉》,每一篇故事每一个感动,无论悲伤,还是甜蜜,让我执笔向君诉。
  • 娥妃

    娥妃

    谁说自古帝王最无情?她在偷走了他的心之后,毫不怜惜的放在脚下践踏,所以他必须无情!可是在伤害她的同时自己也伤痕累累。在爱过痛过之后,她最终选择了离开。江湖里有苦有乐,只是伤害已远走。因为那颗受伤的心已留在了皇宫。
  • “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本书是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和云南民族研究学会和云南民族大学于2004年9—12月(其间12月1—2日曾联合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的关于云南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的重要成果,共包括41篇按设计要求撰写的论文,其中有对云南三江水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进行综合研究的7篇,对怒江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进行专项研究的22篇 ,对金沙江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进行研究的5篇,其他针对某一种观点进行评论的7篇。该成果对于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大道吞天

    大道吞天

    一片千里雷霆大海,悬浮于万里天空。一条七彩天路,从雷霆大海中伸出,天路尽头,隐隐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天门——南天门。一个全身金光的身影,行走在天路上,高昂着头,看着那高大雄伟的天门,好似便能将整个天地都吞噬——
  • 定山集

    定山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喻世明言

    喻世明言

    《喻世明言》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与冯梦龙的另外两本小说《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被后人合称为“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为“三言二拍”。作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一座高峰,《醒世恒言》收录了宋、元、明时期话本、拟话本共四十篇。《醒世恒言》的题材包罗万象,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功名利禄与人世沧桑、奇事冤案与怪异世界交织,集中呈现了“三言”的思想、艺术的特色与成就。
  • 转角爱的波折

    转角爱的波折

    她的身份是私生子,他的身份却是夜家的天之骄子,她陪着死党进了讨厌的那个人的学校——艾斯顿学院,在开学第一天和他发生了矛盾,而他的身边有着一个女孩,他不停的靠近她,而她的身份却在他的不断靠近下公之于众,他们会产生怎样的火花。精彩片段:夜凌璇睁着无辜的大眼睛抬头看着夜凌希“哥,她就是我昨晚说的那个姐姐。”“那昨晚我说的话就不算数了。”他才不会傻到把自己的媳妇让给别人,包括自己的弟弟!夜凌希拉着夜凌璇的衣领往回走。而一旁的那个人却听的明明糊糊的,就感觉自己有一种自己是一件商品被抢来抢去的。
  • 华严经谈玄抉择

    华严经谈玄抉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贵女毒心:邪王嗜宠无下限

    贵女毒心:邪王嗜宠无下限

    成亲五年,她一心助他登基为帝,却落得剖腹取子,家破人亡。一朝重生,竟让她回到了六年前!庶妹陷害,祖母藐视,她与母亲家中步步为营;官女争斗,宫内风云,一切仍未改变。这一世,她绝不手软,欺她的,负她的,害她的…她都要一一讨回来,不死不休!曾真心错付,本不再相信男人,可是怎么莫名其妙身边就多出了一个他?还这般不要脸的缠着她。
  • 他风景

    他风景

    《他风景》内容包括:我要到唐朝去、狂风中的火焰、故宫?紫禁城、华清池观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射步亭二号,一个消失的地址、孩子,你是我们脸上最悲伤的一行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