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并非是没有付出的获得
也许有很多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认为在人生的前半段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之后,剩余的人生就会变得很幸福了。然而,当一个人真正得到了这些之后,他未必就会是幸福的。奥秘何在?
关于幸福感,沙哈尔老师认为,很多人之所以认识不到幸福感,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将幸福感与懒散懈怠联系在了一起。也许是因为他们看到,在现在的社会,人们的付出与获得往往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一定付出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努力。言外之意,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奋斗的艰辛,他就不会取得成功。这正是“要想人前显贵,就要背后受罪”的道理。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普遍存在的认识,很多人总是有意无意地“鞭策”自己,以保证自己不会失去其他更重要的东西,诸如良好的工作热情和生活状态等等,也正因此,他们总是在潜意识里让自己不快乐。
也许有很多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认为在人生的前半段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之后,剩余的人生就会变得很幸福了。然而,当一个人真正得到了这些之后,他未必就会是幸福的。每时每刻,我们都有可能受到压力的侵袭。面对压力,该怎么办?要知道,它可是一把双刃剑,虽说可以铸就一个人的成功,同样也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幸福感。
某生物研究所曾经进行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试验。试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地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他们估计南瓜最多能够承受大约500磅的压力。
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承受了10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
当研究结束时,整个南瓜承受超过了5000磅的压力后瓜皮才产生破裂。
人们打开南瓜后,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因为它里面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试图想要突破包围它的铁圈。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成长的铁圈,它的根部甚至延展超过2.4米,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最后这个南瓜独自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
人所能承受的压力也就如同这个南瓜,过多的束缚会使得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很不好受。如果接受的压力适中的话,那么这个南瓜一样会生长得很好。而如果给这个南瓜施加的压力过大的话,那么这个南瓜即便是长成也同样没有任何价值了。
所以,沙哈尔老师告诉他的学生说:幸福的人不必要去做总统或者是亿万富翁。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完全没有压力,有压力是正常的,我们不要以为没有压力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也不要以为把一切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剩下的就是幸福,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幸福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又有谁是完美的呢?不要急于否定自己!
什么是追求完美,沙哈尔老师认为追求完美就是克服一切的恐惧与失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难以分开的,不可能去除一个而只保留另一个。
沙哈尔老师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一件事情很是疑惑,那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变得更加完美呢?通过大量资料的阅读,沙哈尔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思考:追求完美的反面是什么?是什么东西隐藏在人的潜意识里?什么东西与追求完美紧密相联?
一个人的追求与抱负,是与其他人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因为这个人不想丢失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所以在他的潜意识里会阻止自己丢掉那些追求完美性格的要素。
一个人如果是过于追求完美,就难免对自己要求过高,以至于在他感觉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的时候会感到沮丧和失落。追求完美的极端就成为了自卑,总是一味地轻视自己,总感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也比不上别人。这样的情绪一旦占据在心头,结果将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犹豫、烦恼、焦躁等等这些不好的情绪纷至沓来。倘若再遇到一点困难或者是小挫折,更是长吁短叹,感慨自己是多么无能…
这天,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先生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一位上高中的女孩打来的。女孩在电话里跟罗伯特教授谈了自己的学业、人际关系,也谈了自己和父母亲的关系,总之,她的谈话中心只有一个——“我真的什么都不行!”她很压抑,也很痛苦。
“是这样吗?”罗伯特教授问。
“是的。我和同学关系非常不好,大家都不喜欢我。我的学习成绩都很一般,老师对我视而不见。妈妈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无法满足她的愿望。我喜欢的男孩不再喜欢我了,我的生活里没有阳光……”女孩好像对什么都失去了希望。
“那你为什么要打这个电话?”罗伯特教授追问。
“不知道,也许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吧!”女孩继续说着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不会和人打交道;不会聊天;不想上学;幼稚乏味;什么都不懂……罗伯特教授很纳闷:一个女孩为什么要把自己说得如此不堪呢?
经过进一步的交谈,罗伯特教授了解到女孩的父母都是老师,因而对她的要求很高,很多都是她无法实现的。在家的时候,父母经常指出她的不足,对她加以指责。慢慢的,女孩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经过一番交谈,罗伯特教授终于明白了她的问题所在——缺乏鼓励!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鼓励和肯定,生活在被否定的环境中,那结果就会是——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行!
在电话里,罗伯特教授帮着那位女孩找到了她的许多优点——有上进心、是个懂事的孩子、说话声音很好听、很有礼貌、语言表达能力强、做事情认真、能够和人沟通……“你看看,我们才聊了多一会儿,我就发现你有这么多的优点,你怎么还能说自己什么都不行呢?”罗伯特教授说。
“这能算优点吗?没有人这样说过呀!”女孩惊讶地说。
“从今天开始,请把你的优点写下来,至少要写满10条。然后,每天大声念几遍,你的自信心会慢慢回来。要是发现有了新的优点,别忘了一定要加上去呀!”
女孩高兴地答应着,轻松地放下了电话。
在第二天的课上,罗伯特教授给他的学生讲了这个女孩的故事,说完之后,他很严肃地告诉学生:“在我们的身边,可能也有很多人像那个女孩那样,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但是,我希望你们今天听了这堂课之后,彻底打消那种念头,无论什么时候,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要急于否定自己。
……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有这样的声音,“我不能”“我不行”甚至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难道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怎么可能!
经常把“我不行”“我不能”挂在嘴边,这是十分愚蠢的做法。这是因为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认为自己‘不行’就相当于给了自己一个消极的心理暗示,你的意识就会接受这个指令,只要你的意识下命令,你的潜意识就不会和你争辩,它会完全接受这个命令,它像个无知的小孩,听不懂‘玩笑’话。从而‘我不行’就会逐渐地渗入到你的潜意识中,时间长了,你真的是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
如果一个人长期被这样的情绪所笼罩,就会很容易出现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的现象,这样的人常会因为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愿意与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他们缺少朋友、顾影自怜,甚至会产生一些内疚、自责的自卑心理。这样的人,与其说是消极,倒不如说是对自己要求得过高了,他们很难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如果一个人总是沉逆在“我总是不能做到最好”这样的阴影中,那就无异于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枷锁。自卑,就像是在心底扎下的木桩,让自己的心灵沉重不堪,也阻碍了自己与外界的自由联通。如果能够认清自己并且相信自己的话,拔掉心底的木桩,懂得变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困境,那么很多的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肢体语言也会影响情绪
舒展你的眉头,从眼睛里放射出光彩,用自信主流的强调与人说话,表达善意的称赞。如果不敞开心扉的话,它只会是更加纠结。
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吹着口哨鼓励自己产生勇气并不是一种比喻。如果你整天都无精打采或者唉声叹气,用阴沉凄凉的声音回答所有的问题,那么你的郁闷只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舒展你的眉头,从眼睛里放射出光彩,用自信主流的强调与人说话,表达善意的称赞。如果不敞开心扉的话,它只会是更加纠结。”不要误认为詹姆士所讲的是面部礼仪,他所讲述的正是关于身体反馈的假说。
沙哈尔老师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歪歪斜斜地坐在那里,而不是笔直地坐着,那么这个人的心态肯定多少会受到他这种行为的影响而变得不那么庄重严肃,甚至会影响到别人对这个人的看法。
充满自信地走在路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力量与信心。
与别人握手掌握什么样的力度也很有讲究,很松弛地和别人握手,或者是很坚定地和对方握手,都会给对方传递一种信息。沙哈尔老师本人就曾经遭遇过这样一桩事情:他和一个打曲棍球的女生握手,但是那个女生的手劲太大了,把沙哈尔老师的手捏得很疼。其实这样就太过了,因为握手只要表现出坚定友好就足可以,而不是要去捏碎别人的骨头。经过了这次握手之后,沙哈尔老师坦言再也不敢见这位女同学,甚至是有点怕她了。
可见,任何人都不可以小瞧这些琐碎的小节,要知道小小的行动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从而改变他的情绪。而一个人情绪的改变,对方可以最明显地感受到。
乔·吉拉德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销售第一的宝座。他所保持的汽车销售纪录——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车,直至今天都无人能破。
“当你笑时,整个世界都在笑。一脸苦相就没有人愿意理睬你。”乔·吉拉德始终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保持最好的状态,用最热忱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在一个休息日的上午,正在熟睡的乔·吉拉德接到了一个顾客打来的询问电话,他非常紧张地脱下自己的睡衣,然后换上笔挺的西装和客人交谈。挂了电话之后,他又脱下西装,穿上睡衣继续睡去了。
他的太太对他这样的行为很不理解,怀疑他是否脑筋出了问题。而·乔吉拉德说:“职业装让我有职业感,可以使我进入最好的状态和客人交谈,即便他看不到,但是我想他一定可以感受到。”
当一个人皱眉或者是微笑时,他的身体中会分泌出一些化学物质来反应这种表情,所以说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能够影响情绪。沙哈尔老师说的好:有的时候开心是笑容的源泉,而有的时候笑容是开心的源泉。
尝试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其实如果想最快地改变自己行为的话,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尝试做一些自己不一定喜欢的事情。
在很多时候,行为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它归根结底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其实如果想最快地改变自己行为的话,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尝试做一些自己不一定喜欢的事情。沙哈尔老师本人就有一些这样的经历,讲出来还挺有趣。
在沙哈尔老师三岁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家里响起了电话。沙哈尔的爸爸冲过去接起电话,然后就和沙哈尔的妈妈商量事情。在那个时候沙哈尔老师发现妈妈的脸上充满着恐惧和眼泪,他感受到了一种不祥的预兆,也莫名其妙地哭了起来。原来,沙哈尔的爸爸要去打仗,所以妈妈很担心。
年幼的沙哈尔看着爸爸回到房间,拿出军装穿上,找出他的自动步枪,穿好鞋子。临走道别的时候,沙哈尔忍不住地哭了起来。他们的邻居是一位老兵,由于年龄太大所以不能参加战争,他走过来抱住沙哈尔问:你长大之后想不想当兵呢?想不想和你爸爸一样?沙哈尔老师说:想啊。这下他才明白老邻居的意思,士兵是不可以流泪的。所以从那以后的20年中,沙哈尔老师都没有哭过。
沙哈尔老师在长大之后开始接触积极心理学,通过学习之后,发现自己应该要有女性化的一面,这样就可以帮助自己克服情绪,宣泄感情。由于沙哈尔老师从小成长的环境就不允许他哭,所以发觉改变起来很困难。
后来有一次,沙哈尔老师收到了他一位女学生送来的礼物,是一件粉红色的T恤,这种颜色是沙哈尔老师从来都不穿的。但是,既然是学生当作感谢的礼物送来的,于是沙哈尔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会穿着它来上课的。”他的另一个学生全力支持他穿,弄得沙哈尔老师哭笑不得。
不过在这个时候,沙哈尔老师想到,这件粉红色的T恤也许能够帮助自己找到女性化的一面。于是他就坚持把这件衣服穿到了课堂上。
“女士们,先生们,春季时装展开始了。”沙哈尔老师满面春风地走上可课堂,实际上他内心很清楚这样的做法已经完全超出了自己的“安全区”。关键是,为了要达到最佳的状态,为了要找到自己女性化的一面,只有变得更加勇敢才能够改变。如果没有实际的行动,那一切将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