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用以上三种方式去理解任何一种工作。例如投资银行,很多人都会进投行。有些人认为我可以赚很多钱,我可以过得很好,让子女读最好的学校。这样想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人类的本性。但是那些眼中只看到这些好处的人是不可能感受到成为投资银行中的投资经理、参与整个经济运作的潜在快乐的。如果你把投行看做创造工作机会的职业——因为正是有了投行,才有了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另外,如果把投行看做带动经济的车轮,它所提供的专业稳健有效的投资策略为非盈利组织做贡献,你也会觉得身为其中的一员是意见了不起的事情。例如听课,如果我把它当做是一个自我提升,并且能够分享自己的心得的机会,就会恨不能抓住老师的每一个字眼。
很多银行家心力憔悴的原因,就是没能看到投行积极的一面,没能把它看做一种使命。不管是清洁工,还是医生、教师、志愿者、法师……所有的工作都可以被看做工作、职业和使命三者中的一个,决定权在自己手上。
关注结果的同时,也要关注过程
如果我们只关注结果,忽略过程,就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做到。我们要学会分解成功,就像把长长的马拉松变成一段段小小的竞赛一样。
马斯洛说:“很多人都想逃避制度化的工作,把它们称作命运,我们也经常逃避自然、命运、或者偶然赋予的责任。”你的命运、使命是什么?我们很少思考这些问题,不是因为我们觉得找不到答案,有时是害怕知道答案。
如果外界压力强迫我成为会计怎么办?
如果我很喜欢编辑的工作,但是很多朋友、同事家人强烈建议我换工作怎么办?
……
当沙哈尔老师列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变得极其沉默。也许,大家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最好的办法还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当我们充满热情的追求自我协调的过程和目标时,我们就会焕发生机,也会更好的改造这个世界。”沙哈尔老师说。
圣雄甘地曾说:“如果想世界发生改变,首先改变自己吧。”如果你想整个世界充满欢笑,首先要让自己高兴起来。而要让自己高兴起来,就要摆脱那些无谓的纠结,给自己一个目标去实现。
沙哈尔老师给我们列出一些关于设定目标小窍门:
第一,写下目标,这比口头说更有效,类似于承诺。例如,“我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剧作家”。
第二,制定实现目标的日期,这是很有效的方法。因为当你给自己限定时间之后,你就会抓紧眼前的时间去做想要做的事情。如果你想十年后成为业内有名气的剧作家,那么你现在开始就应该创作,发表自己的剧本,让它们有机会试演,得到观众的反馈……很多人有目标,但是又没有着手开始行动的时间表,这样到头来时间还是在纠结中浪费了。
第三,让目标详实。“我要很快提高销售业绩”,这样的说法还是有点笼统;“我要在某个时间前提高5%的业绩”,则更加详实。或者把“我要变得更健康”换成“我要在某个时间前坚持一周四天跑步两公里”更有宜。
其实,是否达成目标不会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关键在于达成目标的过程,能否让我们充满斗志、解放自我。肯尼迪曾宣告:“我们10年内要在登上月球,那个时候已经发明了能够承受高温高热的材料。”这个目标大大鼓舞了当时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士气。
心理学家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第一组学生被带去接触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做他们的助手,问他们是否能达到科学家那样的成就。学生们很尊敬这些科学家,觉得不太可能达到他们的水平。
第二组学生同样见到了那些科学家,不过和第一组的差别是,心理学家介绍了科学家们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很多细节:如失败,失望,困难,让学生知道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下去的。尽管学生们也很尊敬科学家,不过当被问到你是否能达到他们的水平时,肯定性的回答大大增多。
我们都知道信念是实现自我的基石。长期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不断提问,并且坚信自己能做的更好。如果我们只关注结果,忽略过程,就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做到。我们要学会分解成功,就像把长长的马拉松变成一段段小小的竞赛一样。
做一个生活中的短跑运动员
在生活中,我们要成为短跑运动员,而不是长跑运动员。学会短跑,休息,短跑,休息;而不是一直都在跑步。
谈到工作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提到压力。压力是全球性的,不是某个国家特有的,更不会是某个人独自面对的困境。沙哈尔老师说,一项调查表明,有45%的青少年压力过大以致行为失常;另有94%的青少年觉得每件事情都充满压力。这个结果相当令人震惊。
在应对压力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发泄。
在学校的16年里,沙哈尔老师明显感觉每年学生的简历都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字体更小,空白更少。而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却是:学生们不堪重负,任务过重,焦虑激增,更容易造成抑郁。整个学校,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是这样。选修越来越多的课程,参加越来越多的学生组织,完成越来越多的任务,这就是代价。我们牺牲了心理健康,例如患上抑郁症;也牺牲了身体健康,例如亚健康人群激增。医生说80%的身体疾病都来自于压力,压力消弱我们的免疫系统。
今天,心理障碍已经带来了很多副作用,会影响人们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当我们承受压力的时候,思维就会受到局限,不容易发散开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才能应对压力呢?
如果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来提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承受压力?”是一个不太好的问题,我们应该问的是“人们怎样才能生活的很健康开心?”或者是“有些人能够在承受压力的时候同样过的很健康开心,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其实,这些成功抗压的人至少有两个显著特征:
1. 他们会培养习惯,数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个体需要,但习惯会帮助他们消解压力;
2. 他们会培养在压力中工作和从压力中恢复的习惯。
其实压力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人们看待压力的方式。好比你去健身房练习举重,其实是在不断拉升你的肌肉细胞,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你会变得很强壮。所以压力对我们来说是好事,问题怎么出现呢?就是如果你一直都在拉升肌肉练习举重,一直都是如此,没有丝毫休息,这样难免受伤。压力也是这样,一直承受的话,就会不堪重负,影响工作和生活。
那些既快乐又成功的人也会承受压力,不过他们更懂得如何从压力中放松和恢复。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前都要好好休息一样,不可能不分白天黑夜的练习举重。心理上也是这样,如果不懂得休息,会带来焦虑,甚至抑郁。
沙哈尔老师和我们分享了这样一段话:在生活中,我们要成为短跑运动员,而不是长跑运动员。学会短跑,休息,短跑,休息;而不是一直都在跑步。
沙哈尔老师在结婚以前,每天可以工作14小时,直到有一天他决定结婚生子。有时他甚至有点失望,觉得自己没有以前效率高,直到他听到别人的建议说:在60至120分钟内,最好是90分钟,全神贯注的工作,然后,休息15分钟,可以听音乐,静默,吃东西,锻炼身体等,休息期间什么都别干工作。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就是60到120分钟。这样我们的一天就变成了认真工作、休息,认真工作、休息……这样我们不仅能高效率的完成工作,而且过得也很开心。
当然工作和休息的安排也要灵活,比如对于每周经常出差的人来说,一周有10个90分钟的工作段就好,它们可能出现在飞机上,可能在教室里,可能在办公室里,只要我完成这些工作段,就能感觉到自己很有收获。或者把一个小时瑜伽锻炼时间分成4个15分钟,然后穿插在一天的休息中去。生活本身没有好坏和快乐与否,重要的是我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