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54400000019

第19章 宠辱不惊,世界不会垮(1)

1.生死面前的淡定

大随法真禅师,俗姓王,原籍四川梓州(今三台县潼川镇)。他童贞入道,受具足戒之后,与他的前辈蜀僧一样,东游出川,到下江行脚参学,寻师问道。他先后拜谒过药山惟俨(yǎn)、道吾宗智、云岩昙晟、洞山良价等六十多位大禅师,比《华严经》里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还要多。后来,他来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大沩山。当时,沩仰宗的创始人灵大师已经圆寂,继任沩山丈席的是灵大师的师弟长庆大安禅师。

古代禅师往往以所住持的道场自称。这个时期,大安禅师也以“沩山”自称,因而,此“沩山”大安,非彼“沩山”灵。正是因为如此,后来的许多著作,包括铃木大拙的《禅学随笔》都弄错了,见“沩山”二字,即认为是灵。实际上,大遂法真禅师此时来大沩山所参见的,是沩山丈席的继任者--大安禅师。

法真禅师在大沩山担任火头--烧火做饭的。他数年之间,食,不求其饱;睡,不求其暖;工,不辞其劳;操,不同凡俗。但是,身为禅僧,却总不见他参禅问道,甚至从来没有向堂头大和尚请教过禅啊佛啊的问题。

大安禅师冷眼瞧得真切:这个法真修行精勤、功行纯一,绝不是懵懂汉!然而,他总不开口,不知其见地究竟如何。

有一天,大安禅师来到了烟火弥漫的灶间。法真并没有因为师父的到来而停止手中的劳作,点头致意后依旧将炉火烧得通红--唉,看来,要想叫他主动开口,比登天还难。于是,大安禅师只好自己问道:“法真啊,你到老僧这里已经好几年了吧,为何不曾问一句禅话?”

法真禅师说:“叫我问什么呢?”这句傻乎乎的囫囵话,差点把大安给噎死。然而,大安心里明镜一样,他清清楚楚地知道,法真此语看似懵懵懂懂,却又像故意装傻充愣,而且仿佛还蕴涵着滚滚禅机。大安禅师慈悲心切,不惜拖泥带水,浑身落草,继续说道:“你为何不问问如何是佛?”

如何是佛?如何是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佛法大意?千百年来,几乎每一个禅者都不止一次向师长们询问过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人都想从师父口中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法真禅师呢?

法真禅师听到师父说出此语,扔下手中的烧火棍,一双黑乎乎的大手紧紧捂住了大安的嘴巴!佛法真谛,岂能言说?所以,你这老和尚还是免开尊口吧!大安被自己的弟子抹了满嘴巴的炭灰,却高兴得像是吃下了世界上最美味的珍馐一样。他连连拍着法真的肩膀,兴奋地说道:“你真的已经领悟了禅的精髓了。”

大安可是教导一千五百人的大宗师,他的这一句话,足以使得法真盛名广播。因此,远远近近的禅僧都找上门来,在烟气弥漫的灶火间向法真请教禅的真谛。法真将烧火棍往地下一戳,没了踪迹。

此后,整整三年,大江南北,所有的禅宗丛林,都未发现过法真禅师的身影。难道,他从大地上蒸发了不成?

好端端一个人,当然不会凭空消失。所谓的失踪,不过是他故意隐姓埋名罢了。这不,湖南的大沩山上少了一个烧火做饭的火头军,四川天彭的堋(péng)口山下却多了一位施茶送水的好心人--他,就是法真禅师。

堋口山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龙怀寺。但是,法真没有住在寺院里,而是在山下路口搭了一间草棚,向上山拜佛的香客、过往的旅人施舍茶水。

好浓的茶水啊!这路边的茶灶,法真禅师一烧就是三年。有一次,他到后山深处去采野生的茶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大随寺。这里,群山环抱,众峰竞秀,林木茂密,溪水清泠,真是一处绝好的静修道场。一如寒山诗所写:“云山叠叠几千重,幽谷路深绝人踪。碧涧清流多胜境,时来鸟语合人心。”

更神奇的是,寺院之中有一棵古树,周围粗达四丈,树身南侧有个洞口,恰如一道自然形成的小门。树老中空,坦荡无碍,不假修饰,妙居天成。法真禅师移居其中,名之曰:木禅庵。自此,他的法号也自然成了“大随法真”。

大随法真在树洞之中一住就是十年,从未离开。但是,他虽然影不出山,不出树洞,却声闻于外。当时的四川地方官员,多次前来迎请他到繁华的成都,他都以年老有病为由婉言谢绝。他能拒绝出山,却无法挡得住四方禅学者前来。他们千里趋风,万里追踪,争相来投。大随法真禅师无可奈何,只好开堂说法:

“此性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但以染净二缘,而有差别。故诸圣悟之,一向净用,而成觉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没溺轮回。其体不二,故《般若经》云:‘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

这一观点,可以说是禅宗的精髓。一切众生,自性毫无差别。一念清净,豁然顿悟,众生成佛;一念迷失,灵窍染污,佛即众生。

大随法真禅师潜修多年,功行深厚,领悟彻底,因此,他讲经说法,示千里宛若咫尺,拈泰山恰似鸿毛,深奥而又艰涩的禅,到了他的口中、手上,变得活灵活现,趣味盎然。他的木庵侧畔,时常有一只乌龟出没。弟子指着乌龟问:“一切众生都是皮裹骨,这个众生为何骨裹皮?”大随禅师随手脱下脚上的草鞋,覆盖在龟背上。弟子无言以对。一位行者,据说很有修行。有一天,他领着许多仰慕他的禅人前来参访。

大随问:“参禅的人将东叫作什么?”行者说:“不可叫作东。”大随禅师呵斥道:“臭驴汉!不叫作东,叫作什么?”

当行者说“不叫作东”时,他是对的。因为浩浩宇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位。但当行者说“东不叫东”时,大随禅师骂他臭驴汉,大随也是对的。因为,佛法不坏世间法,东如果不叫作东,又该叫作什么呢?依照我们一般人的习惯说,东是东,西是西,这是自从文明开始就互相达成的共识。如果东不再是东,西不再是西,所有的一切岂不就乱套了?

行者无语。他的众多追随者见状,一哄而散。禅,贵在平实。一味谈玄说妙,与禅益远。一位云游僧风尘仆仆,不远千里而来,自然有话要问:“如何是诸佛法要?”大随高高举起拂尘,然后问道:“领会了吗?”云游僧无法领会其中的禅意,使劲摇摇头。大随禅师笑道:“这不就是麋鹿尾巴制作的拂尘吗!”云游僧忽然有所领悟: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皆是般若。佛之法要,并非什么神秘的东西,鹿尾拂尘,也是佛法的体现啊!有禅僧问大随禅师:“什么是我自己?”大随指着自己的鼻子回答:“就是我自己呀。”禅僧就像一条活泼泼的鲤鱼,突然发现了洞开的龙门,于是,他便奋力向上跃去:“那么,什么是和尚您自己呢?”大随的手猛然指向了禅僧的脑门:“就是你自己!”

指你说是我,指我说是你,如何是自己?当面不语时!旁边站立的一位弟子听得心花怒放,从大众中走了出来,合十施礼,问道:

“如何是大随一面事?”

实际上,他是在变相问如何是大随的禅要?大随禅师的回答是:“东西南北。”

问一面,答四面,四即是一,一即是四,东西南北都是禅。弟子追问:“这就是说,佛法遍在一切处,那么,教我向什么处驻足呢?”大随哈哈大笑,吟出一句千古名句:“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弟子闻听此言,仰天长啸一声,绝尘而去。是的,佛法遍一切处,于我有何障碍?只要不执着佛法,不将自我困缚其中,就如同大海之于游鱼,也恰似长空之于飞鸟:碧波荡漾,送我畅游千里外;劲风吹拂,借力托我上青云!

一位禅僧前来告别,大随问他:“到什么地方去?”禅僧说:“到西面的山里住庵静修去。”

大随平地起风雷,忽然抖出凛冽的禅机:“我到东山呼唤你,你能来得了吗?”

人家居住在西山之中,你向东山里呼唤,自然无法听见,也就不能应声而来。所以,禅僧回答说:“不能。”

大随摇摇头说:“你尚不具备住庵的资格。”东与西,真的有本质区别、恰恰相反吗?一个圆圆的西瓜,一刀切开,分成了这一半与那一半,二者是对立的吗?古人云,不破本参不住山。尚未开悟,未能契入动静一如、物我平等、差别泯灭的境界,你的心里便喧哗得如同闹市,如何能在寂寞的深山之中静修下去呢?现代都市里,许多人向往寂静的山居。但是,倘若真的将他一个人放入绝无人烟的深山里,用不了一个月,准得发疯。

另一位弟子也来木庵辞行。大随禅师问他到何处去云游。弟子说:“到峨眉山礼拜普贤菩萨去。”

四川峨眉山,因遥望两山相峙如峨眉,故名。也有人说,“此山云鬟凝翠,鬓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所以得名。佛教名典《华严经》中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门人弟子)三千人,常在其中演说法。”峨眉山夜间有神奇的“圣灯”,白天有神圣的“佛光”,一片大光明,故而佛教徒们认为峨眉山就是《华严经》中的光明山,自然也就是普贤菩萨道场了。它与五台、普陀、九华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

大随禅师听说他要去礼拜普贤,举起拂尘说道:“文殊、普贤都在这里。”文殊、普贤两位大菩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如何都跑到了大随禅师的拂尘里?六祖的弟子南阳慧忠国师说:“砖头瓦砾犹能说法。”赵州禅师说:“老僧拈一根草当佛的丈六金身,拿丈六金身当一根草。”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开悟之后说:“山河大地是如来。”

这,就是禅者的境界。于是这僧用手在空中画了一个圆相,抛向身后,向师父礼拜。圆相,象征着圆满。然而,心中无挂碍的他,连这个也不受,也要抛弃掉。

佛陀认为,佛法是渡河的舟船,到达彼岸要及时舍弃。《金刚经》也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大随颔首认可,唤来侍者,说:“去取一杯茶,给这位师僧喝。”有僧问大随禅师:“和尚,您百年之后,将法传给何人?”大随笑着说:“露柱、火炉。”禅僧奇怪了:“这些东西都是无情之物啊,它们能接受吗?”大随道:“火炉、露柱。”

有弟子问:“生死到来时如何?”

大随禅师说道:“遇茶吃茶,遇饭吃饭。”死亡无疑是对平时以“我”为中心的人最大的打击、最彻底的否定。因此,那位尚存有我执习气的弟子追问道:“喝茶吃饭,谁受供养?”大随回答得妙极了:“合取钵盂。”这一公案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课题。死亡,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人无论多么精明,也回避不了死亡的降临;同样,一个人无论多么愚蠢,也无法笨到不会去死。当死神来临之时,大随法真禅师教给我们的态度是:“遇茶吃茶,遇饭吃饭。”这种随遇而安,不是故作洒脱,更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因为悟道的禅师心中时时刻刻灵明不昧,可以随处做主,所以能笑傲生死。

一个禅僧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不知‘这个’坏不坏?”在佛教的宇宙观中,一个世界的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的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在坏劫--世界毁坏的时期,首先出现的是由于日轮爆发而引起的火灾,使得一切化成灰烬。这就是劫火(此劫火观点,与科学界的关于恒星如太阳,变成超新星的推论极为相似)。

禅僧所说的“这个”,指的是自性。佛经中说,自性不生不灭,不动不摇。所以,他问,大千世界都毁坏了,自性毁坏吗?

大随回答:“坏!”禅僧说:“既然这样,那么就随他去吧?”大随禅师道:“随他去。”

这僧是根据经教中的意思来问的,他不理解大随的意思,以为与经教不符,所以扬长而去。是的,佛经中说过,宇宙到坏劫来临之时,大千俱坏。然而,他未能领悟到其中的旨趣。他以为,在物质(现象)世界之外,有一个纯粹的本体(自性)世界,二者是割裂的,所以,在生灭之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也就是在人的生死之外,另有一个涅存在。这是一种我们会经常产生的错误的见解。要知道,色(万事万物)不异空(真谛),空不异色,生死即涅。

这僧虽然未能契悟大随的宗旨,但他的求道精神非常殷切,心中时时装着这个困惑他的问题,向南北丛林的禅师们请教。他跑了几千里,来到安徽投子山(今桐城县)。投子大同禅师是天下闻名的大宗师。他问来僧:“你从哪里来?”禅僧说:“四川大随。”投子大同再问:“大随禅师有什么禅话呢?”禅僧将这件“劫火”公案说给投子大师听。投子大同听了之后,从禅床上站立起来,郑重其事地向四川的方向焚香礼拜,无不感慨地说:“四川有古佛出世。”然后,他对其僧说,“你速速回四川,向大随禅师忏悔去吧。”

然而,等到那禅僧逆长江而上,回到四川,大随法真禅师已经圆寂了。他再次东行数千里,第二次来到投子山,大同祖师也已迁化了。来来去去,空忙一场!

几百年之后,高僧雪窦重显吟诵这则公案道:“劫火光中立问端,衲僧犹滞两重关。可怜一句随他语,万里区区独自还。”

景深

回溯一百五十亿年前,宇宙是一个密度无限大、热度无限大、体积却等于零的“空无”奇点。由于超密超热,“空无”的奇点发生了爆炸,并不断膨胀,就形成了现在的宇宙。这一膨胀过程在未来必将发生逆转,逐步收缩。在一次如同大爆炸一般的“大压缩”过程中,宇宙将再次蜕变成一个没有体积的奇点。这就是天才科学家、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斯蒂芬·霍金对宇宙的论述。

这一假说,得到目前科学界的公认(因为,科学的真理都是相对的)。佛教认为,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以此观点推论,所谓的“大压缩”,不可能是原来爆发过程的逆转,而应该是现在的向外爆发,就是在奔向压缩。也就是说,现在已经处在压缩的过程之中了。更确切地说,从大爆炸发生的那一刻,便已经开始了压缩的过程。这个道理很简单,如同人的生命一样,从我们一出生,便开始了走向死亡。笔者不懂天文,之所以发此论,是想借题阐发禅的一种思维方式。

当一粒种子发芽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高兴地说,它在成长;当它生成植物,变得干枯的时节,我们会悲哀地说,它已经死亡。从禅的思维角度来看,种子的发芽、成长,也是通向死亡的过程,因此当它刚刚发芽时,也就可以说它正在死亡。而它的死亡,恰恰是再生(它所生成的种子)的开始,所以,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死亡,才使它得到了进化、新生的机会。正是因为如此,事物才能发展,万物才能进化。

这种思维方式有什么好处呢?当我们得意的时候,能够清醒地洞悉到盛极而衰的危机,不会忘乎所以,进而充分把握自然真谛,顺应发展规律,百尺竿头,重新进步;当我们面临困顿、逆境之时,能够从中发现新的生机,从而振奋精神,使得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更加合理。

以此类推,我们的生活便充满了清凉与自在,我们的人生就可以洒脱一些,快乐一些。甚至,以此思维我们可以笑对疾病,傲视生死。

一千多年前,大随法真禅师,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大随法真禅师晚年时,有一天,众人来参,他故意歪着嘴,面部扭曲,装出中风的病态。然后,他问弟子们:“还有人能医治我的嘴吗?”众僧十分着急,争相请医送药。方圆百里,那些名医都被请来给大随禅师问病诊脉,大随法真却一概谢绝了。七天之后,他自己在口上掴了几巴掌,将嘴巴正了回来,恢复了原来的模样。他借此向弟子们开示说:“如许多时鼓这两片皮,至今无人医得。”

说完,大随法真禅师一笑,潇洒地一挥手,端坐而逝。

心语

同类推荐
  • 18岁前应该养成的18种习惯

    18岁前应该养成的18种习惯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使未来的人生充满挫折,只要他能够保持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够以健康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从而排除人生中的各种艰难困苦,走向成功。青少年朋友,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我们每一位青少年都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好地发展我们的人格。愿我们每一位青少年都能记住一点:好习惯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命运。
  • 做人第一课

    做人第一课

    本书从做人之道、做人之本、做人之智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做人。
  • 做一个善于激励的人

    做一个善于激励的人

    本书以“人生激励”为主题,较为系统地描述了激励的成功作用,自我开发,语气技巧,具体策略,批评艺术,生活及工作中实用的激励技巧。
  • 这样做女人最幸福

    这样做女人最幸福

    幸福是女人一生追求的目标,世上的女人无不梦想拥仃美满的婚姻、和睦的家庭、幸福的生活、成功的事业。
  • 最伟大的励志书

    最伟大的励志书

    人生离不开故事,生活更少不了故事。不同的经历为我们带来不同的体验,总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故事中的智慧让我们瞬间开悟,故事中的道理让我们明白人生。本书是一部用故事鼓舞人心、奋发向上的著作。希望您轻松的阅读当中,为自己点燃了一盏心灵的明灯。
热门推荐
  • 最受感动的快乐成长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快乐成长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对于青少年学生们来说,快乐成长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下面让我们跟编者一起来阅读: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1850次拒绝、做最出色的自己、自信的俄罗斯小姑娘、太阳躲进了我心中、你和我当年一模一样、洛克菲勒的支票、藏在信里的天使等一些有助于学生们快乐成长的故事。
  • 孤城守卫之破晓黎明

    孤城守卫之破晓黎明

    一声剧烈的枪响之后,太平军向着北城发动了攻击。一触即发的战争之中,北城的最高指挥者,赵克,临阵脱逃。苏安,作为守城的一个小兵,又将何去何从?
  • 问道屠天

    问道屠天

    恩怨情仇的交融,权谋智慧的较量,道法仙术的碰撞,长生不死的传说,道之极限的追求。纵横四海,战九州八荒。笑傲风云,游三千世界。愤世不公,改六道轮回。一枚神密莫测的指环,一柄寂灭万界的屠天之刃,演绎一位天逆少年的传奇人生。
  • 仙侠道途

    仙侠道途

    【起点三组签约,完本保证】这是一个正魔相争的世界。在这里,有中原、东海、西漠、北荒和南疆五地,其中,中原为人类聚集最多之地,由正道领袖藏龙门镇守。在这里,有修道者,便是那些一心求道,求长生,求永生之人,修炼天赐法诀,便可延长寿命,并且获得强大的实力,其中强大着,可借助天地之力,翻山倒海,引雷布雨亦可为之!本书,便是讲的一个数千年之前被从上天引来的一具神龙尸体与一个藏龙门弟子的故事!这里,有人性的转变,有大道的感悟,有爱恨情仇,有热血激斗!人生三世,魔僧魔,此为仙侠道途!【新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票,求一切能求的!!粉丝群:194250925】
  • EXO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

    EXO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

    他的眼眸里藏着星辰他的笑容比阳光还要温暖耀眼他是我最爱的人没有之一他是鹿晗文文逗比欢脱风╭(′▽`)╯
  • 超强废物

    超强废物

    几年之后易天只想对这帮蝼蚁说:“我是废物,可你们连废物都不如!
  • 小小洛比

    小小洛比

    米西博士写字桌上的胶水用完了。他重买了一瓶后,就打算用那个旧胶水瓶制作一个机器人。米西博士用胶水瓶做机器人的身体,乒乓球当脑袋。然后他又用一块电脑芯片装进那脑袋里去。当然还得有手有脚,手臂是两支钢笔做的(可以根据需要取下来换)。机器人的两条腿更是十分了得,那是两根1厘米粗的钢筋。
  • 灵甲

    灵甲

    无尽位面,无垠大陆,少年崛起于人族却不想····但我命由我不由天··誓要踏上强者之路,登临无上绝巅
  • 酒鬼笑话俱乐部(都市超级幽默)

    酒鬼笑话俱乐部(都市超级幽默)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我们许多人总是在推迟我们的快乐——无限期地推迟。 只要你打开本书,不论是信手翻阅,还是仔细阅读,你可以马上开心地笑起来。
  • 我不爱你 我们结婚吧

    我不爱你 我们结婚吧

    【小本言情】简介:上官蛮儿、刘梦璐、王美琳、是好友,从小一起长大,但是她们很善良,很团结,不许别人欺负自己姐妹,她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南宫明轩,一个名为南宫集团的总经理,父母是很早去世,留下一个弟弟和奶奶,和凌薇以前是一对,但是凌薇抛弃明轩,和别的男生在一起了,而此时明轩的奶奶生病了,她希望能看到明轩娶到妻子。他会做出什么选择呢?偶然的机会,明轩的奶奶遇到蛮儿,被蛮儿的善良打动,她不在意蛮儿的身世,决定让明轩娶蛮儿。明轩是否会按照奶奶的意愿和蛮儿在一起?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当蛮儿从小爱恋的人物却在此时出现在她的身边,在这个男生之间,她又会做出怎么的选择呢?自己从小喜欢的人和自己名义上的丈夫,在经历一系列得事情后,她最终会选择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