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是一种境界。只要不犯法,法律也无权要求一个人怎么生活。你可以不喜欢别人的生活,看不惯别人的做法,但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别人。同样,不管你做得多好,世界上总会有人或明或暗地不认同你。对此,除了付诸一笑,好像也没有什么更明智的办法。
认同也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智慧。网友们说,一个人,有时即使只想平平淡淡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也必须得上得厅堂,当得流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至于成功、成事、成器,都离不开对他人、对社会甚至社会潜规则的认同。说简单点,如果对方是个蘑菇,那么你就先默默地陪他做一只蘑菇,只有让他觉得你是同道中人,双方才有进一步交往的可能,才有接下来的无限可能。这一点,正如著名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教授所说:“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
从小,家长和老师就告诫我们:要做个好人,不能和“坏人”走的太近,要随时与他们保持距离。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复杂、多重的,不能简单地用“好人”与“坏人”来区分,而人们口中所谓的“好人”与“坏人”,也往往是一个人所站立的角度和看问题的观点甚至是特定的时代环境所造成的。想当然的把一个人认定为“好人”或“坏人”,只会让我们产生成见,进而引发一系列消极影响,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影响。
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老师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讲过自己青年时的一个小故事:“在北大荒插队时,我是个很求上进的青年,也很讲原则。当时我能够把毛主席语录差不多都背下来,当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坚持原则,老是拼命第一个向组织汇报同学们的一些事情,结果把人家给得罪啦,没有人理我。我当时很不理解,我觉得自己没有做错,我是按照毛主席语录做的。可是大家都不理我,有一次北京知青照相,人家都不愿意和我照,我很苦恼自己的人缘怎么那么差呢?后来父亲给我写了封信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说我太自大了,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容不得别人的意见,怎么可能会有朋友呢?经过父亲这么一指点,我慢慢就明白了,要懂得宽容别人,要体谅他人的难处,要懂得为别人着想。
中国有句成语叫”同流合污“,还有句成语叫”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同流者未必合污,道不同也可为谋。有些时候,想做某些事情又绕不过某些真正的小人,这时候,一味地假清高没有意义。不要担心你被污染,如果你是一枝荷花,”淤泥“只会为你提供生长的养料,同时进一步衬托出你的高洁。
4.无我才能成就自我
人人特别自私的话,便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就像在一个电影院,前排的人站起来,后排的人也不得不站着,否则就看不到演出,这样一来,最后会变成什么场面,大家也不难想象。
——索达吉仁波切(当代名僧,慈善家,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人类的语言中使用率最高的字是什么?
答案是”我“。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受自尊心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于使用”我“,比如我的房子、我的车、我的狗、我的国家、我的上帝,等等。
强调”我“,突出”我“,以”我“为中心,这是人性使然。不过这也正是普通人与智者、圣人的差别所在。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心理学上有一个”人“和”入“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当你让一个人用双手的食指做一个”人“字时,大部分都会站在自己的视角做”人“字,但在对方看来,他做的却是个”入“字。所以,我们越是自我,离正确答案也就越远。
老子也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所以能站到世人达不到的高度,做出常人做不出的成就,就在于他们能够放下心中的一切条条框框,走进没有“我”的世界。
孔子的高足、端木子贡“一言五国变”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话说春秋末期,齐国王室萎靡,政权落入了田、高、固、鲍、晏五大家庭手中,其中又以田家的田恒野心最大,他想篡权,但又担心其他家族势多人众,于是田恒便想通过对外战争的方式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威信。
说干就干,很快,齐国大军就杀向了近邻鲁国。
当时,孔子正率领众弟子在卫国游学。听到消息,他大吃一惊:“鲁国是我的祖国,不能不救。”他权衡再三,派得意弟子子贡去处理这件事。
子贡很快来到齐国,打通关系见到了陈恒,可是还没等子贡开口,陈恒就说:“先生此来,是为鲁国作说客吧?”子贡说:“我这次来,专为相国——我听说‘忧患在外面就攻打弱国,忧患在内部就攻打强国’,您的心思我非常清楚,但照您现在的做法,结果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打败了弱小的鲁国,功劳是国君和战将的,没有你的份,对方势力、威望越来越大,相国您就危险了。反之,如果攻打强大的吴国,一时打不赢,就把你的对头困在了外面,那时你在国内做事就不会有人妨碍了,你说是不是?”田恒听了大喜,但齐国大军已杀到了鲁国边境,他也不好突然改变计划去攻打吴国,子贡又说:“不如我去游说吴王,让他发兵打你,你不就有借口了吗?”田恒听后,就派人命令部队暂时不要进攻鲁国,坐等吴军。
接着,子贡到了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吴国与鲁国曾经联手打过齐国,现在齐国攻打鲁国,接下来肯定会打吴国,大王您为什么不发兵攻齐救鲁呢?”吴王说:“我也想攻齐救鲁,但听说越国准备攻打吴国,我想先打败越国,然后再打齐国。”子贡说:“您不用担心越国,我愿意到越国去一趟,让越王不敢攻打吴国。”
于是子贡以吴国特使的身份来到越国,他对越王勾践说:“吴王夫差听说你想攻打吴国,现在正准备打越国,您现在的处境可是太危险了。”勾践一听,大吃一惊,连忙说:“先生一定要想办法救我!”子贡说:“吴王很骄傲,你就对他说要亲自带兵帮助吴国攻打齐国,他一定会相信。仗打败了,吴国实力会大减,越国可以真机攻打吴国;打胜了,吴王必定要攻打晋国,称霸诸侯,到时越国就有了可乘之机。”越王听了大喜,一切照办。
回到吴国,子贡对吴王说:“越王根本没有攻打吴国的想法,过几天就会派人来请罪。”果然,五天之后,越国大臣文种带兵来吴,说要和吴王一起去攻打齐国。吴王不再怀疑,遂起大军攻打齐国。
最后一站,子贡跑到了晋国,对晋定公说:“吴国正在攻打齐国,如果吴国胜了,肯定会来攻打晋国,以称霸诸侯,大王可要早点做好准备呀!”晋定公说:“谢谢先生的教诲。”结果还没等子贡返回卫国,齐国已经被吴国打败了。得胜的夫差果然乘胜杀向了晋国,不料却中了晋国的埋伏,死伤无数,越国勾通践乘机在背后起事,先攻下吴国都城,接着又擒杀了慌不择路的夫差,结束了自己卧薪尝胆的生活,也结束这场无中生有的世界大战。
之所以说这场战争无中生有,就在于这场战争原本可以避免,至少与吴、越、晋三国没有关系。很明显,这得益子贡能说会道。但这仅仅是能说会道那么简单吗?老百姓常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好话坏话都说尽了,对方就是不听。为什么子贡一说别人就乖乖照办呢?原因就在于他在游说对方时,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为了保住鲁国,他先是站在田恒的角度去拉吴国参战,又站在吴国的角度去越国看风向,接着站在越国的角度帮他们盘算吴王,惹的吴、齐、越各怀鬼胎,最后还不忘去晋国上好保险,将所有人都引入了自己的预定轨道之中。试想,如果子贡只是想着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去为对方着想,那些尔虞我诈的政治大腕们会听他的吗?
我们也应该像子贡那样,学会换位思考,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充分考虑并满足对方的需求。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说什么与人打交道难于上青天,其实打交道并不难,如果你觉得难,那肯定是你在做事的时候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利益,把自己的预定目标建立在了对方的损失上。无我才能成就自我。如果觉得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坎过不去——先推倒自己。
5.像水一样融合,像水一样适应
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什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哪怕被污染了,也能洗净自己。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曾在清华发表演讲)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20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问道。
没有人能答得出。最后,佛祖自问自答:把它放到大海里。
一滴水脱离大海,迟早会蒸发、渗透、干涸。同理,我们经常说茫茫人海,社会对于一个人,就好比大海对于一滴水那么重要。不懂得投入大海的怀抱,他迟早会干涸。
谁也不想人间蒸发,但有些人总是和这个世界不协调。原因何在?席幕容有句诗:“我孤独地投身人群中,人群投我以孤独”,我们不妨试着断章取义:正是因为我们孤独的投身于人群中,人群才会投我们以孤独。换句话说,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绝于人群。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人选择自绝于人群,也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200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开枪打死32名学生的赵承熙,2012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中打死20名学生和老师的亚当,包括世界各地大多数血腥惨案的制造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性格内向、孤僻、害羞、腼腆、独来独往、不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