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0100000043

第43章 社会系统理论(4)

本书的论述到目前为止,所希望达成的就是论辩整全性、先于知觉,并且沟通建构的经验,可以如何取代知识论中的知觉隐喻,而成为知识论的另类隐喻。重建分析的知识论基础即是运用这种另类的隐喻。现在我们所要检视的是,社会结构的分析所需要的是何种原则的知识论。

首先,让我们回顾批判知识论如何适用于重建分析(运用于阶段二与阶段三)。重建分析强调局内人的观点及意义场。我们的研究从阶段一到阶段三,一路走来很顺利地重建,并阐明了三种范畴的宣称(包括客观知觉、规范与价值的信念,以及主观状态的再现,这些都是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里惯常使用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意义场与有效性的宣称。我们会注意到其中隐晦不清之处、文化形态的变化与其转移,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相互矛盾的宣称。研究结果发现的并非单一的实在,而是研究对象颇为一致参照的有关实在的宣称场(fieldofrealityclaims)。然而,在大多数的研究当中,可能会发现这种宣称场有其数量上的限制,而且这些为数有限的可能性宣称所呈现的特质也有一定的范围,不可能找到无限多的可能实在。这是根据我自己的研究经验而来的宣称;假如你不相信的话,那么就试着在田野工作中检验吧!大体而言,人们和冲突相安无事,而且有时候也确实生活在矛盾的实在概念当中。不过在文化进展的过程中,仍有朝向协调一致的趋势。也许理由就如同Giddens相信的,他认为人们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有着存有学(或本体论)上的意义(Giddens1979)。

所以重建分析为了避免“镜像认识论”,尽可能地以局内人的观点来提出研究问题。批判民俗志的研究所采用的诠释学式的推论,需要尽可能地采取局内人的立场,如此的推论重新建构他人对实在与存有学的宣称。不少批评传统知识论镜像隐喻的学者,他们的批判论点常常就是主张全然局外人的观点根本是不可能成立的。硬要采取局外人的观点,结果就会造成扭曲,而且往往适得其反,不自觉地以研究者本身的文化架构来阐述研究对象的他者文化。

因此,“内在”与“外在”是种种批判传统知识论的重要论题。重建分析寻求重建局内人的观点,但是在内在与外在两者之间当然还存在着辩证的空间,绝不会有全然内在的观点,也绝不会有全然外在的观点。研究对象本身就常常对事件做出局外人或第三人称立场的宣称,这在沟通上是必要的。当我们理解研究对象如何分别局外人的立场(多元进路),以及局内人的立场(独有进路,与共享的规范/评价领域)时,我们自己就也“内在于”该文化当中了。

所以,从第三人称立场转移为全然浸润其中的局内人立场,乃是理解他人所不可或缺的前提。理解并非是占据某个观看的立场,而更像是从各个不同立场来了解文化意义的变动。理解是互为主体性的,而非主观或客观的。

除此之外,沟通行动总是包含某些普世的宣称。所谓普世宣称就是不管是谁,生在哪里,都会同意或遵行的宣称。人们在其意义视域中宣称自己的世界观,而且各自宣称其世界观是有效的,事实上并不存在普世皆同的世界观。因此论者对于游离观点研究者的批判乃是正当的,因为当这些研究者企图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找寻普世宣称的时候,其实是诉诸于将自己文化的建构视为具有普世有效性的真理。批判研究者主张,以局内人的立场进入他人的文化之中,也就是借此寻找这些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和采用自己文化的普世宣称。就这一点而言,建构论者与相对论者很少批判研究对象所涵藏的民族中心倾向,但是却又全力批判其他学派方法论违犯了民族中心倾向的缺失。

所以,重点是:研究者分析的触角应该超越所研究团体之文化视域,而方法就是在研究分析当中纳入研究对象所持有的主观见识与日常用语,使他们的普世宣称与你自己的普世宣称相互抗衡,并且让两者进行对话。邀请研究对象参与你专业化的分析,以局外人的立场来建立普世化的宣称并没有什么不对,只不过同时还必须努力看清楚这些普世宣称可能带来的蕴义。也就是说,要想获得他人对于自己研究的实际贡献,就必须致力于赢得广大的认同。

系统分析目的在于解释跨越不同团体的文化形构,因此光是靠特定团体之内的重建分析必然是不够充分的。就知识论来说,系统分析乃是将多元进路的普世宣称摆到前景的位置。这种普世宣称采取的是“全然局外人”的观点,但就我们的知识论而言,全然局外人并非真是游离的观察者。我们所谓的全然局外人,乃是任何匿名的个人都可以采取的立场,这是一种向多元进路开放的宣称,而开放的对象则尽可能愈接近普遍大众愈好。

因此,根据批判知识论,所谓局外人的立场仍是具有局内人的性质,所以依然有出错的可能(参阅第一章)。不过其目的还是在特定历史之中,找寻人类文化内部的极限事例,以期满足各种标准,从而使得任何生活在今日的人类,在不受压迫且同意所使用词汇的前提下,大家都会赞同以此立场所做的宣称。

系统分析应该尽可能保持开放性,以期在研究分析中尽量容纳各种不同文化的意涵与观点。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学专门术语极为有限的流通(系统分析所使用的专门术语的流通就相当局限),因此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从参与者的经验与生活情境来着手,阶段三以前的研究主要就是着重在这方面的理解。从知识论以及研究伦理的角度来看,研究对象的理解与同意必须摆在研究的优先位置上。因为我们试图去了解与诠释的就是他们的生活,而且他们的生活似乎也会因研究者的分析而受到最大的影响。在下一章中,我将提出指导方针,以助于研究者在进行阶段四与阶段五的资料分析时,能够优先考量研究对象的生命经验与特殊用语。本章最后一节将澄清一些系统分析的概念。

行动的条件与社会系统

阶段一到阶段三强调的是社会整合,而阶段四与阶段五则强调系统整合,以及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之间的关系。

社会整合指的是在一个场地中,通过面对面互动而来的行动协调(coordination)(Giddens1979:74)。

系统整合指的是时空分隔的不同社会场地之间的行动协调(Giddens1979:74)。

在研究系统整合时,我们感到有兴趣的是,跨越时空的不同场地所发生的惯常行动如何产生协调,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跨时空的协调。社会的构成就是建立在这类协调(亦即系统整合)之上。“基础/上层结构模型”、“文化复制模型”、“符应原理”以及“文化回路模型”等理论都致力于解释系统整合。

系统整合涉及许多不同的因素,但大部分都可以通过注意每个地点的行动条件而辨认出来。这些行动条件大致上可分为三类:

文化主题的分配

经济的关系

政治的关系

行动的文化条件

行动的文化条件就是资助或限制行动者行动意志的条件。所谓“意志”(volition)就好像是“自由意志”(freewill),指的是“促使身体采取动作的一种意志的作用”(Flew1979:370)。自由意志的概念非常微妙且容易引起争议。然而,就我们的理论而言,行动者有能力在行动期间监控及改变自己的行动。行动者也有能力通过彻底思考可能的行动与后果,以选择如何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在行动前明确思考,不过我们的确在先于概念的察觉层次(PreconcePtuallevelsofawareness)上,监控自己的一连串行动,并不断加以调适。这就是我们所定义的“意志”,意志关系到我们如何根据价值、规范与欲求的自我认同等来监控行动。

意志本身依赖着文化结构而存在,因为监控行动的动机需要于内心采取立场。不过,行动者可以在采取立场时有所创新,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文化主题,也可以选择其他另类的文化主题。文化并不是完全决定行动,每个人所做的每个有意义的行动,通常都是重新建构既有的文化的结构,而且重建的同时还带有某种程度的创新。

文化是社会行动基本且必要的资源,但是文化同时也是一种限制,因为行动者只能在其文化所容许的范围内创新。不同的文化主题在社会上有着不同的分配情形,这就成为一种对行动的限制。文化主题的分配是不平等的,社会上某些行动者根本无从运用某些的文化主题,因此这些行动者就不可能表现出参照该文化主题的行动。

除此之外,在文化群体的活动当中,某些文化主题被复制的频率也会影响社会行动的限制或资源。行动者的行动比较倾向于参照广为运用的文化主题,而比较不会参照不常被复制的文化主题。

同类推荐
  •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校园用电安全管理与教育

    从历年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来看,不懂用电知识,发生的触电死亡事故占二分之一。因此当前安全用电的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安全用电应从学生抓起,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学生,可以依靠学生宣传安全用电常识。
  •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怎样才能用好、管好高校的资产,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我们选择了占高校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固定资产的基本内涵和性质探源为始,首先,分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及管理内容;其次,从作为国有资产或股东资产的角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角度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定位进行探讨;最后,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着重对高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产权管理和资产评估等工作的实施,以及绩效考评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在如何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科学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法律体系。
  • 福利分化:比较社会政策批判导论

    福利分化:比较社会政策批判导论

    本书是一本比较性的专著。它探讨了四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瑞典、德国、英国和美国。从社会等级、种族和性别等视角探讨社会政策,本书表明了在这些区分当中福利衡量显示出了重要性。作者描绘了四个国家的福利政策,分析了各自的利弊,指出了每个国家面临的五大问题。本书浅显易懂,主要阅读对象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教师,是一本非常好的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专著。
  • 阳光的轨迹

    阳光的轨迹

    本书收录了44篇文章,记录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点点滴滴,包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成长》、《汗水洒绿了校园》、《六位中学校长搭建起来的数学系》、《赛仓教授与合作民族师专》等。
  • 传媒赢利模式

    传媒赢利模式

    本书的核心是建立传媒产业竞争的模式理论,在总结当今传媒主流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渠道产品模式”。该模式以实践为基础,因此这一模式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传媒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家有鲜妻:老公使用说明书

    家有鲜妻:老公使用说明书

    本书教会读者利用九型人格来读懂自己的老公,从而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内容包括:“幸福婚姻,读懂你的他”、“完美无瑕型老公”、“追求真爱型老公”等。
  • 许你一生不离弃

    许你一生不离弃

    什么??居然穿越了???穿越就穿越、、还穿越到一个有神马妖怪的异世界、、、、遇到了一群美男、、好吧、他们不是人...算了、看本小姐在这个不知道是神马的世界玩转天下吧、、、
  • 慈禧传

    慈禧传

    慈禧太后17岁入宫,27岁联合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废掉辅政八大臣,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时代。在之后的48年里,她三次垂帘听政,扶助同治、光绪两代幼帝成长,实际控制着晚清的朝政大权。本书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把握与整理,再现了慈禧的一生。
  • 龚自珍诗选

    龚自珍诗选

    《龚自珍诗选》是明清十大家诗选丛书系列中的一本,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唐代的辉煌和宋代的延拓后,于元代转入衰势。嗣后在明、清近六百年间,突然别开生面,异彩纷呈。从明人在理论和创作上的种种"复古",到清人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出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和风格鲜明的诗人作家,使明清诗歌在古典的末期华章叠呈,独为局面。然而由于历史的种种误会,明清诗歌的真面目并不为当代的读者所了解,一些一流诗人尚不如唐代的三流诗人所为人熟知。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推出了本丛书。
  • 家庭心理健康新概念

    家庭心理健康新概念

    作者以心理健康为重点,围绕着家庭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分十二章,详细阐述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障碍的基本治疗方法等,力求把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全部涵盖在内,并配有数十种生动有趣的心理测试题,供大家测试参考。本书立意新颖,观点独到,趣味横生,其目的就是希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中不仅能够“有的放矢”,还可以“防患于未然”,以愉快、轻松的心情面对人生,接受挑战!
  • 做人做事一本通

    做人做事一本通

    做人做事要有目标,有了目标,行动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一个人要想不断提升自己做人做事的境界,就要给自己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高标定位;同时,为了实现一个较高的目标,起步时要尽量从低点做起,只有高标和低点结合,才算体悟了做人做事的真谛。
  • 易因

    易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起点

    重生之起点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你还在我身旁。吴起回到初三时代,努力弥补遗憾的故事。
  • 台北春宴系列之吴美慈

    台北春宴系列之吴美慈

    在前一部陆小岚的后记中作者就曾说过,风十一郎不是专业作家,以致会对刚写完的书中人物,产生某种耽溺的现象,而这种精神负荷,往往会让人觉得又无奈又沉重,像胸口二十四小时都压着铅块,真的满痛苦的。一起来翻阅《台北春宴之吴美慈》吧!
  • 我的妹妹不可能那么可爱第三季

    我的妹妹不可能那么可爱第三季

    紧接动漫《我的妹妹不可能那么可爱》的个人同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