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1700000017

第17章 第四辑大家风采(2)

第四辑大家风采(2)

周汝昌:红楼无限情

周汝昌先生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到今年(2006年)满88岁,也就是米寿了。从1947年他正式走上红学之路,算来已近60年。60年来,他除了研究诗文词曲、辞赋骈俪、书法理论,编写了《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永字八法》等著作外,用力最勤的还是红学。如今,老人已是著述等身,《红楼梦新证》、《曹雪芹小传》、《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石头记会真》……每一本大作都在红学界乃至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去年,即2005年,更是“周汝昌年”,仅这一年,这位双耳失聪、右眼视力只有0.01的老人,就出版了《周汝昌梦解红楼》、《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定是红楼梦里人》、《红楼十二层》、《红楼真梦》、《和贾宝玉对话》、《我与胡适先生》等近10本红学专著。今年4月,漓江出版社出版了红学门内人梁归智撰写的《红学泰斗周汝昌传》,再一次拉近了读者与这位红学泰斗的距离。

夏日的一个午后,我们如约来到老人简朴的脂雪轩,听他谈60年的红学情缘。

一、胡适是他的红学领路人

周先生开门见山,说自己不太喜欢“红学家”这个称谓,也不喜欢“红学界”这个说法,但他和红楼却是有夙缘的。那是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手中有一部日本版的《石头记》。但那时他太小,看不懂,就丢下了。但他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故事,在他脑海里,总能隐隐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他在南开中学读书的时候,经常和后来成为散文名家的同学黄裳在一起谈红,一度甚至想英译《红楼梦》。但他真正走上研红之路,则始于1947年,领路人是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那时他还是燕京大学西语系的学生,他的四哥周祜昌读“亚东”版《红楼梦》卷首胡适的考证文章时,注意到胡适先生谈自己手中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未觅得敦敏的《懋斋诗钞》,深以为憾,就写信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周汝昌。周汝昌接到信后,直入燕大图书馆,去查卡片柜,居然一索即得。敦诚、敦敏是曹雪芹生前最好的朋友,诗集中自然有宝贵的史料,周汝昌据此撰写了《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一文,在《民国日报》副刊发表后,胡适先生即回信切磋,信也在报上发表了。1948年6月末的一天,周汝昌到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一号胡宅造访,胡适先生亲自将《甲戌本石头记》递到周汝昌手中,后又托孙楷第教授把他珍藏的《四松堂集》乾隆抄本和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带给了还是大学生的周汝昌。

《甲戌本石头记》这部书价值连城,到底有多珍贵?有两件事可以证明:一是解放前夕,胡适离开北平时只携带了两部书,其中之一就是此书;二是1980年它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红学大会上公开露面时,众人惊为奇珍异宝,光保险费就高达数万美元。而在1948年,这部尚未为世人所见之珍本,由大学生周汝昌一句话,胡适先生就借给了他。正是由于这段因缘,周汝昌在当年主体完成了《红楼梦新证》,这部被誉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于1953年9月由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3个月内连印3次,印数达17000册,当年的文代会上几乎人手一册。这个印数在今天看来并不稀奇,但在上世纪50年代初,学术性著作能达此印数,已经十分惊人了!

关于《甲戌本石头记》和《红楼梦新证》,各有一段轶事。1948年6月27日,周汝昌从胡适那里借到此书后,暑假开始,他携带此书回天津老家,将书送到四哥周祜昌的面前,两人爱不释手,就先斩后奏,抄录了一个副本。暑期结束,周汝昌返校,将此事写信告诉了胡适,胡先生回信说:“我读你信上说的你们弟兄费了两个月的工夫,抄完了这个脂砚甲戌本,使这个天地间仅存的残本有个第二本,我真觉得十分高兴!将来你把这副本给我看时,我一定要写一篇题记。这个副本当然是你们兄弟的藏书。我自己的那一部原本,将来也是要归公家收藏的。”这封信,充分展示了胡适的仁者之风,令周汝昌感激涕零。

在台湾,1960年初,当地的一位人士买了一部《红楼梦新证》送给胡适,意在挑逗——让他看“周某批胡”的地方,以惹起他的恼怒。谁知胡先生读完此书,大加称赞,要此人再为代购几部,以便分赠友人。他在给作家高阳的信中说,《红楼梦新证》“决不是清算胡适思想的工具”,“汝昌的书,有许多可批评的地方,但他的功力真可佩服,可以算是我的一个好徒弟。”不仅如此,胡适还从善如流,接受了《红楼梦新证》中的三项学术成果:一、他改变了曹頫是曹寅次子的旧说,承认是他的过继子。二、不再主张脂雪斋是曹雪芹本人的化名,而承认可能是雪芹的太太或朋友。三、他承认曹家曾遭巨变不是坐吃山空的结果。周汝昌感念胡适先生人格上的“大”,写了两首诗称颂胡先生,其一是:“肯将秘笈付他人,不问行踪意至真。谁似先生能信我,书生道义更堪珍。”其二是:“平生一面旧城东,宿草离离百载风。长念有容方谓大,至今多士尚研红。”

二、《红楼梦新证》的红与黑

周汝昌自燕京大学毕业后,继续在中文系研究院读研究生。1951年之秋,他忽然接到成都华西大学之电聘,邀他去当外文系的讲师。赴蜀前,他把已完成的《证石头记》书稿交给文怀沙。1952年五一节,周汝昌到达华西大学,秋冬之际,院系调整,他调归四川大学外文系,住进一间高级棚屋“梅园”,在这里,他完成了此书的校对工作。在阅读校样的时候,他注意到,原稿中对胡适的敬称“先生”全部删掉了,涉及到胡适的语气词语也多有变通。由于文怀沙不喜《证石头记》这个名字,建议改成《红楼梦新证》,显然是针对胡适《红楼梦考证》而言的。1953年9月,《红楼梦新证》由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立即引起极大轰动。大学者张元济(菊生)、顾廷龙等都在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主任聂绀弩爱才心切,烦林辰函邀周汝昌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去工作。周汝昌当然愿意进京,可是川大不放行,冯雪峰社长请中宣部下调令,几经力争,才把周汝昌从四川大学外文系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

1954年春夏之交,周汝昌回到北京,宿舍是东城门楼胡同一处小院。略事休息,他就去出版社上班,在二楼,他见到了聂绀弩。几句话后,聂绀弩就提起了《红楼梦新证》,说毛主席对他的书有好评。当时不知具体情况,多少年之后,周汝昌才知道,原来主席在此书的“胭脂米”一条上加了密圈。那是考证胭脂米出处的一节,其中谈到康熙帝曾在中南海丰泽园中种植此米,并将此米赏与曹寅、李煦一事。毛主席那时正住在丰泽园,读了这段故事,对胭脂米产生了浓厚兴趣,即命农业部、河北省寻找此米。后来河北省委果然寻到了此米,送给了主席。因为脂胭米珍稀味美,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时,尝到此米,大加称赞,主席就送了一些给田中先生。

从1953年秋到1954年秋,《红楼梦新证》只红了一年,接着,“批俞”、“批胡”运动开始了。1954年冬,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在报社接见了周汝昌,谈话的目的是要他写批俞批胡的文章。邓拓说:“您考明了曹雪芹的家世所遭的变故是由于雍正的迫害,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证明了胡适的‘坐吃山空’‘自然趋势’是荒谬的,这是一个大功劳。但您的主张‘自传说’,却又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那就错了。因此,您是犯了‘二元论’的错误……”

在众多同志的关切与鼓励之下,周汝昌写了一篇批俞批胡的文章,但很多人对这篇文章表示失望,认为他批判的水平不高。

这年下半年,批俞批胡运动逐步展开而升级,周汝昌很快变成“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繁琐考证”的典型代表,批判文章越来越凶,有一篇说他“比胡适还反动”!

1968年周汝昌被关进“牛棚”,差不多一年后,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后来由于周总理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得以重返北京。

可是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周汝昌注定命途多舛。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老人自述,一天中午,他在午睡时,有一个滚地雷从他住的门楼胡同小院穿屋而过,他就变聋了),1974年为出版《红楼梦新证》增订版,他因过度劳累,导致双目黄斑部穿孔、视网膜脱落,几近失明,住院进行手术,仅保住“半目”,左眼“报销”,右眼视力只有0.01。就靠这0.01,他和四哥周祜昌一起,开始了一项持久的“大汇校工程”,其成果就是于2004年5月出版的《石头记会真》。

三、兄弟情凝“大汇校”

周汝昌兄弟五人,除长兄早逝外,四兄弟中他最幼,四哥周祜昌比他大六岁,两人关系最密。是四哥把胡适未觅得敦敏《懋斋诗钞》的情况写信告知周汝昌;是四哥把40万言的《红楼梦新证》用一笔一画的工楷抄清;是四哥鼓励他不断充实《红楼梦新证》中《史事稽年》一章,并于1976年4月出版了《红楼梦新证》的增订本,这个新版本80万言,是旧版的两倍;是四哥陪着他同访西山雪芹足迹,同寻敦敏槐园,联床夜语,剪灯清话;也是他倾尽自己的后半生,为《石头记会真》抄写了愈千万字的资料。

大家都知道《石头记》也就是《红楼梦》,但是《红楼梦》的版本众多,按回数可分为80回版本和120回版本。

其中,80回的版本为曹雪芹原著,曹雪芹没有来得及将《红楼梦》写完就去逝了。根据考证,曹雪芹的原意是写108回。虽然曹雪芹曾留下后面没写完的部分手稿,但这部分手稿在别人借阅的过程中遗失了。

120回的版本中的后40回为高鹗续写。高鹗和曹雪芹不是同时代的人,高鹗出生在曹雪芹之后,两人也并不相识,高鹗续写红楼梦既没有曹雪芹的手稿,也不清楚曹雪芹的原意。他不仅续写了后40回,而且对前80回也做了很多修改,著名作家张爱玲女士评价后40回将红楼梦庸俗化了,她对高鹗的评价是四个字:死有余辜!

现存80回的红楼梦版本也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文字有很多小的不同,其中当然只有一种是曹雪芹的原著。由于过去小说的地位很低,读者看到不喜欢的地方经常会擅自修改。

对于红学研究来说,自然需要从这众多的版本中找出哪些是曹雪芹的原话,将这些重新会真成一本最接近原著的红楼梦。

这就是周汝昌和他的四哥周汝昌花费56年时间所做的一项大汇校大工程。

起缘还要追到1948年。周汝昌从胡适先生处借得《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后,利用暑假和四哥周祜昌抄得一部副本,就向胡先生提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和有正书局的《戚序本》,精核整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真手笔的好版本,不要再宣扬散布那种被伪续者大肆删改的《程乙本》了。

这是第一次提出“三真本”概念的历史纪程,这三部抄本是当时仅为世知的佳本。胡先生回信说:“我对于你最近的提议——‘集本校勘’——认为是最重要而应该做的。但这是笨重的工作,故二十多年来无人敢做。你若肯做此事,我可以给你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

《石头记会真》是80回本,所谓“会”,就是会集已然发现的十多部旧抄本而进行大汇校,并在大汇校的基础上试行“写定”一部较近雪芹真文字真意旨的《石头记》;而“会”又含有体会、领会、赏会的复合意义。

这部书是连正文带脂批一起校订的全本。周汝昌认为,脂砚斋就是曹雪芹的妻子。曹雪芹的时代给小说写评的风气很盛,脂砚斋的评是经曹雪芹同意,作为红楼梦的一部分一起出版的。周汝昌认为脂批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小说的附加物,而是书文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创此书,兄弟俩数易其稿,而四哥周祜昌则经历了“三抄”其家的厄运。前两次是“破四旧”、“阶级斗争”,第三次是1964年,周祜昌正在家里埋头抄录,有一邻居“告密”,说他与胡适有“海外关系”,在家闭门写“反书”。于是有一伙人就借题兴事,当作一件特大政治案件行动起来,几个部门联合行动,声势惊人,三抄之后,书籍手稿、一切资料片纸无存,最后是“扫地出门”,八口之家,因此没了立锥之地……

但周祜昌矢志不移,在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他没有工作桌椅,是趴在一个小凳子上从事这种繁重至极的大汇校的!1993年,当汇校到第27回时,周祜昌不幸辞世。在女儿周伦苓的协助下,周汝昌于1999年编定10卷本的《石头记会真》。几经周折,于2004年5月出版。

四、研红之外

老人年轻时酷爱京剧、曲艺、民族乐器,最爱听的是反二簧,还粉墨登过场,在《春秋配》、《虹霓关》、《三堂会审》中扮演过小生。他吹拉弹唱样样喜好,尤其喜欢吹萧,兴致所至时吹一曲洞箫,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会给他带来一天的好心情。他也喜爱民间工艺,泥捏的,纸糊的,都喜欢。老人还喜爱石头,尤爱玉石,这大概与他喜爱《石头记》不无关系吧。如今,年轻时的一切恍如一梦,但老人并不自怨自艾。他引用老子的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他看来,不见不闻乃是抵御声色的要招。但这并不是心死,他说自己虽然耳目有损,还有一颗心在,“我心中常有几段妙曲,几幅佳画,几声入耳之言,几处动人之色,又何须外求乎?”

老人还有两大爱好,为他的晚年排遣着寂寞和孤独。一是作诗,二是书法。1970年,周汝昌由干校调回北京后,想到曹雪芹的诗连一首也未能流传至今,不禁无限惋惜。忽然想到雪芹为他的好友敦诚题的《琵琶行传奇》只剩末二句,就异想天开,斗胆续补,一共试补了三首,后来其中一首传了出去,竟使一位红学家认定是雪芹原作,险些闹出大笑话。周汝昌所作的诗,数量极大,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最受称道的还是咏红诗。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40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

周汝昌的书法也自成一体。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的书法理论研究,曾和朋友讲过:“平生在书学上所下功夫,比红学要多得多。”有人当面夸他的字是“瘦金体”,他不以为然,说:“‘瘦金体’是宋徽宗所创字体,法出薛稷;我习右军,与之无涉。”

五、晚年井喷

1974年,周汝昌目损后,协和医院主治大夫张承芬女士三次主动给他开出证明书,说不可再做编辑工作了,但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他并未做出“处置”。后来,红学家胡文彬来访,邀他加盟,周汝昌才决定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专研红学。

曹雪芹痴迷,著红用了10年;周汝昌更痴迷,研红用了60年,有两句诗为证:“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周汝昌痴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正如老人所言,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方能无退,即不悔。几十年下来,老人著述等身,何悔之有?尤其是最近几年,老人的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继1998年由华艺出版社推出6卷本的《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之后,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红楼夺目红》5个月内连续7次印刷,创下学术书畅销15万册的纪录。2004年,他出版了十卷本、500万字的《石头记会真》,那是他和四哥周祜昌字字校订、56年才得以酬愿的心血结晶。

因痴迷红楼,老人的书斋就叫脂雪轩,那自然是脂砚和雪芹的合称。在这个只有十几平米略显局促的脂雪轩内,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圆桌、两个书橱、一套旧沙发和一地的书,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门口的一台电脑,那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周伦苓介绍说,由于目损,老人不爱看电视,但每天仍坚持用两层放大镜叠起来看报读书,实在看不清,就请家人讲给他听。又由于左耳失聪,右耳戴助听器,家人须在他耳旁大喊大叫才行。我们的采访也是在这样的大喊大叫中进行的。但老人思维之敏捷、思路之开阔、思想之深刻仍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令我们惊奇的是,老人目损后,并没有抛弃纸笔,没有对着录音机口述实录,而是坚持在纸上笔走龙蛇。以前用毛笔,现在是用一支很粗的钢笔,写出来的字如核桃一般大,两行常混作一行或者几个字叠加在一起,只有他的女儿周伦苓认得,帮他打印成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文艺是特别讲究个性的,他说出来的东西,经别人录音整理以后,就变成别人的风格而不是自己的风格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真心喜欢笔墨纸砚,感觉它们就像自己的读者,如果对着录音机讲,就觉得不对滋味。老人说:“现在每天都是我的工作日,我要利用现有时间把几十年来积累的看法、摸索的一些心得铺到纸上。我跟孩子开玩笑说自己现在是文思泉涌,写作时由此及彼,不用苦思冥索,我这个精神状态和写作效率要胜过很多老者,现在唯一的自信就是这个。”老人虽然面容清癯,但精神矍烁,他有这种自信的资格。

谈到今天的红学界,老人说,他因目疾,了解不多,模模糊糊的印象是比较沉闷,没有新见解新突破。但他说自己是一个乐观者。这个沉闷是一个过渡时期,哪一个契机、因缘到了,红学会有一个新气象。“三年吧,三年之后,红学界会有一个突破。”老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想起了《周汝昌梦解红楼》一书的封底诗:“梦解红楼日月长,奇情异彩细参商。零笺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怀一瓣香。”这或许可以看作是老人最近的一段心得吧。

草婴:用翻译唤醒人性的光辉

草婴的名字是和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据说,能把托尔斯泰小说全部翻译过来的,全世界也只有草婴一个人。从50多岁开始,他前前后后共用了近20年的时间。他说:“我这一辈子就只想做好一件事:文学翻译。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今年87岁高龄的草婴因老年性疾病,在华东医院已住了一年多了。但说起翻译,他依然思维清晰,谈吐自如。

一、从《老人》开始,他迈入俄罗斯文学的海洋

草婴,原名盛峻峰,生于浙江镇海一户殷实之家,祖上经营盛滋记酿造厂及行医。小时候随父亲到乡下出诊的经历,在草婴心田播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种子。

中学时期,他购买了国内首次出版的《鲁迅全集》20卷,其中,创作10卷翻译10卷。鲁迅“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的翻译理念深深影响了草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举家迁入上海的法租界。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草婴把目光转向当时被认为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苏联。他先是师从一位俄国女侨民学了一年多俄语,后来遇到“领路人”姜椿芳,开始了文学翻译的生涯。

草婴翻译的第一个俄罗斯短篇小说是普拉东诺夫的《老人》,刊登于1942年《苏联文艺》第2期,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草婴”这一笔名。这篇约七千多字的作品,描写基舒卡老爹只身抗击德国鬼子的英雄壮举。可以说,小说格调与当时的国情十分吻合。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草婴翻译了巴甫连柯的长篇小说《幸福》,而为他赢得空前声誉的是1955年翻译的尼古拉耶娃的中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作品先是在《译文》上刊登,由于小说内容是“关心人民疾苦,反对官僚主义”,提倡改革,得到当时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的重视和推荐,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连续两期转载,发行量达到数百万册,接着又印单行本,第一版就发行124万册。小说主人公娜斯嘉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这篇翻译作品影响乃至催生了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一批“干预生活”的优秀作品,并在新时期被誉为“重放的鲜花”。

二、从肖洛霍夫到托尔斯泰

徜徉于俄罗斯的文学世界,草婴发现俄罗斯文学和它的土地一样广阔,它考虑的不是一时一地、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乃至人类的精神向度。还有,俄罗斯有九百年的沙皇统治,中国有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两者有一些共同的历史背景,在反封建专制方面有共同的语言。而在众多的俄罗斯作家中,草婴最后选定了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为自己的主攻目标,他的理由是:“我为什么特别要选中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呢?因为我感到,从他们的作品里所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的思想、人性的光辉是最强烈的。我感受到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特别需要培养和唤醒人性的光辉。”

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讲述一名战俘从战场逃回家,发现亲人全部遇难,于是和一名孤儿相依为命、流动打工的故事,作者对主人公索科洛夫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这和占主流地位的“不是阵亡就是判徒”的观点是格格不入的。在当年苏联极左思潮下,肖洛霍夫敢于通过作品和言论来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并且毫无顾虑地反映生活的真实,不回避矛盾,这在苏联作家中是唯一的。小说在《真理报》连载后,报纸被抢购一空,很多市民在寒风中聆听了电台的广播,热泪盈眶。有着思想家敏感的草婴立刻动手翻译了这部作品。随后,他又翻译了肖氏的《顿河故事》、《被开垦的处女地》(上世纪80年代,草婴重译为《新垦地》),在读者中均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文革”期间,草婴受到迫害,被剥夺了写作权利。那些日子,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很早就接触过托尔斯泰作品的草婴认识到,要结束这样的悲剧,首先必须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宣扬人与人之间的爱,也就是人道主义精神。巴金称誉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高峰,是十九世纪全世界的良心,作为巴金的朋友,草婴是服膺这一评价的。但在这座举世景仰的大山面前,草婴一直不敢贸然动笔,而是在做了相当充分的生活、文学、知识、思想等方面的积累之后,1977年他才着手翻译托尔斯泰,从《安娜?卡列尼娜》开始,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译出《托尔斯泰小说全集》20卷,400万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翻译家蓝英年收到全集后,“心里充满钦佩、感激和羞愧”。此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一套《托尔斯泰全集》,那是集体劳动的成果,译者是从全国各地请的,用了差不多十年时间,《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则是草婴独自一人担当。蓝英年说:“这不仅需要坚强的毅力、严肃的态度,中外文深厚的造诣,还需要才华。”

有人说,俄罗斯文学中的人道主义、苦难意识,对人的精神世界细致而深刻的探索以及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滋育了中国文学。这其中,当然有草婴的功劳。

三、一位“三无人士”的精神追求

采访中得知,草婴竟是一位“三无人士”——无工资、无编制、无职称,一直靠翻译所得的稿酬为生。他先后担任华东作家协会专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翻译家协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等职,但没有一个是拿工资的,直到1996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资料馆馆员,才有了每月两千多元的“车马费”。他不是没有领导才干,也不是没有出山的机会,“文革”结束后,组织上曾邀他出任新成立的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可是,为了把托尔斯泰全部小说翻译出来,他谢绝了。他说:“人生有限,一个人一生能做好一两件事,就是成就。”

对此选择,草婴一直无怨无悔。他有自己的逻辑:没有职称,没有单位,我翻译的选题不是可以更自由吗?可是,“文革”期间,为了这份自由,他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那个时候,肖洛霍夫被称为修正主义文艺的鼻祖,草婴作为他在中国的“吹鼓手”和“代理人”,运交华盖。在劳动改造中,先是十二指肠大出血,送到医院,胃被切除3/4;后来是从卡车上卸水泥,造成第十二节胸椎压缩性骨折,痛入骨髓,一年后虽然愈合,但就此落下病根。草婴一生翻译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作家的作品30余部,七八百万字,可以说,绝大部分是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完成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啊!

草婴的夫人、原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盛天民介绍说,从事翻译的那些日子里,他每天五点半起床,先是锻炼身体,然后吃早饭。上午翻译,下午整理资料、看书。为了确保译文的质量,草婴给自己订一个硬指标:平均每天只译一千字。草婴撰文描述过自己的工作状态,他说:译者不是“传声筒”,也不是“翻译机器”,文学翻译更需要感情共鸣,只有感情被打动了,才能把自己融入原著那种氛围之中。他翻译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时,被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善良所感染,“心情激动,一边擦眼泪,一边停下笔来。”有一次,他的学生、俄苏文学研究者章海陵上门拜访,发现老师神情忧郁,思想不集中,过了一会儿,草婴难过地告诉海陵:“安娜死了……我,我刚才在翻译‘安娜之死’,心里真难过……”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草婴的耕耘为他赢得了荣誉。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高尔基文学奖的作家,得过“鲁迅文学翻译奖彩虹奖”,荣获俄罗斯“马克西姆?高尔基奖章”,并被俄罗斯作家协会吸收为名誉会员。但草婴的价值不止于此。作家冯骥才在《草婴先生》一文中说:“翻译家的工作不是‘搬运’别人的作品,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或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它可以成为一种影响社会、开启灵魂、建设心灵的事业。近百年来,翻译家们不常常是中国思想史的主角吗?”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柯富安这样称赞草婴:“您是连接两个伟大邻国人民心灵感情的拱梁,……草婴这两个汉字表现出难以估计的艰苦劳动、文化上的天赋以及对俄罗斯心灵的深刻理解。”

对比时下某些人把“蒋介石”译成“常凯申”,把“水磨坊”译成“水淋淋的小姑娘”,两三个月就翻译一本十几万字的小说,草婴不仅足以让翻译界警醒,更让我们看到“翻译事业这座大山令人敬仰的高处”。

原载《人民日报》2010年4月1日

同类推荐
  • 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是一部全面细致介绍中国古文化的书籍,它综合了中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种类繁多的各类型文化,就其历史起源、发展走向、文化特色、重大影响,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人文风俗、语言特点、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描写。《元曲精品鉴赏》是此丛书中的一本。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本文搜集大量元曲,并且针对每一首元曲进行赏析。包括《元好问——卜居外家东园》、《王和卿——咏大蝴蝶》、《〔南吕〕金字经——卢挚》等。
  • 中华歇后语(第一卷)

    中华歇后语(第一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 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

    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

    杨献平所著的《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是一部时光书和个人史。以个人经历乃至生活、命运轨迹为基本线索,贯穿了作者十多年来,在沙漠等异地的生命本真体验和独特思考。《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中既有个人化的生活记述与具体情境下心态的逼真刻绘,又有对自然事物及人生的细致观察和发现。在写作手法及艺术追求上,实验与传统并重,始终不跟风、不师从、不唱和,坚持自己的独特的书写方式,与当下其他散文作品有明显区别。
  • 张闻天早期译剧集

    张闻天早期译剧集

    本书收张闻天早期译剧五种。德国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最后一场《监狱》,写浮士德闯入监牢,企图救出马格雷,俄国安特列夫的《狗的跳舞》写亨利失恋后,由于无法解决人生的问题而自杀。
  • 大巴山的呼唤:党的好女儿王瑛

    大巴山的呼唤:党的好女儿王瑛

    本书成功地塑造了真正爱民为民,奉献牺牲自己的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朴实亲民的形象。王瑛同志生前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2006年7月被确诊患肺癌晚期,仍坚守工作岗位。2008年11月27日病情恶化,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不幸去世,年仅47岁。参加工作27年来,王瑛同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职责,热情服务群众,坚持艰苦奋斗,保持清正廉洁,做出了突出成绩。
热门推荐
  • 二十几岁应该懂得的100条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应该懂得的100条人生经验

    本书汇集了成功者的100条人生经验,以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案例讲述了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如何重塑自己的命运、怎样用信念去赢得机遇、如何用智慧为人处世、学会把说话变成艺术等道理,旨在帮助读者积累丰富的经验,拥有黄金人脉,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自己不断成长。
  • 帝国风云崛起路

    帝国风云崛起路

    欧陆风云骨灰级玩家莫承道,意外得到了一款欧陆风云系统。并且,并且穿越到了一个根本就没有存在过的朝代,在这个时代中莫承道走南闯北经历磨难后夺取天下的故事,这便是帝国崛起路。
  • 试爱契约,上位到底

    试爱契约,上位到底

    什么?她被心机婊整了?时染沉默的看着站在自己面前半裸的男人,看着面前闪着的闪光灯,她默默的说:“其实这个事情我是可以解释的?”某人忽然手一勾,望着她邪魅一笑,“怎么,你还想不负责?”
  • 四圣兽传说

    四圣兽传说

    一个刚刚15岁的少年,被自己的未婚妻亲手打下悬崖。当他从悬崖下重新出来的时候,他发现一切都变了。权术,阴谋,正义,邪恶,围绕在他身边,甚至连那传说中的四圣兽也一一展露在他的面前。他不愿看见那些罪恶,所以他封闭了视觉,为的是能保护身边的人,父亲,母亲,还有那些善良的人们……
  • 深宫胭脂乱

    深宫胭脂乱

    她是侯府嫡女,亦是当朝皇后。十六岁,代姐出嫁,嫁给至高无上的男人。容启恨她入骨,恨她为嫁宫门,逼死姐姐,逼死他的挚爱。宫闱之中,勾心斗角片刻不得安宁。夫妻之间,相敬如冰丝毫不见恩爱。她为他挡去一剑,得到的不过是他居高临下而立——“乔楚戈该还的债还未还,你若敢死,我便叫乔家所有人陪葬。”“我乔家,早就没人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殇式疑案

    殇式疑案

    人生总是这么无常,叫我反应不及,随后又痛彻了心扉……我十四岁那一年,家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我妈因为难产,抢救无效死亡,孤单的我还在为即将有一个乖巧的女末女末而感到高兴,可迎来的却是如此大的噩耗与悲伤。
  • 点梦

    点梦

    符永:唯有“情”才能领悟真谛。皇甫简玉:我如同一块未雕琢的玉石,这世间的苦难把我变成了美玉。苏易:把智慧放在星空里,这世间的玄妙真是无穷无尽!黎白轩:自然的法则不可违逆,炼狱的审判将要来临。
  • 迷糊女神:仙境游

    迷糊女神:仙境游

    那一世,桃花林中相遇,她语出惊人,脱他长袍,勾起他身上炽热,沉默了许久的某物,居然因为她硬了起来。也就因为那次相遇,一直空着的心,填上了她。那一年,她误认所爱,大闹魔界,定要将那冷若冰霜的魔君,打晕,抬走,洞房。哪怕是千辛万苦,万苦千辛!可后来的后来,才知那魔君,却非是她所倾爱之人。几生几世爱恨纠缠,他情深不渝,寻她千百遍,自始自终痴心不改为的是:只要你还在,只要我还爱
  • 珍珠落进深海里

    珍珠落进深海里

    她知道,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强的成长,她一直知道。
  • 焚天雷神

    焚天雷神

    这是一个以武为尊,弱肉强食,武者横行的大陆。武者之道,逆天罚雷,他是万雷之主,切看一个被视为废物的少年如何一步步踏上武之巅峰。以善至善,以暴制暴。手坏左拥右抱,脚踏嗜血之道。我要这天为我颤抖,我要这地为我臣服,我就是焚天雷神。小伤带你看不同的世界,不同故事,快意恩仇,艳遇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