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79100000016

第16章 新型刑事诉讼法律原则的引入与发展(3)

如《中华民国约法》第47条上述规定后的“但书”为:“但认为有妨害安宁秩序或善良风俗者,得秘密之”;《法院编制法》第56条也规定:“审判长居法庭首席,于开闭法庭及审问诉讼,均有指挥之权”。而且,在北洋政府的刑事诉讼法典——《刑事诉讼条例》中,也未见只言片语有关公开审理的规定,公开原则呈现出模糊、暧昧的态势。严格来说,在指导刑事诉讼活动的所有法律、法规文件中,刑事诉讼法典是指导刑事诉讼活动的纲要性法律规定,主要诉讼原则在此都应该有明确体现,不然,原则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将被极大削弱。但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不止,军事法庭的秘密审判蔚成风气,诉讼过程的开放性势必受到压抑,开放性法律条文在刑诉法典中的消失也就成为必然。

四、当事人本人参与诉讼原则

随着刑诉法的发展演变,近代各国对于当事人参与诉讼的规定也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国家采用强制本人主义,即除较轻微案件可由辩护人代为出庭外,其他案件都须当事者本人出庭,直接参与诉讼。

日本1890年《刑事诉讼法》即规定,“除以本刑该罚金以下罪为限,听依代人”外,一律采用强制本人主义。受其影响,《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的《刑事规则》一章中“审讯”一节专门规定,凡公堂审案,承审官应“令原告亲身到堂;令被告亲身到堂;两造证人隔别讯问。”并且强调,对此原则,“民事案件亦同”(第50条)。该草案虽然首次规定了律师制度,“凡律师俱准在各公堂为人辩护”(第199条),但其二百零四条规定,如为被告律师,须“同被告上堂辩护其案及留心料理,务使公堂审讯该案悉合证据,依律裁判”。律师并不能“全权代理”,被告人仍应出庭。

《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于《当事人》章的《被告人辩护人及辅佐人》一节规定:“被告人除本律及其他法令许用代理人外,应以本人为被告人”(第52条)。其后的“理由”进一步阐释道:“审判官必亲自审查有关案件之人及物件,乃得实情而免误判。本条规定被告人除法令有许用明文者外,不得用代理人。不惟审理时必须亲自到场,即起诉前所有侦查预审等处分,亦莫不然”。

民初《刑事诉讼条例》在《审判》章中规定:“审判日期除有特别规定外,被告不出庭者不得审判”(第294条);只有“最重本刑为拘役或罚金之案件,被告得委任代理人出庭”;但“法院认为必要者”,仍然“得命本人出庭”(第295条),规束可谓严格。从大理院判例可以看到,根据此原则,一件违反程序、不当缺席判决的上告案例被上级法官纠正:

查现行诉讼规例,应科徒刑以上之被告人采用直接审理之原则,当然不能为缺席之判决。本案被告人等既经原审认为成立骚扰损坏等罪,该被告人等又未缉获到案,自不应为缺席判决,乃竟援引该省自定简章,对于未经过案之被告人,遽科徒刑,殊属不合。

不独对被告人如此,审讯中证人本人也须及时出庭,这点可从大理院对条例第292条补充说明的“判例”中得到明显印证:

原审审理本案,虽经公开辩论,然仅讯问该上告人一身,其他共犯及证人均未传讯,遽而宣告罪刑,何足以昭折服而成信谳;本案重要证人自应到庭质讯,始能发见真实。乃原判对于此项证人,始终并未直接审讯,仅据呈缴之函件以为判决之基础,自难认为合法之证言。

然而,与被告人必须出庭的要求有所不同的是,证人出庭与否,法官有相当自由裁量之权:“传讯证人与否,为审判衙门独立之职权。

被告人以未经传讯证人据以为攻击之理由,其上告不能成立”。这显露出该原则贯彻得不彻底性。

五、真实发现原则

真实发现原则是与形式原则相对而言的。法官以诉讼法上的一定形式为裁判的根据,此为形式原则。例如,诉讼中要求犯罪嫌疑人必须自白以录取口供,法官根据口供判断罪之有无轻重,即为形式原则的典型贯彻。但口供存有真伪,若主要依靠本身即真伪莫辨的口供审理案件,其后裁决的失当则在所难免。鉴于此,20世纪初,世界各国,无论民刑诉讼,多采用真实发现原则,以期减少形式原则下的种种弊端,力求裁判的公平。但于发现真实的范围上,民刑并不相同。在民事诉讼中,法官一般只能在当事人所主张的范围内,发现事情真相,不能在当事人所提供、陈述的证据外,再探求其他证据。而在刑事诉讼中,法官得于检察官所提证据及犯人自白之外,调查种种他证。因此,当时日本着名的刑事法学家冈田朝太郎即认为:“刑事上之调查,乃终结诉讼之必要,非仅为断定罪之有无重轻。乃至裁判所所管辖之范围内,有无欠缺及超越,裁判官当须一一调查之,以自实其责任。可见刑事上发见真实之范围,最为广大”。清末刑事诉讼律修订过程中,沈家本等修律大臣在“奏《刑事诉讼律草案》告成装册成览”一折中即指出:

摘发真实,其主义有三。一为自由心证。证据之法,中国旧用口供,各国通例则用众证。众证之优于口供,无待缕述。然证据而以法律预定,则事实皆凭推测,真实反被所弊,宜悉凭审判官自由取舍;一为直接审理。凡该案关系之人与物,必行直接讯问调查,不凭他人申报之言辞及文书,辄与断定;一为言辞辩论。

于原被两造之言辞辩论而折衷听断,自经辩论之后,于被告之一造亦可察言观色,以验其情之真伪。

清末《刑事诉讼律草案》即吸取了这一原则。在其第321条有关审判衙门须使用直接证据的“理由”款中,沈家本等草案制订者解释道:“诉讼之用意,专在发见真实。然欲发见真实,必不得不直接调查证据”。民初沿用清末之制,真实发现原则也被刑诉法律所吸纳认同。《刑事诉讼条例》第292条后附的关于询问证人的“判例”即着重指出:“本案重要证人自应到庭质讯,始能发见真实”;针对第294条关于被告应本人出庭的规定,大理院“判例”也进一步解释道:“刑事诉讼通例,凡审理诉讼案件以发见真实为目的”。由发现真实所决定,自由心证原则、直接审理原则及口头辩论原则的采纳,便也成为一种必然。

六、国家干涉原则

刑事诉讼中,当事人没有处分权。对犯罪嫌疑人的控诉与否,由国家专职人员——检察官决定,实行;嫌疑人有罪亦或无罪,罪大或是罪小,法官有科断之权。因此,检察官、法官对于罪行有无的必要断定事宜及其他相关事项上,有必要加以干涉,而不为当事人的主张、辩论所拘束。晚清修律大臣沈家本等人即认为:

当事人无处分权。查民事诉讼乃依私法上请求权,请求私权之保护者,当事人于诉讼中均得随时舍弃。惟刑事诉讼乃依公法上请求权,请求国家科刑权之适用者,其权固属国家,虽检察官不得随意处分,被告更不待言。是以近日各国立法例,除亲告罪外,不准检察官任便舍弃起诉权,不许犯人与被告人擅行私和,并在诉讼中撤回公诉。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处分权,审判官不得干涉。至刑事诉讼当事人无处分权,审判官因断定其罪之有无应干涉调查一切必要事宜,而不为当事人之辩论所拘束。

清末民初的刑事诉讼法律皆异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的“原告官”一节中明确规定:“刑事原告之职务由检察官执行”(第39条)。并对检察官对于案件的侦查处分、预审处分、提起公诉及实行公诉等权力,在第二编及第三编作了专门规定。

条文后面所附的“理由”对此解释道:“犯罪概因侵害国家公益而成立,故为原告请求处罚者必须由国家设立机关,此本条第一项定检察官为原告官,使之执行提起公诉等职务也”。同时强调,若个人自愿告诉告发者,可援用相关条文之程序,但“不得为刑事之原告”。在此,国家完全垄断了刑事案件的控诉权,迥异于民事案件中当事人对程序权利、实体权利的自由处分。

民初《刑事诉讼条例》于总则的《扣押及搜索》章中规定:“对于住宅或其他处所及船舰,有相当理由可信为被告或证据物件及可以没收之物件存在者,得搜索之;对于人之身体及携带之物件,有相当之理由可信为证据物件及可以没收之物件存在者,得搜索之”(第146条);“公署保管之文书及其他物件应扣押者应请求交付,但于必要时得搜索之”(第247条);发搜索票之权,“预审中属于预审推事,审判中属于法院或受命推事”(第249条)。在第十章《勘验》中规定:“为察看证据及其他犯罪情形起见,应实施勘验。勘验,侦查中由检察官;预审中由预审推事;审判中由法院或受命推事行之”(第163条)。第十一章《辩护》规定:“辩护人不出庭时,应由审判衙门为被告指定辩护人,以昭慎重”(第172条之“令”),“预审中经预审推事许可,审判中经法院许可者,虽非律师亦得选任为辩护人”(第173条)。

在民事诉讼中,只需原被告各提出于己有利的证据以判断其是非,法官原则上不能于原被告所提证据之外,另求证据。刑事诉讼则不然,法官不以检事所提出之证据为限,法官需要审查种种证据,以考察其罪行的有无及轻重。他不但可以用消极的方法,批驳检事所调查的事项,而且可以使用种种积极的办法,提出并证明自己所主张的意见。《刑事诉讼条例》的《审判》一节规定:“询问被告后,审判长应查证据”;“刑事案件,审判衙门应以职权调查证据,亦不得以被告人未能举证,遽科以罪刑”;“审判衙门审理案件,应直接调查证据,不得辄以侦查笔录以定案”(第304条及其“判例”)。大理院针对第306条的“判例”更是非常明确地规定,“查诉讼通例,法院审判案件,应以该案起诉之犯罪事实为范围,而不为起诉文所指定之罪条刑名所拘束。故牵连犯之一罪,既经起诉,则其犯罪事实所牵连之罪,应予以审理及裁判”。对于证人的传唤,“审判长得依职权或依当事人之申请传唤名单所列以外之证人”。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以请求私权的保护为目的,且只要不涉及公共利益及他人利益,可以随意处分。因此,在诉讼上也听任当事人自由处分。诉讼之中,无论何时,当事人可以抛弃其主张的一部或全部;刑事诉讼,则依据刑法的请求权,请求国家的刑罚权的具体适用为目的。因此,其中的原告不得随意处分其诉讼,被告更毋庸待言。

所以,原则上不允许检事不起诉,不准犯罪嫌疑人与被害者私和,诉讼中不得撤回公诉等。其实,早在清末通行各地的《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中,即已明确刑事案件的非处分权原则:“凡诉讼,除刑事外,准原告呈请注销诉讼”(第57条)。即使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突破此限,亦规束明确而严格。《刑事诉讼条例》规定了五种不起诉的特别情形:

“检察认为案件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应不起诉:起诉权已消失者;犯罪嫌疑不足者;行为不成犯罪者;法律应免除其刑者;对于被告无审判权者”(第249条)。但后文随即强调:“案件不起诉者,应制作处分书,叙述事实上及法律上之理由”(第250条),“不起诉之处分书应以正本或节本送达于被告及告诉人”(第251条)。告诉人如果对不起诉之处分不服,可向上级检察长申请再议,“上级检察庭发见原庭不起诉处分错误时,得令原庭重新侦查,提起公诉”。与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自由放弃诉权、随时撤回诉讼相比,其国家干涉之下的严格限制可见一斑。

七、程序法定原则

根据对刑事诉讼程序法的独立价值的认识,为正确处理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和犯罪实体两因素须得到同时重视。一方面,为实现刑事诉讼具体目的,依照法定程序可以对犯罪者施以刑罚;另一方面,必须强调不经合法程序不得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刑罚。从语言角度分析,这不同的话语像是在表达一个相同的意思。然而,从刑事政策角度分析,“依照程序可以刑罚”与“不经合法程序不得刑罚”,在一定情况下会发展为两个相互矛盾、甚至冲突的诉讼原则。

为了实现“依程序而罚”,顺利实现刑罚权,必须通过刑事诉讼程序及时明确犯罪事实,确定当事人刑事责任,就成为刑事程序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和课题。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刑事诉讼应当为控制犯罪铺平道路,为发现实体真实服务。这种以发现实体真实为目的的诉讼原则,被称为“实体真实主义”,其侧重点在于积极、主动地实现刑罚,有效控制犯罪。

与此相对,刑事诉讼程序又要求“未经程序不罚”。这就必须通过立法手段确定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序、标准和实施办法,并要求参与诉讼的主体遵守。如果没能遵守法定程序,就不得不放弃实现处罚的目的。换言之,通过保障刑事诉讼程序自身的公正性或正当性、完整性,来限制对实体真实的过度追求。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对处罚权的控制、约束,对诉讼当事人权益的保护。由于强调不遵守法定程序就不能量刑定罪,因此,也被称为“程序法定”原则。该原则不仅要求通过立法确定刑事程序,同时要求程序的内容必须正当、公正。

在我国古代,西晋的刘颂曾经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沈家本继承并发扬了这种思想:“迨律无正条,而复以律外苛求之,此法之所以日益纷繁也。晋刘颂有‘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之请;唐赵冬曦有‘勿用加减比附’之议,并有见于律外科刑,必至有恣意轻重之弊。

今东西各国刑法,凡律无正条者,皆不得处罚,职是故也。”沈家本不但以这种思想直接指导刑律的修订,而且将其贯穿于刑事诉讼法律的修订始终。在他直接影响下,《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第76条规定:“凡裁判均须遵照定律。若律无正条,不论何项行为,不得判为有罪”。民初《刑事诉讼条例》对此完全继承,其《法例》章第一条同样强调:“犯罪非依本条例及其他关于刑事诉讼之特别法,不得追诉及处罚”。这是对中国流行几千年的程序虚无、程序随意的根本变革。

实际上,这种程序法定的要求早在1215年英国的《自由大宪章》中即已确定:“任何自由人不得被逮捕、监禁、侵占财产、流放或以任何方式杀害,除非他受到贵族法官或国家法律的审判”。法国《人权宣言》也有类似规定。美国1791年第5条宪法修正案的规定则更为典型:“未经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此后,更多的国家在宪法及诉讼法典中对此作出了规定。

应该说,中国近代以来刑事诉讼法律中“程序法定”原则的出现,与以上国家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顺应了诉讼文明发展的潮流。

自此,法官定罪量刑时,不但要遵从刑事实体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同时也应严格遵守刑事程序法上的“程序法定”原则。虽然两个原则的真正落实都十分差强人意,但开化、向上的脚步毕竟已经迈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从“实”与“虚”两方面得到了法律上相对完善的关注,其意义之深远自不待言。

同类推荐
  • 婚姻家庭与财产分割

    婚姻家庭与财产分割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宣讲丛书》的组成部分,密切结合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将《婚姻法》的最新精神与《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继承法》《民事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发展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展示最丰富的司法运作规律和机理,满足人们清晰理解最新法律知识,加强自身法律素养的需要,并为今后的理论探讨和审判实践提供参考。
  • 诉讼法的理念与运作

    诉讼法的理念与运作

    法学是追求正义的学科,而程序是保障公正的前提。本书从法讼理念的角度,以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我国诉讼法实践,对诉讼法的理念与运作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反映了诉讼法学术界讨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司法改革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是一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专著。
  • 商法学

    商法学

    商法是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属于特别私法。源于中世纪商人法的商法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关于商人的法,相应商事主体与商事行为制度均与具有商人特殊身份有关,与商人商行为有关。
  • 刑事诉讼与辩护代理

    刑事诉讼与辩护代理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基本法律知识宣讲系列丛书之一,具体内容是宣讲和普及我国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中对广大群众最为重要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涉及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你其实不懂法律纠纷课

    你其实不懂法律纠纷课

    本书是一本帮助普通老百姓正确收集证据并打赢官司的法律普及书。本书脉络清楚、语言平实,就日常生活中的婚姻、家庭纠纷,消费维权纠纷,劳动、房产合同纠纷,交通、医疗事故纠纷,常见民事纠纷,行政纠纷等法律纠纷案件,做出了详细解读,既能让读者从个案中了解生硬的法律条文,也能指导读者在真正打官司时避免走一些弯路。
热门推荐
  • 最强狂龙

    最强狂龙

    他曾今是一代兵王,驰骋沙场,而如今却是一个混迹都市的无业游民,这年头找工作难,要找好工作更难,且看一代兵王纵横职场!
  • 草根总裁子龙

    草根总裁子龙

    一个平凡的草根,梦境奇遇前世,获道家心法轩辕诀及远古神功,与女友更是演绎一场生死绝恋;天降横财,化身集团总裁;谨尊教诲,惩恶扬善;惹怒黑道大佬、惨遭黑道和杀手组的追杀!为彻底摆脱、他不得不以暴治暴。在爱情与国家利益面前,他做出了震撼人心的选择?为爱自残落败身陷悬崖,又此因祸得福,巧遇良缘、日久生情,感情纠葛不断…
  • 我的老婆是僵尸

    我的老婆是僵尸

    吕文轩看着眼前刚送到的棺材,就是一阵懵了,难道这就是我的女朋友?不对啊,这个介绍说的不一样啊?怎么邮寄过来那么大一件啊?一想到能做羞羞的事情,吕文轩带着心中无比的激动,那颤抖的小手伸了过去,掀开了那火红的棺材盖......
  • 风倾天下:废材三小姐

    风倾天下:废材三小姐

    一世丑颜,被人凌辱,然而,一次事故,却换来了21世纪第一帮会“傲天”的强者之魂。什么?神兽难捉?不好意思,我一不小心就有好几只了哎。什么?高级丹药难练?她一抓一大把好吗?收神兽!斗强者!开后宫!她要傲视天下!
  • 落叶归

    落叶归

    未来地球,在人类日益贪婪索取下,环境恶化,生机全无。于是便有了集地球资源文化科技等等拯救地球的计划。五个身负重任的小生命踏上漫漫星空路程,去奋斗,去抗争,斩断儿女情长,抛洒满腔热血,为的就是--拯救地球!
  • 《唯吾得卿则天下无二色》

    《唯吾得卿则天下无二色》

    如是我得到你,我这一生只会有你一个人足矣....
  • A Century of Roundels

    A Century of Roundel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忘君九回

    忘君九回

    大昭国最受宠的鲁阳公主——楚晔瑶,在大婚当天收到一颗人头,当场晕倒,苏醒后,竟对此事全无印象。而父皇不找人为她看病,却赐给她一个身世显赫的俊逸侍卫——云南王之子穆昆。而他的真实身份竟是全家战死于凤台的定北侯之子成睿……这穆昆与她最信任的侍女串通,而且人头也是他送的……她没有想到自己竟渐渐爱上他,可当倾心后第9日一过,她却又将他忘了……而她失忆的根源似乎是父皇给她下了巫药……而那巫药最厉害的副作用是,无论她爱上谁,都只能记得爱人9天……谁也未曾想到,她会一次又一次的爱上同一个人……为何一个‘死人’要假冒别人接近她?为什么父皇对巫药之事缄口不提?如果她只能爱一个人9天,她该如何去爱?
  • 大圣皇

    大圣皇

    穿越异界成为一国之君,土地不过百里,城市只有两座,皇后早就落跑,后宫空无一人,忠臣良将不在,外戚太监当权,君权旁落,刁民四起,宗门林立,藐视王法,践踏皇威,我该何去何从?
  • 一生唯爱凯皇

    一生唯爱凯皇

    当一个假千金遇到了王俊凯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