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地几乎全线停工,它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争取到一些粮食。县委书记的这一决策的确不失英明,保住了许多人的性命。但他为此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后来被省委批评为“严重弄虚作假”,当作其“反革命罪行”之一。当然,他至死也不曾后悔,仍说:“保护百姓性命是我一生最辉煌的一笔。”
县委书记的“严重弄虚作假”行为使水利工地的民工们保留了继续向家人输送“救命饭”的机会,刘家兄弟仍然每天夜里往家送“冰坨饭”。
但刘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婆婆总对儿媳妇周氏念叨:“这点吃的养蚂蚁都不够,靠它保不住三条人命啊。我这条老命不值钱了,你娘儿俩可得好好活下去。”
婆婆似乎要寻短见,这令周氏极度不安。她对婆婆说:“您要再有坏念头,我就在您前头去跳井。”除此以外,她不知道拿什么话劝婆婆更有效。
这一天,周氏对婆婆说:“我娘病得不轻,这几天我得天天去娘家守着,辛苦您照看孙子了。”
一连几天,周氏早早出门,深夜方归。
这天早上,周氏迟迟未起,婆婆来到床头掀开儿媳妇被子,发现人已断气。
一家人终于弄明白,周氏的母亲并未生病,她这几天也从未登过娘家的门。这个善良的女人为了节省些吃的保全婆婆和儿子的性命,编造了一个理由躲在外面,自己活活饿死了。
27岁的周氏被一张苇席裹着埋了,她给全村乡亲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形象,也给家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思念。更重要的是,她为刘家留下一个争气的儿男——4岁的儿子刘志和一路走来,最终成为一名大校军官。
周氏也给儿子留下一个终身遗憾——她的早逝,使刘志和对可敬的母亲没有任何印象,每每提起母亲,这位汉子总抱憾不已。
亲情亦是民族魂魄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生死关头依然经受住了考验。和许多家庭一样,面临生死抉择,刘家家族会议也一致形成了“养老保小”的决定。上有婆母,下有幼子,27岁的周氏义无反顾把生的希望留给家人。生死岂是寻常事,慷慨赴死从容中,这是亲情的力量!亲情当赞,正是涓涓亲情汇成大爱之河,滋养着我们古老的民族。亲情,何尝不是民族的魂魄!
“园丁”与“花朵”
——县中校长的故事
大饥饿发生后,县中校长和许多人一样,思想准备不足,总认为这是暂时的困难,饥饿很快就会过去。直到住在农村的妻子告诉他村里的大食堂已经断炊,他仍然乐观地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要不了几天,国家就会放粮。
住校师生的伙食标准也在一天天下降,到了现在,每人每天只有二两粮食。这点粮食,对于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学生来说,顶多只是每天早上的一顿稀饭,实在微不足道。然而,就是这样的伙食标准,家在农村的学生们还要省出一点吃的接济家人,因为农村大食堂已经断炊,他们的家人正饱受饥饿的煎熬,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
眼看着学生们饿得连朗诵课文的力气都没有,学校规定伙房每天只煮稀饭供应学生,因为校长认为稀饭是无法带回家的。然而这一招仍然不灵,学生们喝掉稀水,把剩下的米粒团起来,积攒两天还往家带。课堂上每天都有因饥饿而晕倒的学生,校长和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却毫无办法。他们想保护自己的学生,却无法干涉学生们的孝举。
校长心疼自己的学生,找到县教育局领导要求提高学生的伙食标准,而教育局领导苦笑说:连县里领导每天都吃不到半饱,哪有粮食给你?再坚持坚持,不会老这样。
那段日子,面对日趋严重的饥饿局面,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不会老这样”,因为他们对新中国充满信心,对共产党充满信任。校长自然也不例外。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饥饿的人们仍然忍受着饥饿,而且这种糟糕的局面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恐慌起来。
县中的教师们家都在农村,临近寒假一段时间,连续有五名教师找校长请假回家掩埋被饿死的老人,其中一位教师的爷爷、奶奶和父母在同一周内死去。后来的统计数字表明,在这场大饥饿中,第一拨死去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因为这些老人们本就年高体弱,经不起大饥饿的折腾;又因为他们一心要保护子孙,有一口食物总想着“弃老保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老人反锁屋门,任凭子孙们跪在门外哭天号地,决不开门进食,直到饿死;不少老人为了省去子孙牵挂,干脆投井或者悬梁自尽……几位教师家的老人皆属于这一类。
老人们死得无奈,死得悲壮!
因为饥饿而晕倒在课堂上的学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让校长更为担心。他在想,学生在学校尚有口稀饭,可过些日子就要放寒假,他们回到家中吃什么?眼下这种局面如果毫无改观,他真担心寒假后不少学生可能再也回不到课堂了。他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
这天,校长来到一班授课,又有三名学生在课间晕倒,其中一个是班长。班长家的情况更糟,他的父亲是个半瘫病人,两个妹妹大的7岁,小的只有5岁。大饥饿发生后,父亲觉得无力支撑这个家庭,反而拖累家人,无奈之下,一根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父亲自绝原为缓解家庭压力,保全子女,然而他死后家中的危机并未解除,因为压根就无米可炊。班长看着面黄肌瘦的母亲,看着已饿得哭不出声的两个妹妹,唯一能做的便是把几乎所有的食物都送到家里,自己天天挨饿。
班长家的凄凉境况让校长感到心酸,他连续三天把自己的口粮都悄悄送到班长家中。
连续三天粒米未进,体质原本虚弱的校长怎堪支撑?这天,他摇摇晃晃走进教室,扶着墙走上讲台。他今天的感觉非常糟糕,从宿舍到教室只有几十步的距离,却走出一身汗,刚进教室门,只觉得两眼发黑,不得不扶着墙壁上讲台。
这堂课未能讲完,几分钟后,校长晕倒在讲台上。
同学们把校长抬回宿舍,一个同学拿来自己节省的一团米粑,用开水泡开,一勺一勺喂进他嘴里。过会儿,校长终于醒来,他定了定神,微笑着对班长说:这节课误了,抱歉。你带同学们回班,好好复习。
回到班里,班长泣不成声地对同学们讲出了校长为他家送口粮而自己连饿三天的事,课堂顿时哭泣声一片。同学们尚不清楚,校长上有高堂,下有一双子女,一家老小全靠他养活,从大饥饿开始到现在,他没有一天不在忍饥挨饿。
清晨,校长打开屋门,看到一只布袋挂在门上,里面装着一些半半拉拉的干硬馒头和米团,还有一封信。
校长拿出一块干硬的馒头看了又看,这块馒头已被咬去小半,看得出是学生舍不得吃完而留给家人的。再看,二十多块馒头都是同样的形状。
看着这些食物,校长仿佛看到了同学们那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庞,脑海里又闪现出学生晕倒在课堂上的情景。
看着这些食物,校长联想到同学们家中那些被饿得奄奄一息的老人和已经哭声微弱的弟弟妹妹们。
看着这些食物,校长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纯真而又崇高的师生情谊!
这封信更让校长万分动容。信中写道:
老师,您每天关心我们的学习、关心我们的生活,像阳光温暖着我们。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在生活极度困难之时,您用自己的口粮救济我们,自己却饿晕在课堂上。
老师,这些吃的,是我们几十个学生的心意,您一定要收下。您的身体比我们重要,因为您是一校之长,您若垮了,学校受影响,我们也会丧失信心。
老师,我们目前面临的是饥饿,甚至是死亡;但我们仍然充满希望,因为我们生活在新中国,成长在党的怀抱里……
校长心潮澎湃,泪水涟涟。他从每一块食物上掐下一点,用纸包好,喃喃自语道:老师领下你们这份情,可饿死也不能吃呀。留下它,老师每天看它几眼,就有信心,就有动力。
校长把各班班主任叫来,吩咐把这兜食物退给同学们。可整整一天,各班班主任却未完成任务,因为同学们都不承认食物是自己捐献的。无奈,校长只好把一兜食物提到伙房,吩咐熬成粥分给同学们。
这天夜晚,校长宿舍的灯光几乎彻夜闪亮,他先是给县委书记写信,恳求拨粮“救救孩子们”、“救救祖国的未来”,接着又写起《致全校师生的公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