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形势的有利因素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加大科技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优化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结构,改善经营管理,这就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空间。另外,外资企业的引进,合资企业的发展,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
应当指出,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是就业体制过渡时期特殊阶段的矛盾冲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在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努力下,这些困难和矛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大学生就业仍然有着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有利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人才需求总体上供不应求。我国目前不存在大学生已经多得到了过剩的程度,我国目前仍属于人才奇缺的国家。
2.近些年我国宏观经济整体表现出良好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GDP增长率达7%~8%或以上,这将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原动力。
3.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特别是南方以及沿海等发达地区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急剧增加。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已超过了国有企业。
4.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量非常大。
5.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规范,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非国有单位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多渠道就业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6.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活力与就业岗位。
我们还要看到,尽管我国人才总量缺乏,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日益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也将持续一个时期。现在一方面劳动力总量过大,有充分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有些岗位,特别是生产、管理、制造、经营、操作、服务第一线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主要是大学毕业生职业能力不适应。目前,一些人找不到工作,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有米无巧妇。这种职业能力的构成,是指知识、技术、素质三要素缺一不可。人的知识、能力内化为人的稳定的品格,这才是最重要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四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
二、就业形势的不利因素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就业市场仍存在不少困难,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企业裁员、下岗、转岗工人大量增加。由于受国际经济和国内市场的影响,加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体制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企业裁员、下岗、转岗工人大量增加,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很大困难。
2.政府机构改革,各级行政人员不断精简、分流。一方面行政机关裁减的人员和大学毕业生一同进入市场竞争就业;另一方面,也使毕业生进入企事业机关的机会减少。因此,事业单位接纳毕业生容量是相当有限的。
3.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从学科专业看,一些专业需求比较旺盛,而另一些专业社会需求明显不足;从用人单位需求看,对重点院校、高学历毕业生需求量大;从地区之间看,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量大。
4.毕业生自身的情况。就业期望值、专业知识与技能、就业观念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尽管存在以上不利因素,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可以化就业形势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求职竞争中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大学生就业对策
从理论上说,大学生就业难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促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敬业精神,强化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弱化了社会优质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了公众对教育投资的预期,导致“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同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充分重视,并制定科学的对策。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面对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我们必须建立起与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就业机制,建立起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具体的就业对策如下:
1.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加就业岗位
解决就业问题主要靠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了,就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可增加130万个就业岗位。
另外,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也是决定就业容量的重要因素。就业弹性系数是指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造成就业人数所增加的百分率。提高就业弹性系数,可以增多就业岗位。
2.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
我国正处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能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它对就业有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等变化会使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等情况又会使就业弹性系数增大。只要适当地调控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就能实现就业总容量的增大。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仅占30%,其中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0%,这些指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按照现有水平估算,若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即可增加就业岗位700万个。如果在今后20年能够把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到50%左右,则可创造1亿多,个就业岗位。实际上,属于第三产业的餐饮、旅游业、批发零售业、咨询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法律业、会计业和中介服务业,还有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小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去和今后都是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领域。在全国工业部门就业的1.5亿职工中,中小型企业就容纳了1.1亿就业者,占其总就业人数的73%。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约有2亿人左右,其中绝大多数人在中小型企业就业。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5%~80%;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必将创造出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
近年来,原来是公民就业主渠道的国有经济单位由于转轨改制,就业人数明显减少。新增就业岗位绝大部分是在非国有经济单位内。非国有经济的总量以更高的速度增长,从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劳动力流动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政府将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3.加速城市化进程,开拓农村和农业内部的就业领域,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
在发展中国家里,我国是农村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据统计,全国从业人员中农村从业人员占70%。我国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就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降低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
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从地域上讲是从乡村转入城市,从产业上看是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要加速这个转移过程,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开拓农业内部新的就业领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把原有的就业“蛋糕"做大,使农业富余劳动力主要不是去挤占城镇原有的就业岗位,而是被安置在新增的就业岗位上。
4.发展多层次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降低劳动参与率
我国青少年初中和高中在校率低,使得社会劳动力供给增加,加重了就业压力,并且就业者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据中国劳动人事网所提供的数据,我国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为:文盲占11.5%;小学程度占34.2%;初中程度占38.9%;高中程度占11.9%;大专以上程度的只占3.5%。仅就就业问题而论,发展多层次的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通过非义务教育的产业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将有助于降低劳动参与率,缓解就业压力。据测算,如果大学和中专每年招生规模递增20%,普通高中每年招生规模递增10%,则3年内可延缓700余万适龄青年就业,近年来,在我国“科教兴国”方针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大,劳动预备制度的推行,“希望工程”的开展,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民办教育法》的公布和实施,职业资格制度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都是为缓解就业压力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5.逐步建立劳动力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和市场体系
劳动力流动是指新成长劳动力的初次就业、在职劳动力变更职业和失业者重新就业。它一般表现为就业地区、就业部门、就业行业或就业单位的变动。
劳动力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是一种竞争机制。其中,劳动者与雇主围绕劳动条件与报酬、雇主之间为争夺人才、劳动者之间为应聘就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有两个杠杆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劳动报酬和失业。优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是绝大多数人择业的目标。劳动报酬起着推动劳动力流动、激励劳动者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激励劳动者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作用。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那些不景气或破产的单位就会裁减员工,因而失业是在所难免的。失业状态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阶段。失业会激励失业者重新就业,流向新的工作岗位。所以,失业是市场调节劳动力流动的又一方式。
对劳动力流动和重新配置的调节作用是靠市场来实现的,劳动者择业要在市场上进行。政府正在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从而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长期失业人员。当前,这一工作尚在初创阶段,主要是地方政府人事部门的人才交流中心和其他不足4万家的职业中介机构。
6.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激励就业和社会救济双重功能的失业保障制度
社会失业保障制度是建立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条件。这是个关系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问题。根据我国国情,保险金要适当,以不高于在职人员最低工资标准为宜。这样,既能使失业者基本生活有保障,又可激励他们重新就业。为了有利于激励失业者的重新就业,应当规定:失业者须接受失业救济机构的职业介绍,若拒绝3次,则失去再领失业救济金的资格。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在非公有制企业中,也应实行强制性社会失业保险。一般来说,外资企业按照国际惯例,都为员工建立了失业保险;而私营企业,尤其是个体企业的雇主和员工大多缺乏保险意识,员工失业风险较大,这一问题有待尽快解决。
建立社会失业保险基金,这是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基础。基金应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多渠道筹集。要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筹集、支付领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鼓励使用市场手段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7.积极扩大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
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来扩大就业,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以各种方式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充分利用全世界的资源和市场,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扩大劳动者就业,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引进外资和扩大外贸,高速发展了经济,不仅解决了本地区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吸纳了内地流入的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大军。利用进入WTO的机遇,继续扩大开放,多渠道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发展对外投资和劳务输出,这些都会对加快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起到推动作用。我国人口占全球的22%,劳务输出却仅占世界劳务输出的O。35%,劳务输出所得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1%。而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劳务输出所得约占本国进出口贸易额的10%~15%。在这方面,我国安排劳动力的潜力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