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03600000004

第4章 常见皮肤病金方

单纯疱疹方

单纯疱疹是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多侵犯皮肤黏膜交界处,病毒长期潜伏和反复发作为其临床特征。中医称之为热疮、热气疮、火燎疮等。

本病多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以颜面及生殖器多见,如口角、唇缘、鼻孔周围、阴茎、阴唇、臀部、股部等部位均可见。皮疹常为针头大小簇集水疱群,基底微红,水疱破裂后露出糜烂面,一周左右结痂,愈后遗留暂时性红斑或色素沉着,自觉局部灼热、瘙痒。病程一般1~2周,但易于复发。

(一)内治方

“方一”黄芩石膏汤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简编》

“组成”黄芩3.5克,大青叶9克,生石膏(先煎)15克,知母、连翘、木通各3克,金银花12克,竹叶6克,白茅根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解毒清热汤加减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大青叶15克,蒲公英15克,野菊花15克,黄芩15克,生甘草6克,赤芍10克,白茅根30克,丝瓜络10克。

“功效”清解肺胃毒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辛夷清肺饮加减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黄芩4.5克,大青叶、焦山栀子、枇杷叶、升麻各6克,生薏苡仁、麦门冬、玄参各10克。

“功效”疏风清热,化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主治风热湿毒证:病程短,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糜烂较重,自觉灼热刺痛;偶有发热、口干、咳嗽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四”龙胆泻肝汤加减一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龙胆草、木通各6克,泽泻、栀子、车前子(包)、甘草、黄芩、大青叶各10克,白茅根、板蓝根、薏苡仁各15克。

“功效”清利湿热,解毒驱邪。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主治湿热互结证:皮损主要见于前后阴部,水疱破后糜烂、渗出、疼痛明显;伴发热,大便不调,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五”人参固本丸加减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沙参、生地黄各15克,麦门冬、天门冬、生薏苡仁、山药各12克,生黄芪、甘草、炒白芍各10克,板蓝根、升麻各6克。

“功效”益气养阴,扶正固本。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主治气阴两虚证:病程长,皮损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难愈;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方六”龙胆泻肝汤加减二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0)

“组成”龙胆草、焦栀子、黄芩、木通、车前子、泽泻、柴胡、大青叶、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主治肝胆湿热型。

“方七”五味消毒饮合二妙散加减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0)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苍术、黄柏、大青叶、板蓝根、皂角刺、牡丹皮、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主治湿热蕴毒型。

(二)外治方

“方一”马齿苋水洗剂

“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

“组成”马齿苋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用法”水煎取汁,湿敷患处。每次10~15分钟,日3~5次。

“备注”主治单纯疱疹丘疱疹、糜烂偏重者。

“方二”中药湿敷法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3)

“组成”马齿苋、板蓝根、紫草、败酱草各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煎水待凉,用纱布迭5~6层蘸水凉湿敷,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方三”二黄散

“来源”《疡医大全》

“组成”川黄连90克,黄柏90克,赤小豆30克,绿豆粉30克,寒水石21克,紫苏21克,漏芦21克。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消肿。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麻油调搽,日3次。

“方四”荆黄散

“来源”时珍国药研究,1995;5(4)

“组成”荆芥10克,黄连10克,青黛6克。

“功效”疏风清热。

“制法”前二味研末,加入青黛粉调匀,装瓶备用。

“用法”取药粉适量,香油调糊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连用2~3次。

“方五”双料喉风散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6,12(4)

“组成”人工牛黄5%,珍珠5%,冰片25%,黄连30%,甘草15%,青黛5%,板蓝根15%。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研末后合并制成。

“用法”取药适量,用食醋或水调成糊状,敷贴于皮损处,每日1~2次,如水疱破损,有渗出,则直接喷涂于创面上。

“备注”市售成药,广东梅州制药厂生产。

“方六”玉露散

“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

“组成”芙蓉叶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用法”研末,植物油调敷。

“方七”如意金黄散

“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

“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花粉。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用法”研末,植物油调敷。

“方八”雄黄酊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雄黄粉50克,冰片0.5克,酒精100毫升。

“功效”燥湿解毒,止痒敛疮。

“制法”上药混合,备用。

“用法”外涂。

“方九”升麻膏

“来源”《肘后备急方》

“组成”升麻、白蔹、漏芦、芒硝各28克,黄芩、枳实、连翘、蛇衔草各42克,栀子20枚,蒴藋根5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制法”上药10味,捣令细,纳器中,以水600毫升渍半日,以猪脂1000毫升,煎令水竭,去滓。

“用法”外敷患处,每日4~5次。

“方十”乱发鸡子膏

“来源”《疡医大全》

“组成”鸡子黄5枚,乱发如鸡子许大。

“功效”清热益阴,消瘀散肿。

“制法”两味药相和于铁器皿上以炭火熬,初甚干少顷即发焦,遂有液出,旋取置碗中,以液尽为度。

“用法”取涂热疮上,即以苦参末敷之。

“方十一”黄连软膏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黄连面30克,凡士林27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混匀成膏。

“用法”外敷患处。

“方十二”普连软膏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黄柏面30克,黄芩面30克,凡士林240克。

“功效”清热除湿,消肿止痛。

“制法”混匀成膏。

“用法”外敷患处。

“方十三”珍珠冰硼膏

“来源”中级医刊,1996:31(12)

“组成”珍珠10克,朱砂50克,冰片54克,硼砂(煅)443克,玄明粉443克。

“功效”清热解毒。

“制法”取珍珠冰硼散加适量凡士林置于调药板上充分调匀。

“用法”用棉棒蘸取药膏均匀涂于患处,每日3~4次。

“方十四”青黛膏

“来源”《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组成”青黛散100克,凡士林100克。

“功效”收湿止痒,清热解毒。

“制法”先将凡士林溶化冷却,再将药粉徐徐掺入即成。

“用法”外搽患处,日2次。

“备注”主治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或即愈时。青黛散:青黛50克,石膏100克,滑石100克,黄柏50克。

“方十五”黄连膏

“来源”《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黄连9克,当归15克,黄柏9克,生地黄30克,姜黄9克,麻油360克,白蜡12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润燥止痛。

“制法”上药除白蜡外,入麻油内浸1天后,用文火熬至药枯,去渣滤清,再加入白蜡文火徐徐收膏。

“用法”取少许外搽患处,日2次。

“备注”主治以糜烂、结痂为主的皮损,或疱疹即愈时。

“方十六”紫草膏

“来源”《新编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紫草120克,当归50克,红花30克,生地黄120克,生大黄30克,白芷30克,黄柏90克,冰片9克(研细面),黄蜡240克,麻油1000克。

“功效”凉血解毒,润肤生肌。

“制法”除黄蜡、冰片外,将其他药物入油浸1天,再入锅内,文火熬至药枯,去渣滤净,入黄蜡熔化,倾入盆内,再加冰片,搅匀。

“用法”外搽患处,日2次。

“备注”主治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或即愈时。

二、扁平疣方

扁平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故又称青年扁平疣。中医称之为扁瘊。

本病临床表现为正常皮色或浅褐色、约2~4毫米直径或稍大的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境界清楚。多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有时可见同形反应。一般无自觉症状或偶有微痒。

本病病程慢性,有时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

(一)内治方

“方一”去疣二号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马齿苋60克,蜂房9克,生薏苡仁30克,紫草15克。

“功效”解毒去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7剂为1疗程。

“方二”去疣三号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马齿苋60克,败酱草15克,紫草15克,大青叶15克。

“功效”清解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7剂为1疗程。

“方三”治疣汤一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熟地黄12克,杜仲6克,赤小豆9克,牛膝9克,牡丹皮9克,红花9克,白术9克,桃仁9克,赤芍9克,白芍12克,穿山甲3克,何首乌6克。

“功效”活血化瘀,养血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次用烧酒30毫升作引子。

“方四”治疣汤二

“来源”《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

“组成”桑叶、菊花、黄芩、紫草、夏枯草、益母草、珍珠母、生牡蛎、代赭石、板蓝根。

“功效”平肝散风,解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紫兰方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马齿苋60克,板蓝根30克,紫草根15克,生薏苡仁15克,大青叶30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

“功效”解毒活血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验方一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生牡蛎30克,穿山甲10克,珍珠母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陈皮6克。

“功效”活血软坚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验方二

“来源”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1)

“组成”板蓝根30克,败酱草15克,木贼10克,香附10克,生薏苡仁15克,马齿苋15克,夏枯草20克,露蜂房15克,莪术10克,红花10克。

“功效”调和气血,清热解毒,活血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第三煎煎取1500毫升趁热熏洗患处30分钟,14日为1疗程。

“方八”验方三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2006;6(2)

“组成”板蓝根30克,大青叶30克,马齿苋30克,紫草15克,薏苡仁20克,苍术15克,黄芪21克,香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验方四

“来源”北京中医,2006;25(3)

“组成”夏枯草15克,板蓝根15克,马齿苋40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木贼15克,生薏苡仁24克,炒白术15克,败酱草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用法”水煎服,日1剂。14日为1疗程。

“备注”取头煎中药汁约10毫升,趁温热时用棉棒蘸取外揉疣体表面,直至发红为止。

“方十”验方五

“来源”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4)

“组成”金银花15克,大青叶15克,竹叶10克,连翘10克,牡丹皮10克,大贝母10克,生薏苡仁30克,白芷10克,紫草10克,生地黄15克,甘草5克。加减法:伴瘙痒者加白鲜皮12克,蝉蜕10克,苦参10克;热毒偏盛者加土茯苓15克,蒲公英15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克(后下)。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通络,凉血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10日为1疗程,连服2疗程。

“方十一”除疣汤

“来源”中医杂志,1983;24(10)

“组成”薏苡仁30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30克,败酱草15克,牡蛎粉30克,夏枯草15克,赤芍10克。

“功效”平肝软坚,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第三煎取汁熏洗患处15~20分钟。

“方十二”蓝酱去疣汤

“来源”中医杂志,1985;26(11)

“组成”板蓝根、败酱草、牡蛎(先煎)、薏苡仁各30克,露蜂房、夏枯草、赤芍、红花、木贼各10克,香附12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大青薏仁汤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薏苡仁、马齿苋各30克,当归尾、大青叶、赤芍、白芍、丹参各12克,柴胡、升麻各6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0克。

“功效”散风平肝,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玉屏风散加味

“来源”现代医院,2006:6(1)

“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夏枯草、紫草、苦参、败酱草、柴胡、蝉蜕、莪术、薏苡仁、山豆根。加减:肝郁血燥者加香附、当归、何首乌、生地黄;瘙痒者加地肤子、刺蒺藜、白鲜皮;春夏季加寒水石、滑石、黄柏皮;秋冬季加蛇床子、女贞子。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2日1剂,连服10日。

“备注”同时取药汁适量外擦患处。

“方十五”祛疣合剂

“来源”福建中医药,2006:37(1)

“组成”马齿苋、板蓝根、大青叶、蜂房、桃仁、薏苡仁、磁石、木贼、黄芪、党参等。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平肝潜镇,软坚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祛疣汤一

“来源”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6:18(1)

“组成”红花9克,桃仁2克,赤芍9克,白芍12克,牛膝6克,何首乌6克,赤小豆9克,白术9克,穿山甲6克。瘙痒剧烈者加苦参、白鲜皮。

“功效”行气通络,活血化瘀,滋阴敛阳,补血和血,健脾燥湿,清热解毒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连服4周为1疗程。

“方十七”祛疣汤二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2)

“组成”木贼9克,香附2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薏苡仁30克,黄柏20克,夏枯草15克,苦参20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20克,甘草10克。

“功效”祛除肝经之风热毒邪,平抑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剂,10日为1疗程。

“备注”另用药渣汤溻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20~25分钟,溻洗后可用木贼刮洗每个扁平疣,用力适度,轻轻刮破即可。

“方十八”祛疣汤三

“来源”浙江临床医学,2006:8(4)

“组成”代赭石30克,牡蛎30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板蓝根15克,紫草12克,蒲公英30克,红花6克,桃仁6克,白芷6克,桑叶6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活血软坚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九”清热活血解毒汤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2)

“组成”金银花10克,紫草20克,蒲公英20克,板蓝根20克,川芎10克,丹参20克,薏苡仁30克,香附10克,木贼10克,土茯苓30克,黄芩10克,白术10克,穿山甲10克,生地黄10克,玄参10克,夏枯草10克,黄芪3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活血化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儿童用量酌减。

“方二十”消疣汤一

“来源”陕西中医,2006:27(3)

“组成”板蓝根、牡蛎(先煎)、薏苡仁各30克,大青叶、苦参各15克,紫草、桃仁各12克,蜂房10克。

“功效”疏通腠理,清热解毒,祛湿泻热,凉血散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7日为1疗程。

“方二十一”消疣汤二

“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5)

“组成”板蓝根、大青叶各60克,败酱草、马齿苋、生薏苡仁、苦参、防风、代赭石各20克,黄芩、升麻各15克,红花、桃仁、赤芍、丹参、夏枯草各10克,生牡蛎24克(先煎)。老人、小孩用量酌减。

“功效”散风平肝,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5剂为1疗程。所余药渣加水浓煎,滤取药液,趁热先熏后洗,并用棉球蘸药液反复搓擦患处10分钟,早晚各1次,直至疣体萎缩、干枯、脱落。

“备注”治疗期间,局部应避免搔抓,忌煎炸、香燥、海鲜、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月经期、妊娠期及有出血性疾病者禁用。

“方二十二”复方板蓝根煎剂

“来源”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23(3)

“组成”板蓝根30克,大青叶15克,紫草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薏苡仁30克,川芎6克,珍珠母30克,生牡蛎30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消疹,清肝泻火,养血柔肝,活血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三”疣化汤

“来源”激光杂志,2006:27(4)

“组成”防风15克,白芷12克,牛蒡子12克,土茯苓15克,地肤子20克,马齿苋3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黄芪50克。失眠者加磁石20克,珍珠母20克;伴瘙痒者加蝉蜕15克;皮疹深褐色发展快者加皂刺12克;月经期去桃仁、红花。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驱邪。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可配合外用本方煎水熏洗、湿敷。

“方二十四”大青薏仁汤加减

“来源”光明中医,2006:21(6)

“组成”大青叶12克,生薏苡仁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尾12克,赤芍、白芍各12克,柴胡12克,连翘12克,蜂房9克,生牡蛎20克,生龙骨20克,生赭石15克,丹参12克,甘草6克。随证加减。

“功效”散风平肝,清热解毒,活血平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

“方一”疣洗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马齿苋30克,蜂房9克,陈皮15克,苍术15克,细辛9克,蛇床子9克,白芷9克,苦参15克。

“功效”去疣。

“用法”水煎取液,半温时用小毛巾反复擦洗15分钟,每日4~5次。

“方二”香木洗剂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香附30克,木贼36克,板蓝根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外洗患处。

“方三”外洗验方一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狗脊30克,地肤子30克。

“功效”祛风除疣。

“用法”水煎外洗患处。

“方四”外洗验方二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6:15(2)

“组成”金银花、夏枯草各50克,生薏苡仁、柴胡、丹参各40克,大青叶、板蓝根各30克。

“功效”解毒活血,中和气血,软坚散结。

“制法”上方共碾成粗末。加水3毫升,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

“用法”待水微温时外洗患处或用纱布外敷30分钟,15日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

“方五”外洗验方三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3)

“组成”木贼60克,香附60克,白鲜皮30克。

“功效”疏散风热,疏肝理气,祛疣赘,祛风止痒。

“用法”加水1毫升,用文火煎至300毫升,用纱布趁热蘸药汁揉擦皮损,以疣体微红或微痛为度,每晚1次,每次20~30分钟。

“方六”消疣灵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6:15(4)

“组成”马齿苋60克,露蜂房9克,蛇床子9克,苦参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祛疣。

“制法”上药加水1.5毫升浸泡2小时,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慢煮30分钟,浓缩为500毫升左右。

“用法”趁热用黄瓜蒂蘸药液反复擦洗患处15分钟,以略用力不擦破表皮为度。每日4~5次,洗时加温,日1剂,10日为1疗程。涂擦药水15~20分钟后可清洗面部。

“备注”治疗期间避免日光曝晒。

“方七”外洗验方四

“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4)

“组成”木贼30克,枇杷叶15克,菊花15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30克,桔梗15克,金银花30克,蜂房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行滞软坚,散结。

“制法”加水1毫升,浸泡30分钟,煎沸30分钟,取液200毫升热泡生鸡内金约10分钟。

“用法”熏患处,待药液不烫手后把浸软的鸡内金撕成小块,沿一方向外擦患部,擦至皮肤微红有刺痛感为度,早晚各1次,10日为1个疗程。

“方八”外洗验方五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4)

“组成”木贼20克,香附20克,板蓝根30克,山豆根20克,苦参30克,夏枯草20克。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祛疣。

“制法”加水浓煎成汤剂5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热洗,每次20分钟。连用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禁用对本病治疗有影响的化妆品。

“方九”外洗验方六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7)

“组成”防风10克,细辛10克,蒲公英30克,板蓝根15克,败酱草30克,赤芍10克,桃仁15克,苦参20克,薏苡仁50克,蛇床子20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软坚散结,疏调腠理。

“制法”将上述中草药加水1000毫升,煎煮30分钟,并浓缩至200毫升。

“用法”先用药物熏蒸患处约10分钟,待药液冷至不烫手为度(约45℃),用纱布蘸取药液涂擦患处约10次,后用8~10层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30分钟,日2次,治疗30天。

“方十”祛疣汤

“来源”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27(4)

“组成”木贼15克,生薏苡仁30克,香附10克,鸦胆子15枚。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理气散瘀,祛疣。

“用法”水煎外洗患部,日1次,每次30分钟。

“方十一”苦黄汤

“来源”光明中医,2006;21(6)

“组成”苦参、黄柏、大青叶、紫草、板蓝根、土茯苓、马齿苋、明矾、赤小豆、萆薢等。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收敛散结。

“制法”每剂加水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备用。

“用法”加热后湿敷患部,每次半小时。

“方十二”玉容散

“来源”《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组成”绿豆粉90克,白菊花30克,白附子30克,白芷30克,食盐15克,冰片1.5克。

“功效”祛风利湿,消斑润肤。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清水调匀外搽患处。

“方十三”补骨脂酊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补骨脂180克,75%酒精600毫升。

“功效”调和气血,活血通络。

“制法”补骨脂碾碎,置酒精内浸泡7日,滤渣备用。

“用法”用棉球蘸药涂于患处,并摩擦5~15分钟。

“方十四”鸦胆子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鸦胆子30克。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将鸦胆子剥去壳,取仁,捣碎,置瓶中加入乙醚,略漫过药为度,隔2小时后,将上层浮油倒于平底玻璃皿中,待乙醚挥发后,即得鸦胆子油,装入小瓶备用。

“用法”以牙签挑取少许油,点于扁平疣上,不要触及正常皮肤,以免发生凹痕。

寻常疣方

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千日疮、枯筋箭、疣目,俗称刺瘊。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针头至豌豆大圆形或多角形增生性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触之质硬,呈皮色、灰黄、污褐色,一般无自觉症状,碰撞易出血。好发于手背、手指、足缘等处。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本病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皮损发生于甲周围者,称甲周疣。向甲下蔓延使甲掀起,影响甲的生长,易使甲裂开疼痛者,称甲下疣。发生于足跖者称跖疣。

(一)内治方

“方一”去疣二号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马齿苋60克,蜂房9克,生薏苡仁30克,紫草15克。

“功效”解毒去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7日为1疗程。

“方二”去疣四号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当归尾9克,赤芍、白芍各9克,桃仁、红花、牛膝、穿山甲各9克,熟地黄12克,赤小豆15克。

“功效”活血去疣。

“用法”每剂水煎2次,另加黄酒30克。早晚分服,5剂为1疗程,至多2个疗程。

“方三”复方马齿苋合剂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马齿苋60克,蜂房9克,大青叶15克,生薏苡仁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0剂。

“方四”治疣汤一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尾、赤芍各9克,川芎、白术、炮山甲、何首乌各6克,板蓝根、夏枯草各15克。

“功效”平肝清热,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治疣汤二

“来源”《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

“组成”桑叶、菊花、黄芩、紫草、夏枯草、益母草、珍珠母、生牡蛎、代赭石、板蓝根。

“功效”平肝散风,解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铲疣软坚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

“组成”生龙牡(先煎)、炒薏苡仁、生代赭石(先煎)各30克,板蓝根、金银花、生龙齿(先煎)各15克,茯苓皮、玄参各12克,柴胡、桑枝各6克。

“功效”平肝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大青薏仁汤

“来源”医药春秋,1990:(3)

“组成”紫贝齿、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薏苡仁各30克,马齿苋、大青叶、丹参各15克,赤芍、升麻各9克。

“功效”平肝潜阳,解毒铲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第三次煎汁外洗患处。

“方八”喧声合剂

“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2)

“组成”北沙参、南沙参、蝉蜕、木蝴蝶、生诃子等。

“功效”养阴润肺,舒肝清热。

“制法”上药切成饮片,煎煮,过滤,滤液处理后灌装每瓶500毫升,消毒即成。

“用法”每次50毫升,日3次,口服。

“方九”验方一

“来源”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5:12(4)

“组成”磁石30克,代赭石30克,生牡蛎30克,石决明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地骨皮30克,山慈菇3克,板蓝根12克,牛膝3克,白芍9克,忍冬藤9克,黄柏12克,穿山甲6克,金银花12克。

“功效”平肝潜镇,柔肝软坚,清热解毒,和血通经。

“用法”水煎服,日1剂。将药渣加水300毫升,煎1小时,待温,浸泡患处30~40分钟即可。

“方十”清肝益荣汤加减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柴胡、川芎、焦山栀子、木瓜各6克,茯苓、熟地黄、白术、炒白芍、当归各9克,金银花、板蓝根、钩藤、防风各15克,生薏苡仁、紫贝齿各30克。

“功效”清肝泻火,疏风平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归芍六味地黄丸加减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熟地黄、茯苓、当归、白芍、牡丹皮各10克,山药、山萸肉、桑椹子、何首乌各15克,贯众、柴胡、桑枝各6克,生石决明、生薏苡仁各30克。

“功效”滋补肾水,平肝铲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紫蓝方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马齿苋60克,板蓝根、大青叶各30克,生薏苡仁、紫草根、赤芍、红花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四石桃红汤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磁石、生牡蛎、代赭石、珍珠母各30克,桃仁、红花、赤芍各10克,陈皮6克。

“功效”平肝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驱疣汤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大青叶、马齿苋各15克,赤芍、牡丹皮、防风、炒三棱、炙穿山甲各10克,生薏苡仁30克,郁金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

“方一”去疣煎剂

“来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6:18(3)

“组成”木贼、香附各30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郁散结。

“用法”水煎先熏后洗,日1次,每次30分钟,每剂洗3次,共洗6次。洗后6个月未脱落者,加板蓝根、苦参各30克,进行第二个疗程。

“方二”香木水洗剂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木贼、香附、地肤子各30克,细辛9克。

“功效”散风止痒,软皮除疣。

“制法”加水1000毫升左右,煮沸去渣备用。

“用法”外擦疣体。

“方三”验方一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木贼30克,香附45克,陈皮15克。

“功效”祛风消疣。

“制法”上药加水500毫升左右,水煎。

“用法”外洗,日2~3次,1剂药可洗3天,一般2~3剂见效。

“方四”验方二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马齿苋30克,苍术、蜂房、白芷、陈皮各15克,细辛10克,苦参、蛇床子各12克。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

“用法”煎汁,外洗或湿敷。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

“方五”验方三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木贼、磁石各15克,山豆根、香附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平肝潜阳。

“用法”煎汁,外洗,日2次。

“方六”验方四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3(2)

“组成”木贼30克,乌梅30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30克,紫草30克,香附30克,夏枯草30克,生薏苡仁30克,败酱草30克,当归1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用法”水煎浸洗患处,不断摩擦疣体以不出血为度,每次约30分钟,6~7剂为1个疗程。

“方七”验方五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3;12(6)

“组成”白胡椒30克,五倍子20克,薄荷冰5克。

“功效”透散邪毒。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过100目筛,混匀密封备用。

“用法”先用药粉少许放在皮疹上,用手搓数分钟,然后用食醋调药粉成糊状敷皮疹上,一日数次。

“方八”硝矾洗药

“来源”《实用中医外科学》

“组成”朴硝12克,硼砂、明矾各9克。

“功效”消炎,止痒,收敛,除疣。

“用法”用开水冲化后,趁热浸洗患处。

“方九”三棱消疣汤

“来源”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2)

“组成”莪术、黄柏、石上柏、大青叶、桃仁、山豆根、三棱、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百部、蒲公英、露蜂房、马齿苋、磁石、白矾、生牡蛎等。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破瘀,软坚散结。

“用法”水煎取汁,趁温热时浸泡,每次30分钟,每日2次,15天为1疗程。

“方十”祛疣洗剂

“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7)

“组成”木贼、大青叶、马齿苋各30克,桃仁、红花各2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制法”混匀粉碎成粗末装纱布袋。

“用法”以沸水2毫升冲泡,浸泡患部,日2次,每次30分钟,连用7天。同时用聚肌胞注射液2毫克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40毫克,混匀后注射于疣基底部,每处0.5~1毫升,若未愈则7天后再注射1次。

“方十一”千金散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乳香、没药、轻粉、朱砂、白信、赤石脂、五倍子、醋制蛇含石、雄黄各15克。

“功效”腐蚀恶肉。

“制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将药末以冷开水调涂患处,外用纱布,胶布固定,3日换1次。

“方十二”半夏粉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半夏。

“功效”腐蚀恶肉。

“用法”半夏研末加白糖少许,冷开水调成糊涂于疣顶上,三天上一次药,渐脱落。

“方十三”骨碎补酊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6:5(4)

“组成”骨碎补10克。

“功效”养肝柔筋,破血,止血,止痛,蚀烂肉。

“制法”骨碎补研粗末,装入75%酒精200毫升瓶中,密封浸泡1周,每天摇晃3次,1周后过滤备用。

“用法”先用干棉球浸骨碎补酊擦拭疣体,再用消毒针头挑拨疣体深达疣基底部,破坏疣体,将棉球盖在疣体上,再盖大于棉球约2厘米的胶布固定。次日更换时剪除被蚀烂的疣体组织后以第一天同法治疗,每日更换1次,一般5~7次可治愈。

“方十四”鸦胆子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鸦胆子30克。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将鸦胆子剥去壳,取仁,捣碎,置瓶中加入乙醚,略漫过药为度,隔2小时后,将上层浮油倒于平底玻璃皿中,待乙醚挥发后,即得鸦胆子油,装入小瓶中备用。

“用法”以牙签挑取少许油,点于寻常疣上,不要触及正常皮肤,以免发生凹痕。

带状疱疹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俗称“缠腰龙”。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发病前局部皮肤先有灼痛,伴轻度发热、疲倦无力等全身症状,继而在红斑上发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绿豆大的丘疱疹,并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内容清亮、浑浊或血性,严重者出现坏死。皮损排列成带状,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单侧分布,自觉症状多为疼痛,有时十分剧烈。一般病程约2~4周。有时老年体弱者常留有神经痛后遗症,有时可持续数月。

(一)内治方

“方一”化斑解毒汤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玄参、知母、石膏、人中黄、黄连、升麻、连翘、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凉心,泻肝。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除湿胃苓汤一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防风、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子、木通、泽泻、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泻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连翘(去心)、生地黄、泽泻各3克,车前子、木通、黄芩、黄连、当归、生栀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黄(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泻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利湿清热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黄30克,黄芩、赤茯苓、泽泻、车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五”马齿苋合剂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马齿苋60克,大青叶15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除湿胃苓汤二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苍术9克,陈皮9克,厚朴6克,炒白术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龙胆泻肝汤加减一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龙胆草9克,黄芩9克,炒山栀子9克,生地黄30克,车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泻肝火,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活血散瘀汤加减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鸡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全丝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方九”清热消毒饮

“来源”《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各30克,连翘15克,金银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黄连6克,大青叶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没药5克,蚕砂10克,蝉蜕5克,栀子10克,滑石12克,大黄6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芡连萆术汤

“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5:6(36)

“组成”芡实、白术、怀山药各15克,连翘、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热者加桑白皮10克,金银花15克;偏寒者加荆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体虚者加生黄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肺脾两虚,湿盛郁滞型。

“方十一”银蚤乳没泻肝汤

“来源”《中医外科临证集要》

“组成”金银花藤24克,连翘12克,野菊花15克,龙胆草10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黄12克,泽泻15克,车前子20克,木通15克,当归15克,蚤休30克,没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泻肝火,解毒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之肝胆火盛,湿邪内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贯煎

“来源”中医杂志,1987:28(5)

“组成”白芍10~50克,郁金10~30克,北沙参10~30克,麦门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当归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阴舒胀,利湿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的湿滞络脉型。

“方十三”通络解毒凉血汤

“来源”四川中医,1988:(3)

“组成”红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络石藤、生地黄各15克,虎杖、连翘各20克,牡丹皮、贯众各10克。

“功效”凉血解毒,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瘀滞型。

“方十四”丁香郁金汤

“来源”中医杂志,1988:29(8)

“组成”丁香9克,郁金、柴胡、枳壳、川芎各9克,板蓝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方十五”黄公防己汤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9:(3)

“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黄芩12克,广郁金12克,生栀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车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损发于面部者加马齿苋30克;胸胁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黄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湿,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土茯苓大黄汤

“来源”四川中医,1990:(2)

“组成”土茯苓120克,大黄、金银花、连翘各30克,黄连、黄柏、生地黄各10克。

“功效”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蕴,毒邪外发所致的带状疱疹。

“方十七”三豆饮加味

“来源”中医函授通讯,1991:10(4)

“组成”赤小豆30克,绿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泽泻各10克。疱疹大、浆液混浊者加滑石15克,车前子10克;疱疹周围皮肤焮红、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结型带状疱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汤

“来源”中医杂志,1991:32(5)

“组成”柴胡、当归、生地黄、赤芍、牛蒡子、黄芩、栀子、龙胆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连翘20克,板蓝根20克,郁金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泽泻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胆火热,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耳部带状疱疹热盛血瘀型。

“方十九”当归六黄汤

“来源”新中医,1994:(8)

“组成”黄芩、黄连、黄柏各3克,生地黄、黄芪、板蓝根各10克,熟地黄15克,丹参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泻火解毒,清利湿热,活血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外感邪毒,湿热内蕴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汤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4)

“组成”丹参、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黄、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蒌各30克,红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瘀血阻滞型带状疱疹,尤以神经痛明显者。

(二)外治方

“方一”升麻

“来源”四川中医,1988:(6)

“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热解毒,透疹。

“制法”煎升麻浓汁。

“用法”用纱布蘸药汁湿敷患部,保持局部湿润。同时禁食生姜、大蒜、辣椒、鱼等辛辣及发物。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二”马蒲合剂

“来源”陕西中医函授,1996:(1)

“组成”马齿苋、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热,凉血消肿,散结止痛。

“用法”上药煎汤,温度适宜时,用干净毛巾或数层布浸药液,外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备注”适用于火邪热毒炽盛型带状疱疹。

“方三”地龙散

“来源”《普济方》

“组成”青葱叶1茎,地龙1枚。

“功效”清热解毒。

“制法”青葱叶去尖头,将地龙置葱叶中,紧捏两头,勿令通气,振动摇晃,待其化为水备用。

“用法”外涂患处。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四”柏叶散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侧柏叶(炒黄为末)15克,蚯蚓粪、黄柏、大黄各15克,赤小豆、轻粉各9克。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止痛。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以植物油或凉水调药。

“用法”外用,日3次。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五”如意金黄散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天花粉5000克,黄柏、大黄、姜黄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瓷器收贮,勿令泄气。

“用法”以新汲水调敷。

“方六”立消散

“来源”《疡医大全》

“组成”雄黄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黄、芙蓉叶、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热,消肿敛疮。

“制法”共研极细末,滴醋调。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气,如干,再搽。

“备注”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带状疱疹。

“方七”石柏散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煅石膏15克,黄柏9克,蛤壳粉9克,白芷9克,铅丹3克。痒者加轻粉、明矾。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敛疮。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油调。

“用法”外敷。

“备注”适用于湿热型带状疱疹。

“方八”儿茶五倍散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儿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马钱子6克,炉甘石粉6克,黄连末1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定痛,收湿敛疮。

“制法”用白醋或冷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外敷。

“备注”适用于湿热火毒型带状疱疹。

“方九”半夏合剂

“来源”新中医,1981:(2)

“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黄6克,半边莲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将上药分别研细末过筛,混匀,装瓶备用。

“用法”患部未溃破者用白酒调成稀糊状外涂;已破溃者用菜油调涂。每日用药3~4次。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石膏轻粉散

“来源”《肘后积余集》

“组成”煅石膏30克,轻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湿解毒,清凉止痒。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凉水调涂患处,干后再涂,或用香油调涂亦可。或将水疱用针穿破用药粉干搽亦可。

“备注”适用于湿毒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一”金钱草方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6:21(7)

“组成”大叶金钱草。

“功效”清热利湿。

“制法”取该药适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调。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扎。

“备注”适用于湿热型带状疱疹。

“方十二”青柏散

“来源”《中医外科临证集要》

“组成”青黛15克,侧柏叶20克,黄柏15克,生大黄15克,雄黄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制法”上药除青黛、硼砂、雄黄、硝石外,余药共研极细末后,再与以上四味药共研磨均匀,入瓶备用。

“用法”对疱疹未破者,以开水调成糊状涂搽患处,轻者一日4~6次,重者可涂10余次;若疱疹已破者,则直接以药末撒布于患处。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三”雄黄散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9:5(4)

“组成”雄黄、明矾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香油或冷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搽敷患处,每日3~4次,3日为1疗程。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热盛型或者湿盛型但未溃破者。

“方十四”蜈黄散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5)

“组成”蜈蚣(瓦焙)8条,大黄15克,黄连15克,黄柏2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制法”上药研成细末,用浓茶水调成糊状即可。

“用法”将药物涂患处不露疱疹为度,每日3次。

“备注”适用于热盛兼血瘀型带状疱疹。

“方十五”复方云南白药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5:17(6)

“组成”云南白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热,活血。

“制法”将消炎痛研细末,加入云南白药及食醋适量,调成糊状。上药研成细末,用浓茶水调成糊状即可。

“用法”外敷患处,每6小时调敷1次。

“备注”适用于血热型带状疱疹。

“方十六”乳没齿苋散

“来源”北京中医,1995:61(6)

“组成”乳香15克,没药15克,马齿苋15克,五倍子12克,大黄12克,黄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结,清热泻火。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用热香油调。

“用法”冷后敷患处,每日3次,至结痂为止,7日为1疗程。

“方十七”大黄蜈蚣外敷方

“来源”内蒙古中医药,1996:15(1)

“组成”大黄30克,蜈蚣3条,冰片6克,雄黄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制法”将上方诸药晒干,碾碎,过筛成细粉备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调成糊状,均匀涂擦皮肤疱疹处,不要涂擦过厚,注意勿入眼内,每日涂擦2次。

“备注”适用于内有湿热蕴积,外受风湿热毒的眼睑带状疱疹。

“方十八”芷雄散

“来源”河北中医,1996:18(1)

“组成”雄黄50克,白芷50克,生白矾120克,冰片5克,病毒灵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粉,放入有盖容器内备用。

“用法”对局部疱疹破溃者,将药粉干撒患处;未破溃者,用麻油调成稀糊状涂于患处,日2~3次。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结,气血凝滞所致的带状疱疹。

“方十九”吴萸薏苡仁散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6:31(2)

“组成”吴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敛疮,止痛。

“制法”上药研末,备用。

“用法”撒患处,不拘次数。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溃烂严重者。

“方二十”中药外敷验方

“来源”内蒙古中医药,1996:15(4)

“组成”大黄6克,枯矾6克,冰片1克,轻粉0.5克,雄黄0.2克,硫黄0.2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密闭瓶中备用。

“用法”外涂患处。每日3次,7日1疗程。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湿热蕴结型。

毛囊炎方

毛囊炎为毛囊发生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较为常见。一般皮肤不清洁、搔抓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均可诱发。中医称之为“发际疮”、“髭毛疮”、“须疮”等。

毛囊炎好发于头部,但其他有毛部位也可波及。本病初起为粟粒大毛囊性丘疹,其中心贯穿毛发,逐渐发展成丘疹性脓疱,继而干燥结痂,约1周左右脱痂而愈,自觉痒痛,易反复,常绵延数周乃至数月。愈后一般不留疤痕,但严重者可形成秃发及瘢痕疙瘩。

由于毛囊炎的发病部位不同,因此所表现的形式也各异。如生在头部的毛囊炎,治愈后可出现米粒至指甲大的脱发斑,而且患处不再生发,这通常称为秃发性毛囊炎;有的毛囊炎呈集聚排列,其深部相互贯通而融合成片,称为穿凿性毛囊炎;如毛囊炎发生在枕部,因部位特殊常增殖呈乳头状硬结,称为乳头状毛囊炎或枕部硬结性毛囊炎。

(一)内治方

“方一”消炎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黄连6克,黄芩9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蚤休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一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0克,蒲公英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己10克,车前草10克,白鲜皮15克,防风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证毛囊炎的治疗。

“方三”验方二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干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天门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野菊花10克,地丁10克,板蓝根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素体虚弱的毛囊炎患者的治疗。

“方四”验方三

“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金银花、天花粉各18克,白芷4克,甘草2克,赤芍10克,贝母、当归尾、陈皮各6克,乳香、没药各3克,防风5克,生黄芪15克。

“功效”清火解毒,佐以托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头部穿掘性毛囊炎病久体虚患者。

“方五”验方四

“来源”中国医药指南,2003:(8)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干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野菊花10克,地丁10克,板蓝根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阴虚型毛囊炎。症见:素体虚弱,面色苍白,食少纳差,躯干及四肢有散在性炎性丘疹或脓疱,与毛囊一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方六”验方五

“来源”中国医药指南,2003:(8)

“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0克,蒲公英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已10克,车前草10克,白鲜皮15克,防风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湿热型毛囊炎,症见:头部及四肢有散在米粒大淡红色、与毛囊一致的炎性丘疹,或小脓疱,自觉疼痛刺痒。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微弦。

“方七”升麻消毒饮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升麻、羌活、防风、白芷、桔梗、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连翘、赤芍、当归、炒牛蒡子、花粉各10克,野菊花、草河车各12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风热毒盛证。

“方八”蜂房散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蜂房6克,泽泻、地丁、赤茯苓、赤芍各12克,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羌活4.5克,土贝母10~12克,升麻10克。

“功效”清热,除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毒证。

“方九”托里消毒散加减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黄芪、党参、麦门冬、石斛、草河车、当归各12克,地丁、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5克,生地黄、茯苓、浙贝母、陈皮、天门冬各10克。

“功效”益气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素体虚弱,病情反复发作的气虚邪恋者。

“方十”排脓散加减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当归、黄芪、防风、羌活、泽泻、白芷各12克,草河车、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30克,皂刺、甲珠、川芎各6克,金头蜈蚣1条。

“功效”清热化痰,利湿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项部硬结性毛囊炎。

“方十一”清热解毒汤

“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金银花18克,七叶一枝花6~9克,赤芍、黄芩、黄连、牡丹皮各10克,山栀子、黄连、生甘草各6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6~9克,大青叶15~30克。

“功效”清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一般头部穿掘性毛囊炎。

“方十二”消毒饮

“来源”新中医,2002:34(5)

“组成”升麻、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青叶、金银花、苍耳子、赤芍。渐欲成脓者加白芷、皂角刺、桔梗;丘疹色红坚硬者加大黄、牡丹皮;反复发作者可加土茯苓。

“功效”祛风清热,解毒凉血,行血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五味消毒饮

“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9)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各2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清疖汤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3)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0克,生黄芪20克,当归6克,陈皮6克,赤芍10克,浙贝母10克,炒穿山甲6克,炒皂角刺6克。肿痛明显者,可加连翘、黄芩;日久皮损暗红者,可加党参、川芎;便秘者加大黄、芒硝;结节坚硬者,加用大黄□虫丸。

“功效”清热解毒,托毒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项部硬结性毛囊炎。

(二)外治方

“方一”龙胆草擦剂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龙胆草5千克。

“功效”清热解毒,止痒止痛。

“制法”水煎,第1煎加水20升,开锅后煮1小时,第2煎加水10升,开锅后煮40分钟,合并两次药液浓缩为9.6升,装瓶。

“用法”涂擦患处。

“方二”芫花水剂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芫花15克,川椒15克,黄柏30克,苦参30克,水3升。

“功效”解毒消肿,杀虫止痒。

“制法”共研粗末备用。

“用法”取药一包用纱布袋装好,加水煮沸20分钟,温洗或布袋敷患处,也可外搽。

“方三”解毒洗药

“来源”《外科外治疗法》

“组成”蒲公英30克,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克,金银花、白芷、赤芍、牡丹皮、甘草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腐排脓。

“用法”水煎温洗患处,每日1~2次。

“方四”解毒泻火洗方

“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木瓜、一枝黄花、半枝莲各20克,夏枯草、公英、葎草、马齿苋、一见喜各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1次,连用7日。洗后用拔毒膏外贴。如有蓄脓,可先用五五丹药捻连用3~5天提脓拔毒,待脓出肿消,再以生肌散薄撒疮口,连、柏水纱(黄连、黄柏等份煎开即成)外贴,隔日换药1次,直至收口痊愈。

“备注”适用于治疗头部穿掘性毛囊炎。

“方五”何首乌方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

“组成”何首乌10克,苦参10克。

“功效”清热燥湿,活血消肿。

“制法”将何首乌、苦参加水200毫升浓煎至100毫升。

“用法”用药液将消毒过的纱布浸透,拧至不滴水,湿敷患处,每次敷30分钟,早晚各1次。一般于用后24~48小时即可消肿,3~4天炎症消散。

“方六”藿黄浸剂

“来源”四川中医,2005:23(4)

“组成”藿香、大黄、黄精、枯矾各30克。

“功效”祛风止痒,燥湿杀虫。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2次,连续用药4周。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方七”中药外洗验方

“来源”广西中医药,2005:28(6)

“组成”黄柏30克,黄芩30克,黄连15克,龙胆草15克,土荆皮30克,花椒30克,藿香30克,丁香30克,苦参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15克,紫花地丁15克,地榆30克。14岁以下用量酌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每日1剂,加水2500~5000毫升,沸后煎煮15~20分钟,滤药渣,取药液。

“用法”待水温降至15~20℃时,浸泡患处,反复搓洗以微热为度。药渣复煎。每日2次,每次30~45分钟。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

“方八”雄黄解毒散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雄黄30克,生白矾120克,寒水石30克。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撒布患处,或植物油调敷患处。

“方九”四黄散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大黄末15克,黄柏末15克,雄黄末15克,硫黄末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麻油调涂。

“方十”发际散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五倍子末310克,雄黄末30克,枯矾末30克。

“功效”杀虫止痒,收湿化毒。

“制法”先将雄黄及枯矾研细,后加五倍子末研和。

“用法”香油或醋调敷。

“方十一”黄散

“来源”新中医,1999:(7)

“组成”蛇床子、密陀僧、硫黄、雄黄、枯矾各120克,轻粉、冰片各60克。

“功效”祛风止痒,燥湿杀虫。

“制法”共研细末混合。

“用法”用白醋调搽患处,每日2次,连续用药4周。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方十二”茄蒂去毒散

“来源”江西中医药,2003:34(4)

“组成”秋季熟透了的老茄蒂。

“功效”清热解毒,补津生肌敛疮。

“制法”将茄蒂晒干,放进锅内焙干脆焦黄存性,冷却后研成细末,收至瓶内贮存,

“用法”将适量药粉麻油调拌成稀糊状,涂敷患处疮头上,每日1~2次,7天为1疗程。

“方十三”复方三黄散

“来源”江苏中医药,2006:27(8)

“组成”大黄3克,黄连3克,黄芩3克,氟康唑两片(100毫克)。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制法”上药碾粉,加适量蒸馏水调成糊状。

“用法”清洁局部皮肤,冷喷机冷喷10分钟,局部皮肤消毒后,用痤疮针清除皮损内容物。后用复方三黄散约10克均匀涂于患部,勿使干燥,干后以水湿润之,约30分钟后擦拭去除。每周1~2次,每日患者自行涂药1次,连续治疗1个月。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方十四”抗炎酊

“来源”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6)

“组成”马钱子、黄芩、紫草。

“功效”通络散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外搽皮损,每日4次。对皮损较大或呈片状分布的用2~3层纱布块浸抗炎酊湿敷患处,每日2次。

“方十五”毛囊炎酊

“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3)

“组成”生乳香、生没药、藜芦、密陀僧各6克,生白芥子、冰片、生牵牛子、生鸦胆子、生苍耳子、生天花粉各10克。

“功效”拔毒攻毒,清热解毒,透毒外出。

“制法”将以上中药除冰片外均捣烂,与冰片一起置密闭玻璃容器中,以75%酒精10倍量(840毫升)浸泡2周。在浸泡期间随时振摇或搅拌,浸泡到期滤出提液。加75%酒精至1000毫升即可。

“用法”外擦,每日2次。

甲沟炎方

甲沟炎是指甲周围皮肤皱襞发生的炎症。临床上将病程在三周以内者称为急性甲沟炎,超过二个月者称为慢性甲沟炎。中医称之为“蛇眼疔”、“沿爪疔”、“代指”等。

本病初起甲沟轻度红肿,疼痛及压痛,有的可自行消退,有的化脓,甚至进一步演变为甲周围炎或甲下脓肿,亦可发展成慢性甲沟炎及慢性指骨骨髓炎,出现慢性窦道,肉芽组织自窦口向外突出。自觉疼痛不适,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一)内治方

“方一”仙方活命饮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穿山甲(炒)3片,皂刺0.3克,当归尾4.5克,甘草节3克,金银花6克,赤芍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花粉3克,防风2.1克,贝母3克,白芷3克,陈皮4.5克。

“功效”化脓生肌,散瘀消肿。

“用法”上十三味,好酒煎服。

“方二”解毒清热汤加减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大青叶15克,蒲公英15克,野菊花15克,黄芩10克,生甘草6克,赤芍10克,白茅根30克,丝瓜络10克。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五味消毒饮加味

“来源”《实用中医外科学》

“组成”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野菊花、连翘、赤芍各15克,天葵子、黄连、蚤休、生甘草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清热解毒饮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金银花、蒲公英、牡丹皮、赤芍、生甘草、生大黄、栀子各10克,连翘、浙贝母、赤小豆各12克,炒枳壳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疾病早期毒热蕴结证。

“方五”解毒排脓汤加减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各12克,赤芍、浙贝母、桔梗、皂刺各10克,赤小豆30克,桑枝、生甘草各6克。

“功效”清热解毒,宣泄毒邪。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热毒炽盛,甲下或甲旁积脓者。

“方六”清暑汤

“来源”《中医外科辨病专方手册》

“组成”连翘、花粉、赤芍、甘草、滑石、车前草、金银花、泽泻、淡竹叶各等份。

“功效”清暑,解毒,利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

“方一”疔毒洗药

“来源”《外科外治疗法》

“组成”金银花、黄柏、苦参、紫花地丁、蒲公英、大枫子各30克,连翘、牡丹皮、泽兰各24克,大黄、黑豆各15克,荆芥、防风、白鲜皮、生杏仁、甘草各19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祛腐排脓。

“用法”水煎滤渣,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1小时。

“方二”涤垢祛腐液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3)

“组成”鸦胆子、漏芦、连翘、蚕砂、土茯苓、黄精各等份。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消肿,涤垢祛腐。

“制法”上药提取、过滤、沉淀、回收、浓缩,加蒸馏水至规定量。分装于瓶中,每瓶250m1.

“用法”取该液冷湿敷(用6~8层无菌纱布,浸入药液中,稍事拧干,以不滴药液为宜)患处。每日3~5次,每次20分钟。或将该液倒入无菌小瓶(干净的酒杯亦可),让患指(趾)伸入其内浸泡。浸泡的时间与次数同上。若在冬季,药液应适当加温,无冷感即可。

“方三”大黄诃子合剂1号

“来源”江苏中医,1999:20(9)

“组成”大黄10克,诃子50克,丹参50克,天花粉50克,金银花50克,皂角刺5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

“制法”将处方药物加水煎煮2次,每次1.5小时,合并2次提取液,浓缩至每毫升相当于药材1克,充分搅拌,过滤,滤液分装250毫升玻璃瓶,蒸汽灭菌后冷藏备用。

“用法”将无菌纱布用大黄诃子合剂1号浸透,盛于无菌皿内备用。无菌操作剪去部分或全部甲板,充分暴露创面,再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根据创面大小剪取合适的含药纱布数层(一般3~5层)湿敷在创面上,外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好,日1次,5天后改为2~3日1次。

“备注”适用于治疗慢性甲沟炎热盛肉腐型。

“方四”大黄诃子合剂2号

“来源”江苏中医,1999:20(9)

“组成”大黄10克,诃子50克,丹参50克,天花粉50克,生黄芪50克,乌梅5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

“制法”将药物加水煎煮2次,每次1.5小时,合并2次提取液,浓缩至每毫升相当于药材1克,充分搅拌,过滤,滤液分装250毫升玻璃瓶,蒸汽灭菌后冷藏备用。

“用法”将无菌纱布用大黄诃子合剂2号浸透,盛于无菌皿内备用。无菌操作剪去或拔除部分或全部甲板,充分暴露创面,切除肉芽组织后,再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根据创面大小剪取合适的含药纱布数层(一般3~5层)湿敷在创面上,外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好,日1次,5天后改为2~3日1次。

“备注”适用于治疗慢性甲沟炎余毒未尽型。

“方五”三黄洗剂

“来源”《中医外科辨病专方手册》

“组成”大黄、黄柏、黄芩、苦参、蒸馏水、医用石炭酸。

“功效”清热、止痒、收敛。

“用法”适量,每日4~5次,外涂患处。

“方六”雄黄散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明雄黄6克,冰片0.3克,蟾酥0.6克,轻粉1.5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共研细末,新汲水调浓,重汤炖温,敷于患指,用薄纸盖之。

“备注”适用于甲沟炎初期。

“方七”如意金黄散

“来源”《中国疡科大全》

“组成”天花粉、姜黄、黄柏、大黄、白芷、陈皮、天南星、苍术、甘草。

“功效”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蜜或茶调外敷。

“方八”消疳散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黄连10克,生大黄30克,芙蓉叶20克,栀子15克。

“制法”上药研细末。

“用法”猪胆汁调膏外涂。

“备注”适用于初期红肿,未成脓者。

“方九”穿山甲粉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4:(14)

“组成”穿山甲适量。

“功效”活血通经,消肿排脓。

“制法”焙干研粉。

“用法”常规消毒,用75%酒精调和穿山甲粉,沿甲沟外涂,外用无菌纱布包扎,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

“备注”合并脓肿形成者切开引流。

“方十”乌梅散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0)

“组成”乌梅肉适量。

“功效”消肿,敛疮,蚀肉。

“制法”研末。

“用法”先用切甲法切除嵌入甲沟中甲板,并清除甲缘高突的肉芽组织,然后用乌梅散外敷疮面,纱布包扎。2~3日换药1次。

“备注”适用于治疗嵌甲合并甲沟炎。

“方十一”乌梅醋验方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

“组成”乌梅适量。

“功效”消肿,敛疮,蚀肉。

“制法”上药浸入醋内。

“用法”外涂患处。

“方十二”琥珀膏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定粉30克,血余炭24克,轻粉12克,银朱21克,花椒14粒,黄蜡120克,琥珀1.5克,麻油360克。

“功效”煨脓生肌。

“制法”将血余炭、花椒、麻油炸焦,捞去渣,下黄蜡溶化尽,滤净,倾入瓷碗中,预将定粉、银朱、轻粉、琥珀四味,各研极细,共合一处,徐徐下入油中,用柳枝不时搅之,以冷为度。

“用法”红绵纸摊贴。

“方十三”芙蓉膏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芙蓉叶10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泽兰叶1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制法”以上共研细面,过箩,用凡士林调成20%软膏。

“用法”外敷患处。

“备注”适用于局部红肿疼痛而未成脓时。

“方十四”化毒散软膏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化毒散20克,凡士林8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上药调匀成膏。

“用法”直接外用或摊纱布上外敷。

“备注”适用于局部化脓者。化毒散:川黄连、乳香、没药、贝母各60克,天花粉、大黄、赤芍各120克,雄黄60克,甘草45克,牛黄12克,冰片15克。

手足癣方

手足癣是浅部真菌侵犯指(趾)间及掌跖面皮肤引起的浅部真菌病。中医学将手癣称为“鹅掌风”、“鹅掌疯”;将足癣称为“脚气”、“脚湿气”、“臭田螺”、“趾缝烂疮”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三型。①水疱型:初起为成群或散在的针头大小水疱,剧痒,疱壁厚,不易破裂,干燥后表皮脱落形成鳞屑,新的损害继续出现。皮损多发生于手掌面、足缘、跖部及指(趾)旁。②擦烂型:表现为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因搔抓露出鲜红色的糜烂面,容易引起继发感染。③鳞屑角化型:主要表现为皮肤增厚,干燥,多发生于手掌、足跟部。

手足癣尤其是足癣是一常见的皮肤真菌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可导致局部感染,甚至引起丹毒、癣菌疹等多种其他疾病,应高度重视。

(一)内治方

“方一”完肤美掌汤

“来源”新中医,2001:33(4)

“组成”黄芪、薏苡仁、地肤子、白鲜皮各30克,生地黄20克,当归、苦参、厚朴各15克,穿山甲、陈皮、防风、苍术各10克,甘草5克。

“功效”补气养血,祛风除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15剂为1疗程。

“方二”四妙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来源”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04:3(2)

“组成”苍术12克,黄柏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薏苡仁20克,牛膝10克,萆薢12克,防己10克,栀子10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手足癣重症或感染化脓,肿连足背者。

“方三”内服验方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1)

“组成”苦参10克,蛇床子10克,地肤子10克,黄柏10克,黄精10克,花椒10克,土茯苓10克,藿香10克,白鲜皮10克。

“功效”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15日为1疗程,一般连服1~2个疗程。

“方四”中药散剂

“来源”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2(10)

“组成”苍术、白术、薏苡仁、藿香、陈皮、砂仁各100克,白芷50克,茯苓150克。

“功效”健脾化湿。

“制法”上药研末,备用。

“用法”每次1汤匙,日2次,口服。

“备注”适用于治疗顽固性角化型手足癣。

(二)外治方

“方一”外洗验方一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王不留行30克,明矾9克。

“功效”收敛止痒。

“用法”水煎,泡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2~3次。

“方二”外洗验方二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1999:12(5)

“组成”川槿皮30克,川楝子30克,蛇床子20克,黄柏30克,蒲公英30克,苦参20克,川椒15克,百部草30克,金银花30克。有渗出者加明矾15克,大黄20克;皮肤皲裂者减苦参、黄柏、川椒,加紫草30克,皂角30克。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用法”上药加水3升,煮沸30分钟。先局部熏蒸,待温度适宜时浸泡手或足30分钟,每日2次,每剂可用2~3日,7日为1疗程。

“方三”外洗验方三

“来源”中医函授通讯,2000:19(6)

“组成”生百部60克,生地黄60克,苦参20克,黄柏20克,马齿苋30克,枯矾10克(后下)。浸渍型加土槿皮30克,苍术30克,地榆30克,土茯苓30克;鳞屑角化型加红花15克,蜈蚣3条,僵蚕15克;水疱型加用生蒜,切片涂擦患处至水疱基底部变红,有轻度刺痛感为宜。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上药取前五味加水2升,煎20分钟取汁。二煎加水1升,煎20分钟后将头煎所取药汁兑入,纳入枯矾,使之溶匀。

“用法”浸洗患处,每次15~30分钟,日3~4次,连续6日为1疗程,每剂药可用2日。一般1~2个疗程即愈。同时用药水浸泡袜子、拖鞋、毛巾等物品。

“方四”外洗验方四

“来源”新中医,2002:34(10)

“组成”藿香、百部、蛇床子、大黄、黄精、苦参各30克,白矾(冲)、蜂房各20克。

“功效”润肤软坚,杀虫止痒。

“用法”加水1升煎至400毫升,待温时,浸泡患病手足,每次15~30分钟,每日1~2次。

“备注”适用于治疗角化型手足癣。

“方五”外洗验方五

“来源”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3:5(6)

“组成”黄柏30克,龙胆草30克,射干15克,苦参30克,大黄10克。水疱型及趾间糜烂型,加明矾30克(后入)。

“功效”清热泻火,治风杀虫,收敛。

“用法”水煎外洗,日1剂。

“方六”外洗验方六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7)

“组成”白鲜皮30克,威灵仙30克,黄柏30克,苦参30克,紫草20克,地肤子30克,硫黄5克,全蝎3克。

“功效”清热燥湿,凉血祛风止痒。

“用法”上药加水2升,煎至约1.5升,待温后浸泡手足,每次30分钟,日2次,每剂用2日,连用3剂为1疗程。

“方七”外洗验方七

“来源”陕西中医,2004:25(3)

“组成”紫草、苦参、防风、蝉蜕、丹参各15克,土茯苓、苍术、蛇床子各20克,生地黄、当归各10克,牡丹皮12克,黄柏6克。

“功效”活血通络,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温热外洗,日1次,重者日2次,连用3日为1疗程。“方八”祛风洗药

“来源”《外科外治疗法》

“组成”蛇床子、苦参、牛蒡子、防风、芥穗、泽兰、赤芍、川椒、白鲜皮、鹤虱、生川乌、生草乌、皂角各15克,牡丹皮10克,大枫子24克。

“功效”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用法”水煎,泡患处,每日1~2次。

“方九”苦参白鲜皮汤

“来源”甘肃中医,1992:(2)

“组成”苦参18克,白鲜皮15克,藿香10克,苍术10克,红花6克,当归10克,半边莲15克,蛇床子15克,木香6克,白矾6克,芫花6克。干性者白矾、芫花减半量,加陈醋150毫升;手癣者加蛇蜕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化湿消肿,祛风杀虫,止痒。

“用法”水煎,先熏蒸患处,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足浸泡在药液中,每次30分钟,早晚各1次,每剂中药用4日,8日为1疗程。

“方十”香莲复方

“来源”新中医,1993:(10)

“组成”丁香,藿香、黄连、大黄、百部等。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配制成10%香莲外洗液、香莲酊。

“用法”每日用10%香莲外洗液浸泡患处20~30分钟,并外搽3次香莲酊。

“方十一”皮癣剂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1994:7(6)

“组成”苦参、百部、蛇床子、地肤子、艾叶、川椒、白鲜皮、硫黄各20克。合并感染者加蒲公英、野菊花各2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痒。

“用法”水煎,日1剂,平均分2次用,每次浸泡20~30分钟。

“备注”适用于治疗儿童手足癣。

“方十二”洁尔阴洗液

“来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6:2(3)

“组成”蛇床子、苍术、独活、石菖蒲、艾叶等。

“功效”止痒,收敛。

“用法”将洁尔阴洗液用温开水稀释成5%的液体,浸泡患病手足30分钟左右,每日1次。

“备注”成都恩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方十三”斑蝥洗剂

“来源”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29(3)

“组成”斑蝥0.5克,土槿皮30克,大枫子仁30克,苍术15克,川椒15克,蜂房15克,艾叶15克,威灵仙15克。若皮损为轻度角化,斑蝥用量为0.5克;若中度干燥角化,皲裂不深,痒痛不甚者,斑蝥用量为1克;若干燥角化程度重,皲裂纵横,出血疼痛者,斑蝥用量为1.5~2克;若在角化的基础上伴有水疱者加黄柏15克;痒甚加蛇床子20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煎煮30分钟,取汁。原药渣再加水煎煮30分钟取汁。两汁合并,加老陈醋为药汁的1/3量,装瓶备用。

“用法”每日浸泡手足患处2次,每次40分钟,以淹没为佳。

“方十四”克癣宁洗剂

“来源”现代中医,1999:(3)

“组成”蒲公英、连翘、白花蛇舌草、黄柏、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苦楝皮、硫黄粉(待药煎好后再放入并搅匀)、花椒各20克,苦参、明矾各30~5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杀虫疗癣。

“制法”上方加清水约5000毫升,武火煎30分钟,取汁4000毫升置于盆中。

“用法”待药液温热时,将患病手足浸泡于药液中30分钟,早晚各浸泡1次,每日1剂,3剂为1个疗程。第2次浸泡时只将药液温热后即可再行浸泡。

“方十五”辣蓼芫花枝条制剂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总43)

“组成”①辣蓼100克(鲜品150克),芫花枝条50克(鲜品80克);②辣蓼30克(鲜品50克),芫花枝条20克(鲜品30克)。

“功效”消肿止痒,杀虫疗癣。

“制法”①方第1煎加水800毫升,第2煎加水600毫升,水煎,两次煎液混合浓缩至800毫升;②方加75%酒精200毫升,浸泡7日。

“用法”每日早、晚各用400毫升水溶液浸泡患处;每日用酊剂涂抹患处,日3次。连用7日为1疗程。

“方十六”完肤美掌洗方

“来源”新中医,2001:33(4)

“组成”蛇床子、白鲜皮、地肤子各30克,百部、苦参、石榴皮、花椒、黄柏、黄精各20克,防风15克,丁香6克。

“功效”祛风除湿止痒。

“用法”上药加水2000毫升,文火煎至1000毫升,取药液趁热浸泡,每次15分钟,日2次,药液可加热重复使用。

“方十七”苦黄汤

“来源”吉林医学信息,2002:19(2)

“组成”苦参20克,黄柏15克,明矾15克,王不留行30克,白鲜皮15克。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通利血脉。

“用法”水煎,待温时,浸泡患病手足,每次30分钟,日2次。

“方十八”克癣汤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02:10(6)

“组成”斑蝥2克,白鲜皮30克,苦参30克,百部30克,土槿皮30克,海桐皮30克,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克,白芷15克。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养血活血,通络润肤,杀虫止痒。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2次。每剂可用4次,10日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但应注意皮损处有糜烂或破损时禁用。

“方十九”青蒿溶液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02:10(9)

“组成”青蒿。

“功效”清热杀虫止痒。

“制法”取青蒿适量煎水;另取青蒿嫩叶洗净,捣汁。

“用法”用青蒿水熏洗患病手足,每日2次;取青蒿汁涂于手足癣处。

“方二十”杀癣方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

“组成”土槿皮30克,蛇床子30克,透骨草30克,徐长卿30克,黄芩30克,土茯苓25克,苦参25克,枯矾2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收敛,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煮沸后20分钟,取滤液2000毫升。浸泡患处,每次20~30分钟,日1剂,连用12日,每剂可用2次。

体(股)癣方

体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寄生在人体光滑皮肤上所引起的浅表性皮肤真菌感染,统称为体癣。其中会阴和肛周皮肤的感染又称股癣。中医称之为“钱癣”、“圆癣”、“圈癣”等。

体癣的皮损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开始多为红色小丘疹或水疱,以后表面脱屑,皮损不断扩大成环形或多环形。典型的损害边缘清楚,由丘疹或水疱组成,中央外观基本正常或有色素加深,自觉瘙痒。股癣多见于腹股沟部和肛周,或累及阴囊,常瘙痒剧烈,由于长期不断搔抓和刺激,阴囊皮肤常呈湿疹样或苔藓样改变,边缘也不再清楚,极易误诊。

(一)内治方

内服验方

“来源”淮海医药,1997:15(2)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2克,制何首乌10克,麦门冬、天门冬各10克,火麻仁10克,光杏仁10克,川黄连3克,枯黄芩6克,京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当归尾10克,桃仁6克,红花3克,生甘草3克,净蝉衣6克,防风6克。

“功效”滋阴润燥,泻火凉血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顽固性体癣。

(二)外治方

“方一”股癣汤

“来源”陕西中医,1989:10(10)

“组成”黄柏10克,白头翁、蛇床子各25克,藿香15克。瘙痒甚者加地肤子25克,白鲜皮15克,川椒10克,苦参40克;病久反复发作者,加苦参35克,赤芍10克,硫黄25克,土槿皮、大黄、枯矾各30克;轻度红肿者,加金银花15克,龙胆草25克,大黄10克;轻度渗出者,加生石膏25克,滑石30克。

“功效”燥湿杀虫,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沸5分钟后,加食醋250毫升,每日1~2次熏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

“方二”香莲复方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1:8(2)

“组成”丁香、藿香、黄连、龙胆草、大黄、枯矾、冰片、薄荷脑。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用水煎和醇提并用的方法将香莲复方制成含生药55.8%的外洗原液,并以此配制含生药22.32%的外用霜。

“用法”将外洗原液稀释成5.58%外洗液,外洗浸泡患处20~30分钟;同时外搽香莲复方霜,每天2次。

“方三”复方白头翁洗药

“来源”河南中医,1991:11(5)

“组成”白头翁40克,苦参、苏木、蛇床子各30克,徐长卿、黄柏、百部各15克,川槿皮、大枫子各20克,枯矾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将上药置盆内加水2升,旺火煮沸再煎15分钟。先熏后洗患部,每次30分钟,每日2次,9日为1疗程。

“方四”祛风洗药

“来源”《外科外治疗法》

“组成”蛇床子、苦参、牛蒡子、防风、荆芥穗、泽兰、赤芍、川椒、白鲜皮、鹤虱、生川乌、生草乌、皂角各15克,牡丹皮10克,大枫子24克。

“功效”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用法”水煎,泡患处,每日1~2次。

“方五”治癣汤

“来源”皮肤病与性病,1995:17(4)

“组成”白鲜皮、黄连各15克,黄柏、菖蒲、防风、白芷、地肤子各20克,金银花、蛇床子各30克,苦参、菊花各6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熏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方六”验方一

“来源”时珍国药研究,1996:7(2)

“组成”苦参20克,明矾10克,百部20克,丁香10克,黄柏20克,紫草20克,地肤子10克。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止痒。

“用法”水煎外洗,每次10~15分钟,日2次,疗程3周。

“方七”验方二

“来源”中华名医论坛,2004:(6)

“组成”青木香60克,百部30克,苦参10克,地肤子30克,黄柏10克,艾叶10克,川椒6克。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

“用法”煎水,待温外洗,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方八”验方三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12)

“组成”蛇床子30克,白鲜皮30克,大黄30克,丁香10克,陈醋1000克。

“功效”燥湿杀虫,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取温液湿敷患处,每日1次,每剂可用7日。

“方九”洁尔阴洗液

“来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3)

“组成”蛇床子、苦参、黄柏、独活、苍术、艾叶、菖蒲等。

“功效”清热除湿,杀虫解毒,消风止痒。

“用法”用50%洁尔阴洗液涂搽患处,日3次。

“备注”成都恩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方十”治癣一号

“来源”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10)

“组成”藿香、川椒、白矾、大黄、黄精、黄柏、白鲜皮、生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用法”水煎,外洗患处,每次15~20分钟。

“方十一”治癣二号洗剂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7:(6)

“组成”苦参60克,生百部30克,艾叶20克,白鲜皮20克,土槿皮20克,透骨草30克,蛇床子30克,小苏打粉20克。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用法”加水1.5毫升微火煮沸20分钟,滤出液待温度适可后湿敷或坐浴,每次20分钟,10天为1疗程。一般应用1~3疗程即可,未见复发。

“方十二”土荆芥洗浴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8:7(5)

“组成”土荆芥鲜品100克。

“功效”祛风杀虫。

“用法”煎煮后取汁,待其温时洗浴。每日2次以上,1剂可用2天。

“方十三”苦柏洗剂

“来源”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16(3)

“组成”苦参30克,蛇床子、地肤子、黄柏各20克,苍耳子、射干、白矾各15克。

“功效”燥湿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水煎后过滤,浓缩成500毫升,瓶装备用。

“用法”外洗患处,有糜烂者采用湿敷,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方十四”股癣方

“来源”中国临床医生,2002:30(5)

“组成”土茯苓30克,土大黄20克,蛇床子20克,苦参15克,黄柏15克,生地榆20克,皂角30克。有感染者加金银花30克;湿重者加枯矾15克;皮损增厚时加乌梅15克。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水煎或焙黄研面,加入植物油调匀。

“用法”熏洗或外敷患处,每日2次,1周为1疗程。

“方十五”皮肤康洗剂

“来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5)

“组成”苦参、黄柏等。

“功效”清热燥湿。

“用法”以1:1稀释液外洗。

“备注”北京华洋奎龙药业生产。

“方十六”羊蹄根散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羊蹄根24克,枯白矾6克。

“功效”杀虫收敛止痒。

“用法”共研匀,米醋调擦患处。

“方十七”椒黄粉

“来源”新中医,1985:17(7)

“组成”川椒32克,黄连32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装瓶备用。

“用法”用时取生姜1块,斜行块断,以断面蘸药粉擦患处,每次3~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方十八”川乌粉

“来源”中国农村医学,1990:(4)

“组成”生川乌100克。

“功效”祛风止痒。

“制法”上药研细末,加入老醋,调成糊状,入瓶密封备用。

“用法”外搽患处,每日3次,直至痊愈。

“备注”局部红肿热痛、糜烂渗液者慎用。

“方十九”黄散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7)

“组成”密陀僧、轻粉、硫黄、雄黄、蛇床子、枯矾、冰片。

“功效”祛风止痒,燥湿杀虫。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蒸馏水调搽患处,每日2次。

“方二十”硝矾散

“来源”四川中医,2005:23(10)

“组成”枯矾、芒硝用量比例为3:5.

“功效”清热解毒,收湿敛疮,杀虫止痒。

“用法”以温热蒸馏水配成2%~4%溶液。浸泡患处,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甲癣方

甲癣,现称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及其他真菌(酵母菌和各种霉菌)感染引起的甲板和(或)甲床病变的统称。中医称之为灰指甲。

本病一般以单个指(趾)甲开始起病,逐渐累及其他甲。感染常先从甲游离缘、侧缘或甲弧形处开始,甲板表面出现小片状浑浊,逐渐扩大,可累及全部甲板。使甲板变色、变形,甚至出现破裂缺损残破,影响美观。甲真菌病临床分为远侧甲下真菌病、白色浅表甲真菌病、近端甲下真菌病、全甲营养不良甲真菌病四型。

由于治疗甲癣的药物多具有刺激性,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周围皮肤组织。

(一)内治方

茵陈蒿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4)

“组成”茵陈蒿30克。

“功效”利胆。

“用法”每日开水泡服,代茶饮,连用7日。

“备注”配合服用伊曲康唑胶囊时应用。

(二)外治方

“方一”验方一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1996:(6)

“组成”蛇床子15克,土大黄15克,黄柏10克,苦参15克,野菊花15克。痒重加花椒、大蒜杆子;湿重有渗液加苍术、枯矾;表皮增厚加红花、食醋。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用法”中药加水250毫升,煎开煮5分钟。待温浸泡患处,每日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备注”适用于治疗顽固性手足甲癣。

“方二”验方二

“来源”新中医,2003:35(1)

“组成”土槿皮、蛇床子、苦参各30克,枯矾(溶)15克,黄柏10克。

“功效”清热除湿,杀虫止痒。

“制法”水煎取汁,1剂用2天。

“用法”5%碘酊棉球消毒患甲,用3%双氧水30毫升浸泡10分钟,再用中药汁浸泡15分钟,然后用皮康王(上海新亚制药厂)涂患甲,纱块包裹1日,1月为1疗程。

“方三”验方三

“来源”激光杂志,1990:11(3)

“组成”鲜白凤仙花、羊蹄根。

“功效”解毒止痒。

“制法”捣碎用其汁配成10%醑剂。

“用法”应用CO2激光烧灼病甲后,外擦,每日1~2次;药渣可包敷局部,每周换药1次,局部逐渐有新甲板长出,约2~3月正常新甲长成而愈。

“方四”验方四

“来源”中医杂志,2004:45(3)

“组成”丁香15克,大黄20克,土槿皮5克,丹参20克。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上药加80%酒精200毫升浸泡10日,过滤,滤液和冰醋酸,使冰醋酸含量为18%,瓶装备用。

“用法”将患指浸入药液中,每次10分钟,每日2次。浸泡后用胶布将患指裹住,1周后将胶布去掉,指甲周围脱去1层皮,停止浸泡,继续用棉签蘸药水外搽,每日4~5次。连续治疗4周。

“方五”验方五

“来源”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2(2)

“组成”大枫子30克,海桐皮25克,白鲜皮25克,土槿皮45克,蛇床子25克,牙皂15克,蜈蚣3条,蜂房20克,浮萍15克,明矾15克,斑蝥4只。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祛风,除湿止痒,活血通络。

“制法”上药用醋1000毫升浸泡煎煮,沸后用文火烧10分钟,将药液滤出备用。

“用法”药液冷后将病手放入装有药液的塑料袋内将口扎好,每天要泡7~10小时,第2天将药液放到药渣内再煎,醋少可酌情加添,不能加水。每剂药可用3次,7~10日为1疗程,连续泡两个疗程。

“方六”验方六

“来源”中医杂志,2004:45(3)

“组成”苦参50克,花椒20克,山西陈醋500毫升。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将山西陈醋放入铁锅内,加苦参、花椒煮沸,浓缩至150毫升左右,1周后过滤去渣,瓶装备用。

“用法”搽药前先将患甲用热水泡软,再用刀片刮削,以不出血、无痛感为度,然后用药醋浸润5~10分钟,每晚1次,一般5~7次见效。“方七”羊蹄根酒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羊蹄根180克,75%酒精420毫升。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将羊蹄根碾碎,置酒精内浸泡7日,去渣备用。

“用法”用毛刷涂于患处。

“方八”清河癣药水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1996:(6)

“组成”土大黄。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

“制法”上药加50%酒精浸泡而成。

“用法”早晚用药水搽患处各1次。指(趾)甲增厚者,可用锐器削薄病甲,再搽药,7天为1疗程。

“备注”适用于治疗顽固性手足甲癣。

“方九”食醋浸泡法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01:9(8)

“组成”食醋适量。

“功效”散瘀,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

“用法”取食醋适量装入容器,将患部浸入其中30分钟,每日2次。

“备注”甲癣应在浸泡前将病甲刮薄,食醋可反复使用。一般手足癣3~4日可明显好转,1周左右可治愈。甲癣经浸泡后,逐渐长出健康指甲。

“方十”食醋浸蛇皮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2:11(2)

“组成”优质食醋500毫升,蛇皮2条。

“功效”解毒祛风。

“制法”将醋煮沸,待冷却后入蛇皮,浸泡24小时。

“用法”用无菌棉签蘸药液涂患处,或直接浸泡患处,每日2次,每次约10分钟。

“备注”为防药液发霉,药液内可加入几瓣蒜。

疥疮方

疥疮是由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常在家庭或集体宿舍中相互传染、集体发病。中医称之为疥疮。

疥螨多寄生在皮肤较薄的部位,如指缝、前臂、腹部、外阴、大腿内上侧、臀部、女性乳房皱襞处等。皮损表现为针头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在阴囊、阴茎、阴唇、腹股沟等处发生黄豆大小的淡红色结节,此为疥疮结节。夜间阵发性剧烈瘙痒是疥疮的重要症状。常因搔抓引起抓痕、血痂、湿疹样变或继发感染而发生脓疱疮、疖肿、淋巴管炎等。

疥疮的治疗目的是杀虫、止痒。一般每日早晚各用药一次,连用3日为1疗程。搽药期间不洗澡、不换衣服,使粘在衣服上的药物也能杀虫,第4天洗澡更衣并将污染的衣服、被褥煮沸消毒。家中或集体单位的患者要同时治疗。

(一)内治方

“方一”犀角饮子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犀角、赤芍、甘菊花、玄参、木通、炒赤小豆、石菖蒲各4.5克,甘草3克,生姜3片。

“功效”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主治砂疥。

“方二”搜风胜湿汤

“来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2(2)

“组成”乌梢蛇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独活10克,羌活10克,五倍子10克,苦参15克,炙百部12克,地肤子10克。若脓疥,加生薏苡仁15克,佩兰叶12克,蒲公英20克,皂刺10克;若痒甚,加蜈蚣3条,全蝎2克;若气血亏加当归10克,黄芪15克。

“功效”搜风胜湿杀虫。

“用法”水煎服,日1剂,小儿用量酌减。

“备注”服药期间忌食牛、羊、鸡、鱼、虾、酒等发物。

“方三”内服验方一

“来源”吉林医学情报,1992:(10)

“组成”苦参、白鲜皮、蛇床子、荆芥、桑叶、黄柏、金银花、连翘、牡丹皮、地肤子、荜茇各10克,甘草8克。

“功效”散风,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内服验方二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8:(2)

“组成”土茯苓5~30克,龙胆草3~10克,车前子5~15克,炒黄芩5~15克,木通3~10克,苦参5~10克,地肤子5~15克。证候属风热蕴肤加僵蚕5~15克,蝉蜕5~15克,防风5~15克;属湿热毒聚加茵陈5~30克,白鲜皮5~15克;属虫毒结聚加全蝎3~10克,乌梢蛇5~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2日1剂。

“方五”当归饮加减

“来源”吉林医学情报,1992:(10)

“组成”当归、生地黄、白芍(酒炒)、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各10克,黄芪20克,甘草8克。

“功效”养血祛风,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连服3剂。

“方六”龙胆泻肝汤化裁

“来源”河北中医,2000:22(7)

“组成”龙胆草6克,炒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15克,土茯苓15~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僵蚕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散结,除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7日为1疗程。

“方七”消疥汤

“来源”四川中医,2001:19(8)

“组成”生地黄、蒲公英各30克,当归、川芎、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紫草、蝉蜕、刺蒺藜、赤芍、金银花、连翘各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

“方一”百雄洗方

“来源”中医药信息,1992:(4)

“组成”生百部30~60克,苦参30克,白矾30克,花椒15克,雄黄10~15克,川楝子15~30克,蛇床子15~20克,大枫子15~20克,草乌10克,荆芥10克。伴湿疹样皮炎加黄柏15克,白鲜皮30克;伴疖肿、脓疱疮加连翘15克;瘙痒甚重用川椒、草乌。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每剂加凉水1.5升煮沸5分钟,取药液。

“用法”趁温于每晚7~9时擦洗全身30分钟,连洗4晚(2剂)为1疗程,一般用1~3个疗程。衬衣床单、被里每隔4日用开水烫一次。

“方二”中药洗抹方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4:(2)

“组成”①洗药处方:烟叶30克,樗皮100克,百部100克。②抹药处方:净头发150克,硫黄200克,蛇皮3条。

“功效”祛毒杀虫。

“制法”将抹药处方同入锅内,加火熬化,再用手指粗的铁棍在地上钻洞数个,将熬化的药汁,趁热倒入地上的洞内,冷却后即成药锭。再取适量香油放入碗内,手持药锭研磨,即成黑色药油,备用。

“用法”先将洗药煎汤,待药液不烫皮肤后洗浴10分钟即可,擦干后涂药油,要抹全,每日早晚各洗、抹1次,换内衣1次。若皮肤感染者,可先用洗药洗后擦干,再将药锭研细末,撒在疮口上即可。

“方三”复方苦参汤

“来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18(1)

“组成”苦参、蛇床子、威灵仙各30克,川椒、白矾、香附子、白芷、枸杞、细辛、桂枝各10克。

“功效”清热燥湿,通络散结,祛风止痒。

“制法”每剂加水1.5毫升,煎煮20分钟。

“用法”配合冷冻应用。冷冻反应过后4~5日,水煎复方苦参汤,外洗疥疮结节部位,每日2次,连用3日。对未愈者进行第二次治疗。

“备注”适用于疥疮结节的治疗。

“方四”药浴验方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1996:(1)

“组成”苦参15克,花椒12克,青蒿15克,夜交藤15克,野菊花15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随证加减:伴感染者加黄柏12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伴发湿疹者加樟树叶30克,荆芥12克。

“功效”清热除湿,杀虫止痒,活血化瘀。

“用法”中药方加水3~4公斤,煎液。全身洗浴30分钟,浴后外搽硫黄膏,次晨再搽1次。3天为1疗程,未愈者可用2或3个疗程。

“方五”疥痒灵洗剂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7:18(1)

“组成”刺蒺藜100克,地肤子100克,苦参100克,花椒80克。

“功效”清热杀虫,祛风止痒。

“用法”上药水煎,煮沸30分钟后,用滤出的药液洗浴患部及全身。睡眠前使用,日1次,一般1剂药可连续使用3~4次。7日为1疗程。1~2个疗程可痊愈。

“方六”复方灭疥汤煎剂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97:24(7)

“组成”川椒、百部各30克,蛇床子、地肤子、苦参、秦皮各60克,玄明粉15克,白鲜皮60克,五倍子、黄柏各30克,硫黄粉20克,野菊花、金银花各30克。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用法”加水浓煎,浸泡外洗患处,每日2~3次,15日为1疗程。

“方七”百蛇虱枫汤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1998:(1)

“组成”百部、蛇床子、鹤虱、大枫子、儿茶各15克,乳香、没药各10克,白鲜皮、苦参各20克,川椒5克,浮萍、姜皮、蒺藜各15克。

“功效”杀虫止痒,祛风除湿,解毒。

“用法”上药水煎2次,每次煎煮10分钟,合并药液,将药液分2次外洗患处,每晚临睡前反复搽洗20分钟。治疗期间不间断,直至痊愈。1剂药可连用5日。

“方八”外洗验方一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8:(2)

“组成”九里香30克,透骨草30克,茵陈30克,川椒30克,海桐皮30克。

“功效”解毒杀虫止痒。

“用法”将药物放入盆中,用冷水4升浸泡1小时,文火煮沸取下加食盐15克。待水冷后,用药液溻洗患处,每次约20分钟,每天2次,每剂两天。

“方九”外洗验方二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9)

“组成”硫黄、雄黄、蛇床子、苦参、白鲜皮。

“功效”杀虫,止痒,解毒。

“制法”将中草药放入熏蒸盆中预热5分钟。

“用法”嘱患者入光波浴房(世奇医疗保健品公司产品)内取坐位,温度根据患者体质,调节治疗时间20~30分钟,日1次,治疗后用10%硫黄软膏和疥得治交替涂于患处。

“方十”疥疮洗剂

“来源”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8(4)

“组成”苦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蛇床子、金银花、刺蒺藜。

“功效”杀虫止痒,祛风清热,解毒燥湿。

“制法”加工制成两部分,一为浓缩洗剂装瓶备用;另一为粉剂装袋保存。

“用法”嘱患者每晚用粉剂1袋兑温热水10升浸浴,早晚用疥疮洗剂外搽,皮损严重处多搽,同时将衣物、被单等放入浴后的药水中浸泡半小时,再洗净晾晒。连用3日,3日为1疗程。每疗程用1瓶洗剂、3袋粉剂。未愈者可用2疗程。

“方十一”灭疥汤

“来源”新中医,2000:32(9)

“组成”百部、鹤虱、使君子、苦楝皮、芜荑、槟榔、黄柏、苦参各15克,硫黄、滑石各20克,白矾30克。痒甚者加赤芍、黄芩各15克;有脓疱者加金银花、黄连各15克;男性阴囊部位有疥疮结节者加丹参30克,三棱、莪术各15克。

“功效”杀虫止痒,燥湿解毒。

“用法”上方加水3升,文火煎15分钟,弃渣取液。从颈部以下全身擦洗,每次10分钟,每天1剂,早晚各1次,7日为1疗程。

“方十二”苦参液

“来源”四川中医,2000:18(12)

“组成”苦参300克,大黄、黄柏、蛇床子各200克,大枫子、地肤子各100克,枯矾20克,硫黄40克,冰片5克。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先将苦参、大黄、黄柏、蛇床子、大枫子、地肤子放入锅内熬水去渣取药汁,熬4次,共取汁20公斤,倒入浴缸内。再将枯矾、硫黄粉、70%酒精50毫升溶解后的冰片放入浴缸用棍搅匀。

“用法”待水温适度时将头以下部位浸泡于药液中。儿童药量应酌减。每次20~30分钟,每晚1次,3次为1疗程,至皮损结痂奇痒消失后停用。

“方十三”疗疥洗剂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1:10(3)

“组成”硫黄粉30克,苦参50克,蛇床子50克,青蒿50克(鲜品可用至200克),甲硝唑片1克。

“功效”杀虫燥湿止痒。

“制法”研成细粉,装瓶备用。

“用法”将苦参、蛇床子、青蒿置药锅内,水煎,合并二次煎液,加开水至2升,加硫黄细粉及甲硝唑粉末,搅匀后乘热用毛巾蘸药液擦洗患处。每剂可用2次(第二次使用时仍需加热,搅匀呈混悬液),每次洗15~20分钟,早晚各1次。洗后患处自然晾干或烘干。5日为1疗程。症状消失后1周内无复发者则可停药。

“方十四”杀疥汤

“来源”四川中医,2001:19(8)

“组成”苦参、硫黄、白鲜皮、大黄、紫草、栀子、乌梢蛇、蝉蜕、黄连、黄柏、金银花、甘草各10克,蒲公英30克。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用法”水煎,外洗患处。

“方十五”龙胆苦蛇汤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2002:18(5)

“组成”龙胆草10克,百部30克,苦参30克,蛇床子20克,硫黄40克,雄黄4克,大枫子15克,川椒10克,白鲜皮10克,地肤子15克,艾叶15克,海桐皮15克,何首乌15克。合并感染加金银花、九里光、野菊花、土茯苓;部分溃烂者去川椒,加枯矾、海螵蛸。

“功效”清热燥湿,养血祛风,杀虫止痒。

“用法”水煎,先熏后洗,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直至痊愈。1剂可连用3~4日。

“方十六”疥洗剂

“来源”广西中医药,2002:25(6)

“组成”硫黄、雄黄、花椒、百部、石榴皮、苦参、白鲜皮、蛇床子、黄柏各30克,明矾、烟梗各20克,十大功劳60克。若有水疱、糜烂渗液者可加土茯苓60克,苍术20克;有脓疱者可加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败酱草20克。小儿用量酌减。

“功效”杀虫止痒,清热燥湿解毒。

“用法”每日1剂,加水5升,煮沸后20分钟,去药渣。用较热(以可耐受为度)的药液使劲搓洗颈以下的皮肤,有皮疹处多搓洗几遍,直至皮肤有发热感为止即可。每天早、晚各擦洗1次,3日为1疗程。

“方十七”苦参黄柏汤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3:5(1)

“组成”苦参30克,黄柏25克,地肤子30克,花椒5克。

“功效”杀虫清热,除湿止痒。

“用法”加水2.5升,煎至2升。分2次用,每次1升。先用清水洗净患处,再用药液擦洗3~5遍,然后用硫黄软膏外擦,每日2次,连用4天。

“方十八”杠板归药浴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

“组成”鲜杠板归全草1000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上药洗净后,加适量清水煮沸15分钟。滤去药渣后,药汁加入少许食盐。

“用法”全身沐浴。对皮损部位适当用力搓洗。每日1~2次,2~4日即可痊愈。

“方十九”灭疥洗剂

“来源”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3:10(10)

“组成”苦参、生百部、蛇床子、野菊花各30克,花椒、荜茇、黄芩各20克,公丁香10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痛止痒,清热解毒。

“用法”每日1剂,加水3~4公斤,先浸泡3~4小时,用锅煮沸10分钟,滤去药渣,取药液适宜温度,洗浴20分钟左右。连续5日用药洗浴,不可间断。

冻疮方

冻疮是常见皮肤病,是因人体受寒冷侵袭引起局部血脉凝滞,皮肤肌肉受损的疾患。多于气候寒冷的冬季发生。临床表现:初起多发生于暴露部位,如手足、耳等处,皮肤呈苍白、冰冷,疼痛或麻木,继而红肿,自觉灼痛,或瘙痒;重者局部有水疱、肿块,甚至深达皮下组织、肌肉而出现坏死。疼痛剧烈或感觉消失。天气转暖后自愈。但可反复发作。

(一)内治方

“方一”当归四逆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当归12克,桂枝、芍药各9克,炙甘草、通草各6克,大枣8枚,细辛3克。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用法”水煎去渣,分3次服。

“方二”桂枝加当归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桂枝、赤芍各9克,当归12克,甘草4克,生姜4克,红枣6克。

“功效”和营祛寒,温经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薏仁煎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生薏苡仁、陈皮、猪苓皮各6克,半夏4克。

“功效”健脾祛湿。

“用法”水煎代茶饮,频服。

“方四”桂枝红花汤

“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组成”桂枝、牛膝、威灵仙、当归尾、赤芍、红花各9克,干姜、甘草各6克,细辛3克,鸡血藤15克。

“功效”活血通脉,温经散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黄芪桂枝五味汤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1990:(3)

“组成”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鸡血藤、制附片。

“功效”益气通脉,温经散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

“方一”蜀椒汤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川椒、白芷、防风、盐各3克,川芎9克。

“功效”祛风行气养血。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洗。

“方二”羊肉汤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羊肉、葱各250克。

“功效”温经散寒。

“制法”细切。

“用法”水5升,煎3升,去滓。温洗,日2~3次。

“方三”松叶汤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松叶500克。

“功效”温经散寒。

“制法”捣烂。

“用法”水5升,煎3升,去滓温洗。

“方四”治手足皴冻欲脱方

“来源”《千金翼方》

“组成”花椒、川芎各150克,白芷、防风、姜各0.3克。

“功效”辛温散寒。

“用法”水煎浓,涂洗。

“方五”桂苏液

“来源”中医杂志,1984:(11)

“组成”桂枝、紫苏叶各50克。

“功效”温经散寒。

“用法”加水500毫升,煮沸15分钟,除去药渣,待药液凉至40℃左右,将患处浸入药液中约15分钟,每日3次。

“方六”桂附煎

“来源”广西中医药,1985:(1)

“组成”桂枝50克,红花、附子、荆芥、紫苏叶各20克。

“功效”温经散寒,行血祛瘀。

“用法”加水3升煮沸,稍冷后浸泡患处,每次20~30分钟,日3次。

“方七”加减当归四逆汤

“来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9:(1)

“组成”当归、桂枝各30克,红花、细辛各10克,黄芪20克。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用法”加水2升,煎开10分钟,温后浸泡患处15分钟,日2~3次。

“方八”桔皮生姜汤

“来源”福建中医药,1991:(1)

“组成”新鲜桔3~4个,生姜30克。

“功效”温经散寒。

“用法”加水2升,煎开30分钟,温后浸泡并用药渣覆盖患处30分钟,日1次。

“方九”桂枝血藤汤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9:(4)

“组成”桂枝、川乌、草乌、干姜、附片、当归、鸡血藤、红花、肉桂、麻黄、细辛各30克。

“功效”温阳通络,行气活血。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煮30分钟,取汁乘热熏洗患处。

“备注”已溃烂则减去川椒、干姜、麻黄、细辛,加白芨、苍术、甘草、黄柏各30克。

“方十”二黄散

“来源”《普济方》

“组成”黄柏皮、黄连各等份。

“功效”燥湿消肿。

“制法”为细末。

“用法”先以甘草煎汤洗患处,用药末9克,轻粉少许,生麻油调敷患处。

“方十一”白蔹散一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白蔹末0.9克,白芨末15克,油麻(生捣)2合。

“功效”润肤敛疮。

“制法”用蒸莱菔1个烂研,与药拌匀,以酒调为膏。

“用法”先以童便洗疮,涂用。

“方十二”白蔹散二

“来源”《仁斋直指方》

“组成”黄柏、白蔹各15克。

“功效”燥湿敛疮。

“制法”研为末。

“用法”先汤洗,再以香油调敷。

“方十三”甘桂粉

“来源”四川中医,1981:(4)

“组成”甘草、麦芽各2份,官桂、艾叶各1.5份,花椒0.5份,樟脑粉适量。

“功效”温经散寒。

“制法”研细混匀。

“用法”每次取10克,开水1升冲,待温度40~50℃时,浸泡患处20~30分钟,并加以按摩。

“方十四”红花樟脑散

“来源”中成药研究,1983:(12)

“组成”红花200克,当归250克,生姜250克,辣椒20克,樟脑10克,60%乙醇6升。

“功效”温阳通络,活血散寒。

“制法”红花、当归、生姜轧成粗粉,置5升乙醇中浸泡7天,过滤取液,另将樟脑溶于1升乙醇中,然后将30克中药液混合。

“用法”用棉球蘸药液涂搽患处,每日3~4次,擦后用手轻揉按摩。

“方十五”芒硝散

“来源”中医杂志,1984:(2)

“组成”芒硝、黄柏各2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敛疮。

“用法”未溃破者,芒硝用量大于黄柏一倍;已溃破者,黄柏用量大于芒硝一倍。两药共为极细末,用时以冰水或雪水(冷开水欠佳)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局部症状轻微者,可按未溃破者用药比例,将黄柏水煎溶化芒硝后外洗患处。

“方十六”桂枝吴萸散

“来源”广西中医药,1985:(1)

“组成”桂枝30克,防风20克,白芷、川芎、川乌各12克,川椒、苍术各15克,吴茱萸10克。

“功效”温阳通络,活血散寒。

“用法”上药加水1~2毫升,沸后再煮15~30分钟。用时乘温浸洗患处10~20分钟,每日2次。

“方十七”未溃冻疮方

“来源”国医论坛,1987:(3)

“组成”樟脑、辣椒各等份。

“功效”温阳通络散寒。

“用法”上药研末摊于患处(薄薄一层),然后胶布固定。24小时后撤去膏药。

“方十八”桃红洗剂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桃仁、桂枝各90克,红花、川芎各30克。

“功效”温经散寒,行血祛瘀。

“用法”水煎熏洗,日2次。

“方十九”草乌洗剂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草乌、川乌、当归各9克,红花6克,透骨草12克。

“功效”温经散寒。

“用法”水煎外洗,日2次。

“方二十”甘草芫花水

“来源”《疮疡外用本草》

“组成”甘草、芫花各15克。

“功效”温经消肿。

“用法”加水1升,煎洗患处,日3次。

鸡眼方

鸡眼是足跖或足趾因长期挤压或摩擦而发生的圆锥形鸡眼状的角质增生物。临床表现为嵌入皮内的圆锥形角质栓,针头到黄豆大小,黄或灰黄,走路、站立久自觉刺痛。用刀削去表面角质物,中央可见坚硬的针状角质栓塞,外周有一透明淡黄环,呈鸡眼状,故名。不易自愈,去除致病因素(如换鞋、减少行走和站立时间),也能自行消失。

(一)内治方

麻防薏仁汤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1988:(5)

“组成”麻黄、炒杏仁各15克,防己、薏苡仁、白术各30克,甘草10克。

“功效”解表行气通络。

“用法”水煎至250毫升,分2次服,日1剂。

(二)外治方

“方一”千金散

“来源”《中医临症备要》

“组成”乳香、没药、轻粉、朱砂、赤石脂、五倍子、雄黄、蛇含石各15克,白砒6克。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研细末。

“用法”冷开水调涂患处,外用纱布、胶布固定,3日1次。

“方二”肉刺散

“来源”《中医外科学》,中医研究院

“组成”明矾7克,鸦胆子15克,硫酸铜3克。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将明矾、硫酸铜炒白色块状研粉,与去皮鸦胆子研粉和匀。

“用法”以冷开水调糊状外用。

“方三”鸡眼散一

“来源”《中医外科学》,中医研究院

“组成”朱砂、水杨酸各10克,淀粉20克。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研细末和匀,以白酒或75%酒精少许调糊状。

“用法”外敷患处,3日1换。

“方四”鸡眼散二

“来源”《中医外科学》上海中医学院

“组成”东丹3克,水杨酸50克,苯唑卡因、白糖各2克。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以75%酒精少许调糊状。

“用法”外敷患处,周围胶布保护,外盖橡皮膏,5日1换。

“方五”水杨酸结晶合剂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水杨酸75克,乳酸、柠檬酸、冰片各5克,朱砂、印度大麻浸膏各2.5克,麝香0.1克,淀粉加至100克。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上药混合研匀。

“用法”将此粉撒于病灶,厚0.3~0.5厘米,上覆胶布固定,1周除去后再敷。

“方六”急性子洗剂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石菖蒲、生川乌、急性子、麻黄、桂枝、羌活、透骨草各9克,艾叶、独活各15克。

“功效”温经通络,化瘀。

“用法”水煎熏洗。

“方七”补骨脂酊

“来源”《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

“组成”补骨脂250克,75%酒精1升。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浸泡1周过滤。

“用法”外涂,日数次。

“方八”紫玉簪膏

“来源”《疡医大全》

“组成”五倍子30克,紫玉簪叶20片,乳香、没药各9克,河豚眼睛30个,血竭、儿茶各6克,芝麻油250克,东丹120克。

“功效”化瘀软坚。

“制法”先将药同油熬枯,再入乳香、没药,最后下丹。

“用法”摊贴局部。

“方九”脚针膏

“来源”《疡医大全》

“组成”阿魏、莪术各9克,三棱6克,麝香1.5克,鸡肫皮(阴干)7个,鳝鱼血1杯,大黄120克,荸荠(阴干)24个,麻油500克。

“功效”化瘀软坚。

“制法”熬药去渣,入阿魏熬枯,下鳝鱼血,清水成珠,入炒黄丹120克,投搅成膏,冷定下麝香。

“用法”摊贴局部。

“方十”鸡眼膏

“来源”《疡医大全》

“组成”鲜白果外皮不拘多少。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槌碎桐油煎枯去渣,滴水成珠,入雄黄少许。

“用法”将患处热水泡软,贴1伏时揭下。

“方十一”金莲稳步膏

“来源”《仁术便览》

“组成”地骨皮、鲜红花。

“功效”化瘀软坚。

“制法”同研细,杵膏。

“用法”敷患处。

“方十二”脱色拔膏棍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甲:群药类:鲜羊蹄根梗叶、大枫子、百部、皂刺各60克,鲜凤仙花、羊踯躅花、透骨草、马钱子、苦杏仁、银杏、蜂房、苦参各30克,山甲、川乌、草乌、全蝎、斑蝥各15克,金头蜈蚣15条;乙:药面类:白芨面30克,藤黄面、轻粉各15克,硇砂面9克。香油4000克,桐油1000克。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倾铁锅浸泡甲群药后文火炸黄色过滤,再武火熬炼滴水成珠,再每公斤药油加乙药面、樟丹、松香各60克,官粉460克。

“用法”加温贴患处,3~5日换1次。

“方十三”水晶膏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糯米100克,15%苛性钾液250毫升。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二者混合,24小时后捣成透明药膏。

“用法”调少许药膏点局部。

“方十四”柳酸乌梅膏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乌梅30克,水杨酸2克,食盐10克,开水50毫升。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将食盐溶于开水,乌梅放入浸泡1日去核,入乳钵加食醋15毫升,捣烂,再混合水杨酸。

“用法”外涂患处。

痱子方

痱子是由于外界气温增高且湿度大导致出汗不畅时发生的小水疱和丘疹。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肥胖者或老年体弱多病者。临床表现:额、颈、胸背、腋窝皱褶等多汗不透风处、儿童头面部出现针头大红丘疹,顶端有小水疱,周围红,多密集成片,严重者儿童头皮痱子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化脓。故临床可分为白痱、红痱、脓痱。破后脱屑细小而薄,伴不同程度痒或烧灼感,日晒或出汗时尤甚,气候转凉后可自愈。

(一)内治方

“方一”旋覆花汤

“来源”《御药院方》

“组成”旋覆花、人参、赤茯苓(去皮)、黄芩、柴胡、枳实(面炒)、赤芍(去皮)、甘草各60克。

“功效”解暑燥湿。

“用法”每服6克,生姜5片,水煎去滓,食后服,日3次。

“方二”清暑透毒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陈皮、葛根、香薷、滑石、扁豆各9克,厚朴、泽泻、青皮各6克,甘草、蝉蜕、黄连各3克,灯心草1克。

“功效”解暑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解暑败毒饮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香薷9克,公英、青蒿、茯神各6克,甘草、当归尾各3克,黄芩、黄连各1克,大黄2克,天花粉4克。

“功效”解暑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枸杞叶汤

“来源”《偏方大全》

“组成”枸杞叶100克,白糖少许。

“功效”清凉散热。

“用法”水煎,饮用时入白糖调味,日2次。

(二)外治方

“方一”龙胆草擦剂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龙胆草5000克。

“功效”清热燥湿。

“制法”水煎2次,第1次加水20升,开锅后煮1小时,第2次加水10升,开锅后煮40分钟,两次煎液混合过滤浓缩至9.6升。

“用法”涂患处,日数次。

“方二”楝花粉敷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川苦楝花、滑石、蚌粉。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研末。

“用法”外敷,日数次。

“方三”赤石脂散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赤石脂、黄柏(去粗皮)、粗茶末各15克,白面60克,樟脑1.5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捣研为细散。

“用法”用时绵揾扑用。

“方四”滑石粉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滑石、绿豆粉、干枣叶各3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敷用,日数次。

“方五”樟脑粉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樟脑3克,粟米粉150克。

“功效”辛凉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先以枣叶汤洗后,绵扑。

“方六”玉女煎

“来源”《三补简便验方》

“组成”滑石粉15克,蛤粉、绿豆粉各60克,寒水石30克。

“功效”燥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极细末,和匀。

“用法”先以苦参适量煎汤洗患处,再扑粉末。

“方七”五味去湿散

“来源”《疮疡外用本草》

“组成”川黄柏、白芷、蛤粉(煅)、石膏(煅)各30克,轻粉、冰片各3克。

“功效”燥湿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极细末,和匀。

“用法”干扑,日数次。

“方八”痱子滑石粉

“来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绿豆粉(焙)60克,滑石30克。

“功效”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为末和匀。

“用法”外扑,日数次。

“方九”止痒粉一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滑石30克,寒水石9克,冰片2.4克。

“功效”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极细末。

“用法”外扑,日数次。

“方十”止痒粉二

“来源”《中医皮肤病临证便览》

“组成”煅炉甘石、煅石膏、枯矾各15克,滑石60克,樟脑、冰片各3克。

“功效”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极细末。

“用法”外扑,日数次。

“方十一”止痒扑粉

“来源”《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组成”绿豆50克,氧化锌5克,樟脑1克,滑石粉加至100克。

“功效”收湿,辛凉止痒。

“制法”研匀。

“用法”外扑,日3~5次。

“方十二”痱子粉一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冰片、薄荷冰各3克,甘石粉15克,滑石粉30克,黄柏6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为末混匀。

“用法”外搽,日数次。

“方十三”痱子粉二

“来源”《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

“组成”水杨酸2克,干燥明矾、硼砂各5克,薄荷脑1克,氧化锌、滑石粉各等量加至10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为末混匀。

“用法”外搽,日数次。

“方十四”痱子粉三

“来源”《中医皮肤科诊疗学》

“组成”绿豆粉10克,冰片2.5克,滑石粉加至100克。

“功效”辛凉止痒。

“制法”为末混匀。

“用法”外搽,日数次。

荨麻疹方

荨麻疹是常见过敏性皮肤病,内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种外来物质过于敏感而发生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瘾疹、风疹块等。可因食物、药物、生物制品、感染等导致,或因精神因素、内分泌系统疾病、外界寒热刺激等诱发。临床表现:皮肤突然出现风团,鲜红或苍白或皮肤颜色,大小不一,可相互融合,时隐时现,此起彼伏,消退后不留痕迹。伴剧痒、烧灼感。本病常因季节、体质、接触物质、发生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严重者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也可被累及,出现咽喉发堵、胸闷;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甚至出现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反复发作,变为慢性。

(一)内治方

“方一”桂枝麻黄各半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9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各6克,大枣4枚,杏仁6克。

“功效”疏风解表。

“制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余药同煎。

“用法”日1剂,分3次服。

“方二”麻黄加术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去节)9克,桂枝(去皮)6克,甘草(炙)3克,杏仁(去皮尖)6个,白术12克。

“功效”发汗解表,除寒祛湿。

“制法”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用法”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三”补中益气汤

“来源”《脾胃论》

“组成”黄芪、炙甘草各15克,人参、白术各9克,当归身6克,陈皮、升麻、柴胡各6~9克。

“功效”升阳益气。

“制法”为细末。

“用法”水煎去渣,食远稍热服。

“方四”当归饮子

“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首乌、黄芪、荆芥、防风、白蒺藜各9克,熟地黄12克。

“功效”养血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五”四物消风饮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生地黄12克,当归身、赤芍各6克,荆芥、薄荷、蝉蜕各4.5克,柴胡、川芎、黄芩各3.6克,生甘草3克。

“功效”养血祛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六”清痒汤

“来源”《仙拈集》

“组成”黄芪、防风、荆芥、苦参、蝉蜕、蒺藜、僵蚕、当归、生地黄、赤芍药、川芎、何首乌各1.5克。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频繁服之,每日1剂。

“方七”荨麻疹汤

“来源”《临证医案医方》

“组成”生地黄15克,牡丹皮9克,白茅根30克,赤芍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当归尾3克,山栀子9克,苍耳子9克,薏苡仁15克,谷芽15克,麦芽15克,白鲜皮15克。

“功效”凉血清热,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八”疏风清热饮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白蒺藜、丹参、赤芍、山栀子、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蝉衣4.5克,生地黄15克,生甘草各6克。

“功效”疏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九”消风清热饮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荆芥、防风、浮萍、蝉衣、赤芍、当归、大青叶、黄芩各9克。

“功效”疏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祛风胜湿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茯苓皮、金银花各9克,蝉衣、陈皮、甘草各6克。

“功效”祛风胜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一”止痒永安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荆芥、防风、桂枝、羌活、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各9克,麻黄、白芷、蝉衣各6克。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和营。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二”固卫御风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炙黄芪、防风、炒白术、桂枝、赤芍、白芍各9克,生姜3片,大枣7枚。

“功效”调营固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三”活血祛风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荆芥、白蒺藜各9克,薄荷、甘草各6克。

“功效”活血祛瘀,和营消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四”凉血消风散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黄、生石膏各30克,当归、荆芥、苦参、白蒺藜、知母各9克,甘草、蝉蜕各6克。

“功效”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五”养血消风散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熟地黄15克,当归、荆芥、白蒺藜、苍术、苦参、麻仁各9克,甘草6克。

“功效”养血滋阴,消风止痒。

“制法”为粗末。

“用法”每服6克,水煎服。

“方十六”搜风流气饮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荆芥、菊花、僵蚕、当归、赤芍、乌药各9克,防风、白芷、川芎、陈皮各6克。

“功效”疏风达邪,和营理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七”健脾祛风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陈皮6克,茯苓、苍术、泽泻、乌药、荆芥、防风、羌活各9克,木香3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功效”健脾理气,祛风散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八”乌蛇驱风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乌梢蛇、荆芥、防风、羌活、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黄连、蝉蜕、白芷、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败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十九”薄荷牛蒡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牛蒡子、焦马勃、焦山栀子、炒僵蚕、连翘壳各9克,京玄参、西赤芍药、薄荷叶、大青叶各12克,板蓝根15克,玉桔梗6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麻黄蝉蜕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麻黄、槐花各6克,蝉蜕、浮萍各9克,黄连、甘草各3克。

“功效”祛风散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一”浮萍地肤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浮萍、地肤子、白僵蚕、白蒺藜、豨莶草、白鲜皮各9克,净麻黄、净蝉蜕、生甘草各2克,苦参片、粉牡丹皮各4克。

“功效”疏风散寒,祛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二”加味四物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川芎、当归各31克,熟地黄、黄芩、怀山药、白术、首乌各15克,白芍、浮萍各12克,红枣6克。

“功效”清营健脾,养血消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三”蚕砂饮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蚕砂、丹参各31克,重楼15克,白鲜皮、地肤子、蝉蜕各9克。

“功效”祛风除湿,化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四”麻黄方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麻黄、干姜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鲜皮、丹参各15克,陈皮、牡丹皮、白僵蚕各9克。

“功效”开腠理,和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五”荆防方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芥穗、防风、僵蚕、紫背浮萍各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牡丹皮、干地黄、黄芩各9克,薄荷、蝉蜕各4.5克,生甘草6克。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六”多皮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牡丹皮、川槿皮各9克,桑白皮、白鲜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各15克,干姜皮6克。

“功效”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七”止痒合剂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防风、当归各9克,苦参、首乌藤、白鲜皮、刺蒺藜各30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方二十八”通腑祛风汤

“来源”《古今名方》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大黄(后下)、炒枳壳、薤白、荆芥、防风、白芷各9克,赤芍药、蝉蜕各12克,白蒺藜15克,苦参18克,全瓜蒌24克。

“功效”通腑泻热,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养血祛风汤

“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组成”生地黄15克,当归、川芎、白芍、防风、荆芥、苍术、黄柏各9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养血,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永安止痒汤

“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组成”麻黄、僵蚕、防风、荆芥、薄荷、甘草各6克,苍术、桃仁、当归尾、赤芍、红花各9克。

“功效”疏风活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徐长卿煎剂

“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

“组成”徐长卿根或全草(阴干)10~15克。

“功效”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黄参芍桂汤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炙麻黄10克,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白芍药、代赭石、制何首乌各20克,麦门冬、党参、当归、黄芪各12克。

“功效”辛温解表,益气固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三”十味羌活汤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地黄、羌活各10克,防风、炒苍术、川芎、白芷、炒黄芩、甘草各6克,北细辛1.5克,生姜2片、葱白头3枚。

“功效”辛温发汗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四”紫银汤一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紫草根、金银花、土茯苓、赤小豆各15克,连翘、白鲜皮、赤芍药各9克,荆芥7克,蝉蜕5克,甘草3克。

“功效”疏风清热,和营理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五”四皮饮一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地骨皮、白蒺藜、蝉蜕各6克,桑白皮、茯苓、夏枯草、连翘、牛蒡子各10克,地肤子6克,生地黄、赤芍药各12克,生姜皮3克。

“功效”泻热消疹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反复发作者加地龙、蜈蚣、全蝎;并发胃肠道症状者加白芍药、白术、蒲公英、厚朴。

“方三十六”浮萍蝉防汤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浮萍20克,蝉蜕、防风各20克,白鲜皮、胡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偏风热者加牛蒡子、苦参、连翘;偏风寒者加麻黄、桂枝;奇痒难忍发作频繁者加地龙、苍耳子、白蒺藜。

“方三十七”多味大补汤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芪、地肤子各30克,熟地黄15克,肉桂、制附子各6克,党参2克,白术、茯苓、白芍药、赤芍药、当归各12克,川芎、乌梢蛇、炙甘草各9克。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八”复方蝉蜕丸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蝉蜕6克,生地黄炭12克,牡丹皮12克,白芷9克,白蒺藜9克,当归6克,赤芍药9克,大力子9克,桑白皮15克,党参9克,荆芥、麻黄、防风、薄荷各4.5克,紫花地丁9克,川黄连3克,黄芩9克,蒲公英15克,黄芪9克,淡豆豉12克。

“功效”祛风解表,清热凉血,益气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九”葛麻汤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葛根12克,麻黄6~9克,生姜5~9克,桂枝、甘草、白芍药各6克,大枣4~6枚。

“功效”解肌发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十”升阳益胃汤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芪12克,半夏、人参、羌活、白芍药、防风、白术、独活、茯苓、泽泻各9克,陈皮、柴胡各6克,炙甘草、黄连各3克。

“功效”益气健脾。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

“方一”茺蔚浴汤

“来源”《外台秘要》

“组成”茺蔚、蒺藜、杨桃、蒴藋草、漏芦蒿各500克,盐1500克。

“功效”疏风止痒,祛湿。

“制法”水3石同煮取2.5石,去滓。

“用法”纳盐待温入浴。

“方二”百部洗方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百部、苦参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黄15克,狼毒75克。

“功效”疏风止痒,祛湿。

“制法”研粗末。

“用法”以纱布溻洗,或溻洗后再热水浸浴。

“方三”楮桃叶洗剂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楮桃叶500克,水5升。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煮沸30分钟。

“用法”溻洗,浸浴。

“方四”茵陈甘草汤

“来源”赤脚医生杂志,1976:(11)

“组成”茵陈、地肤子各30克,黄柏15克,甘草12克。

“功效”清热利湿,透疹止痒。

“制法”上药用水1.5升,煎至1升,过滤。

“用法”盛于干净盆内温洗全身。日1剂,每日1~2次。

“方五”交藤鲜皮散

“来源”中医杂志,1983:(2)

“组成”夜交藤200克,苍耳子、白蒺藜各100克,白鲜皮、蛇床子各50克,蝉蜕20克。

“功效”疏风透疹,解毒利湿。

“制法”加水7大碗(约5升),煎开20分钟。

“用法”乘热先熏,候温用旧巾布浸药液外洗患处。

“方六”苦参外洗汤

“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6:(1)

“组成”蛇床子20克,明矾12克,花椒6克,土茯苓30克,白鲜皮15克,苦参30克,荆芥12克,食盐30克。

“功效”疏风透疹,燥湿止痒。

“制法”上药加水2毫升煎至1升。

“用法”将药液倾入盆内加适量温水,然后将小儿泡入盆内浸浴,用毛巾边擦边洗,尤其有疹块须多擦洗,至药液渐凉为度。洗后小儿身体不必用清水洗净,以保持药力。每日1次。

“方七”浮萍蚕沙散

“来源”广西中医药,1988:(1)

“组成”紫背浮萍150克(鲜品加倍),蚕砂100克。

“功效”活血透疹。

“制法”上药包煎至沸后约10分钟取药汁3~5升。

“用法”待温度能耐受时,用干净毛巾蘸药汁,从头部向下肢搽洗,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方八”百部酒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百部180克,75%酒精或白酒360克。

“功效”疏风止痒杀虫。

“制法”浸泡7天,过滤去渣。

“用法”用棉棒或刷蘸涂。

“方九”徐长卿酊

“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

“组成”徐长卿(研细)适量,75%酒精适量。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调为糊状。

“用法”涂敷患处,日2~3次。

“方十”止痒灵

“来源”《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

“组成”蛇床子30~60克,白酒或75%酒精36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浸泡7天过滤去渣。

“用法”外涂。

“方十一”参桃酊

“来源”北京中医,1987:(5)

“组成”苦参、鲜桃叶、胆矾、冰片各6克。

“功效”利湿解毒,凉血止痒。

“制法”制成酊剂。

“用法”每日涂患处4次。

“方十二”枳实膏

“来源”《幼幼新书》

“组成”枳实30克,茺蔚子、防己各37.5克,升麻45克,竹叶40克,石膏60克,芒硝90克。

“功效”泻热疏风止痒。

“制法”上药用麻油1.2升,煎四五沸,去渣。

“用法”涂患处。

“方十三”羌活散

“来源”《证治准绳·疡医》

“组成”羌活、独活、明矾、白鲜皮、硫黄、狼毒各30克,轻粉7.5克,白附子、黄丹、蛇床子各15克。

“功效”祛风燥湿止痒。

“制法”为细末,油调成膏。

“用法”敷用。

红斑狼疮方

红斑狼疮是一种可累及皮肤和全身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表现纷杂,变化多端,病程长,很难明确划属于中医学的某一病证,故中医文献中无确切病名,现多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于红蝴蝶疮(斑)、温毒发斑等。现代医学认为红斑狼疮为一病谱性疾病,常见类型为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前者主要表现为皮损,好发于面部,尤以两颧颊、鼻部为重,呈红斑,上覆粘着性鳞屑,伴不同程度瘙痒和烧灼感,典型者呈蝶形外观。也可累及唇部。患部对日光敏感,多为慢性局限性,部分患者还可于上胸、手背、足部等多处发生皮损称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后者多见于20~40岁女性,除颜面蝶形红斑、甲周红斑等特征性皮损以外,有发热、乏力、关节和肌肉酸痛,不同程度累及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造血系统、肾脏等,病变呈进行性经过,实验室检查中血、尿常规多项异常,免疫学检查多项异常,预后较差。

(一)内治方

“方一”真武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茯苓、芍药各9克,白术6克,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克,生姜9克。

“功效”温阳利水。

“用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二”清瘟败毒饮

“来源”《疫疹一得》

“组成”生石膏大剂180~240克,中剂60~120克,小剂24克~36克,小生地黄大剂18~30克,中剂9~15克,小剂6~12克,乌犀角大剂18~24克,中剂9~15克,小剂3~4.5克,真川连大剂12~18克,中剂6~12克,小剂3~4.5克,栀子9克,桔梗6克,黄芩9克,知母9克,赤芍9克,玄参15克,连翘9克,甘草6克,牡丹皮9克,鲜竹叶15克(以上十味原书无用量)。

“功效”清气凉血,泻火解毒。

“用法”先煎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方三”百合固金汤

“来源”《慎斋遗书》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身各9克,白芍、甘草各3克,桔梗、玄参各2.4克,贝母、麦门冬、百合各1.5克。

“功效”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用法”水一盏半,生姜5片,枣1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方四”归脾汤

“来源”《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炙)、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各3克,木香1.5克,甘草(炙)0.9克,人参3克。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用法”上药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方五”羚角钩藤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羊角片(先煎)4.5克,霜桑叶6克,京川贝母(去心)12克,鲜生地黄15克,双钩藤(后入)9克,滁菊花9克,茯神木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4克。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用法”用鲜淡竹茹15克与羚羊角先煎代水,煎上药服。

“方六”生地玄参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生地黄、玄参、金银花、当归、桃仁、山萸肉、秦艽各15克,甘草、板蓝根、石斛、北沙参、紫草、丹参各30克,穿心莲、莲子心、全蝎各9克,蜈蚣二条,大白花蛇6克。

“功效”凉血滋阴,解毒活血。

“用法”水煎内服,日一剂。

“方七”秦艽丸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黄芪30克,秦艽15克,黄连、乌梢蛇各6克,漏芦10克。

“功效”益气泻火,搜风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八”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加减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紫草、知母、生石膏、玄参、金银花、连翘、生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凉营清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狼疮补肾汤

“来源”《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组成”黄芪15克,党参、白术、茯苓各10克,南沙参北沙参、石斛、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丹参各15克,鸡血藤、秦艽各30克。

“功效”益气滋阴,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十”生芪地黄汤

“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组成”生黄芪60克,鸡血藤30克,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板蓝根30克,桑寄生15克,淫羊藿15克,丹参15克,生蒲黄9克,威灵仙15克,蜈蚣2条,全蝎9克,庶虫虫9克,乌梢蛇9克,琥珀9克,甘草30克,鸡内金9克。

“功效”益气养阴,祛风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十一”生地养阴清热汤

“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组成”生地黄30克,女贞子9克,黄精12克,川断续9克,玄参30克,黄柏9克,桔梗4.5克,杏仁9克,牡蛎30克,连翘3克,绿豆12克,黑豆12克。

“功效”养阴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十二”复方鱼腥草益母汤(狼疮定)

“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组成”北黄芪30克,甜叶菊12克,旱莲草15克,女贞子15克,丹参20克,红条紫草12克,鱼腥草15克,茜草根12克,山萸肉12克,怀牛膝15克。

“功效”扶正祛邪,益气养阴,滋阴补肾。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或制成片剂,每次4片(相当于生药1.04克),开水送服,连服三月为一疗程。

“方十三”黄精消斑饮

“来源”《结缔组织病中医治疗学》引夏少农方

“组成”黄芪40克,党参20克,黄精15克,麦门冬15克,北沙参12克,白芍12克,地骨皮30克,青蒿梗30克,银柴胡9克,大生地黄12克,牡丹皮9克。

“功效”益气生血,滋阴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十四”虎杖山栀汤

“来源”新医学,1978:(4)

“组成”虎杖、野菊花、生地黄、南天竺、十大功劳叶各33克,穿心莲、苦参、知母、紫草各15~30克,秦艽15克,山栀子9克,牡丹皮9~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凉血,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血热炽盛加犀角、凌霄花;以湿为重加锦鸡儿、枫荷梨、鸡血藤、金荞麦;脾胃虚寒改温补脾胃为主,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待脾胃之症消失,二法交替使用;气血虚加何首乌、白芍,当归、太子参、黄芪;肝肾阴亏加枸杞子、玉竹、天门冬、麦门冬、沙参。

“方十五”右归丸加减

“来源”新中医,1985:(9)

“组成”干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各12克,怀山药30克,鹿角胶(烊化)、制附片、黄芪、当归、茯苓皮、葫芦巴、炙甘草各10克,楮实子15克。

“功效”温补肾阳。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实脾饮加减

“来源”新中医,1985:(9)

“组成”白术、制附片、广木香、茯苓皮各10克,党参、黄芪、陈皮各12克,炮姜、大腹皮、沉香各6克。

“功效”温阳健脾。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三子养阴汤加减

“来源”新中医,1985:(9)

“组成”女贞子、枸杞子、沙苑子各15克,人参、酸枣仁、柏子仁、炙甘草各10克,生地黄、熟地黄、炒白芍、朱茯神各12克,炒黄连1.2克。

“功效”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杞菊地黄丸加减

“来源”新中医,1985:(9)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各12克,菟丝子、怀山药各15克,菊花、麦门冬、牡丹皮、川楝子、茯苓各10克,五味子、玫瑰花各6克。

“功效”养阴柔肝。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九”四衣汤

“来源”江苏中医杂志,1983:(2)

“组成”露蜂房4克,蝉衣、凤凰衣、蛇蜕各6克,甘草、牛膝、车前子各10克,土茯苓30克,忍冬藤15克,生地黄12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系统性红斑狼疮方一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2)

“组成”生石膏30~60克,寒水石30克,滑石30克,生地黄30克,知母12克,生薏苡仁30克,生甘草9克。

“功效”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备注”发热不退,可用紫草30克,鸭跖草30克。还可用水牛角粉、羚羊角粉、紫雪丹、醒脑1号等。

“方二十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方二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2)

“组成”生地黄30~60克,玄参30克,金银花30克,黄芩15克,板蓝根30克,虎杖30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牛黄粉2克(吞)。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滋阴。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方二十二”系统性红斑狼疮方三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2)

“组成”生地黄30克,玄参30克,麦门冬12克,知母9克,忍冬藤30克,虎杖30克,苦参30克,生薏苡仁12克,川牛膝12克,羊蹄根30克。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方二十三”系统性红斑狼疮方四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2)

“组成”黄芪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升麻9克,柴胡9克,青蒿30克,茯苓12克,忍冬藤30克,薏苡仁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方二十四”系统性红斑狼疮方五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2)

“组成”丹参12克,益母草30克,赤芍9克,川芎3克,黄芪20克,党参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牛膝10克,生甘草3克。

“功效”益气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方二十五”系统性红斑狼疮方六

“来源”中医杂志,1987:(8)

“组成”大青叶、连翘、金银花、淡竹叶、尾连、知母、玄参、牡丹皮各10克,水牛角粉6克(冲),生地黄、生石膏各30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方二十六”系统性红斑狼疮方七

“来源”中医杂志,1987:(8)

“组成”生地黄30克,玄参、天门冬、麦门冬、玉竹、石斛、黄精、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银柴胡、牡丹皮各10克。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方二十七”系统性红斑狼疮方八

“来源”中医杂志,1987:(8)

“组成”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旱莲草、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各10克,生、熟地黄各12克。

“功效”滋阴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方二十八”系统性红斑狼疮方九

“来源”中医杂志,1987:(8)

“组成”猪苓、仙茅各12克,茯苓、泽泻、炒白术、嫩桂枝、仙灵脾、黄芪各10克,冬瓜皮15克,白茅根60克。

“功效”益气温阳,健脾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方二十九”系统性红斑狼疮方十

“来源”中医杂志,1987:(8)

“组成”柴胡、川楝子、炒枳壳、陈皮、法半夏、片姜黄、黄芩、生甘草、香附、郁金各10克,生姜6克,大枣7枚。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方三十”系统性红斑狼疮方十一

“来源”中医杂志,1987:(8)

“组成”熟地黄、炒白术、炙黄芪、茯苓、太子参、龙眼肉、远志、生甘草、酸枣仁、当归各10克,木香6克。

“功效”益气养血,补益心脾。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方三十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方十二

“来源”中医杂志,1987:(8)

“组成”秦艽、羌活、防风、威灵仙、牛膝、丝瓜络、知母、当归各10克,鸡血藤15克,生石膏30克。

“功效”祛风清热,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方三十二”消毒灵

“来源”中医杂志,1988:(8)

“组成”生地黄、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克,赤芍、牡丹皮、怀牛膝、苦参、花粉、当归、连翘、黄芩各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滋阴。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三”红斑狼疮方一

“来源”中医杂志,1989:(9)

“组成”生玳瑁(或羚羊粉、犀角粉)、生地黄炭、金银花炭、板蓝根、花粉、牡丹皮、赤芍、玄参、石斛、草河车、白花蛇舌草。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备注”可配合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

“方三十四”红斑狼疮方二

“来源”中医杂志,1989:(9)

“组成”南沙参北沙参、石斛、党参、黄芪、黄精、玉竹、丹参、鸡血藤、川连、秦艽、草河车、白花蛇舌草。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备注”可配合八珍丸、地黄丸。

“方三十五”红斑狼疮方三

“来源”中医杂志,1989:(9)

“组成”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车前子、丹参、鸡血藤、秦艽、草河车、白花蛇舌草。可配合地黄丸、肾气丸。

“功效”益气养阴,健脾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方三十六”红斑狼疮方四

“来源”中医杂志,1989:(9)

“组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柴胡、厚朴、丹参、鸡血藤、首乌藤、益母草、钩藤、草河车、白花蛇舌草。

“功效”益气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备注”可配合八珍益母丸。

“方三十七”系统性红斑狼疮系列方一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2)

“组成”羚羊粉、麦门冬、菖蒲、郁金、大黄炭、牡丹皮、枳实、滑石、竹叶、莲子心。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2次。

“备注”抽搐加朱砂、全蝎、胆南星;呕吐加代赭石、竹茹;鼻血加藕节、侧柏叶。

皮肌炎方

皮肌炎是一种累及皮肤和肌肉及内脏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由于横纹肌呈坏死性病变而出现肌肉症状,同时伴多种形态的皮肤损害,也可并发内脏病变。中医称之为肌痹。多见于儿童及成年人。发病年龄大者伴发肿瘤的机会越大。其临床表现为上眼睑为中心皮肤发生紫红斑,逐渐向前额、面颊、耳前、颈和上胸部扩展;肘、膝、掌指和指间关节伸面出现紫红色丘疹,可融合成斑块,有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称Gottron征。四肢肌肉首遭累及,自觉肌肉乏力、疼痛或按压痛,肌力下降常致运动功能障碍,甚则进食无力,语声低微,胸闷气短。可伴发热。病程呈慢性渐进性,2~3年内逐渐稳定恢复,少数伴肿瘤或系统病变病例会死亡。

(一)内治方

“方一”白虎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石膏(碎)50克,知母18克,甘草(炙)6克,粳米9克。

“功效”清热生津。

“用法”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次。

“方二”益气活血汤

“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组成”党参9克,炙黄芪30克,丹参25克,牡丹皮20克,杏仁15克,桔梗15克,菟丝子30克,巴戟天20克,生地黄50克,女贞子20克。

“功效”益气活血,宣肺补肾。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偏风寒湿者加羌活20克,秦艽15克;偏风热湿者加防己20克,蝉衣15克;毒热炽盛者加玄参50克,白花蛇舌草50克。

“方三”参术丹参饮

“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组成”党参12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薏苡仁30克,黄柏10克,丹参15克,红花9克,牛膝10克,秦艽9克,鬼箭羽12克,鲜茅根30克,威灵仙19克,萆薢10克,土茯苓12克。

“功效”健脾除湿,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分服,日1剂。

“方四”二至白薇方

“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组成”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南沙参15克,北沙参15克,黄精30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15克,党参9克,黄芩9克,白薇15克,大青叶30克,广木香9克,陈皮9克。

“功效”清热养阴,益气健脾。

“用法”水煎分服,日1剂。

“方五”益气活血方

“来源”中医杂志,1983:(6)

“组成”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枳壳、牡丹皮90克,桂枝各10克,女贞子、菟丝子、丹参、鸡血藤、草河车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木香6克。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活血补气方

“来源”中医杂志,1985:(1)

“组成”党参、黄芪、生地黄、红藤、鸡血藤各15克,紫草、白芍各9克。

“功效”活血补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参芪沙参汤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1)

“组成”黄芪20克,党参15克,生地黄15克,北沙参15克,牡丹皮12克,紫草12克,鸡血藤30克,络石藤20克。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益胃汤加减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8:(6)

“组成”南沙参北沙参各12克,石斛、生地黄炭、金银花炭、山药各15克,红花、浮萍各6克,玄参、凌霄花、防风、紫草各10克,丹参30克。

“功效”护脾阴,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神经性皮炎方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多发于青壮年,以颈项、肘、骶尾部等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阵发性瘙痒为特点,故中医称之为摄领疮、牛皮癣、顽癣等。临床上可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以局限型较常见,常局限于1~2处,表现为局部阵发性瘙痒,搔抓或摩擦后,逐渐出现成群粟粒大皮色、淡红色圆形、多角形扁平丘疹,较坚实,略带光泽,久而逐渐融合、扩大成片,形成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上覆以少许鳞屑,边界清楚,干燥粗糙肥厚,表面常有抓痕和血痂。发生于颈后及两侧,肘伸侧、骶尾部、腘窝、外阴等处也常见。部分患者皮损分布广泛,称播散性神经性皮炎。常反复发作。

(一)内治方

“方一”风癣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黄30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白芍、茜草、红花、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生甘草各9克。

“功效”养血和营,消风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潜阳熄风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紫贝齿、珍珠母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磁石、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各15克,当归、首乌、白芍各9克。

“功效”潜阳熄风,养血和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乌蛇驱风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乌蛇、荆芥、防风、羌活、黄芩、金银花、连翘各9克,蝉衣、白芷、黄连、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败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全虫方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全蝎(打)、猪牙皂角、苦参各6克,皂刺12克,刺蒺藜、炒槐花各15~30克,威灵仙12~30克,白鲜皮、黄柏各15克,炒枳壳9克。

“功效”祛风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搜风解毒饮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土茯苓31克,防风、木通、金银花、木瓜、薏苡仁、白鲜皮、炒皂角子各9克。

“功效”祛风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金蝉蜕衣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桂枝、猪苓、防风、蝉蜕各9克,茵陈12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郁金、苍术、薏苡仁、大枣各6克。

“功效”祛风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四物润肤饮

“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

“组成”当归、胡麻、秦艽各9克,白芍、生地黄、首乌、石斛、钩藤、玉竹、山药各12克,沙参30克,刺蒺藜18克。

“功效”养血润肤,散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首乌饮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何首乌15克,牡丹皮8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当归各10克,红花3克,地肤子、白蒺藜、僵蚕、玄参、甘草各5克。

“功效”祛风凉血,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皮癣汤

“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地黄20克,当归、赤芍药、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10克,珍珠母3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消风散加减

“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当归、防风、知母、苦参、荆芥、白鲜皮、地肤子各10克,生地黄15克,生甘草、蝉蜕各6克,生牡蛎30克。

“功效”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养血消风散加减

“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熟地黄、何首乌各15克,当归、荆芥、苍术、火麻仁各10克,白蒺藜、苦参各12克,炙甘草、蝉蜕各6克。

“功效”养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地黄饮子加减

“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当归、玄参、牡丹皮、白蒺藜、白僵蚕各10克,红花、甘草6克,灵磁石、生牡蛎各15克。

“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风癣汤加减

“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地黄15克,玄参、丹参、当归、白芍、地肤子各10克,红花、生甘草各6克,苦参、黄芩、苍耳子、白鲜皮各12克。

“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乌蛇驱风汤加减

“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乌梢蛇、黄芩、金银花各12克,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连翘各10克,黄连、蝉蜕、生甘草各6克。

“功效”搜风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

“方一”羊蹄根散

“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组成”羊蹄根末83克,枯白矾23克。

“功效”止痒。

“制法”研匀。

“用法”米醋调擦癣处。

“方二”白朱砂散

“来源”《外科大成》

“组成”朱砂、雄黄、煅象皮、硼砂各3克,蟾酥1.5克,煅白朱砂6克。

“功效”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生桐油调搽患处,火烘。

“方三”顽癣方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川槿皮6克,轻粉1.5克,斑蝥、大枫子各7个。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水2盅煎减半,露1宿。

“用法”蘸涂患处。

“方四”顽癣必效方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川槿皮120克,轻粉、雄黄各12克,百药煎4饼,斑蝥3克,巴豆(去油)4.5克,大黄、海桐皮各60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极细末,以阴阳水调。

“用法”敷用。

“方五”秘传宁痒散

“来源”《松崖医径》

“组成”川槿皮30克,青娘子、红娘子各7个,斑蝥3个,贝母15克,槟榔2个。

“功效”发泡止痒。

“制法”水浸露3天,擂碎。

“用法”以穿山甲挝破,用鹅翎搽用。

“方六”银粉散

“来源”《疡科会粹》

“组成”轻粉、黄丹、白胶香、沥青各等份。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末。

“用法”麻油调,拭后搽用。

“方七”剪刀散

“来源”《重订瑞竹堂经验方·疮肿门》

“组成”梗树皮240克,剪草、白芨各120克,巴豆14个。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研细末。

“用法”新汲水调如糊敷患处。

“方八”五黄散

“来源”《本草纲目拾遗》

“组成”鸡心大黄、硫黄、雄黄、姜黄、藤黄各等份。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茶油调涂患处。

“方九”川槿散

“来源”《鲁府禁方》

“组成”斑蝥(去头足)7个,巴豆(去油)5个,川槿皮9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醋调搽。

“方十”效妙散

“来源”《丹台玉案》

“组成”雄黄、密陀僧各9克,白砒6克,枯矾15克,硫黄(火煅入烧酒煮过,埋土中1宿)30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煨熟姜蘸药擦。

“方十一”柳光散

“来源”《丹台玉案》

“组成”斑蝥(去翅足)、大枫子各6克,川槿皮、枯矾、轻粉各9克,白砒1.5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以醋调搽。

“方十二”搽绿药粉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硼砂90克,自然铜30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为末。

“用法”以黄瓜、茄子皮、生姜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擦。

“方十三”冰花散

“来源”《皮肤病方剂药物手册》

“组成”冰片15克,花椒60克,细辛3克。

“功效”辛凉止痒。

“制法”诸药入碗内,上盖玻璃板,以火加热,刮下玻璃板下药混匀。

“用法”撒布或以95%酒精制成0.5%冰花散酊外涂。

“方十四”顽癣散

“来源”《千家妙方》

“组成”樟脑0.6克,铅粉、雄黄、硫黄各0.3克,白砒0.15克,斑蝥1只,全蝎3只,生草乌1个。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为细末。

“用法”先以新鲜羊蹄草根蘸醋擦患处至红,湿者撒用,干者香油调涂,日1次。

“方十五”搔痒洗方

“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组成”刺猬皮、枳壳、蛤蟆草(车前草)各9克,紫草、紫花地丁各15克。

“功效”除湿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熏洗。

“方十六”皮炎洗剂

“来源”《北京市中草药制剂选编》

“组成”透骨草、艾叶各6克,防风、马齿苋、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羌活、独活各4.5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过滤,涂患处,日2次。

“方十七”雄黄明矾洗剂

“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

“组成”雄黄、明矾、食醋各适量。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前2味为末,加醋调稀糊状。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方十八”炉赤洗剂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炉甘石(黄连水飞)、赤石脂粉各15克,甘油15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

“制法”上药加水合成100毫升。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九”羊蹄根酒一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羊蹄根180克,75%酒清360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羊蹄根碾碎置酒精内浸泡7日,过滤去渣。

“用法”以棉棒或毛刷蘸药涂患处。

“方二十”羊蹄根酒二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羊蹄根、土槿皮各180克,制川乌、槟榔、百部、海桐皮、白鲜皮、苦参各30克,蛇床子、千金子、地肤子、番木鳖、蛇衣、大枫子各15克,蜈蚣末9克,白信、斑蝥(布包)各6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诸药入高粱酒2.5升,密封大口瓶内,浸15~30天,去药渣。

“用法”用毛刷蘸药涂患处。

“方二十一”蒸敷酊

“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组成”苍术、黄柏、防风、独活、苦参、五倍子各30克,大枫子、白鲜皮各60克。

“功效”除湿祛风,止痒。

“制法”加白酒或75%酒精1.5升,浸泡1周。

“用法”外用。

“方二十二”止痒酒

“来源”《常见药物制剂》

“组成”白鲜皮、土荆芥、苦参各150克,白酒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前3味为粗粉,加白酒于容器浸渍7~14日,过滤压榨残渣,合并滤液和榨液。净置24小时,过滤,添加白酒至1升。

“用法”外用。

“方二十三”斑蝥酊一

“来源”《疮疡外用本草》

“组成”斑蝥24克,轻粉、冰片各3克,明雄黄9克。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烧酒或70%酒精400毫升浸药1日。

“用法”涂患处,面积不宜大,以3~5厘米为宜,起疱抽出内容物,包扎。

“方二十四”斑蝥酊二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斑蝥15克,70%酒精100毫升。

“功效”发泡止痒。

“制法”浸泡1周。

“用法”涂患处,起疱抽出内容物,包扎。

“方二十五”土槿皮酊

“来源”《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

“组成”土槿皮90克,柳酸25克,甘油25毫升,纯酒精3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土槿皮入酒精内浸泡7日,去渣,入柳酸(另用酒精溶解兑入)、甘油即成。

“用法”涂患处。

“方二十六”土槿皮酒

“来源”《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

“组成”土槿皮30克,白酒3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浸泡后滤汁去渣,或醋浸。

“用法”外搽。

“方二十七”牛皮癣一号酒

“来源”《皮肤科方剂药物手册》

“组成”白芨、土槿皮、槟榔、生百部、川椒各500克,大枫子仁250克,斑蝥60克,水杨酸、苯甲酸。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前5味碎置渗滤器中,另将大枫子仁、斑蝥捣泥置其上,加白酒或60%~75%酒精高出药面数厘米浸泡5~7日,最后在渗滤液中按比例加入5%水扬酸、10%苯甲酸搅拌溶解。

“用法”涂患处。

“方二十八”复方蛇床子酊

“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

“组成”蛇床子、白芷、百部各9克,白酒100毫升。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6天。

“用法”涂患处,日2次。

“方二十九”复方黄连酊

“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

“组成”黄连30克,肉桂9克,斑蝥、全蝎、蜈蚣各5个,白酒500毫升。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药置酒中浸泡5~7天。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方三十”复方斑蝥酊

“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组成”斑蝥12个,全蝎16个,乌梅肉30克,皮硝12克,75%酒精480毫升。

“功效”止痒,软坚。

“制法”将药直接浸泡10天,过滤。

“用法”外用日数次。

“方三十一”神经性皮炎药水一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紫荆皮、山甲珠、皂刺尖、白芷片、桂枝、雷丸、雄黄各31克,斑蝥3克,樟脑15克,50%酒精1升。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除雄黄、樟脑外,余药酒精浸泡20天,过滤去渣,再入雄黄、樟脑。

“用法”摇匀外用。

“方三十二”神经性皮炎药水二

“来源”《全国医药产品大全》

“组成”羊蹄根、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半夏各100克,蟾酥、闹羊花、荜茇各80克,土槿皮酊320毫升,细辛50克,50%乙醇适量。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制为棕色透明的醇溶液。

“用法”擦患处,日2~3次。

“方三十三”神经性皮炎药水三

“来源”《中草药制剂选编》

“组成”生草乌、生半夏各3克,生天南星、细辛各1.5克。

“功效”润肤止痒。

“制法”研粗粉,入60%来苏儿200毫升浸泡1周过滤。

“用法”擦患处。

“方三十四”蛇槿酊

“来源”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6)

“组成”蛇床子50克,川槿皮、苦参、牙皂、白鲜皮各30克,川椒、大枫子各15克。

“功效”清热燥湿止痒。

“制法”入25%酒精1.5升,浸泡7天。

“用法”擦患处,日2~3次。

“方三十五”皮癣水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土槿皮620克,紫荆皮、苦参、樟脑各310克,苦楝根皮、生地榆各150克,千金子50粒,斑蝥(布包)100只,蜈蚣30条。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将土槿皮等5味打碎入瓶,入75%酒精5升,并将斑蝥、千金子等加入密封浸泡1~2周。滤渣加入樟脑溶化。

“用法”涂于皮损处。

“方三十六”神效癣药

“来源”《饲鹤亭集方》

“组成”斑蝥15克,百部60克,槟榔、土槿皮、枫子肉、白芨、川椒各30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以烧酒浸泡。

“用法”外搽。

“方三十七”大枫子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大枫子油6250毫升,硼酸310克,冰片30克,麝香0.3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用法”外用。

“方三十八”斑蝥醋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甲:土槿皮180克,蛇床子、百部各125克,斑蝥(布包)3克。乙:硫黄125克,樟脑、白信、轻粉各18克。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先将甲药入米醋5升内浸泡1月去渣,再入乙药。

“用法”毛刷蘸涂患处。

“方三十九”斑蝥醋浸剂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全蝎16个,斑蝥12个,皮硝12克,乌梅30克,米醋500克。

“功效”软坚润肤止痒。

“制法”将药醋浸泡1周。

“用法”涂患处。

“方四十”复方红粉醋剂

“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

“组成”红粉、樟脑、密陀僧各6克,冰片2克,醋适量。

“功效”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调和成稀糊状。

“用法”涂患处,日2~3次。

瘙痒症方

瘙痒症是指仅有瘙痒症状,而无原发皮损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风瘙痒。可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但更好发于老年人,更多见于冬季。临床表现以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为特征,或瘙痒局限,如肛门、阴囊、女阴和小腿等,或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瘙痒时发时止,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多伴抓痕、血痂或继发感染。常反复发作。

(一)内治方

“方一”四物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份。

“功效”养血润肤。

“制法”为粗末。

“用法”每服9克,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热服。

“方二”养血定风汤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生地黄15克,当归9克,赤芍、天门冬、麦门冬、生僵蚕各6克,鲜首乌15~21克,牡丹皮4.5~6克,川芎1.5克。

“功效”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温服,或为丸服。

“方三”养血润肤饮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黄芪、天花粉、黄芩各9克,天门冬、麦门冬、桃仁各6克,升麻3克。

“功效”养血润肤,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黄芪化毒汤

“来源”《外科大成》

“组成”生黄芪15克,连翘6克,防风、当归、何首乌、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气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地黄饮子

“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玄参、牡丹皮、红花、白蒺藜、首乌各9克,僵蚕、生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滋阴,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扶脾坚表汤

“来源”《疮疡经验录》

“组成”金银花、黄芪、防风、桔梗、苍术、白术、甘草、怀山药、车前子各12克。

“功效”疏风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每日1剂。

“方七”除湿饮

“来源”《揣摩有得集》

“组成”苍术、白术、地骨皮、白鲜皮、白附子、五加皮、僵蚕、秦艽、连翘、白芷、羌活、防风、生甘草各3克,蝉蜕9克。

“功效”燥湿清热,祛风止痒。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八”救割全生汤

“来源”《石室秘录》

“组成”人参15克,当归45克,荆芥5克。

“功效”益气和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九”荆防生地汤

“来源”《不知医必要》

“组成”荆芥、防风各30克,赤芍、生地黄、金银花各24克,甘草9克。

“功效”凉血疏风,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止痒永安汤一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麻黄、薄荷、独活、赤芍、桃仁、甘草、当归尾各6克,白芷、蝉蜕、天麻、荆芥穗、僵蚕各9克,藏红花(另冲服)4克。

“功效”祛风活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止痒永安汤二

“来源”《常见皮肤病中医疗法》

“组成”麻黄、防风、荆芥、僵蚕、薄荷、苍术、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甘草。

“功效”疏风活血,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新消风散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全蝎、僵蚕、牛蒡子各9克,薄荷、苦参、荆芥、防风各6克,生地黄15克,蝉衣4克,甘草3克。

“功效”祛风清热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麻黄、大枣、生姜、甘草、僵蚕、蝉蜕各6克,连翘、杏仁、钩藤各9克,赤小豆、桑白皮各15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苍柏饮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苍术、黄柏各6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山栀子9克,苦参片、茯苓皮、地肤子各1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热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五”止痒熄风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黄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参、玄参、白鲜皮、刺蒺藜各9克,煅龙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功效”凉血滋阴,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养血熄风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黄芪15克,当归、白芍、红花、玄参、荆芥、白蒺藜各9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滋阴,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首乌七花汤

“来源”《名医奇方秘术》

“组成”何首乌、生地黄、熟地黄、钩藤、杭菊各10克,防风、凌霄花、槐花、红花、玫瑰花、白扁豆花、鸡冠花各6克。

“功效”养阴疏表,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麻桂各半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桂枝、杏仁各6克,麻黄3克,赤芍9克,生姜3克,大枣6克。

“功效”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九”二地汤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熟地黄、生地黄、赤芍药、女贞子、枸杞子、玉竹、麦门冬、菟丝子、浮萍、防风、防己、枳壳各10克,当归10~12克,川芎6~9克,生黄芪、何首乌、刺蒺藜、白鲜皮各15~30克。

“功效”滋阴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当熟养血汤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熟地黄、鸡血藤、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荆芥、防风各9克,川芎、何首乌、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安神,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一”当黄汤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12~15克,熟地黄、黄芪、白蒺藜、川芎、荆芥、白芍药各10~12克,何首乌30克,防风、甘草各6克。

“功效”益肾补肝,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湿热重者加黄柏、黄芩、薏苡仁;风盛者加蝉蜕、白鲜皮。

“方二十二”首乌养血汤

“来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12克,熟地黄、制何首乌、山药各15克,生地黄、黄精、天门冬、麦门冬、防风各10克,蝉蜕、炙甘草各6克。

“功效”养血祛风,滋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冬季瘙痒加重者加桂枝;夏季瘙痒加重者加玄参;瘙痒顽固者加全蝎。

“方二十三”皮肤瘙痒症专效方

“来源”《中医专病专效方》

“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白鲜皮、荆芥、生地黄、紫草、赤芍药各9克,蝉蜕6克,甘草5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血热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

“方二十四”消风散加减

“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地黄、生石膏各15克,苦参、苍术、胡麻仁、牛蒡子、知母各9克,荆芥、防风各12克,蝉蜕、甘草各6克。

“功效”清热凉血,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润肤汤加减

“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玄参、麦门冬、钩藤、赤芍药、牡丹皮、白鲜皮各10克,当归、蝉蜕各6克,白蒺藜12克。

“功效”养阴润燥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凉血消风汤加减

“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地黄、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玄参、知母、牛蒡子、荆芥、防风各9克,白芍药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升麻3克。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龙胆泻肝汤加减

“来源”《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龙胆草、黄芩、炒山栀子、车前子、六一散、柴胡各9克,甘草、升麻各3克,防风、蝉蜕各6克。

“功效”清肝泄热,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八”人参健脾汤

“来源”中医杂志,1983:(5)

“组成”党参、黄芪各12克,土炒白术、陈皮、防风各10克,茯苓皮12~15克,荆芥、砂仁(后下)、炒枳壳、玫瑰花、甘草各6克,炒黄连1~5克,广木香9克。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润肤汤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1:(4)

“组成”红枣20枚,绿豆100克,猪脂1匙,冰糖适量。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止痒。

“制法”水煮至绿豆开花。

“用法”分2次服,日1剂。

“方三十”全蝎止痒汤

“来源”安徽临床中医杂志,1998:(5)

“组成”全蝎、皂刺各9克,蛇床子15克,生地黄、熟地黄、防风各30克,当归、丹参、白鲜皮、白蒺藜、首乌各20克。

“功效”养血滋阴,熄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养血润肤饮二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6)

“组成”党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麦门冬、当归、赤芍、白芍、防风、浮萍各10克,丹参、鸡血藤、苦参、地肤子各15克,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功效”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天麻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天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牛蒡子(微炒)、麦门冬(去心,焙)、羌活、秦艽各9克,防风、人参、羚羊角屑、犀角屑、黄芩各15克,乌蛇肉(酒浸,炙)、麻黄各30克,苦参3克。

“功效”祛风燥湿,凉血止痒。

“制法”捣筛为末,炼蜜和捣,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计时服,温浆下20丸。

“方三十三”枳壳羌活丸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羌活、枳实、人参各45克,防风、枳壳、芍药、白茯苓、白芷各60克,细辛、当归、生甘草各30克,牡丹皮75克,川芎90克。

“功效”益气养血,活血祛风。

“制法”上药捣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大弹子大。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

“方一”防风浴汤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防风、羊桃根、苦参各90克,蒴藋1升,石楠、秦艽、川升麻、茵芋、白蒺藜、蛇床子、白矾、枳壳各30克。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细锉,以水7斗,煎至5斗,去滓。

“用法”于暖室中洗浴。

“方二”蛇床子汤

“来源”《老中医经验学术选编》

“组成”蛇床子18克,艾叶9克,苍术、黄柏、苦参各15克。

“功效”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方三”止痒浴剂

“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

“组成”枯矾、川椒各12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加水15~20斤,煎煮3沸。

“用法”滤过乘热洗浴,至微出汗为度,日1次。

“方四”粉身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川芎、藿香各60克,麻黄根、白芷各90克,藜芦45克,雷丸150克。

“功效”疏风止痒。

“制法”捣罗为散,入英粉150克,相和匀。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黄洗剂

“来源”《外伤科学》(广州中医学院)

“组成”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共为细末,上药10~15克,入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碳酸1毫升。

“用法”用时摇匀,棉签蘸药液搽患处,日4~5次。

“方六”香木水洗剂

“来源”《中医皮肤科诊疗学》

“组成”木贼草、香附、地肤子各30克,细辛9克。

“功效”燥湿杀虫,止痒。

“制法”研细末加水混匀。

“用法”用毛刷外涂患处。

“方七”蛇床子洗剂

“来源”《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组成”威灵仙、蛇床子、当归尾、土大黄、苦参各15克,缩砂壳9个、老葱头7个。

“功效”祛风止痒。

“制法”水煎2次,混合倒入浴盆。

“用法”坐浴,每次20分钟,日1次。

多形性红斑方

多形性红斑是一种累及皮肤和黏膜,表现为红斑、丘疹和水疱等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其皮损呈紫红色,形如猫眼,中医称之为猫眼疮、雁疮。多发于春秋季,且多见于女性。临床表现特点为发病前有低热、恶寒、头痛、咽痛、全身不适等。皮损对称分布于手足背、前臂、小腿,还可累及口唇、眼、外阴黏膜部位等。损害表现为红斑、丘疹,中央形成水疱,周围绕以暗红晕廓,称虹膜样损害,为其特征性皮损。严重者可见大疱及黏膜糜烂。局部瘙痒、烧灼感或胀痛。本病急性经过,病程多2~4周,但可反复发作。

(一)内治方

“方一”清肌渗湿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苍术(米泔水浸炒)、厚朴(姜汁炒)、陈皮、甘草(生)、柴胡、木通、泽泻、白芷、升麻、白术(土炒)、栀子(生)、黄连各3克。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渗湿。

“用法”用水400毫升,加生姜三片,灯心二十根,煎至320毫升,温服。

“方二”加味疏风凉血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黄、紫草、黄芩、茯苓各12克,牡丹皮、防风、秦艽、白术各9克,白鲜皮15克。

“功效”健脾祛湿,疏风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凉血五花汤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红花、鸡冠花、凌霄花、玫瑰花、野菊花各9~15克。

“功效”凉血祛风,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凉血五根汤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白茅根30~60克,瓜蒌根15~30克,茜草根、紫草根、板蓝根各9~15克。

“功效”凉血活血,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当归四逆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当归、桂枝(去皮)、芍药各9克,细辛3克,甘草(炙)、通草各6克,大枣5枚

“功效”养血散寒,温经通脉。

“用法”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渣,分二次温服。

“方六”犀角地黄汤

“来源”《千金要方》

“组成”犀角3克,生地黄24克,芍药9克,牡丹皮6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用法”水煎服,犀角磨汁或另煎兑服。

“方七”凉血燥湿解毒汤

“来源”中医杂志,1963:(9)

“组成”黄芩12克,山栀子12克,连翘12克,蒲公英15克,黄柏12克,苍术10克,苦参12克,地肤子12克,牡丹皮10克,赤芍12克,生地黄15克,泽兰12克,茜草12克,甘草4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地肤子交藤汤

“来源”江苏医药,1975:(2)

“组成”地肤子30克,夜交藤9克,槐花12克,白菊花9克,款冬花9克。

“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附子肉桂煎

“来源”皮肤防治研究通讯,1977:(1)

“组成”附子6克,肉桂4.5克,良姜15克,全当归15克,川芎、红花各9克。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生地石膏汤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1)

“组成”生地黄30克,生石膏30克,竹叶9克,木通4.5克,苍术9克,茵陈12克,蝉衣6克,大黄9克,甘草9克。

“功效”凉血消斑,除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防风荆芥汤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1:(2)

“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白芷15克,藁本15克,羌活15克,甘草15克。

“功效”疏风解表,缓急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活血解毒汤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2)

“组成”当归12克,赤芍12克,红花10克,路路通15克,桃仁10克,桂枝12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生黄芪15克,大黄3克,黄芩15克,板蓝根15克,蒲公英15克,甘草10克。

“功效”活血解毒,益气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风寒型重用桂枝;风热型重用板蓝根、蒲公英,桂枝用量减半;气虚型重用参、芪,加菟丝子。

“方十三”多形红斑方一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2)

“组成”当归、茜草、桃仁、丹参、腊梅花各9克,赤芍、路路通各10克,川芎、牡丹皮各6克,紫草12克,鸡血藤30克。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多形红斑方二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2)

“组成”当归10克,川芎、降香、竹节三七各6克,桂枝、附子各9克,路路通12克,鸡血藤、黄芪各30克,细辛3克,红枣8个,丹参10克。

“功效”益气养血,散寒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五”多形红斑方三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2)

“组成”赤芍、丹参、腊梅花、当归尾各10克,川芎、白芷(代麝香)、竹节三七各5克,桃仁、牡丹皮各6克,茜草9克,鸡血藤30克,紫草15克。

“功效”养血凉血,化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附子细辛汤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1984:(4)

“组成”附子、桂枝、麻黄、桃仁、红花、川芎各10克,地肤子20克,细辛、甘草各5克。

“功效”发表解肌,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皮损在上肢者加姜黄10克,在下肢加川牛膝10克。

银屑病方

银屑病是一常见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病情顽固且易复发,尤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称之为白疕、松皮癣等。好发于冬春季,或于冬春季复发、加重,夏季减轻或自愈,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少数有家族史。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寻常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及关节病型。寻常型大多急性发病,初起皮肤出现点滴状红斑、丘疹,表面覆有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刮之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现象。发展过程中可呈斑块状、地图状等,可分布于全身各处,尤以头皮和四肢伸侧多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又分为进行期(新皮损不断出现,旧皮损不断扩大,鳞屑厚积,此阶段如遇外伤、注射或针刺正常皮肤,可出现银屑病皮损,称“同形反应”)、稳定期(病情停止发展,基本无新皮损出现,旧皮损也不消退)和消退期(皮损缩小变平,颜色变淡,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斑)。红皮病型、脓疱型比较少见,多因寻常型患者不适当的内服或外用药物治疗而导致。红皮病型表现为全身皮肤70%以上被累及,呈潮红、肿胀,甚至糜烂,后期以大量糠秕状脱屑为主可伴发热、内脏损害等;脓疱型表现:在原有红斑或正常皮肤出现粟粒大小无菌性脓疱,同时可伴高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且可反复发作。关节病型多在寻常型患者多年患病过程中发生关节炎,严重者可出现关节变形、活动受限。

(一)内治方

“方一”桂枝芍药知母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功效”通阳行痹,祛风除湿,养阴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清营汤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9克,生地黄15克,玄参9克,竹叶心3克,麦门冬9克,丹参6克,黄连4.5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莲心6克。

“功效”清营透热,养阴解毒。

“用法”上药水八杯,煎取三杯,日三服。

“方三”复方白鲜皮汤

“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

“组成”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蛇床子、制何首乌、当归、乌梢蛇各9克,丹参、生地黄、土茯苓各30克。

“功效”祛风止痒,凉血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银翘四物汤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简编》

“组成”金银花、连翘、生地黄各12克,当归尾、赤芍、牛蒡子各9克,蝉蜕、大青叶、黄芩、甘草各6克,川芎、荆芥各3克。

“功效”宣肺解毒,凉血消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白□一号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黄、生槐花各30克,山豆根9克,白鲜皮、草河车、大青叶、紫草各15克,黄药子12克。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食后服。

“方六”赤参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组成”当归、蝉蜕、公英、地丁各15克,赤芍、苍术、防风、红花、黄柏各9克,乌蛇、甘草各6克,丹参、金钱草各30克。

“功效”清热凉血,祛风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凉血解毒汤

“来源”《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组成”广角粉(冲)0.9克,生地黄、金银花各30克,玄参、黄芩、白鲜皮、土茯苓各15克,麦门冬、牡丹皮、栀子各9克,白芍12克。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地黄紫草汤

“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组成”生地黄15克,炒槐花15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凌霄花10克,紫草10克,玄参10克,牡丹皮6克,大黄6克,红花6克。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消银汤一

“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组成”黄芪15克,生地黄12克,当归12克,红花9克,牡丹皮9克,金银花15克,栀子12克,萆薢25克,白鲜皮12克,荆芥6克。

“功效”益气清热,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搜风顺气汤

“来源”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77:(2)

“组成”大黄1.5~15克,羌活6~12克,牛膝3~12克,独活、枳壳、车前子(包煎)、菟丝子、郁李仁、火麻仁、山药、山萸肉各12~24克。

“功效”搜风活血,顺气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剧痒者加白鲜皮6~30克,蝉蜕3~30克,秦艽3~15克,刺蒺藜6~30克,乌梢蛇6~15克;挟湿者加薏苡仁6~30克,泽泻6~15克;皮疹色暗红加红花、赤芍;病久血虚者加鸡血藤、熟地黄各6~30克。

“方十一”复方土茯苓汤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1:(10)

“组成”土茯苓25克,补骨脂25克,莪术25克,牛蒡子25克,山楂25克,丹参25克,乌蛇15克。

“功效”除湿解毒,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血热型加白鲜皮25克;血燥型加何首乌25克;头部及上肢加白芷5克,藁本25克;下肢加独活25克。

“方十二”银花虎杖汤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2:(4)

“组成”金银花、虎杖、丹参、鸡血藤各15克,生地黄、当归尾、赤芍、槐花各12克,大青叶9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若损害以红斑为主加牡丹皮、紫草各9克;损害在头部加何首乌、山楂各15克;在腰骶、肘膝部位加炒杜仲9克,熟军6克;有慢性咽炎加沙参、山豆根各9克。

“方十三”当归麝香散

“来源”新中医,1982:(4)

“组成”当归、赤芍、茜草、蒲公英各15克,桃仁、红花、川芎、紫草、生艾叶、苦参各10克,土茯苓30克,麝香0.15克,黄酒适量。

“功效”行气活血,清热凉血,燥湿止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空腹服。小儿酌减。麝香可直接冲服(每次0.075克),也可用布包放入煎好之药汁内煮沸1~2分钟后,将药汁饮下。黄酒可直接饮用,亦可兑入煎好之药汁内。

“方十四”生元饮

“来源”中医杂志,1983:(3)

“组成”生地黄、玄参、栀子、板蓝根各15克,蒲公英、野菊花、桔梗、当归、赤芍、天花粉各10克,贝母、土茯苓、地丁各12克,甘草6克。

“功效”凉营解毒,清热活血。

“用法”每日1剂,两次分煎成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服,儿童用量酌减。

“备注”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15克;纳差便溏者去地丁、野菊花,加山药、焦山楂各10克;皮损干燥脱屑者加鸡血藤15克,首乌12克。

“方十五”消银散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7)

“组成”北黄芪60~90克,附子15~20克(先煎),防风15克。

“功效”补气活血,疏风除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克银一号

“来源”中医杂志,1983:(9)

“组成”土茯苓30克,山豆根、威灵仙各10克,忍冬藤、板蓝根、草河车、白鲜皮各15克,生甘草6克。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克银二号

“来源”中医杂志,1983:(9)

“组成”生地黄30克,玄参、丹参、大青叶、草河车、白鲜皮各15克,麻子仁、山豆根、连翘各10克。

“功效”滋阴润燥,解毒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乌蛇肤子散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3:(11)

“组成”(1)乌梢蛇、生地黄、川芎、桃仁、蛇床子、白鲜皮、连翘、荆芥穗、防风、浮萍、刺蒺藜各10克,地肤子、红花各6克,丹参15克。(2)刺猬皮、乌蛇皮、土槿皮、黄牛皮各等份。

“功效”行气活血,疏风解毒,除屑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连服数剂,见效后再用(2)方。(2)方各药研细混匀,每服10克,每日3次,连服3天。

“方十九”芍药虎杖汤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4:(1)

“组成”当归、赤芍、桃仁、川芎、藁本(代麝香)、老葱白、人中黄各9克,红花6克,白花蛇舌草、虎杖各15克。

“功效”行气活血,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另用大黄、硫黄、杏仁、密陀僧、五倍子各10克,冰片1克,共研极细末,冷开水调匀,睡前敷患处,早晨洗掉,每日1次。

“方二十”桂清汤

“来源”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85:(5)

“组成”茯苓、桂枝、牡丹皮、桃仁、白芍、黄芩、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川芎各15克,黄连10克,黄芪30克。

“功效”温阳行气,活血滋阴,泻火解毒。

“用法”日1剂,水煎服。发病初期用汤剂,脓疱大部消失后改用丸剂。

“方二十一”苍耳地黄汤

“来源”广西中医药,1985:(5)

“组成”苍耳子、当归、白附子各12克,蝉蜕、防风、荆芥、苍术、苦参、全蝎、炙南星各9克,生地、黑芝麻、地肤子、蛇床子各15克,甘草6克。

“功效”疏风解肌,活血通络,利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皮疹色红褐而鳞屑白薄者去蛇床子,加白鲜皮、赤芍、紫草;皮疹淡红而鳞屑白厚者加何首乌、僵蚕,或再加肉桂。

“方二十二”丹参地根汤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5:(11)

“组成”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红花10克,莪术15克,玳瑁粉3克(冲服),茜草根15克,紫草根15克,白茅根30克,山豆根10克(或白花蛇舌草30克),土茯苓15克,牡丹皮20克,生地黄15克。

“功效”活血化瘀,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皮损鳞屑较厚经久不退加露蜂房10克,茵陈蒿10克;皮疹潮红,血热较重加生槐花30克;下肢鳞屑较厚加牛膝10克。

“方二十三”复方消银汤

“来源”中医杂志,1986:(5)

“组成”生地黄、白鲜皮各30克,当归、赤芍、川芎、牡丹皮、荆芥、防风、蝉蜕各10克,苦参、大青叶、牛蒡子各15克。

“功效”滋阴凉血,行气疏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四”银花解毒汤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6:(7)

“组成”金银花60克,生槐花24克,白茅根、土茯苓、白鲜皮、生地黄各30克,五灵脂12克,桃仁、红花各10克,紫草、大青叶、乌梢蛇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风盛者加刺蒺藜、蝉蜕;挟湿邪者加茵陈、赤茯苓皮、车前子;血热盛者加牡丹皮、赤芍;血瘀明显者加丹参、三棱、莪术。

“方二十五”黄芪大黄汤

“来源”陕西中医,1987:(2)

“组成”黄芪30克,黄芩20克,黄连10克,大黄(后下)3克。

“功效”补气,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舌红口干黄连加至15克,大便秘结大黄可加至6克。

“方二十六”大羌活汤

“来源”江苏中医杂志,1987:(5)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生地黄各10克,冬桑叶、土茯苓各30克,川芎、麻黄、甘草各6克,黄芩15克。

“功效”祛风泻热,滋阴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舌淡苔白滑者去黄芩,加葛根;皮疹多,鳞屑明显,瘙痒重者加乌梢蛇、炙穿山甲;皮疹颜色鲜红,舌边尖赤者加槐花、紫草、板蓝根;皮疹色暗红,舌背筋紫、边红点者加红花、三棱、鸡血藤;脉数苔黄、口干咽痛者加石膏、知母、玄参、山豆根。

“方二十七”苦参鲜皮汤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88:(3)

“组成”苦参、生地黄、牛蒡子、浮萍各12克,黄柏18克,薏苡仁、白鲜皮、滑石各30克,赤芍、地肤子各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活血,祛风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温服加衣被,令微微汗出为佳,以助药力。

“方二十八”乌灵汤

“来源”河北中医,1988:(3)

“组成”乌梢蛇、灵仙、白鲜皮、射干、重楼各10克,赤芍、丹参、土茯苓、板蓝根、苦参各15克,甘草5克。

“功效”疏风活血,利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血热型加生地黄15克,大黄10克,紫草、白茅根各20克;血燥型加当归、麦门冬各10克,何首乌15克;血瘀型加红花10克,鸡血藤15克,原方赤芍、丹参各30克,紫草20克。

“方二十九”当归乌梅汤

“来源”中药通报,1988:(3)

“组成”当归12克,丹参、鸡血藤、乌梅、槐花米、土茯苓、地肤子、甘草各30克,蝉蜕5克,防风6克。

“功效”行气活血,凉血消肿,解毒止痒。

“用法”日1剂,水煎服。药渣第三煎取汁洗浴患处,每次30分钟。

“方三十”加味二生汤

“来源”山西中医,1988:(3)

“组成”生黄芪、土茯苓、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30~60克,生甘草、五味子各10克。

“功效”凉血解毒,利湿除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心中烦热、口干、喜凉饮者加知母、玄参、白茅根;五心热,形瘦神疲者加生地黄、麦门冬、知母、黄柏;湿热内蕴,口干不欲饮,身重怠动者加苍术、黄柏、藿香、生薏苡仁;皮肤干燥,鳞屑较多者加何首乌、丹参、鸡血藤、当归、赤芍;瘙痒甚者加乌蛇肉、蝉蜕、白鲜皮等。

“方三十一”苦参滑石散

“来源”广西中医药,1988:(4)

“组成”苦参10~12克,黄柏12~18克,薏苡仁20~30克,白鲜皮20~30克,生地黄9~12克,赤芍10~15克,牛蒡子10~12克,地肤子10~15克,浮萍10~12克,滑石20~30克,甘草5~10克。

“功效”泻火解毒,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温服加衣被,令微微汗出为佳。

“方三十二”犀蜈汤

“来源”新中医,1988:(5)

“组成”犀牛皮、苦参、防风、山豆根各10克,蜈蚣3条,全蝎5克,白鲜皮、炮山甲、赤芍各15克,蚤休20克。

“功效”凉血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头煎内服,再煎浸洗患处。

“备注”关节肿胀疼痛加羚羊骨30克,蓼刁竹15克;面红赤者去防风,加石决明30克,鳖甲15克;皮疹痒痛甚有脓者,加蒲公英15克,川黄连5克,甘草10克。

“方三十三”凉血泽肌汤

“来源”四川中医,1988:(7)

“组成”紫草、赤芍、玉竹、补骨脂各12克,生地黄、牡丹皮、白鲜皮各15克,水牛角粉30克,紫背浮萍、当归、蝉蜕、荆芥穗、皂角刺各10克。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除湿,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卫气不固畏风者加生黄芪;瘙痒甚者加蛇床子、地肤子;泛发全身成红皮症者加大青叶、苦参。

“方三十四”乌蛇消风汤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89:(2)

“组成”乌梢蛇、生何首乌、白蒺藜各15克,土茯苓30克,红花、生甘草、荆芥穗、防风、牡丹皮各10克。

“功效”疏风活血,利湿除屑。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饭前温服。病程在6个月以上者,取10剂药量制蜜丸,开水送服每次6克,每天3次。

“方三十五”麻杏薏甘汤加味

“来源”山西中医,1989:(3)

“组成”麻黄3~10克,炒杏仁、炙甘草各10克,生薏苡仁30~90克,荆芥、防风、当归各6克,土茯苓30克。

“功效”行气活血,利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

“备注”胃热者加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表寒甚者加葛根15克;病灶发生于上部者加天麻、柴胡或白芷;鳞屑少,瘙痒难忍,湿热较甚者加白鲜皮、刺蒺藜各15~30克;皮损基底潮红加生地黄15~30克,生槐花15克;皮损暗红色或有新疹再发加刘寄奴、苏木或红花10克;基底淡白者加乌梢蛇6~10克。

“方三十六”银屑病组方一

“来源”中医杂志,1989:(3)

“组成”生地黄30克,赤芍、牡丹皮、牛蒡子、苦参各10克,拳参、金银花、白鲜皮各20克,大青叶15克,蝉蜕、防风各5克。

“功效”清热凉血润燥。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方三十七”银屑病组方二

“来源”中医杂志,1989:(3)

“组成”生地黄30克,牡丹皮、赤芍、当归、大青叶、苦参各10克,金银花、拳参、白鲜皮各20克,蝉蜕、防风各5克,玄参15克。

“功效”养血凉血,祛风润燥。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方三十八”银屑病组方三

“来源”中医杂志,1989:(3)

“组成”生地黄30克,牡丹皮、赤芍、当归、苦参各10克,金银花、拳参各20克,大青叶、牛蒡子各15克,丹参、红花、三棱、莪术、防风、蝉蜕各5克。

“功效”凉血祛风,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方三十九”银屑一号方

“来源”中医杂志,1989:(5)

“组成”防风、生地黄各10克,白鲜皮、白茅根各15克,金银花、丹参各12克。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热盛者加黄芩、山栀子;夹湿邪者加茵陈、土茯苓、薏苡仁;血瘀明显者加鸡血藤、红花;头部皮疹严重加蜂房、白芷;下肢为甚加茜草、牛膝。

“方四十”银屑二号方

“来源”中医杂志,1989:(5)

“组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各10克,威灵仙、鸡血藤、白蒺藜各12克。

“功效”滋阴润燥,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兼阴虚血热加知母、牡丹皮、黄柏、生槐花;脾虚内湿者加白术、茯苓、薏苡仁。

“方四十一”三根汤

“来源”北京中医,1990:(2)

“组成”生甘草3克,桔梗4.5克,山豆根4.5克,连翘6克,牡丹皮6克,赤芍6克,生地黄15克,玄参9克,麦门冬9克,板蓝根9克,大青叶9克,金银花12克,白鲜皮12克,芦根12克,蒲公英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若为血燥型,方中去芦根、大青叶、板蓝根,加黄芪、当归、茯苓各9克。

“方四十二”生地饮

“来源”北京中医,1990:(2)

“组成”生地黄、土茯苓各30克,牡丹皮、赤芍、黄芩、生栀子各15克,连翘、滑石各20克,防风、蝉蜕各12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药渣加陈醋1升浸泡2小时,然后擦洗皮损处。

“方四十三”黄芪桂枝汤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90:(2)

“组成”黄芪50克,桂枝、当归、防风、连翘各15克,甘草10克。

“功效”补气活血,祛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进行期加生地黄30克,金银花20克,天花粉15克;瘙痒加白鲜皮30克;静止期加丹参、赤芍各25克,薏苡仁20克,花粉15克。

“方四十四”凉血汤

“来源”天津中医,1990:(5)

“组成”紫草、赤芍、知母、白鲜皮、防风、丹参各15克,生地黄、生石膏各30克,牡丹皮、乌蛇、大青叶、板蓝根、生甘草各9克。

“功效”补气活血,利水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十五”鲜皮肤子汤

“来源”吉林中医药,1991:(4)

“组成”白鲜皮、地肤子各30克,地骨皮、牡丹皮、土茯苓各20克,蜂房15克。

“功效”滋阴凉血,润燥止痒。

“制法”研为细末,制成蜜丸。

“用法”每日口服10克(成人量),分2次服。

“方四十六”驱风解毒汤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91:(6)

“组成”生地黄、当归、赤芍、白鲜皮、地肤子、麻黄、甘草、杏仁、牡丹皮、防风、黄柏各15克,川芎、苦参、青黛各20克,蜈蚣2条。

“功效”驱风解毒,和营养血。

“用法”加水1升,文火煎取200毫升,早晚各服100毫升(儿童减半)。

“方四十七”大黄木通散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6)

“组成”大黄(后下)9~12克,乌蛇肉、鸡血藤、白茅根、蒲草根、生槐花、白鲜皮、土茯苓各30克,丹参、生薏苡仁、地肤子各15克,泽泻9克,木通、川连各6克。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渗湿除屑。

“用法”水煎服。

“备注”头部皮损多者加全蝎、蜈蚣;皮损色鲜红者加生石膏、龙胆草、黄芩、栀子。

“方四十八”清热解毒活血汤

“来源”四川中医杂志,1992:(3)

“组成”水牛角粉(分2次冲服)10克,牡丹皮、连翘、玄参、丹参、麦门冬各20克,生地黄、白鲜皮、金银花各30克,栀子、赤芍、荆芥各15克,生甘草10克。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燥湿除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十九”丹参防风汤

“来源”河南中医,1992:(5)

“组成”酒蒸制大黄丸10~15丸(开水送服),丹参30克,紫草12克,庶虫虫6克,土茯苓30克,白鲜皮30克,龙葵15克,生地黄炭30克,重楼30克,浮萍10克,当归12克,防风10克,山楂12克,生何首乌30克。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除湿,化瘀除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血热重,皮疹色红赤,加槐米20克,金银花30克,寒水石12克;血燥重者,皮肤干燥,鳞屑层层,搔刮后点状出血不明显,加玄参15克,玉竹12克。

“方五十”茯苓牡丹皮饮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4)

“组成”土茯苓30克,生槐花20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紫草、白茅根、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各12克,黄芩、刺蒺藜、乌梢蛇各10克。

“功效”清热利湿,疏风除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皮疹鲜红、舌红苔黄加石膏30克;皮疹暗红、舌紫暗或有瘀斑加赤芍、鸡血藤各10克。

“方五十一”地黄丹参饮

“来源”内蒙古中医药,1995:(2)

“组成”生地黄30~60克,丹参、紫草、槐花、荆芥、地龙各30克,赤芍60克,黄药子15克,白茅根60~120克。

“功效”凉血滋阴,解毒散结。

“用法”日1剂,白茅根煎汤去渣,取液煎余药口服。

“方五十二”血府逐瘀汤

“来源”四川中医,1993:(11)

“组成”生地黄、当归、赤芍、丹参各12克,川芎、桃仁、红花、牛膝、三棱、莪术、枳壳、蝉蜕、乌梢蛇各9克,柴胡、桔梗、甘草各6克。

“功效”活血逐瘀,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关节肿痛加秦艽、羌活、独活、鸡血藤;有热加黄芩、黄柏、黄连。

(二)外治方

“方一”银屑病验方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2)

“组成”浴液:生地榆、川连、黄芩、黄柏、蛇床子、栀子各10克,槐花、地肤子、生地黄、赤芍各30克,五倍子15克,苦参20克。霜剂:上药加紫草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杏仁20克,明矾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祛风。

“制法”将上两方剂分别制成药液及霜剂备用。

“用法”先用温水清洗皮损,再用银屑病浴液轻轻擦在皮损部位,并揉擦3~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后再薄薄擦上一层霜剂,每日2次。

“方二”干癣方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狼毒、草乌头各7.5克,斑蝥(去翅足)7枚。

“功效”祛风燥湿止痒。

“制法”为末。

“用法”津唾调搽。

“方三”一抹散

“来源”《外科集验方》

“组成”天南星、生草乌头各1枚。

“功效”祛风燥湿止痒。

“制法”为细末,羊蹄根捣取汁。

“用法”调涂。

“方四”八宝散

“来源”《三补简便验方》

“组成”藿香、破故纸、槟榔、大腹皮、雄黄、轻粉、硫黄、枯白矾各30克。

“功效”清热,润肤,止痒。

“制法”为末。

“用法”清油调搽,日3~5次。

“方五”硫黄信石散

“来源”四川中医,1983:(1)

“组成”硫黄30克,雄黄、轻粉、红粉、水银、花椒各20克,信石10克。

“功效”活血除屑,燥湿止痒。

“制法”先将硫黄、雄黄、信石、花椒、红粉研细过筛,后加入水银擂散,调合凡士林备用。

“用法”用温盐水洗患部。擦干后涂搽上药。如搽药后表皮发生溃烂,即用盐水将膏药洗去。

“方六”硫黄大黄散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85:(5)

“组成”硫黄、大黄粉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屑止痒。

“制法”上药加蒸馏水100毫升,拌匀密封一星期后即可使用。

“用法”每日早、中、晚各搽1次。

“方七”驱风解毒散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91:(6)

“组成”地骨皮100克,川椒20克,苦参35克,白鲜皮25克,露蜂房50克,蛇床子40克,生甘草30克。

“功效”祛风活血,解毒除屑。

“用法”水煎外洗(煎液视皮损大小增减),每日1剂1次。

“方八”青黛石膏散

“来源”四川中医,1994:(10)

“组成”青黛2克,煅蛤粉、煅石膏各30克,黄柏末、轻粉各15克。

“功效”活血润肤,除屑止痒。

“制法”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

“用法”视皮损范围大小取药适量,用香油、茶叶水各半将其调成糊状,均匀涂敷于皮损部位,外裹塑料而以免污染衣服。早晚各敷药1次。

“方九”黄芪大枣散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95:(6)

“组成”黄芪25克,防风、白术、丹参各20克,乌梅,大枣各75克,斑蝥20只。

“功效”行气活血,祛风除屑。

“制法”陈酒适量,初伏前1星期,将乌梅、大枣浸入陈酒中,酒量以浸没药物为度,每日搅拌1次。其余药物研末过80目筛,充分和匀,装瓶备用。

“用法”不论发病部位,统一选择两侧肺俞、心俞、足三里、血海及大椎等穴。取药末适量,用事先浸泡的药酒调和,做成5分硬币大小的药饼,敷贴于上述穴位,外用胶布固定,胶布过敏者用肤疾宁贴膏敷贴,一般3天后去掉药饼。如觉局部疼痛或瘙痒,可提前去掉药饼,但敷贴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24小时内敷贴部位出现红斑、水疱。水疱在1厘米以上者,在其下部剪三角形小口使其液体流出,外涂红汞,消毒纱布覆盖。初伏、中伏、大伏各治疗1次,第2年继续治疗。

“方十”柏叶洗方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侧柏叶120克,苏叶120克,蒺藜秧240克。

“功效”清热,润肤,止痒。

“制法”共为粗末,装纱布袋中。

“用法”用水2500~3000克,煮沸30分钟,去滓浸洗。

“方十一”金扁水洗剂

“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

“组成”金钱草45克,萹蓄30克,楮桃叶60克。

“功效”解毒,散风,止痒。

“用法”加水1.5升,煮沸10~15分钟,滤汁备用。待温,外洗患处,日1~2次。

“方十二”硫黄浴

“来源”《美容护肤妙法》

“组成”硫黄50~150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温水溶解,再加适量温水稀释。

“用法”全身或局部淋浴。

“方十三”复方斑蝥洗剂

“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1)

“组成”斑蝥12只,大黄、芒硝、荆芥、苦参、金银花、地肤子、白蒺藜各30克,白鲜皮20克,土茯苓60克。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除屑。

“制法”上药除芒硝外,加水2.5升,煎30分钟,去渣,入芒硝,搅拌溶化。

“用法”乘热烫洗皮损部位,每日1次。

“方十四”复方土大黄搽剂

“来源”中原医刊,1984:(4)

“组成”土大黄、蛇床子、土槿皮各3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制法”加入75%酒精1000毫升中浸泡10天,过滤取液,再加水杨酸5克,苯甲酸12克混匀。

“用法”用药液外涂皮损,日2次。

“方十五”消银油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9:(5)

“组成”蜈蚣5条,乌梢蛇、乌梅、石榴皮、红花、三棱、莪术、木香各20克,紫草、黄柏、金银花藤各30克。

“功效”祛风活血,解毒除屑。

“制法”放入砂锅,以菜油500克浸泡2小时,后以文火煎熬,至草药发黄微黑时,用纱布过滤。

“用法”每日于皮损处搽1~2次药,用手摩擦5~10分钟使局部微微发热为度。

玫瑰糠疹方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以春秋季多见,好发于成年人。中医称之为风热疮。临床表现特点是先于身体某处出现一较大母斑,以后短时间内在躯干、四肢近心端出现大小不等的同样损害,色淡红或鲜红,境界清楚,上有细碎糠秕状鳞屑,大多呈椭圆形,其长轴与皮纹一致。常先有母斑,然后出现子斑。可有不同程度瘙痒,出汗时尤甚。有自愈倾向。

(一)内治方

“方一”加味疏风祛疹汤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赤芍、白芍各12克,当归、茜草根、生枳壳各9克,白茅根、白鲜皮各30克,蝉衣6克,浮萍3克,刺蒺藜、金银花各15克,生甘草9克。

“功效”凉血祛风,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紫草汤

“来源”《皮肤科外用药物手册》

“组成”紫草15~30克。

“功效”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来源”《实用中医美容》

“组成”麻黄、杏仁、桑白皮、连翘各9克,赤小豆15克,大枣、生姜、甘草各3克。

“功效”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凉血清热汤

“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引朱仁康方

“组成”生地黄30克,牡丹皮9克,紫草15克,茜草12克,黄芩9克,大青叶15克,玄参9克,麦门冬6克,石斛9克,天花粉9克,蒺藜9克。

“功效”凉血清热,滋阴润燥。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五”芩连散风汤

“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组成”黄芩12克,黄连12克,山栀子9克,连翘9克,菊花9克,荆芥9克,大黄5克。

“功效”清热疏风止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六”凉血五花汤

“来源”《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

“组成”红花、凌霄花各6克,金银花、野菊花、沙参、生地黄各12克,玄参、升麻各10克,绿豆衣15克,甘草8克。

“功效”凉血散风,清热解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七”生地苦参汤

“来源”新医学,1974:(12)

“组成”生地黄15克,苦参12克,菊花8克,蝉衣5克,牡丹皮8克,赤芍9克,山栀子9克,白鲜皮9克,豨莶草9克,甘草8克。

“功效”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八”生地栀子汤

“来源”新医药学杂志,1975:(2)

“组成”生地黄、玄参、黄芩各30克,金银花24克,山栀子15克,牡丹皮、赤芍、蒺藜、野菊花、生甘草各9克。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九”生地大青叶汤

“来源”山东医药,1981:(2)

“组成”生地黄20克,牡丹皮12克,牛蒡子12克,赤芍12克,丹参15克,蝉衣10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30克,紫草30克,白鲜皮30克,薏苡仁30克,甘草3克。

“功效”凉血解毒,祛风止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十”消疹汤

“来源”广西中医药,1983:(2)

“组成”生地黄、白茅根、地肤子各16克,金银花12克,牡丹皮、土茯苓各10克,蝉蜕、甘草各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利湿,疏风消疹。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备注”兼湿加薏苡仁、茯苓皮、白术、车前子、绵茵陈;热毒甚加茜草根、地骨皮、白茅根、苦参;痒甚加白鲜皮、蒺藜;便秘加栀子。

“方十一”消糠汤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3:(9)

“组成”蝉蜕、荆芥、苍耳子、炙麻黄、当归、草河车、车前子、苍术各9克,地肤子30克。

“功效”疏风利湿,消疹止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备注”热重加金银花、鸭跖草;瘙痒甚者加白鲜皮、苦参;口渴加天花粉、鲜石斛;大便秘结加玄明粉、生大黄。

“方十二”赤芍牡丹皮饮

“来源”山东医药,1986:(4)

“组成”生地黄20克,赤芍12克,茜根12克,牛蒡子12克,丹参15克,蝉蜕10克,野菊花、板蓝根、紫草、白鲜皮、生薏苡仁各30克,甘草3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活血,利湿消疹。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二)外治方

“方一”三黄消疹散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2:(5)

“组成”黄芩、黄柏、黄连、蚤休、苦参、乌梅等份为末。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用法”取适量水煎后,外搽患处每日3次。

“方二”二号癣药水

“来源”《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组成”米醋10000克,百部、蛇床子、硫黄各240克,土槿皮300克,白砒6克,斑蝥60克,白国樟、轻粉各36克(或加水杨酸330克,冰醋酸100毫升,醋酸铅60克)。

“功效”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先将白砒、硫黄、轻粉各研细,同余药在米醋中浸泡1周。

“用法”外搽,日1~2次或浸泡患处,每次20分钟。

“方三”硫黄膏

“来源”《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组成”硫黄5~10克,凡士林90~95克。

“功效”杀虫止痒。

“制法”硫黄研末与凡士林调匀。

“用法”外涂患处。

腋臭方

腋臭相当于局部性臭汗症。系大汗腺分泌的有机物质被细菌分解而产生不饱和脂肪酸所致,常见于青春期女性,有家族遗传性。更年期后大汗腺渐萎缩,臭味亦渐消退。中医称之为狐臭、狐气、体臭、漏液、腋气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多为青年男女,以女性更为常见。多见于多汗、汗液不易蒸发和大汗腺所在部位。夏天臭气加重,冬天减轻,乃至闻不到。青年发育期臭气最浓,随着年龄的增长,臭气减轻,乃至消失。

(一)内治方

“方一”鲜鱼羹

“来源”《实用美容秘方》

“组成”鲜鱼500克。

“功效”利水通络、清热解毒。

“制法”将鲜鱼作羹,空腹饱食。

“用法”覆被取汗,必汗出如白胶从腰脚口出,以白皂沐浴,避风1日,每5日1作,治腋臭以愈为度。

“方二”蜘蛛酒

“来源”《实用美容秘方》

“组成”花蜘蛛2只。

“功效”行气散寒,活血解毒。

“制法”将蜘蛛捣烂,酒和顿服。

“用法”每日1次,7日为期,腋臭乃除。

“方三”外台方

“来源”《外台秘要方》

“组成”炙甘草、松根白皮、甘瓜子、大枣各12克。

“功效”健脾和中,养血安神,舒肝解郁。

“用法”上四味为散,食后服方寸匕,日3次。

(二)外治方

“方一”干葛洗方一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葛根120克,明矾15克。

“功效”去湿收敛止汗。

“用法”加水1000~1500克,煮沸15~20分钟,待稍温后浸泡手足。

“方二”干葛洗方二

“来源”《外台秘要方》

“组成”辛夷、细辛、芎穷、青木香各等份。

“功效”发散风寒,活血行气,燥湿收敛。

“用法”上四味捣,下筛作散,熏毕粉之。

“方三”干葛洗方三

“来源”《外台秘要方》

“组成”三年苦酒、石灰各适量。

“功效”燥湿杀虫。

“用法”三年苦酒和石灰敷之。

“方四”验方一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铜屑、清酢浆各适量。

“功效”散瘀消肿。

“用法”用清水将腋下洗净,又用清酢浆洗净,微揩破,取铜屑和酢热揩之,甚效。

“方五”验方二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古文钱十文、醋、麝香适量。

“功效”消肿杀虫。

“制法”用古文钱以铁丝串烧,醋淬十次,入麝香研末。

“用法”调涂患处。

“方六”验方三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密陀僧120克,枯白矾60克,轻粉9克。

“功效”消肿杀虫,收敛燥湿。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用少许,频擦两腋,擦至半月,见效,半年痊愈。

“方七”验方四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龙眼肉6枚,胡椒14粒。

“功效”养血驱寒杀虫。

“制法”上药共研。

“用法”汗出,即擦之。

“方八”验方五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密陀僧125克,枯矾30克。

“功效”燥湿止痒。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搽腋下,每周2次。

“方九”验方六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灶心土适量。

“功效”燥湿止痒。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粉,常搽腋处。

“方十”验方七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密陀僧、寒水石、滑石各等量。

“功效”清热利湿。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每周搽患处1次。

“方十一”验方八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白矾、灶心土各等量。

“功效”燥湿止痒。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绢袋装之,时常扑搽腋处,连用7日。

“方十二”验方九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寒水石、密陀僧各等量。

“功效”清热利湿。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搽腋下。

“方十三”验方十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紫丁香0.68克,三仙丹0.9克,冰片0.6克,明矾15克,石膏15克,滑石粉0.9克。

“功效”清热燥湿,芳香通络。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外搽腋下,每日2次。

“方十四”验方十一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蜘蛛粉0.3克,轻粉0.3克。

“功效”燥湿通络。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药末反复搽腋下,每日2~3次。

“方十五”验方十二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雄黄、硫黄、密陀僧各等量。

“功效”燥湿止痒。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搽腋下。

“方十六”验方十三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轻粉3克,枯矾10克,胆矾10克,百草霜20克。

“功效”燥湿止痒。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外擦腋下,1日3次。

“方十七”验方十四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蛇床子6克,雄黄3克,硫黄6克,轻粉1克。

“功效”燥湿杀虫。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搽腋下。

“方十八”验方十五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枯矾10克,蛤粉20克,樟脑20克。

“功效”燥湿止痒。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粉,待腋下用甘草水洗后,外搽药粉。

“方十九”验方十六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红辣椒3个,碘酒50m1.

“功效”燥湿杀虫。

“用法”将辣椒切碎,浸入碘酒中,3日后,取药液涂擦腋下,每日数次。

“方二十”验方十七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生铁落适量。

“功效”活血燥湿。

“用法”将铁落炒热后加入适量白酒,用布包裹,乘热熨患处,1日2次。

“方二十一”验方十八

“来源”《中华食疗》

“组成”陈醋、石灰粉各适量。

“功效”杀菌敛汗。

“制法”陈醋调石灰粉。

“用法”先净患部,拭干后涂之,每日2次。

“方二十二”验方十九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密陀僧3克,热蒸饼1个。

“功效”消肿杀虫,收敛燥湿。

“用法”用浆水洗净,油调密陀僧涂之。用热蒸饼一个切开掺末夹之。

“方二十三”验方二十

“来源”《皮肤病单验方大全》

“组成”樟树根、菟丝子各等量。

“功效”补肾燥湿。

“用法”将上药共碾为细末,用米汤调成稠糊,敷腋下,连用数次。

“方二十四”茶水方

“来源”《中华食疗》

“组成”茶水适量。

“功效”清热润肤。

“用法”茶水洗澡。

“方二十五”石灰散

“来源”《备急干金要方》

“组成”石灰1000克,白胶香、丁香、熏陆香、青木香各60克,白矾120克,橘皮、阳起石各90克。

“功效”燥湿杀虫,利水散结。

“制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过筛。

“用法”量腋窝面积,取消毒棉一团,展取药,外以纱布包裹,着腋下。

“方二十六”狐臭方

“来源”《外台秘要方》

“组成”鸡舌香、藿香、青木香、胡粉各15克。

“功效”香身爽肤,理气祛湿。

“用法”捣散作粉,绵裹纳腋下,常敷即瘥。

“方二十七”蝉壳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蝉蜕49个,乌梅肉7个,绿矾30克,卤碱15克,青古钱7个,杏仁7个,腻粉适量。

“功效”清热透疹,燥湿杀虫,解毒敛疮。

“制法”以上药物除古钱、腻粉外,捣罗为未。

“用法”先用古钱于腋下反复摩擦,直至局部皮肤发热,然后拔去腋毛,将药粉撒布于局部,外面更撒上一层腻粉,包扎好。

“方二十八”卫生腋臭方

“来源”《卫生易简方》

“组成”乌贼骨9克,枯矾9克,密陀僧3克。

“功效”收敛燥湿,消肿杀虫。

“制法”以上药物研为细末。

“用法”用药末擦搽患处。

“方二十九”回春治腋臭方

“来源”《万病回春》

“组成”白芷、枯矾、黄丹各2克,花椒0.5克。

“功效”收敛燥湿杀虫。

“制法”将以上药物研为细末。

“用法”用药末擦患处。

“方三十”治腋下狐臭法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伏龙肝适量。

“功效”燥湿收敛。

“制法”伏龙肝制末。

“用法”以伏龙肝末频敷之。

“方三十一”辛夷四味散

“来源”《实用美容秘方》

“组成”辛夷100克,木香、细辛、川芎各50克。

“功效”发散风寒,活血行气,燥湿收敛。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涂患处,每日3次,治腋臭,以愈为止。

“方三十二”矾石扑药

“来源”《实用美容秘方》

“组成”矾石100克。

“功效”解毒杀虫。

“制法”将矾石研极细粉,以绢袋盛之。

“用法”常扑腋下,治臭甚妙。

“方三十三”复方陀僧散

“来源”《中医妙方》

“组成”密陀僧30克,冰片6克,枯矾30克。

“功效”敛汗除臭。

“制法”研极细末,用有色玻璃瓶收贮。

“用法”先用水洗净腋窝,拭干,将药粉涂于局部揉擦片刻,秋冬不出汗时,每日涂2次。20日为1个疗程,间隔5~6日后再用。

“方三十四”圣济腋臭方

“来源”《圣济总录》

“组成”干蔷薇根、地骨皮、生甘草、商陆、胡粉、滑石各30克。

“功效”清热利湿,化气益阴。

“制法”先将干蔷薇根、地骨皮、生甘草、商陆捣罗为细末。然后加入胡粉、滑石拌匀。

“用法”以醋少许调和用以涂局部。

“方三十五”准绳治腋臭方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白矾、密陀僧、黄丹各4.5克,麝香1.5克,白芷适量。

“功效”收敛燥湿,消肿杀虫。

“制法”以上药物研为细粉。

“用法”用醋调药末擦腋下,4小时后,用白芷煎水洗去,日1次。

“方三十六”青木香贴药

“来源”《实用美容秘方》

“组成”整青木香50克。

“功效”祛风利湿,解毒消肿。

“制法”将青木香切片,醋浸1宿。

“用法”夹于腋下,以布袋束之,3日1易,治腋臭数次即愈。

“方三十七”茴香方

“来源”《中华食疗》

“组成”醋50毫升,茴香粉5克。

“功效”散寒理气。

“用法”调匀,擦腋部。每日2次。

“方三十八”银胡涂药

“来源”《备急干金要方》

“组成”水银5克,胡粉10克。

“功效”杀虫功毒燥湿。

“用法”上药共研,以面脂和匀,频涂腋下,腋臭可除。

“方三十九”两腋狐臭四方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枯矾、蛤粉、樟脑、上片、真麝各适量,糯米饼。

“功效”燥湿敛疮,杀虫止痒。

“制法”上药共为末。

“用法”糯米作饼夹上药末,臭随饼出,永不再发。

“备注”所夹之饼,须埋在土内,勿令触人。

“方四十”绿粉涂药

“来源”《仁斋直指方》

“组成”绿矾50克,轻粉30克。

“功效”燥湿止痒。

“制法”上药绿矾半生半煅,入轻粉研细,每取2克,姜汁调匀。

“用法”浴后涂敷腋下,俟患者自感十分热痛乃止,隔日1次,数次腋臭可除。

脂溢性皮炎方

脂溢性皮炎系发生于头、面、眉、耳及胸、背等皮脂分泌活跃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暗红或黄红色斑片上覆以鳞屑或痂皮。临床分为油性和干性两种。中医称为“面游风”、“白屑风”、“眉风癣”、“钮扣风”。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皮损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以头、面、胸、背、脐窝、腋窝及阴股等部位多见。开始在毛囊周围有红丘疹,渐发展融合成暗红或黄红色斑,被覆油腻鳞屑或痂皮。皮损可扩展至全身,由头部向下蔓延,甚至发展成红皮病,患者有程度不等的瘙痒。

(一)内治方

“方一”验方一

“来源”《外科经验选》

“组成”玄参12克,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芩9克,生石膏12克,制大黄9克,侧柏叶12克,生山楂12克,桑白皮9克。

“功效”养阴清热通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二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威灵仙、苦参、苍术、川芎各6克,当归、赤茯苓、大胡麻,何首乌各10克,茺蔚子12克,杭菊花、山楂、虎杖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验方三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茵陈、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车前草各12克,苦参、栀子、黄芩、黄柏各9克,生大黄、生甘草各6克。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验方四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地黄30克,玄参、生山楂、侧柏叶、土大黄、车前草、虎杖各10克,麦门冬、白花蛇舌草、生石膏各15克。

“功效”养阴清热,利湿散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验方五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何首乌、生地黄、旱莲草各15克,牡丹皮、当归、赤芍、女贞子各10克。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验方六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当归9克,熟地黄、生地黄、黄芪各12克,天门冬、麦门冬各6克,升麻、片芩各3克,桃仁泥,红花各1.5克,天花粉4.5克。

“功效”益气养阴,清热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验方七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人参、白术、当归身、黄芪、枣仁各6克,木香、甘草各1.5克,远志、柴胡、山栀子各3克,龙眼肉7枚。

“功效”益气补血,疏肝理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验方八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桑椹子、夜交藤、茵陈、马齿苋各30克,菟丝子、当归各12克,白鲜皮、何首乌各20克。

“功效”滋补肝肾,养心安神,通络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验方九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何首乌、山楂、女贞子、旱莲草、大枣、生地黄、熟地黄各30克,当归、川芎、泽泻各10克。

“功效”补肝肾阴,养阴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验方十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黄芪20克,白术、防风各15克,黄芩、僵蚕、蝉蜕各10克,牡蛎、大青叶各30克,甘草3克。

“功效”益气健脾,凉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验方十一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野菊花、生地黄、赤石脂各15克,牛蒡子、牡丹皮各10克,荆芥、防风各9克,生薏苡仁30克,白矾12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验方十二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黄连5克,黄芩、当归、甘草20克,连翘、蒲公英、知母、牡丹皮、生地黄、白芷各15克,生石膏30克。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地防解毒汤

“来源”新中医,1995:(8)

“组成”地肤子、防风、野菊花、连翘、栀子、白蒺藜、苍耳子各15克,虎杖20克,蒲公英、土茯苓各3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除身寒湿。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药渣加水煮沸后待温再洗。10天为1疗程。

(二)外治方

“方一”验方一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附子90克,桑根白皮、蔓荆子各250克。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温阳行水。

“用法”水煎外洗。

“方二”验方二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白芷75克,鸡子清3枚,芒硝45克。

“功效”活血祛风,清热消肿。

“用法”水煎外洗。

“方三”验方三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白鲜皮、苦参、野菊、大黄、九里明各3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杀虫。

“用法”煎水温洗。

“方四”验方四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猪胆1只。

“功效”清热润燥解毒。

“用法”将猪胆汁倒入半盆温水中,搅拌后洗患处。

“方五”验方五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苦参60克,百部、透骨草、白鲜皮、蛇床子、艾叶各30克。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祛风,解毒通络。

“用法”煎水洗头。

“方六”验方六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苍耳子30克,苦参15克,王不留行60克,明矾10克。

“功效”散风祛湿,杀虫敛疮。

“用法”煎水外洗。

“方七”验方七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瓦松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用法”瓦松曝干,烧灰淋汁,热洗,不过六七次愈。

“方八”验方八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绿豆粉200克,滑石、白芷、白附子各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

“用法”研细末,每日1匙,早、晚调水洗脸。

“方九”验方九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透骨草、侧柏叶各120克,皂角60克,白矾9克。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解毒。

“用法”煎水洗头。

“方十”验方十

“来源”《中医家用验方1000则》

“组成”苍耳子30克,苦参30克,白鲜皮15克,明矾9克。

“功效”祛风解毒,祛湿杀虫,清热燥湿。

“用法”加水2升,煮沸后去渣温洗,每日1次。

“方十一”验方十一

“来源”《中医家用验方1000则》

“组成”马齿苋60克,龙胆草60克。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

“用法”加水1升,煮沸后去渣,外洗患处。每日1次。

“方十二”验方十二

“来源”《中医家用验方1000则》

“组成”透骨草60克,龙葵30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用法”加水2升,煮沸去渣,温洗患处,每日1次。

“方十三”验方十三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王不留行、香白芷各等份。

“功效”活血行血,消肿敛疮。

“用法”研末,外搽。

“方十四”验方十四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蛇床子、苦参片各40克,土槿皮20克,薄荷脑10克,75%酒精1升。

“功效”清热祛风,燥湿杀虫。

“用法”浸泡7天,外搽患处。

雀斑方

雀斑是常见的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色素沉着病。因其状如芝麻散在,如雀卵之色,故名雀斑。中医称之为“雀子斑”、“雀子”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常自3岁开始面部出现色素斑,随年龄而逐渐增多,至青春期达高峰,老年后又可减轻。损害为黄褐色或黄棕色斑点,圆形或椭圆形,数目多少不一,对称分布。皮损多见于面部,特别是鼻梁部、颧部、颊部等处,也见于颈部、手背、前臂伸侧及肩部。少数可泛发胸、背部。日晒后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因此常于舂夏季加重,秋冬季减轻。

(一)内治方

“方一”验方一

“来源”河南中医,1982:(3)

“组成”丹参、浮萍、鸡血藤各30克,生地黄20克,连翘15克、红花、川芎、荆芥穗、生甘草各10克。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二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绿豆衣30克,羌活、防风、白附子、川芎、红花、凌霄花各6克,生地黄、黄芩各12克,山药、冬瓜仁各30克。

“功效”补脾养胃,补肾涩精,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验方三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黄芪、党参、鸡血藤各30克,当归、麦门冬、五味子各15克,桂枝12克,红花10克。

“功效”益气活血,养阴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验方四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熟地黄30克,枸杞子、怀山药各15克,巴戟天、羊藿叶、山萸肉、茯苓、泽泻各12克,牡丹皮、菟丝子各9克。

“功效”滋阴补肾。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验方五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白桃花适量。

“功效”利水活血通便。

“用法”煎汤当茶喝。

“方六”犀角升麻丸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水牛角60克,升麻、羌活、防风、生地黄各12克,白附子、白芷、川芎、红花、黄芩、当归、知母各10克。

“功效”凉血祛风,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柴胡桂枝汤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半夏、黄芩、桂枝各9克,薏苡仁30克,甘草、生姜各6克,大枣5枚。

“功效”调和营卫,宣通气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六味地黄汤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熟地黄、山药各15克,山茱萸、牡丹皮、茯苓、当归、丹参各10克,甘草6克。

“功效”滋阴补肾。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雀斑汤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丹参、鸡血藤、浮萍各30克,红花、川芎、荆芥穗、生甘草各10克,生地黄20克。

“功效”凉血祛瘀,清肺消风。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犀角升麻丸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犀角45克,升麻、羌活、防风、生地黄各30克,白附子、白芷、川芎、红花、黄芩各15克,甘草7.5克。

“功效”祛风清热,凉血解毒。

“制法”为细末,蒸饼为小丸。

“用法”每服6克。

(二)外治方

“方一”玉容丸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甘松、山柰、细辛、白芷、白蔹、白芨、防风、荆芥、僵蚕、栀子、藁本、天麻、羌活、独活、密陀僧、枯矾、檀香、川椒、菊花各3克,大枣7枚。

“功效”健肤美容。

“制法”为末,与皂角500克同槌作丸。

“用法”早晚搽洗患处。

“方二”治雀子斑方

“来源”《医学入门》

“组成”梅肉、樱桃枝、猪牙皂角、紫背浮萍各等份。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润肤。

“制法”上药研为末。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天先用热水洗脸。然后取药粉于手中,加少量水后在掌中调匀,或直接将药粉撒在湿毛巾上,轻轻地揉擦面部,待面部有热感,即可停止。用干毛巾擦净后,再涂一些面脂,不涂也无妨。

“方三”验方一

“来源”《王渭川临床经验选》

“组成”蛇床子、海桐皮、鸦胆子、芙蓉花、水仙花根、蛇蜕、穿山甲、大枫子各等份。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通络散瘀。

“制法”共研细末,和上等擦面粉。

“用法”每日擦脸1次。

“方四”验方二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密陀僧。

“功效”消肿杀虫,收敛祛斑。

“制法”研末。

“用法”夜擦日洗,久之自去。

“方五”验方三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安息香酒1份,蔷薇花露40份。

“功效”清热解毒,开窍辟秽,活血益气。

“用法”和匀用以洗面。

“方六”验方四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露蜂房。

“功效”祛风攻毒杀虫。

“制法”七月七日取露蜂房,于漆碗中水酒浸过,滤汁,调胡粉成膏。

“用法”外敷患处。

“方七”验方五

“来源”《灵验偏方治百病》

“组成”鲜鸡蛋15个,白酒500毫升。

“功效”滋阴润燥,活血祛瘀。

“制法”将鸡蛋浸白酒内7日。

“用法”每晚用蛋白适量涂面部,第2日早晨洗去。

“方八”验方六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鸡卵适量。

“功效”滋阴润燥养血。

“制法”醋浸令坏。

“用法”取出敷之。

“方九”验方七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白茯苓、白蜜各适量。

“功效”祛斑增白。

“制法”研细白茯苓,用白蜜调和均匀。

“用法”每夜敷上,7天见效。

“方十”验方八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白僵蚕、黑丑、细辛各60克。

“功效”祛风散结,化痰祛湿,杀虫攻积。

“制法”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洗脸时擦之,日2次。

“方十一”验方九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桃仁,冬瓜仁各等份。

“功效”活血祛瘀利湿,滋润肌肤。

“制法”研细末。

“用法”蜜调外敷面部,次晨洗去。

“方十二”验方十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白丑适量。

“功效”消斑祛瘀,利湿杀虫。

“制法”研细末,鸡蛋清调和成膏。

“用法”外敷患处。

“方十三”验方十一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石菖蒲、甘草、白茯苓、淡豆鼓、皂角各等份。

“功效”化湿开窍,驱风散寒。

“制法”研成细末。

“用法”鸡蛋清调涂面上,次晨温水洗去

“方十四”玉肌散

“来源”《疡医大全》

“组成”白附子、白芷、滑石各6克,绿豆200克。

“功效”通经活络,祛风美容。

“制法”研细末。

“用法”每用30克,早晚洗面。

“方十五”御前洗面药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糯米500克,黄明胶30克,大皂角250克,白芨30克,白蔹30克,香白芷30克,白术45克,沉香9克,藁本30克,川芎30克,细辛30克,甘松30克,茯苓45克,白檀45克,桃仁45克。

“功效”清热祛风,润肤增白。

“制法”糯米碾成粉,黄明胶炒成珠,皂角火炮去皮,藁本、川芎去皮,细辛去土叶,甘松去土。上药除糯米外,共为细末,再加入糯米粉,调匀密贮。

“用法”每天用之洗面。

“方十六”洗面玉容方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香薷、白芷、白鲜皮、甘松、山柰、防风、白蔹、藁本、白僵蚕、白附子、天花粉、零陵香、绿豆粉、皂角各等份。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祛风。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用法”每天早上药粉洗面。

“方十七”丝瓜散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丝瓜30克。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制法”将丝瓜晒干,研为极细末备用。

“用法”每日用水调涂面。

“方十八”朱砂散

“来源”《千金要方》

“组成”上朱砂、白蜜各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

“制法”研细如粉,和白蜜合匀。

“用法”夜卧涂面,旦以酢浆洗之。

“方十九”连子胡同方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白芷、甘菊各9克,珠儿粉15克,白果二十个,红枣十五个,猪胰一个。

“功效”美白消斑,润泽肌肤。

“制法”甘菊花去梗,珠儿粉研细。上药共捣烂拌匀。另用蜂蜜拌和酒酿,隔水炖化,然后加入研细的药末,蒸过后用。

“用法”每晚擦面,早洗去。

“方二十”黑牵牛涂法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黑牵牛适量。

“功效”祛风利水,祛垢除斑。

“制法”研末,以鸡蛋清调。

“用法”每晚洗面后,以其敷面,晨起洗净。

“方二十一”山柰散

“来源”《卫生易简方》

“组成”山柰子、鹰粪、密陀僧、蓖麻子各等份。

“功效”祛斑杀虫,收敛燥湿。

“制法”研细,用乳汁调和。

“用法”卧前时涂上,平坦洗去。

“方二十二”钟乳松散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益母草7.5克,白附子6克,白芨7.5克,白蔹6克,轻粉1.5克,钟乳松6克,密陀僧4.5克。

“功效”活血祛瘀,增白悦泽。

“用法”上药同研细末,以人乳汁调涂患处,或温水调。临卧用。次日用温水洗去。

黄褐斑方

黄褐斑是发生在面部、对称性呈蝴蝶状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其确切病因尚无定论,可发生于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多发生于卵巢、子宫疾患者,甲状腺机能亢进者,性腺机能异常者。经常涂搽化妆品及日光照射也与黄褐斑的发病有关。中医称之为:妊娠斑、蝴蝶斑、面尘、黧黑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好发于青年女性及中年以后男子。皮损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颧部、颊部,呈蝴蝶形,或累及前额、鼻、口周和颏部呈不规则形。夏季紫外线照晒后颜色加深,冬季减轻。无自觉症状。

(一)内治方

“方一”祛斑汤

“来源”中医杂志,1983:24(6)

“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泽兰、香附、柴胡各9克,丹参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葱白1寸。

“功效”活血化瘀,祛斑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当归芍药散加味

“来源”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10(5)

“组成”当归、炒薏苡仁各30克,赤芍、川芎、白术、白附子、白芷、天门冬、砂仁、甘草各9克,茯苓15克,玉竹12克。

“功效”活血养血,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活血汤

“来源”中医药信息,1988:(1)

“组成”丹参100克,当归、坤草各20克,桃仁、红花、泽兰、郁金、三棱各15克,毛冬青50克。

“功效”活血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五白散

“来源”北京中医,1988:(2)

“组成”白菊花、白僵蚕、白茯苓、白扁豆、白附子各等量。

“功效”平肝祛风,利湿消斑。

“用法”随症加减,水煎服,日1剂,30剂1疗程。

“方五”退斑汤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1988:7(6)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各12克,柴胡、香附、茯苓、川芎、白僵蚕、白术、白芷各9克,白鲜皮15克,白附子、甘草各6克。

“功效”滋阴清热,健脾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12剂为1疗程。

“方六”验方一

“来源”《中医妇科临床精华》

“组成”紫胡9克,当归10克,赤芍12克,川芎6克,桃仁6克,红花6克,泽兰10克,香附10克,丹参15克。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验方二

“来源”《中医妇科临床精华》

“组成”柴胡6克,白芍15克,川芎6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牡丹皮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枳实6克,甘草3克,山栀子9克。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验方三

“来源”《中医妇科临床精华》

“组成”菟丝子15克,女贞子12克,制何首乌12克,当归10克,旱莲草10克,白芍10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12克,阿胶9克,丹参15克。

“功效”滋阴益肾,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验方四

“来源”《中医妇科临床精华》

“组成”熟地黄15克,知母10克,黄柏6克,龟板20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丹参15克,赤芍15克。

“功效”滋阴益肾,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验方五

“来源”《中医妇科临床精华》

“组成”茯苓20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甘草3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泽泻10克,生姜6克。

“功效”温阳健脾,利湿化痰。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验方六

“来源”《中医妇科临床精华》

“组成”党参15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阿胶10克(烊化服),白术10克,大枣10克。

“功效”健脾益气,养血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验方七

“来源”《中医妇科临床精华》

“组成”熟地黄12克,肉桂6克,附片10(先熬),鹿胶6克(化服),枸杞子10克,巴戟天10克,肉苁蓉10克,杜仲10克。

“功效”益火之源,化凝散阴。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验方八

“来源”《新编验方秘方大全》

“组成”丹参、鸡血藤、浮萍各30克,红花、川芎、芥穗、甘草各10克,生地黄20克,连翘15克。

“功效”活血祛瘀,养阴消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验方九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黄芪、生地黄各15克,白蒺藜、白术各9克,浮萍、赤芍各6克,蝉蜕3克。

“功效”益气健脾,凉血养阴。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五”验方十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珍珠母30克,白僵蚕、茵陈、夏枯草、六月雪、白菊花、女贞子、白芍各12克,生地黄15克,柴胡10克,炙甘草4.5克。

“功效”滋补肝肾,清热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验方十一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柴胡、薄荷、黄芩、栀子、当归、赤芍、红花、莪术、陈皮、甘草各10克。

“功效”活血化瘀,舒肝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验方十二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白芷6克,陈皮、香附、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白芍、牡丹皮、泽兰、甘草、郁金各9克,丹参24克。

“功效”养血活血,祛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验方十三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荆芥穗、羌活各6克,当归12克,川芎、柴胡各4.5克,益母草、泽兰、白芷各9克,蝉蜕3克。

“功效”养血活血,滋阴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九”七草汤

“来源”陕西中医,1990:11(2)

“组成”夏枯草6~15克,益母草10~30克,白花蛇舌草15~60克,旱莲草15~30克,谷精草,豨莶草10~15克,紫草6~12克。

“功效”清热凉血祛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消斑美容汤

“来源”《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

“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白芷10克,女贞子15克,紫草10克。

“功效”滋阴清热,活血养血。

“用法”每日1剂,水煎2遍和匀,早晚分服,连服1~2月。

“备注”忌烈日曝晒。避免七情刺激,多吃水果蔬菜。

“方二十一”疏肝活血汤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柴胡、薄荷、黄芩、栀子、当归尾、赤芍、红花、莪术、陈皮各9克,甘草、川芎各6克。

“功效”疏肝清热,理气活血。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二”逍遥散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制香附、郁金、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各10克,柴胡、月季花、陈皮、炙甘草各6克,墓头回12克。

“功效”疏肝解郁,调理冲任。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三”桃红四物汤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丹参、香附、泽兰、红花、桃仁、川芎、赤芍、当归各10克,葱白3根,生姜3片,大枣7枚。

“功效”温阳活血和营。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四”苓桂术甘汤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茯苓、陈皮、山药各12克,桂枝、炒白术、炙甘草、丹参、羌活各10克。

“功效”温阳健脾化湿。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知柏地黄汤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黄柏、知母、地骨皮、茯苓、栀子、泽泻、山药、山萸肉各1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

“功效”滋阴降火。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桂枝茯苓丸

“来源”《疑难杂症验方》

“组成”茯苓12克,牡丹皮,桂枝,白芍,桃仁各9克。

“功效”调理气血,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

“方一”紫草洗方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紫草50克,茜草25克,白芷25克,赤芍25克,苏木25克,南红花25克,厚朴25克,丝瓜络25克,木通25克。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通络。

“用法”上药加水2~2.5升,煮沸15~20分钟,溻洗湿敷。

“方二”验方一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紫草30克,茜草、白芷、赤芍、苏木、南红花、次厚朴、丝瓜络、木通各15克。

“功效”清热凉血。

“用法”水煎湿敷。

“方三”验方二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白附子、白芷、滑石各250克。

“功效”清热祛风通络。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早晚洗面擦患处。

“方四”验方三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胡粉、黄连各等份。

“功效”清热凉血。

“制法”研细末。

“用法”搽之。

“方五”验方四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苦酒、白术各适量。

“功效”健脾利湿。

“制法”苦酒煮白术。

“用法”外搽。

“方六”验方五

“来源”《中医妇科临床精华》

“组成”白芨6克,白附子6克,白芷6克,白蔹4.5克,白丁香4.5克,密陀僧3克。

“功效”祛风通络消斑。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次用少许搅入鸡蛋清或白蜜内调成稀膏备用。

“用法”晚睡前先以温水洗面,后将此膏涂于患处,晨起洗净。

“方七”验方六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沉香、牛黄、熏陆香、雌黄、鹰屎、丁香、玉屑各12克,水银10克。

“功效”消斑嫩肤杀虫。

“用法”上8味研末,蜜和以敷之。

“方八”验方七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益母草灰1升。

“功效”活血化瘀。

“制法”益母草灰,以醋和为团,以炭火煅七次后,入乳钵中研细,用蜜和匀,入盒中。

“用法”每至临卧时,先浆水洗,后涂之。

“方九”验方八

“来源”《中医妇科临床精华》

“组成”柿树叶30克,凡士林30克

“功效”利水润肤。

“制法”将柿树叶晒干细末,和凡士林调匀。

“用法”每晚睡前搽于患处,早晨洗去。

“方十”验方九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马珂60克,珊瑚、白附子、鹰屎白各30克。

“功效”化瘀祛风。

“制法”上四味研成细纷,和匀,用人乳调。

“用法”敷面,夜涂旦以温浆水洗之。

“方十一”验方十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李子仁、鸡子白各适量。

“功效”祛斑养颜。

“用法”研末调敷。“方十二”去斑膏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红粉、樟脑各30克。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制法”先将3仁共捣极细,再加红粉、樟脑,一同研细如泥,如太干,可加麻油少许调匀。

“用法”外涂患处(先涂小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方十三”玉蓉膏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甘松、山柰、细辛、白芷、白蔹、白芨、防风、荆芥、僵蚕、山栀子、藁本、天麻、羌活、独活、密陀僧、枯矾、檀香、川椒、菊花各5克,红枣7枚。

“功效”凉血祛风,清热消斑。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加肥皂500克,蜂蜜25克,槌膏备用。

“用法”外涂患处。

“方十四”菊芷净面膏

“来源”《家用良方》

“组成”甘菊花9克,白芷9克,白果20个,红枣15枚,朱红粉15克,猪胰1个。

“功效”健脾舒肝,活血消斑。

“制法”先将朱红粉研细,余药捣烂拌匀,外以蜜拌酒酿倾化,入煎药蒸过。

“用法”每晚擦面,早洗去。

黑变病方

黑变病是指颜面或躯干、四肢发生灰黑色斑片的一种皮肤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年以后的妇女,日晒后加重,病程缓慢,皮损对称分布,中医称之为黧黑黑干黑曾。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皮损主要累及面部,开始于颧颞部,逐渐波及前额、颊、耳周及颈侧,少数病例可累及上胸和臂部。皮损初起为红斑,日晒后有瘙痒感。日久损害变为网状排列的色素沉着斑,灰紫色或紫褐色,境界不清。

(一)内治方

“方一”六味地黄汤加减

“来源”《外科经验选》

“组成”大熟地黄18克,当归12克,川芎6克,泽泻6克,白芍6克,怀山药12克,山萸肉5克、益母草12克,肉苁蓉12克,潼蒺藜9克,蒲公英24克,二至丸9克,五味子6克。

“功效”滋阴补肾,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一

“来源”《临证录》

“组成”柴胡9克,生(或熟)地15克,丹参15克,香附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或山药18克),炮姜1.5克。

“功效”滋阴活血,健脾消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验方二

“来源”《奇难杂症》

“组成”制川乌15克,小茴香12克,桂枝15克,干姜12克,淫羊藿12克,茯苓18克,熟地黄30克,威灵仙18克,乌梢蛇15克。

“功效”温壮肾阳,祛风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验方三

“来源”《奇难杂症》

“组成”制川乌12克,熟附子15克,桂枝12克,小茴香12克,淫羊藿12克,当归18克,川芎15克,熟地黄30克,炙甘草18克。

“功效”温补肾阳,调理冲任。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验方四

“来源”《长江医话》

“组成”附片6克,硫黄6克,淫羊藿9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丹参20克,茺蔚子12克,茜草12克,蝉蜕12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大青叶12克,甘草6克。

“功效”助阳化瘀,祛湿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验方五

“来源”《中医治愈奇病集成》

“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枳壳10克,桔梗6克,柴胡6克,牛膝15克,生牡蛎15克,甘草3克。

“功效”理气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验方六

“来源”《中医治愈奇病集成》

“组成”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薏苡仁15克,炙甘草6克,丹参30克,干姜10克,制附片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山楂10克。

“功效”温中健脾,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一贯煎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来源”《王渭川疑难病证治验选》

“组成”蜈蚣2条,乌梢蛇(白花蛇)9克,黑故脂12克,庶虫9克,炒蒲黄9克,川当归9克,桑寄生15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24克,旱莲草24克,炒川楝9克,沙参15克,细生地黄9克,山楂9克,牡丹皮9克,琥珀末6克(冲服或布包煎)。

“功效”滋养肝肾,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逍遥散合保元汤加味

“来源”《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一)》

“组成”当归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白术9克,甘草9克,柴胡9克,黄芪10克,党参10克,白芷10克,川芎12克,白僵蚕9克,白鲜皮10克。

“功效”疏肝健牌,实土制水。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白癜风方

白癜风是一种限局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表现为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限局性白色斑片,以多发于面、颈、手背以及对称性分布为重要特点。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和神经因素等有关。中医称之为白驳风、斑白、斑驳、白癜、白驳、白蚀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多见于青壮年。任何部位皮肤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易受光照及摩擦损伤部位,如颜面部、颈部、躯干部和四肢等。口唇、阴唇、龟头及包皮内侧黏膜亦可累及。大部分白色斑对称分布、亦有部分患者白斑沿神经节段分布。皮损为局限性色素脱失斑,乳白色,自指甲至钱币大小,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白斑处毛发也可变白。在进展期,脱色斑向正常皮肤移行,发展较快,并有同形反应,即压力、摩擦、外伤后可形成继发白癜风。病程慢性迁延,可持续终身,亦有自行缓解的病例。

(一)内治方

“方一”验方一

“来源”《奇难杂症》

“组成”白花蛇15克,蝉蜕12克,僵蚕18克,露蜂房12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川芎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三棱18克。

“功效”活血祛风,理气化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二

“来源”《奇难杂症》

“组成”熟地黄30克,淮山18克,女贞子18克,牡丹皮15克,茯苓18克,首乌30克,僵蚕18克,白蒺藜16克,蝉蜕12克。

“功效”养血祛风,滋阴补肾。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验方三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功劳叶、槟榔各15克,白蒺藜、补骨脂各12克,生甘草4.5克。

“功效”补肾清热,消积杀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验方四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党参、白芷、苍术各10克,何首乌、鸡血藤、夜交藤、丹参各15克,红花、路路通、麻黄各6克,全蝎1~2个。

“功效”养血祛风,通经活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验方五

“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

“组成”新鲜马齿苋50克。

“功效”清热解毒,乌发散血。

“制法”将鲜马齿苋洗净,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每剂煎二次,药液混合。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验方六

“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

“组成”当归、防风、补骨脂、赤芍、红花、陈皮、川芎各10克,鸡血藤、黄芪、黑豆皮各15克,白蒺藜30克。

“功效”清热祛风,活血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服20剂后将上药共为细末,每次服10克,每日2次。

“方七”验方七

“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

“组成”当归9克,川芎9克,牡丹皮9克,桂枝9克,乌梢蛇9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豨莶草9克,赤芍15克。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八”验方八

“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

“组成”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白芍15克,红花5克,何首乌15克,拘杞10克,生地黄15克,黄芪20克,白芷7克,白蒺藜7克,桂枝6克。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乌金煎

“来源”吉林中医药,1988:(2)

“组成”黑豆衣120~180克,羌活6~12克,独活、荆芥各12克,蜂蜜30克,酒少许。

“功效”补肾荣肤,祛风胜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消斑汤

“来源”山西中医,1988:4(2)

“组成”桔梗、郁金、独活、防风、桃仁各10克,何首乌、黑芝麻、旱莲草、苍耳子各18克,红花60克,苦参15克,白附子6克,苍术12克,黄芪20克。

“功效”祛风除湿,益气固表,活血消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白癜风消饮一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8)

“组成”柴胡、白芷、川芎、桔梗各9~12克,丹参、首乌各10~15克,郁金、桃仁、防风、荆芥、龙胆草、补骨脂、白术、陈皮各6~10克,当归12~25克。

“功效”疏肝活血,健脾除湿,祛风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白癜风消饮二

“来源”《难证奇方妙用》

“组成”柴胡9~12克,白芍9~12克,川芎9~12克,桔梗9~12克,郁金6~10克,桃仁6~10克,红花6~10克,防风6~10克,荆芥6~10克,龙胆草6~10克,补骨脂6~10克,白术6~10克,陈皮6~10克,当归12~25克。

“功效”活血祛瘀,消风润肤。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祛白消斑汤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9:5(5)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红花、何首乌、枸杞子、生地黄、黄芪、白芷、白蒺藜、桂枝、防风。

“功效”活血养血,祛风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玄机汤

“来源”《奇效良方集成》

“组成”草河车、浮萍、丹参各50克、川芎15克,紫草、刘寄奴、牡丹皮、威灵仙各15克,琥珀、地龙、土鳖虫各10克。

“功效”补血活血,通络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小儿酌减,孕妇忌服。1个月为1疗程。

“方十五”通窍活血汤加减

“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10)

“组成”川芎、赤芍、红花、老葱白、鲜姜、防风、苍耳子各9克,桃仁12克,红枣(去核)7枚,桔梗、黄芪各15克,麝香(冲服)0.1克(若无麝香可用白芷20克代替),黄酒120克,桂枝5克,浮萍15克。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一贯煎加味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女贞子、覆盆子、防风、当归、川楝子、枸杞子各10克,沙参、麦门冬各15克,生地黄30克。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七零八方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当归、白芍、紫草、姜黄、茜草各10克,黑芝麻、白鲜皮、何首乌各12克。

“功效”调和气血,驱风通络。

“制法”上药水煎取汁。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消风饮

“来源”《民间治病小绝招》

“组成”粉牡丹皮10克,广郁金10克,草红花10克,炒白蒺藜10克,紫草10克,黑豆10克,制何首乌15克,生石决明15克,生地榆15克。

“功效”活血祛风,养血祛癜。

“制法”上药共入砂锅内,加清水1升,浸泡30分钟,上火煎煮30分钟,滤渣取汁,二煎加水适量,煎煮20分种,滤液混合。

“用法”分3次温服,每日1剂。

“备注”同时用蛇皮50~100克剪碎,放瓦上煅为炭,研细末,醋调如糊,外涂患处,1日3次。

“方十九”凉血地黄汤加减

“来源”中医杂志,1993:34(3)

“组成”生地黄30克,赤芍、丹参、当归尾、川芎、桃仁泥、黄芩、地榆、荆芥、防风、豨莶草、白鲜皮、地肤子、乌梢蛇各9克,生甘草3克。

“功效”凉血活血,清热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味

“来源”中医杂志,1993:34(3)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当归、赤芍、白芍、山萸肉、仙茅、枸杞子、仙灵脾、川芎、桂枝、白蒺藜、白鲜皮、防风、炙地龙、桃仁泥各9克,生甘草3克。

“功效”滋补肝肾,补益气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一”苏木着色汤

“来源”《难证奇方妙用》

“组成”苏木10克,茺蔚子10克,蝉蜕10克,赤芍10克,白蒺藜15克,何首乌20克,大枣6枚。

“功效”补益精血,养肝安神,乌须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10剂间隔2~3日。

“备注”应用上方时,白斑局部配合日光浴,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或使白斑多接触日光,但避免暴晒。

“方二十二”双藤桂枝汤加减

“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

“组成”鸡血藤15克,首乌藤30克,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桂枝5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紫苏梗10克,旱莲草15克,生甘草6克。

“功效”调和气血,疏散风邪。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三”柴胡疏肝汤合桃红饮加减

“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

“组成”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丹参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赤芍、白芍各10克,香附10克,炒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5克,枳壳10克,柴胡5克。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四”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加减

“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

“组成”潼蒺藜、女贞子、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黑芝麻、白蒺藜各15克,覆盆子、枸杞子、赤芍、白芍、当归、川芎各10克。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右归饮加减

“来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

“组成”制附子10~15克,肉桂1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白蒺藜15克,补骨脂10克,当归10克,何首乌15克,豨莶草15克。

“功效”温补脾肾,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消癜丹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5:11(6)

“组成”赤芍10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防风12克,麻黄10克,钩藤12克,柴胡12克,桃仁12克,红花8克,僵蚕8克,蝉蜕10克,苍耳子20克,紫草20克,甘草4克。

“功效”疏风宣肺,疏肝活血,通经消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阿胶熟地丸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85:(6)

“组成”阿胶、熟地黄、当归各600克,胡麻仁450克,川芎、赤芍、苦参各350克,肉桂、威灵仙各250克,防风300克,附子150克,薄荷200克。

“功效”滋养肝肾,温阳益气,祛风通络。

“制法”上方制成蜜丸。

“用法”1次15克,日3次,淡盐汤送服。

(二)外治方

“方一”验方一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桑柴灰2斗。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制法”将桑柴灰于大甑内蒸灰气溜。

“用法”取釜中汤淋汁热洗。

“方二”验方二

“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

“组成”马齿苋20克(鲜品加倍),红糖10克,醋7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乌发散血。

“制法”上药混合后煮沸,过滤,置有色瓶内备用。或将鲜马齿苋洗净,切碎,捣烂,拧出汁液,瓶装。

“用法”以棉签蘸液涂患部,每日1~2次(最好在睡前涂1次)。配合患部日光浴,从每天10分钟开始,逐日增加至每天1~2小时。

“方三”验方三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雄黄、硫黄、密陀僧、朱砂各240克,雌黄60克,白芨360克,白附子600克,冰片36克。

“功效”祛风通络,杀虫消斑。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以生黄瓜蘸此药粉涂擦白斑。

“方四”验方四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白附子、硫黄等量。

“功效”祛风通络。

“制法”研末。

“用法”姜汁调匀外搽。

“方五”验方五

“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

“组成”枯矾、防风各等量。

“功效”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制法”共为细面备用。

“用法”以鲜黄瓜片蘸药面擦患处。

“方六”验方六

“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

“组成”雄黄、硫黄、黄丹、密陀僧、生南星等份。

“功效”祛风杀虫,消斑祛瘀。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取一生姜剖开,以其剖面蘸药粉擦患处,擦后患处变黑,次日再擦,至黑退便愈。

“备注”治疗中忌食鱼腥和酒类。

“方七”验方七

“来源”《久病难症必效单方》

“组成”硫黄、密陀僧、轻粉各3克,麝香0.015克。

“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

“制法”共研成细末,用清水加姜汁数滴调匀。

“用法”外搽患处,每日4~6次。

“方八”验方八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肉桂30克,补骨脂90克。

“功效”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制法”以水酒各半混匀后浸药1周。

“用法”外搽患处。

“方九”验方九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菟丝子25克(碎),50%酒精75毫升。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消斑。

“制法”浸泡7天。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验方十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山栀子25克,50%酒精75毫升。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制法”浸泡7天。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一”验方十一

“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

“组成”姜黄300克,黑矾300克,密陀僧90克,雄黄30克,补骨脂150克,轻粉30克,75%乙醇5000毫升。

“功效”祛风杀虫,收敛消斑。

“制法”先将前五味药浸泡于乙醇中,置七天后,滤除药渣,加入轻粉即成酊剂。

“用法”用药前用切片生姜用力涂擦患处,以皮肤发红为度,再用新毛笔蘸此酊剂涂患处。每日2次,直至病愈。

“方十二”验方十二

“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

“组成”无花果叶,烧酒各适量。

“功效”解毒行气,活血化瘀。

“制法”无花果叶细切浸酒7天。

“用法”以酒擦患处,每日3次。

“方十三”验方十三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露蜂房、凌霄花、踟躅花各30克,附子、川乌头、防风各60克。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制法”上药研细末,用猪脂1500克煎炼,看药焦黄,去渣。

“用法”外搽患处。

“方十四”验方十四

“来源”《是斋百一选方》

“组成”草乌15克,巴豆3克。

“功效”驱风除湿,通络散瘀。

“制法”草乌、巴豆,并切细上用米醋和湿,以布裹。

“用法”浴罢擦之,频浴为佳。

“方十五”验方十五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细辛6克,雄黄,白芷各8克。

“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

“制法”研细末。

“用法”醋调搽。

“方十六”验方十六

“来源”《久病难症必效单方》

“组成”细辛6克,白芷3克,雄黄3克。

“功效”温经散寒,杀虫通络。

“制法”将上药研末后放陈醋搅拌均匀。

“用法”涂擦患部,每日1~2次。

“方十七”验方十七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硫黄、密陀僧、腻粉、乳香、白僵蚕、杏仁各30克。

“功效”收敛杀虫,祛风散结。

“制法”各研细末,和研匀,酥油调膏。

“用法”外搽患处。“方十八”白癜康

“来源”北京中医,1993:(2)

“组成”黄芪、何首乌、白鲜皮各30克,姜黄、丹参、自然铜、补骨脂各15克,白蒺藜、防风各10克。

“功效”益气补血,活血祛风。

“用法”水煎外洗,1日3~4次,3个月为1疗程。

“方十九”密陀僧散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硫黄、雄黄、蛇床子各6克,石黄、密陀僧各3克,轻粉1.5克。

“功效”祛风,杀虫,止痒。

“制法”上药共为细面。

“用法”直接外扑或用醋调搽患处,日1~3次。

“方二十”消斑酊

“来源”《难证奇方妙用》

“组成”乌梅60克,补骨脂30克,毛姜10克。

“功效”清热收敛,杀虫通络。

“制法”将上药放入80%~85%酒精(按照药物1份,酒精3份比例配制)内浸泡两周后滤去渣。

“用法”使用时用棉球或纱布蘸药涂患处,每日次数不限,每次1~5分钟,擦时用力要匀,觉患处皮肤发热为度。连续涂搽数日,直至白斑消除为止。

“方二十一”前胡防风补骨脂方

“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

“组成”前胡20克,防风10克,补骨脂30克,75%酒精100克。

“功效”温阳祛斑,活血祛风。

“制法”以上前三味研为细末,加入75%酒精中浸泡7天,过滤取汁,备用。

“用法”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次5~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方二十二”荆芥川椒补骨脂方

“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

“组成”紫荆芥皮15克,川椒15克,补骨脂15克,75%酒精100克。

“功效”发表祛风,理血杀虫。

“制法”以上前三味研为细末,加入75%酒精中浸泡7天,过滤取汁,备用。

“用法”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次5~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方二十三”补骨脂酊

“来源”《古今名方》

“组成”补骨脂120克,旱莲草60克。

“功效”调和气血,活血通络。

“制法”上药研碎放入75%酒精500毫升内,浸泡7天,过滤去渣,瓶装备用。

“用法”用棉球蘸药涂于患处。并摩擦5~10分钟。

“方二十四”博落回姜醋方

“来源”《皮肤病百种疗法》

“组成”博落回30克,陈醋90克,老生姜适量。

“功效”解毒杀虫通络。

“制法”以上前一味切碎,装入瓶中,加入陈醋浸泡10天,备用。

“用法”先将老生姜切开,用断面擦患处皮肤至微红,再用棉签蘸药涂擦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酒渣鼻方

酒渣鼻是一种发生于鼻、面中部,以红斑、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进食辛辣食物、外界温度突变,感情冲动及月经期间加重。中医称之为鼻赤、赤鼻、齄鼻疮、鼻准红、酒齄、红鼻子、酒糟鼻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1、红斑期:先为鼻部潮红,以后累及额部、颊部等颜面部位,对称发生,红斑初为暂时性,以后逐渐转为持久性浅表毛细血管扩张、毛囊扩大、皮脂溢出等。2、丘疹脓疱期:在第一期基础上成批发生针头至绿豆大小的红色丘疹、脓疱、结节,鼻部、面颊部的毛囊口扩大明显。皮疹时轻时重、此伏彼起,可数年或更久。3、鼻赘期:鼻部形成紫红色结节状突起,皮肤凹凸不平,毛细血管显著扩张,致使鼻尖、鼻翼肥大,形成鼻赘。

(一)内治方

“方一”验方一

“来源”《奇难杂症》

“组成”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30克,赤芍18克,丹参18克,野菊花30克,金银花18克,紫花地丁30克,黄连6克。

“功效”清热凉血,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二

“来源”《奇难杂症》

“组成”大黄18克(后下),枳实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30克,黄连6克,赤芍18克,丹参18克,金银花18克,紫花地丁30克。

“功效”清热凉血,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便通去大黄。

“方三”验方三

“来源”《奇难杂症》

“组成”玄参18克,赤芍18克,生地黄18克,牡丹皮12克,水牛角30克(先煎),金银花18克,蒲公英30克,连翘12克,土茯苓30克。

“功效”养阴清热,凉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验方四

“来源”《妙方神医》

“组成”荆芥穗4克,防风、杏仁、白僵蚕、白蒺藜、甘草各1克,黄芩6克,茶叶一撮。

“功效”清热凉血,发表祛风理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验方五

“来源”《妙方神医》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酒炒黄芩、牡丹皮、红花、桑白皮各3克,生甘草1克,生姜2片。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调五灵脂末3克,饭后服。

“方六”验方六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地黄30克,赤芍、玄参、当归、川芎、黄芩、生山栀子、白花蛇舌草、虎杖、土大黄、苦参各10克。

“功效”凉血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验方七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黄芪30克,肉桂6克,当归、熟地黄、白术各12克,茯苓、甘草、赤芍、川芎各10克。

“功效”补气固表,利水退肿,引火归原。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验方八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桃仁、牡丹皮、凌霄花、红花各6克,当归尾9克,赤芍、生地黄各12克,酒大黄、升麻各3克。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验方九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凌霄花,山栀子各等份。

“功效”破瘀通经,凉血祛风。

“用法”共研粗末,每服10克,水煎服。

“方十”验方十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虎杖、山楂各12克,炒枳壳、酒大黄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验方十一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升麻、牡丹皮、生地黄、大黄各4.5克,黄连、当归、葛根各3克,生甘草、白芍各2克,薄荷1.5克,红小豆面一撮。

“功效”凉血清热,益气养阴。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验方十二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地黄、杭白芍、川芎、当归、陈皮、红花、黄芩各等份。

“功效”养血活血,凉血养阴。

“用法”水煎,入好酒数滴,调炒五灵脂末服。

“方十三”验方十三

“来源”《常见病饮食调理与偏方施治》

“组成”当归9克,桃仁9克,白茅根15克,白糖适量。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凉血。

“制法”先将前三味药加水3碗煎汁1碗,调入白糖饮服。

“用法”每日1剂,连用10~12日。

“方十四”验方十四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苦参200克,当归100克。

“功效”清热燥湿,养血补血。

“用法”上药研细末,用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食后热茶下。

“方十五”验方十五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枇杷叶240克,黄芩、天花粉各120克,甘草30克。

“功效”清肺和胃,降气化痰,凉血解毒。

“用法”共为末,新安酒跌丸桐子大,每服4.5克,日2次。

“方十六”验方十六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大黄30克,黄连、黄芩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上为末,每服6克,蜜水调下。

“方十七”验方十七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橘子核3克,胡桃肉1个。

“功效”行气宽中,燥湿化痰,益气养血。

“用法”橘子核炒后研末,研胡桃肉,同以酒调服。

“方十八”验方十八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侧柏叶、人参、荆芥穗各等份。

“功效”凉血祛湿,益气生津,祛风解表。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服9克,飞罗面6克,空心凉水送下。

“方十九”验方十九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山茶花、黄芩、胡麻仁、山栀子、葛花、苦参、甘草各60克,薄荷90克,连翘、荆芥、芍药、防风各30克。

“功效”疏散风热,凉血解毒。

“用法”共为末,茶清调服9克。

“方二十”验方二十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代赭石75克,防风、赤芍药、地骨皮、何首乌、当归、山栀子各60克,炙甘草30克。

“功效”平肝凉血,养阴清热。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服2钱,温酒调下。

“方二十一”天门冬侧柏茶

“来源”《验方治百病》

“组成”天门冬(去心)100克,侧柏叶100克,茶叶(上等绿茶,雨前茶尤佳)100克。

“功效”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祛湿散毒。

“制法”先将以上3味各研为粗末,再将诸物混匀,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取上药6~9克,用纱布包裹后浓煎,俟温后饮之,每天煎服5~7次,30天为1个疗程。

“备注”上方煎煮后可将药渣留之,晚上临卧前将药渣敷于鼻上,外用纱布盖之,胶布固定,晨起去之。

“方二十二”加味养阴清热汤

“来源”《新编千家妙方》

“组成”玄参12克,生地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芩9克,生石膏12克,制大黄9克,侧柏叶12克,生山楂12克,桑白皮9克。

“功效”养阴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三”黄芩清肺饮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川芎、赤芍、当归、防风、黄芩、山栀子各9克,生地黄、天花粉、连翘各15克,红花、薄荷、大黄各6克。

“功效”清肺胃积热,解气血凝滞。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四”凉血四物汤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地黄、白茅根各20克,当归、川芎、陈皮、黄芩、桃仁、栀子各10克,红花、甘草各6克。

“功效”凉血清热,和营祛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清肺饮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枇把叶、桑白皮各15克,党参、甘草、黄柏、黄芩、益母草各9克。

“功效”清肺胃积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疏肝活血汤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柴胡、薄荷、黄芩、栀子、当归尾、赤芍、红花、三棱、莪术、陈皮各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肝清热,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消毒饮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野菊花、山栀子、黄芩各9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八”通窍活血汤加减一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白芷各10克,生姜5片,老葱3根,大枣7枚。

“功效”活血通窍,行瘀通经。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通窍活血汤加减二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当归尾、赤芍、桃仁、穿山甲珠各10克,白芷、川芎各6克,生地黄、炒牡丹皮各12克,凌霄花、炒槐花各9克,升麻、酒大黄各2克。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仙方活命饮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炙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炒皂角刺、当归尾、甘草、赤芍、乳香、没药、防风、贝母各10克,陈皮、金银花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抉正消毒饮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黄芪、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各15克,当归、野菊花各9克。

“功效”养血益气,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酒渣鼻内服加减方

“来源”《家庭百病良方》

“组成”枇杷叶10克,侧柏叶10克,桑叶6克,人参叶6克,荷叶6克,竹叶6克,大青叶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祛湿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此方是酒渣鼻基本方:若有感染者加七叶一枝花10克、蒲公英10克;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元明粉9克;皮脂溢出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山楂6克;结节加丹参10克,夏枯草10克;热重者加寒水石15克。

“方三十三”三黄栀子汤

“来源”《难证奇方妙用》

“组成”大黄、黄连、地黄各6克,葛根9克,红药6克,赤芍5克,栀子8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用法”水煎服,日1剂。10剂为1疗程。

“备注”运用本方时,还用10%硫黄霜涂搽局部。日3次。

“方三十四”枇杷清肺饮加减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炙枇杷叶、黄芩、地骨皮各10克,桑白皮12克,炒牡丹皮、炒知母、生甘草各6克,红花4.5克,酒大黄3克,生石膏15克。

“功效”清热解毒,通腑泄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五”凉血清肺饮加减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生地黄、黄芩、生石膏各12克,炒牡丹皮、赤芍、桑白皮、枇杷叶各10克,甘草6克,焦山栀子5克,白茅根30克。

“功效”清热凉血利湿,解毒生津。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六”芦根竹茹粥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鲜芦根150克,洗竹茹20克,粳米60克。

“功效”清热生津,化痰除烦。

“用法”上药同煮稀粥。每日2次,连服5日。

“备注”此粥适宜红斑期。

“方三十七”栀子粥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栀子仁10克,粳米60克。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和胃。

“用法”上药同煮粥。每日1~2次,3天为1疗程。

“方三十八”蒲公英粥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蒲公英30克,粳米6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健脾和胃。

“用法”上药同煮粥。每日1~2次,3天为一疗程。

“备注”此粥适宜于毛细血管扩张期。

“方三十九”山楂粥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干山楂30克,粳米60克。

“功效”消积散瘀,健脾和胃。

“用法”上药同煮粥。每日1次,连服7天。

“备注”此粥适宜于鼻赘期。

“方四十”枇杷叶粥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鲜枇杷叶60克(如无鲜品,可用干品代替,酌减量),粳米100~150克。

“功效”清热润肺,健脾和胃。

“用法”鲜枇杷叶刷去毛,并用蜜炙过,然后切碎,用布包裹,和粳米加水煮粥食。每日1~2次,连服7天。

“方四十一”麻黄宣肺酒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麻黄、麻黄根各60克,500毫升黄酒。

“功效”发汗解表,活血化瘀。

“用法”麻黄、麻黄根浸于黄酒中,隔水炖沸约2~3小时,再放在阳台上露一夜,早晚各饮3~5小杯(酒量小者可酌减量),连续饮用至痊愈。

“方四十二”血余炭丸

“来源”《验方治百病》

“组成”血余炭1500克,天门冬(去心)125克,麦门冬(去心)125克,熟地黄125克,白茯苓125克,生山栀子60克,葛根60克,桔梗60克,枳壳60克,甘草60克。

“功效”消瘀利水,滋阴润燥,益脾和胃。

“制法”将以上诸药用棉纸包裹成球状,外用黄泥包裹,如有裂缝则用泥填实,然后放入炉中,用桑柴火煅之,待白烟一起即取出,埋入土里,1周后取出,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如梧桐子大小。

“用法”每日2次,每次服6~9克白开水送服。

“方四十三”白果仁丸

“来源”《验方治百病》

“组成”白果仁、枇杷叶(刷去毛),茶叶(细嫩茶尖)、芭蕉根(鲜品,洗去泥土)各等份。

“功效”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清热解毒。

“制法”先将枇杷叶与茶叶一同研为细丸,再把白果仁与芭蕉根剁碎,一同捣烂,然后将诸物一同混合调匀,炼蜜为丸,每丸如梧桐子大小。

“用法”每日2次,每次服6~9克,饭后20分钟用白开水送服。

“备注”戒酒,忌食辣椒、鱼、虾、羊肉、牛肉、狗肉等物。

“方四十四”枇杷叶方

“来源”《常见病饮食调理与偏方施治》

“组成”鲜枇杷叶5公斤,蜂蜜适量。

“功效”清肺降热,化痰止咳。

“制法”将枇杷叶洗净去毛,加水40公斤,煎煮3小时后去渣取汁,再浓缩成1500克,兑入蜂蜜适量混匀,储存备用。

“用法”每服10~15克,日服2次。

(二)外治方

“方一”马齿苋方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马齿苋。

“功效”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用法”马齿苋水煎取浓汁,湿敷或外洗患处,每天1~2次。

“方二”灭螨方

“来源”中医杂志,1989:(8),42

“组成”百部、苦参、蛇床子、土槿皮、黄柏、乌梅、野菊花各15克。

“功效”清热燥湿。

“用法”每日1剂,加水2升,取药液湿敷患处。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1月为1疗程。

“方三”验方一

“来源”新中医1974:(3),47

“组成”绿豆750克,荷花瓣(硒干)60克,滑石15克,白芷15克,白附子15克,冰片6克,密陀僧6克。

“功效”解毒收敛杀虫。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先将患处洗净,白天以药粉扑患处,晚上可用温开水将药调成糊状,封涂于患处,晨起洗去,如此用药,至痊愈为止。

“方四”验方二

“来源”《妙方神医》

“组成”轻粉6克,杏仁12克,硫黄12克。

“功效”杀虫拔毒收敛。

“用法”先将轻粉研细,再加杏仁同研,后加硫黄细粉,用手指蘸药末摩擦患处。

“方五”验方三

“来源”上海中医杂志1982:(11)

“组成”土槿皮150克,斑蝥、地肤子、白鲜皮、大枫子、硫黄各50克,蜈蚣20条,烟膏30克,松香20克,雄黄、百部各25克,蛇床子、冰片各15克,蟾酥10克,镇江醋2500克,95%酒精若干。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杀虫。

“制法”将斑蝥、蟾酥、雄黄用布袋装好,其余10味先放入镇江醋中浸泡10天,10天后再将布袋装好的药放入再浸泡3~5天,然后取出布袋,将袋内的药物捣碎后再入袋,放入酒精内泡2~3星期,弃药取液,二液合并,装瓶备用。

“用法”用时用毛笔蘸药液在皮损处连续涂抹,每次用量不超过8毫升,隔2星期涂1次。涂后局部痛、麻、起疱、流水(流出的水不要让其流经好的皮肤,以免起疱)。流水后待其自然结痂,脱落后再行第二次涂药,如此直至痊愈。

“备注”药液剧毒,禁内服及入口眼。

“方六”验方四

“来源”山东医药,1979:(2)

“组成”桃仁9克,珍珠1~1.5克,麻仁6~9克,轻粉0.15克,红粉0.15克。

“功效”活血祛瘀,解毒杀虫。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入凝固之猪板油适量,搅拌凋匀,贮瓶备用。用时先用温热水将鼻部洗净擦干,后用涂于患处,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

“方七”验方五

“来源”《医话医论答要》

“组成”密陀僧20克,杏仁10克,轻粉5克。

“功效”消肿杀虫收敛。

“用法”研细如泥,外用香油调敷擦。

“备注”忌油腻、辣、酒。

“方八”验方六

“来源”《妙方神医》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葛根、花粉、连翘、牡丹皮、防风各3克,薄荷、轻粉、枯矾、白矾各2克,煅石膏6大,黄丹4克。

“功效”收敛燥湿,活血化瘀。

“用法”共为细末,香油调和搽患处。

“方九”验方七

“来源”《妙方神医》

“组成”白矾、硫黄、乳香各等份,茄子适量。

“功效”杀虫收敛,消肿止痛。

“用法”前三药共为细末,用茄子汁或唾调和搽患处。

“方十”验方八

“来源”《妙方神医》

“组成”食盐适量。

“功效”散寒止痛。

“用法”食盐调和津唾搽患处。

“方十一”验方九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桃仁12克,大枫子30克。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活血祛瘀。

“用法”上药共捣如泥,用消毒纱布包裹后频擦患处。

“方十二”二黄散

“来源”《外科精义》

“组成”大黄、朴硝、硫黄、轻粉、乌头尖各等份。

“功效”解毒化瘀,收敛杀虫。

“制法”以上诸药,共研细末。

“用法”用萝卜汁调擦。

“方十三”回春酒渣鼻方

“来源”《万病回春》

“组成”半夏、硫黄、白盐、枯矾各6克。

“功效”燥湿散结。

“制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用法”以水调涂患处。

“方十四”准绳治酒渣鼻方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生硫黄9克,黄连、白矾、乳香各4.5克,轻粉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杀虫。

“制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用法”每用时以水调搽患处。

“方十五”杏黄散

“来源”《洞天奥旨》

“组成”硫黄15克,杏仁(去皮尖,研烂)9克,轻粉3克。

“功效”解毒杀虫。

“制法”各研细末,调匀。

“用法”临睡时用萝卜汁调敷患处。

“方十六”颠倒散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大黄、硫黄各等份。

“功效”解毒化瘀杀虫。

“用法”用凉水调敷患处。

“方十七”酒渣鼻方一

“来源”《验方治百病》

“组成”雄鸡头3个。

“功效”宣阳解毒。

“用法”烧灰研。和水敷之,约数次愈。

“方十八”酒渣鼻方二

“来源”《验方治百病》

“组成”大黄、朴硝等份。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燥湿。

“用法”为末,用津涂鼻上。

“方十九”冰蟾散

“来源”《难证奇方妙用》

“组成”冰片、蟾酥、硫黄、大黄各等量。

“功效”散郁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上药研成细面,每次取6克用凉开水调匀,睡前涂患部,次晨洗去,2周为1疗程。

“方二十”脂银膏

“来源”新中医,1988:(4)

“组成”陈猪脂油(又称房梁油,即挂于房梁上的猪脂油)、水银、硫黄、大黄四味等份适量。

“功效”泄热杀虫。

“制法”陈猪脂油即猪板油上品,以挂房梁风吹至少1年为度,时间越长越好,水银用唾液放器皿内研开成细小颗粒。以前两味药混匀成膏,装瓶备用。硫黄、大黄2药粉碎过罗为极细粉末混匀。将猪板油用微火化开,后将混匀的硫黄、大黄细面放入油中,待温凉不结时再把水银倾入药油中成膏,贮瓶备用即可。

“用法”冬天用温水香皂洗净患部,每日早晚2次涂脂银膏,至愈。夏天用肥皂水,方法同上。

“备注”用药期间忌辛辣,禁酒色。

“方二十一”粉黄膏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硫黄末0.3克,轻粉、乌头尖末各少许,猪脂适量。

“功效”解毒散结杀虫。

“制法”将白萝卜切去头,挖孔,纳入硫黄末,加盖,用竹针固定,放入糠火中煨一宿,取出硫黄,与轻粉、乌头尖末研匀,用猪脂调成膏。

“用法”每晚睡前将膏涂于患处,第二天早晨洗去。

“方二十二”卫生治酒渣鼻方

“来源”《卫生易简方》

“组成”海螵蛸、白胶各9克,轻粉1.5克。

“功效”除湿敛疮杀虫。

“用法”为末,先以油润净,乃将末搽之2~3次即愈。

“方二十三”治赤鼻及面上风疮方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大枫子50粒,草乌10克,轻粉6克。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制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用法”每用少许香油调搽患处。

“方二十四”荞面方

“来源”《奇效秘方偏方大成》

“组成”荞面适量,麻油少许。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痛。

“用法”上药烧灰存性,每用麻油少许调敷患处,每日早晚洗脸后各1次。

“方二十五”天仙散

“来源”《验方治百病》

“组成”天仙子30克,山柰30克,川椒30克,明雄黄30克,硫黄30克,枯矾30克,轻粉3克,麝香1克。

“功效”收敛止痛,芳香杀虫。

“制法”先将前6味各研为细末,然后将诸药末和匀,加轻粉、麝香一同杵至无声为度,装瓶备用。

“用法”每日1次,晚上临卧前取药末少许,用麻油凋匀后涂之,晨起擦去。

“备注”治疗期间鼻头仅可用干布擦,勿用水洗。

“方二十六”细辛菊花蛋黄油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臭鸡蛋10~20个,细辛、白菊花各6克。

“功效”祛风散寒清热。

“用法”臭鸡蛋煮熟去壳及蛋白,取蛋黄熬出油一小盏,加入细辛、白菊花所碾成的极细粉末,并调匀,常搽患处。

“方二十七”蓖麻子方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蓖麻子肉适量。

“功效”消肿拔毒通滞。

“用法”上药为末,酥油调,临睡搽鼻上少许。

“方二十八”搽鼻去红方

“来源”《古今医鉴》

“组成”白矾3克,杏仁49粒,水银3克,轻粉2.1克,白梅肉7枚,大枫子49粒,京墨3克,五味子49粒,核桃7枚。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收敛。

“制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用法”用鸡子清调搽患处。

“方二十九”陀僧散

“来源”《验方治百病》

“组成”密陀僧(色呈金黄者)60克,白果仁适量,人乳汁适量。

“功效”消肿杀虫收敛。

“制法”先将密陀僧打碎,然后杵至无声为度,与白果仁分贮备用。

“用法”每日1次,晚上临卧前先取密陀僧适量,用人乳汁调成糊状后放锅中略蒸至热,敷于鼻上,然后取白果仁2、3枚放口中嚼烂,盖于陀僧散上,外用纱布盖之,胶布固定,晨起后用漱口水洗去,30天为1个疗程。

“备注”治疗期间鼻子勿用水洗。

“方三十”密陀僧方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密陀僧60克。

“功效”消肿杀虫,收敛。

“用法”上药研细末,用人乳或白蜜调成糊状,外涂,每天1~2次。

“方三十一”肘后方治酒渣鼻方

“来源”《肘后方》

“组成”马兰子花。

“功效”清热凉血,利湿解毒。

“用法”马兰子花杵涂敷佳。

“方三十二”萝卜方

“来源”《家庭秘方和验方》

“组成”红萝卜适量。

“功效”清热解毒、透疹。

“用法”先将萝卜洗净,切成薄片,用其轻轻擦拭患处,随用随切,每日数次。

“方三十三”冬瓜疗法方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取鲜冬瓜瓤适量。

“功效”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用法”捣烂取汁,搽患处,一日数次,连续使用。

“方三十四”银杏面浆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银杏(去外壳)适量。

“功效”消斑活肤。

“用法”用银杏嚼浆或研取银杏浆液,涂于面部患处,久则生效。

“方三十五”白果酒糟方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生银杏1枚,酒醇糟适量。

“功效”活血消斑。

“用法”上药同嚼烂如泥状,于晚上睡前敷于患处,清晨起床后洗去。

“方三十六”酒渣丸

“来源”《难证奇方妙用》

“组成”桃仁6克,杏仁6克,大枫子肉3克,水银3克,大麻仁(去皮)10克。

“功效”燥湿散结,活血通脉。

“制法”上药共捣烂如泥,使水银呈针尖大小颗粒与诸药混匀,搓成丸状。

“用法”用洁净纱布包扎并涂搽患处3~5分钟,每日3~5次。开始应轻搽,以防搽破皮肤,搽后将药丸封存,防止干燥,如过干可滴入菜油少许拌匀。每剂可用10天。

“备注”忌内服,孕妇禁用。

痤疮方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好发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面粉渣、酒刺、粉花疮等。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多发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皮损初始为粉刺,分开放性及闭合性两种。开放粉刺亦称黑头粉刺,闭合粉刺亦称白头粉刺。粉刺可发展为炎性丘疹、脓丘疹或脓疱、结节及囊肿等。临床上常以炎性丘疹最多见,亦可数种皮损并存,伴轻微痒痛,病程慢性,时轻时重,常持续数年或到中年缓解而愈。

(一)内治方

“方一”清上防风汤

“来源”《万病回春》

“组成”黄连、黄芩、栀子、荆芥、防风、川芎、桔梗、枳壳、薄荷、生甘草各6克,白芷、连翘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竹叶柳蒡汤

“来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组成”干柳枝30克,荆芥、蝉蜕、薄荷、淡竹叶各8克,炒牛蒡子、玄参、麦门冬各10克,知母、葛根各15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肺透邪,宣通气机。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清上黄芩汤

“来源”陕西中医,1985;6(6)

“组成”黄芩、金银花、荆芥、玄参、生地黄、白芷、牛蒡子各10克,粉葛根15克,红花3克,甘草5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疏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三皮四物汤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3)

“组成”地骨皮,白鲜皮,牡丹皮,生地黄,赤芍,当归,川芎,川牛膝。

“功效”调营和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一般于月经净后12~15天服药,连服6~9剂。共服3个月经周期。闭经者服完9剂,间隔20天后再服9剂。

“备注”忌用香粉或化妆品。

“方五”消痤洁荣丸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90:(6)

“组成”马齿苋30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当归15克,苦参15克,茯苓15克。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增液承气汤加味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1:(1)

“组成”玄参15克,麦门冬12克,生大黄10克,生地黄20克,芒硝6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山楂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取药渣,另加芒硝44克,白花蛇舌草120克,加水1升,煎水熏洗患处,每日4~5次,每次20分钟,20天为1疗程。

“方七”枇杷菊花粥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枇杷叶9克,菊花9克,生石膏15克,粳米60克。

“功效”清胃泻肺。

“用法”诸药用布包好,加水3碗煎成2碗,再入粳米煮熟。每日1剂,日服三次,连服10~15剂。

“方八”桃仁山楂粥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桃仁9克,山楂9克,贝母9克,荷叶半张,粳米60克。

“功效”活血化瘀,消痰软坚。

“用法”先把前四味药煎成汤,去渣后加入粳米煮粥。每日1剂,日服三次,共服30天。

“方九”验方一

“来源”《妙方神医》

“组成”枇杷叶9克,桑白皮9克,黄连6克,牡丹皮6克,黄芩9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消疮。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验方二

“来源”《妙方神医》

“组成”玄参12克,生地黄15克,黄芩8克,生石膏12克,制大黄9克,侧柏叶12克,生山楂12克,桑白皮9克,蝉蜕6克。

“功效”养阴清热,通腑泄浊。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验方三

“来源”《妙方神医》

“组成”连翘、川芎、白芷、黄芩、黄连、寸冬、荆芥、桑白皮、栀子、贝母、甘草各3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化痰。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饭后服用。

“方十二”验方四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枇杷叶、黄芩、生地黄、山栀子各9克,桑白皮、茵陈各12克,生石膏30克,知母、蝉蜕、生甘草各6克。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验方五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蒲公英、生薏苡仁、车前草、茵陈、黄芩各12克,生地黄30克,赤芍、黄柏、山栀子各9克,生大黄、生甘草各6克。

“功效”滋阴养血,利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验方六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枇杷叶、桑白皮、金银花、夏枯草、黄芩各12克,生甘草6克,海浮石15克。

“功效”清肺化痰,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五”验方七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白花蛇舌草60克,生枇杷叶15克,当归、生山栀子、黄柏各9克,黄连、甘草各3克,桑白皮12克。

“功效”清热解毒,下气和胃。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验方八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党参、茯苓、白术、淮山药、车前子、白花蛇舌草、陈皮各10克,白芥子、姜半夏、丹参各6克。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化痰。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七”验方九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八”验方十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桑白皮、枇杷叶、焦山栀子、连翘、赤芍各9克,黄芩、牡丹皮、红花、凌霄花各6克,生地黄、金银花、冬瓜仁各12克。

“功效”清肺解毒,利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九”验方十一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姜半夏、连翘、丹参、茯苓各12克,陈皮、浙贝母各9克,桃仁、苍术、当归尾、红花、生地黄、赤芍各6克,酒大黄4.5克,升麻3克。

“功效”理气化痰,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验方十二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冬瓜子、柏子仁、茯苓、冬瓜仁各10克。

“功效”利水通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一”验方十三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木兰皮10克,栀子仁12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二”验方十四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麻黄、杏仁各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宣肺解表,补益中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三”验方十五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龙骨、牡蛎各30克,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葵子各10克。

“功效”平肝潜阳,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四”验方十六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川芎、当归、赤芍、生地黄、防风、葛根、天花粉、连翘,红花各3克,黄芩6克,薄荷1.5克。

“功效”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五”验方十七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连翘、白芷、黄连、荆芥、桑白皮、贝母、甘草各6克,栀子、黄芩各9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化痰。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六”验方十八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桑白皮、当归、枇杷叶、黄芩、栀子、茜草、丹参各15克,连翘20克,白花蛇舌草25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七”枇杷清肺饮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枇杷叶、桑白皮各15克,党参、甘草、黄连、黄柏、黄芩、益母草各9克。

“功效”清肺胃热,养阴利肺。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八”疏肝活血汤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柴胡、薄荷、黄芩、栀子、当归尾、赤芍、红花、莪术、陈皮各9克,甘草6克。

“功效”疏肝清热,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十九”化瘀散结丸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昆布、海藻,炒三棱、夏枯草、陈皮、制半夏各10克,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各6克,益母草、金银花各12克。

“功效”活血化瘀,消痰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仙方活命饮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金银花、天花粉、贝母、乳香、没药、穿山甲、黄芪各12克,陈皮、防风、当归、黄芩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一”凉血清肺饮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地黄、生石膏各30克,牡丹皮、赤芍、黄芩、知母、泽兰、香附各10克,桑白皮、枇杷叶各12克,甘草6克。

“功效”凉血清肺,化瘀理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二”痤愈汤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荆芥12克,防风、桔梗、当归、枳壳、栀子、连翘各9克,甘草、黄芩、黄连、川芎、白芷各6克,薄荷3克。

功能:疏风清肺散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三”茵陈蒿汤加减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茵陈30克,栀子、黄芩、益母草、大青叶、白鲜皮各12克,大黄、甘草各6克。

“功效”清热化湿通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四”痤一方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生地黄、生石膏各30克,牡丹皮、赤芍、黄芩、枇杷叶、桑白皮各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肺胃经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五”痤二方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陈皮、红花、黄芩各10克,甘草6克,生地黄15克。

“功效”凉血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六”痤疮汤

“来源”《新编处方药物手册》

“组成”生地黄、牡丹皮、红花、当归、香附、三棱、赤芍、益母草、荆芥穗炭、乌药、地肤子。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用法”每日1剂,水煎2遍约得药液300毫升,分2次服。

“方三十七”痤疮饮

“来源”《疑难杂症验方》

“组成”白蒺藜12克,生海蛤18克(先煎),牡丹皮6克,金银花12克,地丁15克,地榆15克,龙胆草12克,白鲜皮12克,滑石块12克,连翘10克,川牛膝12克。

“功能”凉血祛湿,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十八”粉刺汤

“来源”《难证奇方妙用》

“组成”麻黄3克,连翘10克,赤小豆20克,细辛3克,红花4.5克,丹参6克,泽泻8克,车前草12克,茯苓15克,神曲10克,红山楂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利湿。

“用法”煎汤代茶,日服数次,并用药液洗患部,每次10分钟,早晚各1次。

“方三十九”痤疮煎

“来源”《难证奇方妙用》

“组成”金银花10克,枇杷叶10克,桑白皮9克,紫草12克,赤芍10克,牡丹皮12克,土茯苓15克,黄连6克,黄柏9克,酒大黄6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肺胃热。

“用法”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并用少许药液洗局部,日2次。

“方四十”美容饮

“来源”《难证奇方妙用》

“组成”杭菊花10克,霜桑叶10克,生枇杷叶(去毛)10克,天门冬12克,黄芩12克,细生地黄10克,白茅根12克,白鲜皮10克,地肤子10克,牛蒡子6克,白芷6克,桔梗9克,茵陈9克,牡丹皮9克,桑白皮10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美容。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7剂为1疗程。

“方四十一”疏风清肺消痤饮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13(3)

“组成”黄芩、蒲公英各12克,金银花、天花粉各15克,蝉蜕9克,白鲜皮、栀子、紫草、柴胡、炙穿山甲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和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十二”加味香砂六君汤

“来源”《名医秘方绝招新编》

“组成”党参10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砂仁6克,半夏6克,神曲10克,干姜4克,香附10克,吴茱萸3克,枳壳10克,陈皮10克,甘草3克。

“功效”健脾温中和胃。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十三”痤疮方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95:(5)

“组成”防风25克,荆芥35克,连翘20克,当归、川芎、栀子、黄芩各15克,白芷、薄荷、桔梗、黄连、苍术、甘草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十四”痤疮散

“来源”广西中医药,1995:(5)

“组成”生地黄30克,金银花、连翘、夏枯草、玄参、黄芩、布渣叶各15克,赤芍12克,桑白皮10克,防风9克,栀子、枳壳、甘草各6克。

“功效”凉血清肺,祛风止痒。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备注”15天为1疗程,可连续服2~3个疗程。

“方四十五”石膏四黄汤

“来源”四川中医,1995:(10)

“组成”生石膏30克,黄连、黄柏、连翘各10克,黄芩、生地黄、赤芍各12克,大黄(后下)、蝉蜕各8克,金银花20克,生甘草5克。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活血化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十六”消痤汤

“来源”中医研究,1996:9(3)

“组成”大黄5克(后下),黄芩10克,水牛角30克(先煎),菊花、紫草、苦参各15克,七叶一枝花、生地黄、葫芦茶各20克。

“功效”清热解毒,攻积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十七”清热燥湿汤

“来源”山西中医,1996:12(6)

“组成”黄柏15克,苍术15克,薏苡仁50克,金银花50克,连翘25克,蒲公英50克。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

“方一”验方一

“来源”《中医家用验方1000则》

“组成”皂角30克,透骨草30克。

“功效”拔毒消肿,祛风除湿。

“用法”加水1升,煮沸20分钟后去渣外洗,每日1次。

“方二”验方二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天花粉、香附、白牵牛、甘松、香附各20克,宫粉、大黄、藁本、白蔹、白芨、白芷、白附子各15克,皂荚(去皮、子)500克。

“功效”清热燥湿,袪痰散结。

“用法”共研细末,每以少许擦面。

“方三”验方三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滑石15克,黄蜡3克,巴豆5个。

“功效”清热祛痰,祛湿敛疮。

“用法”上药各研细末,每用少许,如常法洗面。

“方四”验方四

“来源”《妙方神医》

“组成”枯矾30克,生硫黄,白附子各6克。

“功效”燥湿解毒,杀虫祛风。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津唾调搽,临睡上药,次日晨冼去。

“方五”验方五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

“用法”研细末。上药10~15克,加入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石炭酸1毫升。临用时摇匀,外搽。

“方六”验方六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京红粉、轻粉、元明粉等量。

“功效”消脓祛腐,散结消痞。

“用法”研细末,用温水调涂患处。

“方七”验方七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白蔹6克,杏仁15克,鸡屎白3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解毒。

“制法”研细末。

“用法”温开水调外搽患处,每天2次。

“方八”验方八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白矾、白酒各适量。

“功效”祛痰燥湿。

“制法”白矾研细末,白酒调成糊状。

“用法”外涂,日1~2次。

“方九”验方九

“来源”《妙方神医》

“组成”轻粉、黄芩、白芷、连翘、白附子、防风各3克。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祛风。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和蜜为丸,每日洗面时擦数次,临睡时洗面再擦之。

“方十”验方十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煅石膏、枯矾、浙贝母、硫黄各10克,冰片3克。

“功效”收敛杀虫。

“用法”共研细末,稀蜜水调搽。

“方十一”验方十一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轻粉、黄芩、白芷、白附子、防风各3克。

“功效”清热祛风,润肤增白。

“用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蜜调为丸,于每日洗面时,以丸涂擦数遍,日2次。

“方十二”验方十二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浮萍250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利水。

“制法”浮萍曝晒至干枯,研为细末,调入白蜜拌匀。

“用法”每日临睡觉前搽,次晨冼去。

“方十三”验方十三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蜂蜜30克,白丁香10粒。

“功效”解毒消肿。

“制法”将白丁香浸在蜂蜜中。

“用法”早晨、夜晚点在患处,每天2次。

“方十四”验方十四

“来源”《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红粉、樟脑各30克。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用法”一同研细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许调匀。每日搽一次。

“方十五”颠倒散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大黄、硫黄各等份。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

“用法”研细末,茶水调擦。

“方十六”痤疮搽剂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硫黄5克,枯矾10克,生大黄5克,黄连3克,黄柏3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行瘀。

“制法”上五味,共研极细末,过筛,加冷开水70毫升,和匀,装瓶备用。

“用法”每晚临睡前将药液摇匀,用消毒脱脂棉蘸稀糊状药液擦于患处,第二天晨起洗脸时擦去,连用7~30天。

“方十七”真君妙贴散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明净硫黄5000克为末,荞面、白面各2500克。

“功效”除热解毒、润肤白面。

“用法”上药混合,清水微拌。干湿得宜,木箱内晒成面片,单纸包裹,风中阴干收用,用时再研极细,用新水调敷患处,次日晨起后洗去。

“方十八”土瓜膏

“来源”《男女奇效良方》

“组成”土瓜根60克。

“功效”泻热消瘀。

“制法”捣细为散,以浆水和研成膏,瓷瓶中盛贮。

“用法”取适量外用,每日2次。

“方十九”山慈菇散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山慈菇。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制法”研细末,温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夜间临睡前涂敷患处。

“方二十”8071搽剂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0:(1)

“组成”赤石脂、密陀僧、硫黄、樟脑、天仙子、白果各10克,冰片3克。

“功效”收湿散结,清热化瘀。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加入75%乙醇溶液300毫升中,分瓶装之,密封5天后即可。

“用法”用前先将药物充分摇匀,以棉签蘸药外擦皮损处,早晚各1次,10天为1疗程。

“方二十一”白牵牛方

“来源”《妙方神医》

“组成”白牵牛适量。

“功效”利水杀虫。

“用法”白牵牛酒浸为细末,外搽。

“方二十二”二白散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白石脂30克,白蔹30克,苦杏仁30克。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鸡蛋清调敷外用。

“备注”慎勿入目。

“方二十三”颠倒交泰膏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96:(3)

“组成”硫黄粉3克,大黄粉7克,黄连粉7克,肉桂粉2克,生姜10克。

“功效”引火归原,散结郁热。

“用法”将生姜捣碎成泥状,加少量鸡蛋清同诸药末调匀,分涂两块纱布上,敷贴两侧足底涌泉穴,绷带裹紧,以舒适为度,隔日换药1次,5日为1个疗程。

“方二十四”硫贝散

“来源”《皮肤病调养与护理》

“组成”硫黄、浙贝母、煅石膏、枯矾各10克,冰片3克。

“功效”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制法”上药研细末。

“用法”稀蜜水调外敷,日1~2次。

同类推荐
  • 中老年人骨骼保健

    中老年人骨骼保健

    骨骼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人更易发生。人体一旦发生骨骼疾病,轻者造成痛苦,重者可造成残疾,甚或丧失生命。人到中年后,机体由盛渐衰,逐步出现各器官和组织的退行性变化。虽然人们最易看到的衰老的表现是人外表的变化,如皮肤松弛出现皱纹、褐斑,头发变白、变秃,胸部呈桶形,脊柱和下肢弯曲,体重减轻,身高变矮等,但人体内部最早出现的是骨老化,关节面上的软骨最早可在21~30岁即开始退化。所以,可把骨骼年龄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衰老的指标之一。
  • 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本书选取了大量历史名人的养生经验和养生故事,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力求以通俗的文笔传达给读者丰富的养生信息。
  • 给咱爸咱妈的血管保健全书

    给咱爸咱妈的血管保健全书

    血管是人身体的“生命之河”。如何为血管老化“刹车”,让我们的血管越来越健康,多学习科学保健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本书就是为广大中老年朋友特别定制的心脑血管保健全书,是“全民健康科技论坛城市行”活动成果。它融合了“全民健康科技论坛城市行”活动中多位权威专家的经典言论,以及《健康时报》创刊11年来发表的关于血管健康的众多精彩文章,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全方位指导您怎样呵护自己的血管。文章内容通俗易懂,它不仅是您的血管保健的贴身枕边书,而且是您的一位私人“保健医生”。
  • 因为健康所以幸福

    因为健康所以幸福

    《因为健康所以幸福》从健康的重要性、饮食、运动、心理、传统养生、工作、生活方式、健身、休闲活动九个方面讲述健康的珍贵以及如何获得健康。
  • 养老知识300问

    养老知识300问

    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类养老形式的优缺点、基本知识、概念,本书共12章,第一章老有所养、第二章居家养老、第三章社区养老、第四章机构养老方式、第六章安全保险管理、第七章饮食起居管理、第八章文化生活管理、第九章护理服务管理、第十章医疗保健管理、第十一章咨询关怀管理、第十二章家庭联络管理。
热门推荐
  • 大地之哥

    大地之哥

    我要守护这一片天地,我要变强。我始终相信,我是强者,百里挑一的强者
  • 女人20几岁跟对人,30几岁做对事

    女人20几岁跟对人,30几岁做对事

    本书是一本二三十岁女性的励志书。最适合当代年轻女性阅读的时尚励志读本,语言清新时尚,整合前沿观点。适合职场白领女性阅读,在二三十岁前赢得未来,女性把握青春幸福的必修读本。
  • 南塘

    南塘

    这是作者在小说之外的个人心灵史,收入作者近百篇散文作品。从青春到秋风,从苍茫到澄澈,书中囊括了他在万里山河行走时的思索,以诗意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内敛的笔调抒写对自然、人生和万物的感慨,充满对于高远天空及悲悯大地的关照。
  • 无情天

    无情天

    百世不仁,视他族为泥尘,苍天不仁,以百姓为残亘,强权者侵扰他邦,势弱者身败家亡,沧沧乾坤,千世流转,凡世中的使徒,卧行窟窟天隅,封绝无情天!***求收藏推荐!!
  • 相思相望不相见

    相思相望不相见

    多年以前,“在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之间选一个共度此生,你会选谁?”“我爱的!”“可他不爱你!”“没关系,我爱他就够了!”多年以后,“在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之间选一个共度此生,你会选谁?”“爱我的!”“可你并不爱他!”“没关系,他爱我就够了!”曾经我们以为爱可以战胜一切,只要喜欢,就有永远。于是后来才发现错的离谱。她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富家女,可也是不得不听从家人的懦弱女孩。在所有人眼中,他是叛逆的‘坏男孩’。唯独在她眼里,他就是整个世界。毕业那年,她丢了心,却匆匆分离。相思,相望,却不曾相见,直到多年以后···她多年以后还是忘不了他,他亦如此。可再相见,还有曾经的单纯吗···
  • 江西诗派小序

    江西诗派小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美女不好惹

    美女不好惹

    这是一个关于校园爱情以及混斗的故事,男主为了能更好的保护女主,慢慢的从一个胆小怕事的怂货变成了一个能为女主遮风挡雨的大伞,为她遮挡住呼啸而来的暴雨。
  • 超能学园都市

    超能学园都市

    一场超能力者的事件将平凡的高中生邵侠卷入其中,从此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校园生活,轻松诙谐的故事就此展开……各种新奇的超能力,各种性格的同学们,各种友爱的校园生活。女神、萝莉、御姐、女王……通通都有!后宫?NO!纯纯的校园送给纯纯的你。
  • 绝不为后

    绝不为后

    新婚之夜,帝王中毒而死,皇后纳兰嫣然成了顶罪之人,整个家族满门抄斩。出逃路上,她巧遇他,兜兜转转重回皇宫。再一次步入皇族,她发誓不做刀俎上的鱼肉,定要将所有仇敌血洗。
  • 医方歌括

    医方歌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