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脾胃的概念
中医脾胃不能简单地与现代医学所指的脾胃画等号。中医脾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指的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系统所属的部分器官。
脾胃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它由脾脏、胃腑、所属经络、肌肉、四肢、口、唇等组成。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循行足大趾、下肢内侧、腹里、舌根等处;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循行前额、鼻、口唇、上牙、喉咙、脘腹、下肢外侧、足背、足次趾等处。脾胃发生病变,上述经络循行部位,多可出现相应症状。所以脾经和胃经也就成为脾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濡溉五脏六腑和周身内外,而使肌肉丰盈,四肢健壮,为后天之本。故《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脾胃纳运的水谷自口而入,脏腑的精气又上通于口,荣泽唇口四白。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脾胃……其华在唇口四白。”脾脉上连舌本,脾运正常则舌能辨味。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味矣。”所以,肌肉、四肢、口、唇也是脾胃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脾胃属土。脾胃纳运化生的水谷精气,行于脉中的称为营气,是血的组成部分;行于脉外的称为卫气,有温煦保卫的功能。血液之能约制于脉道之内而不外溢,亦赖脾气的裹护。脾胃纳运正常则谷气自旺,而气、血、津、精的生化之源不乏,四肢百骸、肌肉组织、五官九窍乃得温养。所以,脾的统血、主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等皆与脾的纳运功能有关。
二、脾胃的生理病理现象
(一)脾的生理病理现象
1.主运化
脾位于中焦,主管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和参与水液代谢,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运化水湿是指脾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水谷精微为机体利用后,脾在肺、肾协助下,将水液废浊下输膀胱,排出体外,从而保持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若脾虚,运化失常,水谷消化吸收、转输排泄障碍,可见纳差、腹胀、便溏、身重乏力等;若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湿停于胸膈,则见胸闷呕恶;停于肌肤,则见水肿;停于肺,则见痰饮;停于腹,则见腹水;停于肠道,则见泄泻。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主统血
脾统血有两个含义。
(1)摄血:脾气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若气不摄血,使血液妄行、溢于脉外,则出现贫血、便血、崩漏、皮下出血等。
(2)生血:脾有生化血液的功能。《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意即指此。脾健则运化的精微充足,化生之血液亦多,故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若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可致血虚。
3.脾主肌肉
《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脾气健运,则人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健壮、四肢运动有力。反之,脾虚运化失健,精微不足,则营养不良、肌肉松弛或消瘦萎缩、四肢困倦乏力。
4.脾益气,主为卫
人体的宗气是由脾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然后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变化而成。宗气积于胸中,是一身之气运动、输布的出发点。它既是肺本身进行呼吸的动力,又能助心行血、助脾运化……因此,脾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宗气的强弱和脏腑功能的健衰,以及防御外邪的能力。故《素问》说:“脾者,主为卫。”《金匮要略》说:“四季脾旺不受病。”另外,“脾藏意”,意是“志意”的意思,“志意和,则精神专注,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若忧思伤脾,内伤脾胃,防卫功能失调,则变生多种疾病。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口与唇是消化道开口处。因此,口和唇常能反映出脾之盛衰。脾健,则知饥欲食、营养良好、口唇红润;脾虚,则口淡无味、食欲缺乏、唇淡无华;脾蕴湿热则见口味甜腻、口腔黏膜红肿等。故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6.脾的特性
脾气主升。主要表现在升清(精)与升阳举陷两个方面。所谓升清,就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吸收来的水谷精微上输到心、肺,经脉道输布到全身。所谓升阳举陷,是指脾阳旺盛,中气充足,能固摄筋络、升举内脏,维持脏腑正常位置。若脾虚,中气下陷、筋络弛缓、固摄无力,则见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以及气短、懒言等全身症状。
脾恶湿。脾属阴,为湿土,其阳气为运化之本,所以脾阳易为寒湿之邪所伤。《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恶湿。”其理就在于此。若脾阳旺盛,则运化水湿功能正常;若内或外湿盛,日久不化,致脾为湿困,则见水肿、腹胀、纳呆、肢重乏力、苔白腻、舌质淡胖等。
(二)胃的生理病理现象
1.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有接纳和腐熟消化食物的功能。它是化生营养全身脏腑器官的水谷精微的来源。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2.胃的特性
(1)胃气主降:胃气以通降为顺。胃气下降,食糜下行,有利于脾的运化和小肠的分泌清浊,故曰“胃气主降”。若胃气不降,停滞或上逆,则见恶心、呕吐、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等。
(2)胃喜湿恶燥: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需依赖胃的津液,但胃属阳,为燥土。所以,胃的阴津易为燥热之邪所伤。若燥热之邪灼伤胃阴,则见口干、舌干、喜饮、龈肿、衄血、吐血等。
(3)胃气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标志:中医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所谓“胃气”,是指胃的消化与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若胃气强,精微足,则全身脏腑和调,经脉运行正常;若胃气衰少或无,则脏腑衰败,生命垂危。在脉诊中,若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一致,按之有根,为有胃气,虽病亦易愈;若脉势刚劲或衰微,往来急促,结代不齐,按之无根,为无胃气,虽轻亦危。在舌诊中,若舌质红润,苔薄白、润泽,为有胃气,虽病易愈;若舌质红绛,光剥无苔,有如镜面,为无胃气,预后多属凶险。
三、脾胃关系与常见脾胃病原因
(一)脾与胃相表里的关系
脾与胃通过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它们相互为用,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者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升一降,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完成消化、吸收、运输精微等任务。在病理上,它们互相影响,往往脾胃同病,如清气不升,必然导致浊气不降;浊气上逆,也必然阻碍清气上升,而见纳呆、呃逆、腹胀、消化不良等,治疗亦多是脾胃同治。
(二)常见脾胃病原因
1.禀赋不足损脾胃
人之生禀受于父母之精气,父母多病体衰,精气亏虚,皆可导致子女精气禀赋不足。故出生后多表现为形体懦弱,脏腑失健,抵抗力低下,尤以脾胃系统的功能低下最为突出。如若加之调理不当,易致纳呆食少,转化运输无能,或传导失常,久之则可因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形体与脏腑失养,使虚上加虚。亦可因脾胃虚弱,抗病能力低下,对多种致病因素易感,而呈现体弱多病者。先天失养,禀赋不足,是导致脾胃虚弱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时常听到“某某本来脾胃就虚弱,日常生活中又不注意,所以现在又得了慢性胃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禀赋不足是易引起慢性胃炎的。
2.外感六淫侵淫脾胃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便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就可引发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1)风邪致病,可直接侵袭脾胃,亦可与寒、湿、热诸邪相兼而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食则呕,冷泻腹胀。”指出外感风邪可导致胃痛、呕吐、厌食、泄泻、腹胀、痞满等病症。又如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既易伤肺、胃而出现感冒症状,又可直犯胃腑,引起胃气不和而呈现厌食、呕吐、痞满、胃痛等症状。
(2)寒为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冬季寒冷,如衣着单薄、起居失宜,或素体阳虚,偶触时使之寒,即使寒邪侵犯人体而致脾胃阳气损伤,气机阻滞,胃的升降功能失常,出现胃脘部冷痛、呕吐、呃逆等症状。慢性胃炎在冬季发病率高,且易于加重,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3)暑为阳邪,暑热过盛易耗气伤津。夏暑之际感受暑邪,伤及脾胃,可耗伤胃中之津液,进而损伤胃气,以致气阴两虚,出现口燥咽干、身热汗出、纳呆神疲等症状。同时暑多夹湿,暑湿之邪侵袭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出现胃脘痞满不适、恶心呕吐、纳呆少食、四肢困倦、大便溏泻不爽等症状。
(4)湿邪引发胃病,多由于气候潮湿,或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致使湿邪侵入脾胃,湿浊痰饮内停,阻滞气机,脾胃气滞湿阻而成,常出现胃脘痞胀,纳呆胸闷,口中黏腻,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素体之不同,可出现湿从寒化和湿从热化之不同情况。所以,临床症状也同中有异。
(5)燥邪伤胃。燥热之邪侵犯胃腑后,出现伤津耗液,以胃肠失其濡养,气机不利,运化传导失常为主要特点,常表现为唇干舌燥,口渴少津,胃纳不佳,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甚则干呕、呃逆等。燥邪侵犯人体引起的胃病多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素体阴虚的患者,在秋季燥邪盛行之时,其致病的易患性与证候表现尤为明显。
(6)火邪致病,多因气候炎热而感受火热之邪,或由风、寒、湿、燥等邪郁而化热所致。火热之邪侵犯胃腑,会耗伤胃阴,出现口燥咽干、尿黄便秘等症状;邪热阻滞胃腑,多见胃脘胀满疼痛;火热之邪灼伤胃络,迫血妄行,则见吐血、便血等症状。
3.饮食不节伤及脾胃
《医学正传·胃脘痛》中说:“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依靠胃之受纳饮食以摄取营养。正常的饮食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但如果饥饱失宜、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嗜酒无度等,皆可损伤脾胃而导致脾胃病的发生。有资料表明,绝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都是由长期的饮食失调造成的。
(1)饥饱失宜:是指食量不足或饮食过量。过饥则营养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脾胃运化受纳功能亦随之减弱,从而出现面黄肌瘦、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等症状。过饱、暴饮暴食,易导致食物停滞胃肠,气机不利,壅滞不通,而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吐或泻等症状,久之可形成积滞。积滞不化还可生热、生痰,变成顽疾、痼疾。
(2)饮食不洁:是指食用陈腐变质或有毒食物,或饮用污水。饮食不洁食物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功能失常,清浊混杂,而出现胃脘部不适、疼痛、呕吐、泄泻等症状。若治之失宜,或屡有发生,久之可酿成胃部慢性疾患,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