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4400000004

第4章 中国工业经济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首先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然后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的总量、结构和发展阶段,并进行国际横向和纵向发展比较;其次,分析对中国经济有重大影响的能源、建筑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它们的总量、构成及其变化;最后,简要分析对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几个问题,包括中国的制造业、新兴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等。

第一节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简要历史回顾

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使工业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工业、近代工业和现代工业的发展阶段。目前,工业已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生产部门,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工业(Industry)指采掘自然界的物质资源,以及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按照中国统计局的分类,工业具体包括:(1)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采矿、晒盐、森林采伐等,但不包括禽兽捕猎和水产捕捞;(2)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粮油加工、食品加工、缫丝、纺织、制革等;(3)对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炼铁、炼钢、化工生产、石油加工、机器制造、木材加工等,以及电力、自来水、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等;(4)对工业品的修理、翻新,如机器设备的修理、交通运输工具的修理等。在统计上,工业分为三个大类:采掘业(M ining and Quarrying)、制造业(Manufacturing)和电气、煤气和水的生产供应(Production and Supply of Pow er,Gas and Water),具体包括39个行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从战后的一片废墟中重新发展。经过几年的经济恢复以及经济过渡期,中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化基础。随后在不断地调整中,中国工业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也从一个落后的工业小国发展为现代工业大国。中国工业发展进程可以概括以下四个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0月—1952年)

这个时期恢复工业和国民经济面临着极大的困难。部分地区尚待解放,新解放区土匪活动猖獗;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并于1950年10月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不得不进行抗美援朝;国内的财政赤字加剧,通货急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各项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又受长期战争破坏。三年内,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民族资本和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初步建立了计划经济的工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并发展了工业经济。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长到34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4.8%;1952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抗日战争以前的水平,比1936年增长了22.5%。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7年)

即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灵活的经营组织形式,建立一大批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和手工合作社,大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到1957年,中国已初步建立高度集中、计划调控的工业经济管理体制,即政府部门与工业企业之间形成垂直的行政隶属关系,中央政府按计划统一调节工业生产、流通、分配等活动,工业企业由各级政府的管理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公有制工业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他们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组成,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主要来自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工商企业,对官僚资本的剥夺和对民族资本企业的改造,以及以苏联项目援助为起点而新建的新兴大中型国有企业。由原来的手工业转化的合作社和经过改造后的个体手工业为主组成当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工业经济管理体制,一方面,对集中人力、物力完成“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起到积极作用,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1952—1957年,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20%;重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3年的35.5%上升到1957年的45%;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设备、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的许多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工业建设重点转向内地,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70.8%下降到67.9%。另一方面,这种高度集中的工业经济管理体制也存在其固有的毛病,企业生产投资完全依赖政府计划,排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割断了工业企业与市场的内在联系,使得企业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容易引起企业投资膨胀、效益低下,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三、发展与挫折时期(1958—1977年)

1958年,中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以及其后的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生产全面展开,其中工业生产在向前发展的同时,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段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从积极方面说,这条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望迅速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但是急于求成的“赶超战略”,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战略,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结果对工业和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工业建设的“大跃进”主要表现在:急于实现单一的全民所有的国有经济和国家经营;不顾一切地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大办地方工业、农村公社工业、城市社办工业、街道工业;大搞以“小土群”、“小羊群”为特征的群众运动;开展全民土法炼铁、炼钢,到1958年9月全国兴建的小高炉、土高炉达60万座。

2.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年):针对“大跃进”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困难,1961年中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在保持计划经济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尝试一些新的工业管理措施,工业生产不断得到恢复。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6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66年5月亲自发动和领导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中国工业生产采取了许多冒进的措施,制定了不切实际的计划,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结果使得工业生产遭受很大的挫折,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例如,提出“三个突破”:计划70年代初,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工业发展制订不切实际的高计划,指标层层加码,产量年年翻番,如1970年提出,力争1975年煤炭产量超过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第一,这使得基本建设规模急剧扩大,超过了经济的承受能力,随后几年里不得不进行“工业调整”、“工业整顿”;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把沿海的老工业企业向西南地区搬迁,同时新投资的工业项目重点建在这些地区,尽量坚持“分散、靠山、隐蔽”原则。

结果是,工业增速大幅下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技术升级趋缓,经济效益下降。1958—1976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由1953—1957年的20%下降到9.3%,几乎下降了一半;1957—1976年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55%大幅下降到44.2%,重工业比重由45%大幅上升到55.8%。但是,由于战略重点转移的原因,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和电子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作为高科技产业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1957—1976年,石油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1%上升到6.2%,化学工业产值比重由6.8%上升到11%。

四、市场取向的改革时期(1978年至今)

1976年10月粉碎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全国工作转向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1979年4月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后,国家指导计划为主的格局已经基本打破,全国开始进行以市场经济为方向的经济改革,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纵向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彻底放弃计划体制,逐步建立市场体制,改革企业管理权限,重点是简政放权,扩大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自主权。例如,1979年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1980年决定实行“分级包干”、“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1981年开始试点“利改税”;1992党的十四大,推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8年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撤销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部门,政府与所管理的企业脱钩;发展多种企业所有制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个体、合伙、股份公司等,特别是,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在工业生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采取多种方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如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破产等。

随着工业管理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彻底转变为市场体制,中国工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平均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从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变化也可以反映中国工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发展,中国钢产量1978年为世界第5位,1999年上升为第1位;电视机1978的第8位,1990年上升为第1位。

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已经改变了轻、重工业长期失调的局面,初步实现了二者的协调发展;90年代以来基础产业的迅速发展,缓解了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工业快速增长,1990—2003年,中国工业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2.3%;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通过改制,效益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逐年加强;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工业地区布局有了很大改善,改革初期,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取向改革的需要,相对加快了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90年代上半期,为了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相对加快了内地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内地的工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第二节 中国工业经济的总量、结构以及工业化阶段

一、中国工业经济的总量及变化

衡量工业经济的总量有两个指标:一是工业总产值,它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二是工业增加值,它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总产值的计算中包括了中间品的价值,而工业增加值指标没有包括中间品的价值,只计算最终工业品的货币价值,因而工业增加值指标更能反映工业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

1.工业增加值的纵向比较

从1952年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不断增加。以当年价格计算,中国工业增加值2005年为76912.9亿元,1978年为1607.0亿元,1952年为119.8亿元,2005年是1978年的近47倍,是1952年的624倍。扣除价格水平的影响,中国的工业仍然逐年增长。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高,基本维持在40%左右。

1953—1957年过渡时期中国工业快速发展,平均每年增速为约20%;三年“大跃进”之后,工业结构受到破坏,1961年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39.1%),达到历史最低水平;随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工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1965年工业增加速度为25.8%;“文化大革命”后,工业生产出现了负增长(1967年为-15.1%,1968年为-8.2%),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几年工业高增长,但经济结构出现失调;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工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1985年工业增长速度达到18.2%,但是8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供给瓶颈约束,以及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工业增长速度下降,1990年下降为3.4%;90年代起,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工业增长进入高速阶段,1991年为14.4%,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增长速度到近年的高峰,1992年、1993年分别升到了21.2%和20.1%。90年代工业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1990—2003年,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12.3%。

从工业生产绝对指数来看,中国工业一直在增长,以1978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00,1985年为196.2,1990年为304.9,1995年为688.2,2000年为1118.3,2002年为1337.3,2003年为1505.8,2004年为1682.0。而从相对指数来看,工业增加值年增长速度波动较大。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变化大致反映了工业生产的变化。1978年以前,实行“工业赶超战略”,工业比重不断增加,1960年达到39%;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比例出现较大波动,随着经济结构和体制的不断调整,工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上升到44.3%;从1978年到1990年,大体上,工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44.4%下降为1990年36.7%,原因在于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工业化水平较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工业生产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以后,加大工业改革力度,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1991年为37.4%,到2005年为42%。但是从世界工业发展趋势来看,工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尤其是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占GDP的比重不到30%。这反映了中国工业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中级阶段。

2.工业增加值的横向比较

从国际工业发展情况来看,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增长较快,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995年为100,中国工业增加值指数2001年为176.6,2002年为194.7;美国2001年为124.6,2002年123.7;德国2001年为117.8,2002年为112.6;印度2001年为135.4,2002年为152.6。但是在工业增加值的绝对值上,中国与世界发达国相比有很大差距。我们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工业+建筑业)进行比较:从第二产业的增加值的绝对值来看,中国的工业经济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上看,都有很大差距。以1995年不变价格亿美元计,中国2002年的工业增加值和建筑业产值之和为5909.72亿美元,而德国为7414.27亿美元,美国为20490亿美元。

二、中国工业经济的结构及变化

自1952年以来,中国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工业结构不断变化,经历了从1978年以前的重工业阶段,发展到1995年以后的高加工工业阶段,具体来说,工业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变化

轻工业主要指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具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如食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另一类是以非农产品(即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如服装和其他纤维制造业等。重工业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可分为三类:(1)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原材料工业;(3)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

2002年中国轻工业总产值为43355.74亿元,重工业总产值为67420.74亿元,重工业的总产值是轻工业总产值的156%;2004年中国轻工业总产值为72115.18亿元,重工业总产值为150200.75亿元,重工业的总产值占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289%。从纵向比较看,长期以来,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使得重工业,尤其是1978年以前的重化工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是轻工业明显发展不足,只是近几年,重工业的发展呈现较快的趋势。除了少数年份(如1968、1981年)轻工业产值超过重工业(即重工业与轻工业产值之比小于100%),大部分时期,中国的重工业的产值大于轻工业。1998年以后,重工业发展更为迅速,重工业的比重不断增加,1998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为1.03∶1,2000年为1.51∶1,2004年2.08∶1。

2.重工业与轻工业内部比例的变化

在轻工业内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占据绝大多数。1990年以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所占的比例一直为70%左右;1990年以后,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比例从30%上升为40%。

在重工业内部,制造业占据约一半的比例(50%),原料工业占40%左右,采掘工业占10%左右。

在工业总产值中,能源比例逐年增加,但受资源约束,增加幅度不大,如1978年为12.3%,2002年为17%;原材料工业比例为22%左右,除了1995年为37.5%外,大致平稳增长。

3.不同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

根据企业不同产值规模,可以将工业企业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中国工业企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企业不断壮大,数目急剧增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数增长更为剧烈。从企业数目上看,小企业数增加最为迅速,如2002年,大型企业数为8752家,中型企业数为14571家,小型企业数为158234家;大、中、小型工业企业数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比例分别为4.82%、8.03%和87.15%。2004年,大型企业数为2135家,中型企业数为25557家,小型企业数为134757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比例分别下降到0.16%和1.86%,而小型工业企业数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比例上升至97.98%。但从产值上看,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中型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一直较低,大型和小型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较大,且比例相当,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大企业占据绝对地位,如2002年的工业总产值中,大型企业为51128.32亿元,中型企业为14189.19亿元,小型企业为45458.97亿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46.15%、12.81%和41.04%。但是,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中,大型企业为69483.38亿元,中型企业为63891.30亿元,小型企业为88941.24亿元;大型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到31.3%,中型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至28.7%,而小型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40%,基本维持不变。

三、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水平及其阶段

工业化就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产活动由农业生产为主转向工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发展过程。工业化进程一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其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业增加值及其就业人员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提高,其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般来说,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判断标准主要有:

(1)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的变动。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划分标准,工业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以1970年美元计算,当一国的人均GDP达到280~560美元时,则该国处于工业初级阶段;当一国GDP达到560~1120美元时,则该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当一国GDP达到1120~2100时,则该国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2)产业结构变动: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的变化。工业化的一般趋势是,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演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小于30%,为工业化初级阶段;其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大于30%而小于50%时,为工业化中级阶段;而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甚至超过70%。

(3)工业内部结构变动:第一阶段为重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为以加工工业为核心的时期,第三阶段为技术密集型工业时期。

根据以上三个标准,对中国现在所处的工业化阶段的判断如下:

以人均收入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第二个至第三个阶段之间。2005年我国按实际汇率计算的人均GDP为1740美元,对照换算后的钱纳里等人的“标准”模式,中国实际人均GDP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末期或刚刚进入工业化后期。

以产业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中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但是,由于工业体制原因,我国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中一直占最大比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高。2005年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6%、47.5%和39.9%,由此可知,中国工业化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

以工业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中期阶段。由于长期以来,重加工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较快发展,中国的高加工化阶段一直停留于以一般加工工业为重心的时期,不能逐步升级并向技术集约化阶段转变。

第三节 能源、建筑业

一、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及构成

中国幅员辽阔、能源丰富,但是近几年中国出现能源供求紧张的局面,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剧增;另一方面,中国的能源供应受能源储存的限制,增长不快。

1.能源生产总量

中国的能源供应不快,2004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是1978年的2.94倍,其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发生了变化,其中原煤所占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下降后,近几年有所上升,原油所占的比重刚好相反,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上升后,近几年反而下降了,而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基本呈现上升趋势。

过去20多年里,中国的发电量以每年8%以上的速率增长,2003年底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380GW和1911TWH,仅次于美国。但是,目前中国核电在电力中所占比例非常小。

从能源生产总量上看,中国处于世界前列,但是中国人均能源的产量比较低,并且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2.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2003年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后。煤、电、油、气、水等重要资源全面紧张,2003年出现“电荒”、“煤荒”、“油荒”,尤其是电力的严重短缺,2003年全国有21个省市拉闸限电,全社会用电量达1891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8%。能源供求紧张状况将成为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是1978年的3.9倍,1978—2005年间,中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所占的比重却逐年上升。2003年中国消费了2.71亿吨油,其中包括净进口1.06吨原油和石油制品;2005年中国消费了3.25亿吨油,其中包括净进口1.43吨原油和石油制品。2003年,中国的GDP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到了全球的4%和6%,人均GDP为1087美元,而支撑全球4%的GDP和1087美元的人均GDP却耗费了全球50%的水泥、35%的铁矿石、34%的钢铁、30%的煤炭、近20%的铝和铜、13%的电力,以及7.6%的石油。产出的经济总量和投入的资源总量显然不成正比。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将继续显著增长。据预测,202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将达到31亿吨标准煤,为当年全球的13.2%,其中,石油需求将继续攀升,2020年很可能达到4.3亿吨的规模。

但是,从人均能源消费来看,中国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水平。2001年中国的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为895.84千克石油当量,而美国为7996.04千克石油当量,是中国的8.9倍,日本为4099.03,是中国的4.6倍,此外,德国为中国的4.8倍,英国为中国的4.4倍,新西兰为中国的5.3倍。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GDP增长速度超过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的增长速度,但是,在1997年以前,能源消费的增长高于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而在1997年以后,能源生产的增长反过来高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到了2001年之后,能源生产与消费几乎以相同的速度大幅增长,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因此,要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广泛开展节约能源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同时,拓展能源供应渠道,加快绿色能源的开发,缓解和改变能源供求的紧张关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工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建立节能型企业,推行清洁生产,使用绿色能源。

二、建筑业总量与结构变化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一直快速、稳定增长。建筑业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2003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4.8%,建筑业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建筑业是中国80年代实行改革政策后最早开放并引入竞争机制的行业之一,从1984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工程建设领域实行招标投标制度,改变了过去由政府行政分配任务的做法。加入WTO后,随着中国建筑业的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境外建筑资本进入中国建筑市场。

1.建筑业总产值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建筑业发展比较平稳,90年代以后发展较为迅猛。1980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86.9亿元,2002年中国建筑业的总产值为18527.18亿元,增加值为4698.30亿元,建筑总产值增加了近64倍。2004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745.38亿元,增加值为95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14.5%。2004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9.2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6%。

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的建筑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几个省市,如2004年建筑业总产值,浙江省最高,为3966.77亿元;其次,江苏为3370.57亿元;然后是,山东1902.11亿元,广东1749.56亿元,上海1738亿元,北京1464.54亿元。这六个省市的建筑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一半(51.1%)。

2.建筑业的增长波动

1980—2004年,建筑业增长速度波动比较大,1989年建筑业为负增长(-2%),但在1989年之后,在南方房地产开发热的推动下,建筑业快速增长,1993年达到了历史高峰(61.5%),1994年中央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建筑业增速逐年下降,90年代后期趋于平稳,最近几年增速又有所提高。

建筑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城市化的加快和人口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中国13亿人口中的70%左右仍在农村居住和工作;但是,GDP的70%以上是城市创造的。城市的经济吸引力使得大量人口离开农村,流向城市。据有关部门预测,从现在起到2010年(那时,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将超过40%),平均每年将有800万农村居民迁往城市。由于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变,对各种建筑业产出尤其是新住宅的需求还将不断增长。

由于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除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波动比较大以外,70年代之后,总体来看,这一比重是逐年增加的,尤其是90年代前期增长非常迅速,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平稳,2004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

第四节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中国工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工业发展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几个问题是: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吗?如何发展新兴和先进制造业?以及怎样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下面就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吗?

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吗?对此,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中国威胁论”,即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和产品价格低廉,中国制成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并且中国的制造业不断涌向世界将打击西方的制造业,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出口和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另一种观点是“中国崩溃论”,即中国非但不能成为世界工厂,而且其经济正在走向崩溃。这种观点认为,中国以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与巨大的能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步入死胡同。同时,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国面临着很多阻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如国企改革困难、环境污染、金融体制僵化等。

中国现在是不是世界工厂呢?或者未来能不能成为世界工厂呢?这方面争论可能还会持续下去。但是,让我们来看一看,世界工厂的定义和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并对照一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可能会有一个更清晰的判断。

一般认为,世界工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其制造业产品主要是为世界各国生产的,其制造规模和制造能力足以影响全球的产量和价格;其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市场重要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因此,能够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或地区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1)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必须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出口比重足以影响全球的产量和价格;(3)必须是产品的出口基地,生产和消费都以对外为主。

通常认为,到目前为止,世界工业发展史上只出现过三个“世界工厂”,即英国、美国和日本。但也有人认为,只有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能够被称为“世界工厂”,后来的美国、日本,人们并不能称之为“世界工厂”,而是称之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

自改革开放以后,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1985年为3989.25亿元,而2002年为23955.21亿元,增加了5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2002年为35.39%,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比例为20%左右,比如,美国2001年为15.2%,德国2002年为22.8%。虽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要高,但在总量上,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并且人均水平相差更大。以1995年不变价格亿美元算,200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4572.47亿美元,日本2001年为12809.79亿美元,美国2001年为14953亿美元;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分别相当于日本的35.7%和美国的30.6%。

尽管如此,中国在制造业领域依然具备鲜明的比较优势,如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国内具有广阔的市场;社会与政治相对稳定;等。仅仅从1980—1997年的17年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从1.4%上升至5.9%,但与北美(27%)和日本(15.8%)比,中国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制造业的劣势主要在于:第一,企业规模偏小,整体实力较弱;第二,技术水平低下,高新技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第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多集中在纺织、轻工类行业及部分新兴制造业,如家用电器,而其他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第四,从产业总体上看,我国信息技术仍处于低端,主要核心技术和高精尖技术如数据库、芯片、操作系统等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出口产品档次低、批量小,进口产品多为附加值高的产品。

综上所述,中国现在不是世界工厂,离成为世界工厂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可能成为世界加工中心,也可能成为世界的工业强国;中国制造业应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同时提高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含量,积极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和新型制造业。

新兴的制造业包含两种:一种是附加值比较高的行业,比如制药、化妆品、珠宝或者高档成衣等;另一种是高科技的工业,比如生物科技、光纤产品、数码产品等。这些行业通过研发、设计和品质控制使得产品的附加值要比传统制造业高出许多。先进制造业就是以核心企业、核心区块为先导,形成若干块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区,具有本行业先进的或相对领先的技术水平,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能够带动同行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制造业。被称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是那些产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强,能够引领该产业发展的一些产业集群区。为此,中国应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以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大力提高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水平;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努力发展新兴制造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从“一五”开始,国家就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投资,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工业投资的重点地区,投资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成为中国的“工业摇篮”;以辽宁为例,“一五”期间国家对辽宁工业建设投资46.4亿元,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8.5%;以能源、原材料能和大型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为中国建设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东北三省的经济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以辽宁与广东为例,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的GDP是广东的2倍,而目前广东是辽宁的2倍多;1980年黑龙江的GDP与东部6省市的平均值相当,现在仅为东部6省市平均值的50%左右,人均GDP仅为上海的四分之一。198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为6.9%、2.7%和3.2%,到2000年已分别下降为4.8%、1.9%和1.8%。

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主要原因在于:(1)改革开放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产业创新能力弱,有了问题还是找市长多而找市场少。(2)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指令过多。东北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总指数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2000年辽宁省在内地31个省份中排名第10位,吉林省第18位,黑龙江省第21位;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市场化指数方面,辽宁排在第15位,吉林第20位,黑龙江省第27位。(3)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国有企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国有企业数量多,国有经济比重高,涉及领域过广,国有企业改革缓慢。到2001年底,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国有经济比重依然为78.2%、86.2%与87.2%,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21.3与22.3个百分点。据2002年初步统计,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最高的黑龙江为89.3%,最低的辽宁为62.7%,均远高于全国52.8%的平均水平。(4)技术装备老化,制造业发展能力较弱。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的设备老化、技术陈旧,长期以来未得到系统改造。

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3年8月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实地考察东北大型国有企业状况后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是要使其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的一个基地。为此,国家正式启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批100个项目总投资610亿元,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国家开发银行2004年在辽宁省投放贷款一百亿元,主要用于支持辽宁省交通、电力、能源、水利、采煤沉陷区治理、“三农”、中小企业试点等重点领域;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解决大型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和不良资产核销问题;对国家重大项目的摆布和重要成套装备的采购上,适当向东北地区倾斜。

思考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中国会成为世界工厂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主要参考文献

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

周叔莲,郭克莎.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2003).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吕政.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武力,温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经济研究,2006(9)

同类推荐
  • 狐狸梦

    狐狸梦

    本书虽然是以童话风格所写,但是所阐述的都是经济学关键性的原理,和当代前沿的经济学争论热点问题。这是一个人情脉脉与人欲难填并存的世界,亦是现实社会的翻版。在这个隐喻的动物王国里,作者表达了极其深刻的理性洞察和永不泯灭的童心。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本书系统地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清晰地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线索;第二部分,全面论述了构成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基本框架的五大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发展;第三部分,系统分析了提高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和处理好对内经济关系的一系列问题。
  • 生活中要懂点经济学

    生活中要懂点经济学

    经济规律就像一把无形的手,它总是在默默地指挥着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变化,我们可以不是什么经济学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懂点经济学,否则我们就可能会被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所混淆视听,难以发现隐藏在经济现象下的经济原理和真实情况。《生活中要懂点经济学》主要从生活中的消费陷阱、经济学智慧和经济学揭秘三大方面来介绍经济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 “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主要分为:综合篇、监管篇、经营篇、地方篇、大事记。
  •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面临不计其数的决策与判断,我们都希望能有一种终生受用决策依据和思维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人人都希望懂得一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国的经济崛起,在这之间,经济学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能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梁小民教授以通俗、简介的语言,通过分析一个个经济事件,让我们一本书轻松读懂世界经济局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理性地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热门推荐
  • 都市最强特种兵

    都市最强特种兵

    “热血可洒,军令难违!我们是为和平而来!”维和、反恐,时常游走在危险边缘的杜希,佣兵界最强悍的敌人,各国元首最想要干掉的业内顶级兵王,卸下荣耀,回归家族后,却发现命运似乎也一直在和他作对。被自己家族视为耻辱,父母在家族抬不起头来、妹妹因为他交不到男朋友,未曾见过面的未婚妻一家,迫不及待跑来退婚,于是他怒了,他决定和这个世界谈谈,王者回归,携风云之势,一路啪啪啪拍打敌人的脸。
  • 时代篮球

    时代篮球

    一个对于篮球极具天赋的高中生,一个二,三号位摇摆的高中生,一步一步,勇攀高峰!创造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奇迹是努力的另外一个名字!你所喜爱的篮球,时代篮球!!!
  • 莫言,天下

    莫言,天下

    她因为一场意外,穿越到了乱世三国。而她又该如何面对这个陌生的时空?冥冥之中,定有此劫?……她的生活,彻底被打乱。母亲的离去,父亲的不相认,以及他的无情。命运作弄,何去何从?……本已心死如灰的她,在这乱世,竟又有了那么点希望。这穿越千年,轰轰烈烈的爱情,是否美满?秋水伊人,在水一方。……首次尝试穿越文、文笔不好、还请大家多多原谅哦~此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有些地方,会与历史有出入,请见谅,谢谢。
  • 我主规则

    我主规则

    汤丽河,什刹海,肃穆无边;西湖岸,浦东地,阔别十年终须还。十年几家兴亡,日出日落待归时,破军三千。当杜月涛带着父辈的耻辱与仇恨踏上华夏的土地时,这一座座充斥着规则交锋的钢铁森林注定不再宁静。“任它八风来袭,我自心如磐石,志若朝阳。待时日,定要踏青川,侧长峰,掌规则,谈笑间俯看众生。”——杜月涛
  • 霸道仙途

    霸道仙途

    【起点第四编辑组签约作品】【『许进不许出』的天界,我却奇怪的出来了,重新回到凡间,该何去何从?】凭借天生异能,再加上那一堆被神仙们丢弃了的、没有半点作用的垃圾,杨诚要如何在凡间修真界中闯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霸道仙途』?远古大神伏羲氏的女儿『洛神』;身负寻宝异能的上古奇兽『宝兽』;具有毁天灭地、诛神杀佛、三界辟易的布阵奇宝『十方俱灭』;还有那已经被炼化入体的无上至宝『破虚』......这世道,拳头才是硬道理!天界那些无所事事的神仙;远古那些隐居避世的散仙;凡间那些各怀鬼胎的修真门派;还有那些贪得无厌又不择手段的修真者们,大家用实力说话吧!这世道,自不量力是在找死!神秘的西方邪灵;嗜血的狼族;残暴的妖族;诡异的鬼族,还有那自命高贵却又脆弱到极点的血族们,别再怪我心狠手辣了!【请各位看书的新老朋友多多投票支持,谢谢!】
  • 上班族要懂心理学

    上班族要懂心理学

    对于很多人来说,为工作奔忙是他们感到最劳心劳力、心力交瘁的事情。没有工作发愁,有了工作还发愁,如何和同事相处,如何面对领导,如何搞定客户,如何化解工作的沉重压力,如何把家庭和事业并重……现实中的种种难堪的状况,告诉我们上班族的日子并不好过。而学会应用心理学技巧来化解各种职场问题,融通各方关系,则能够在心理学的护航下,让自己变成快乐的职场人,成功的上班族。
  • 一剑至尊

    一剑至尊

    雷霆塔倒,西湖水干。柳毅传书,水漫金山。当白素贞变成无双大蛇,当聂小倩成为兰若鬼仙,当李秋水和东方不败同出江湖,当秦淮八艳成为绝世高手。神话、传奇、武侠、仙侠种种变化,同出一个世界,又会演绎出怎么样的风采?
  • 星河游子

    星河游子

    璀璨的星空,无尽的星河,奇幻的种族,为了自己心爱的家人的幸福,为了尽情驰骋在辽阔的充满未知和神秘的星海之中,他不断地修炼,不断地跨越常人难以想像的天堑,战胜了那些或是神或是妖的生命,在无垠的星空之中谱写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 穿越萌妃

    穿越萌妃

    在一次无节操的穿越中,她莫名成了穿越的炮灰!那么,就看她如何玩转古代!
  • 北宋大郎

    北宋大郎

    穿越成谁不好,偏偏是五短人士。矮脚老虎王英也行啊,好歹还有个好老婆,可是却成了世界知名的绿帽王,小胖子看着这副身躯,只能无语凝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