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5300000012

第12章 徐迟的美国散文翻译与梭罗(1)

徐迟(1914-1997),中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和翻译家。浙江湖州人。1933年开始文学生涯,在《现代》《新诗》等刊物上发表诗作和译文。1934年肄业于东吴大学。期间攻读外国文学,中途又借读燕京,还上了教会学校。他西装革履,一派洋气,年少气盛。他后曾受业于冰心。几乎同一时间,他迷上了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和绘画,编译不少这方面的书籍。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桂林、重庆等地从事文学活动,曾参加“街头诗运动”,宣告与现代派告别。20世纪70年代末连续发表小说、诗歌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主要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知识分子的生活,文笔富有诗情理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复兴和发展。徐迟的作品不但有诗的语言和节奏,还有诗的想象和意境,文字优美,感情奔放。既富有哲理思考,又充满浓郁诗情。在报告文学领域独树一帜。2008年是被誉为“科学春天”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30周年。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出单行本时写的后记中写到,如果没有在钴塔上迎接粉碎“四人帮”以后头一年的第一轮日出,如果没有在那放眼江汉平原的勃勃生机,这之后就很难产生创作《哥德巴赫猜想》的激情。它是第一次对一个有争议的科学工作者作了深情讴歌,在当时颇有“离经叛道”之做法,陈景润也因此成为新时期文学任务画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人物。徐迟亦因此形成自己文学创作独特的方法:人物表现的个性化,艺术构思的独特化,语言表达的激情化。徐迟先生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最强音》《诗歌朗诵手册》《战争,和平,进步》《共和国的歌》等,报告文学《结晶》,散文《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以及《徐迟散文选集》等,译作《托尔斯泰》《巴黎的陷落》《瓦尔登湖》等。在文学活动中徐迟先生常常超越世俗趋附,一次次发出独异的声音。这样,才有30年代初,他对现代派文学的迷恋;40年代在国民党陪都唱出一曲《毛泽东颂》;50年代深入生活,重视社会实践,两赴朝鲜战场;60年代全力以赴报告文学的创作,才会有了新时期,他在我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次领衔主演;才会有《瓦尔登湖》等译作的出色奉献。徐迟先生一生视激情为美,视生命的蓬勃燃烧为美的至高境界,才有后来《美文集》的出版。当我们今天来回顾徐迟先生的人生历程,学习和研究他的翻译作品一定具有时代的意义。徐迟近乎60年的翻译生涯里,留下了不少值得一叙的译作。他是我国最早翻译赛珍珠、林赛作品的译者【1】,亦是最早引进美国现代意象派诗歌概念与翻译其诗作的译者之一。由此,本章节从徐迟先生的译学道路看他的人生和翻译艺术与思想。

第一节 诗人气质:孤独芬芳的人生及译事活动

徐迟先生的文学翻译生涯始于他的文学创作的之后两年。1935年5月,他的处女作小说《开演以前》发表在燕京大学出版社的《燕大月刊》上。1936年,徐迟翻译的美国诗人维切尔·林赛(Vachel Lindsay)的一首长诗《圣达飞的旅程》(The Santa Fe Trail),发表在上海《现代》(施蛰存主编)第4卷第2期上(1933年12月出版)。到了80年代,徐迟赴美国访问,来到了林赛的故乡—伊利诺伊州,询问当地人有关林赛诗人事情,徐迟总是忘不了诗人,一直十分喜欢这首诗歌《圣达飞的旅程》。这首长歌描绘的是美国工业化时代之来临——来到了从堪萨斯州开往新墨西哥州去大圣达飞旅程上的光景。昔日的西部开发者们的大篷车和马队,如今已被轰鸣的马达机器所代替,田园风光正在逐渐地让位给工商业大城市。对自然的仰慕正是徐迟内心感到喜悦的事情,也符合诗人的气质。由《圣达飞的旅程》开始,徐迟走上了他作为翻译家的旅程。他的译介道路所显现的早慧特点无不与他出身在一个教育实业家庭,幼年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和外语训练有关。

1936年下半年,徐迟离开美丽的家乡小镇南浔到了上海。他在中央财政部公债司的债券核销处获得了工作。从那时起,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文学事业中的第一个时期的第一个高潮”已经到来。他开始翻译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的小说《永别了战争》(Farewell to Arms,1929)。其时海明威在国外已经家喻户晓,国内人还知之甚少。徐迟可谓中国翻译海明威这部小说的第一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多少有点儿爆个冷门的意思”。他还说,在译过这部小说之后,“我自己的文风也受到启发,我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来传达最多的感情”。1936年秋天徐迟完成了译稿,但是没有能见到自己的《永别了战争》的译文出版,却看到了启明书店出版的另外一个译本《告别了武器》,署名另有其人。就这样,《永别了战争》也和徐迟告别了。这是一件让徐迟先生一回想起来又气愤又颇为惋惜的事情。他的译作算是“明珠投暗”了。

1938年5月,青年诗人徐迟从上海流亡来到香港。在香港的三年里,他住在“月夜有小鹿闯来游玩的‘林泉居’”,期间萌生了翻译雪莱诗歌的愿望。他凭借一本《十九世纪英国诗选》,选择雪莱的抒情诗多首。1943年春天,在徐迟来到重庆的一年后,他把连同香港时译的诗歌共17首在桂林雅典书屋的出版社出版。译诗中刚好有一首《明天》,译诗集就以《明天》为书名。也许徐迟以《明天》命其译诗集书名的原因有二,一是以此反映作者身处国家内忧外患之时追求明天的执著,二是这本诗集孕育在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之中。诗人雪莱一刻不停地寻觅可爱的明天,憧憬未来。

重庆期间,为译好《伊利亚特》,他请在印度留学的金克木帮忙,买到了希腊文的《新约圣经初级课本》。他还找到了精通希腊文、翻译过《读希腊史》的缪灵珠教授,拜后者为师,学习希腊文。该书由重庆美学出版社1943年7月出版。这本小书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本和唯一一本用诗体翻译的荷马史诗的译本。徐迟本想等他学希腊文时的老师缪灵珠教授用诗体翻译的《依利阿德》的出版,但是始终未能等到出版。用他自己的话说,“一译上手,味道是太好了,就像尝到了禁果一样,再也丢不下了”。1947年6月,上海群益出版社再版《依利阿德选译》时,徐迟珍藏了一册,最终在他访问希腊时,赠送给雅典的国家图书馆,以此表达对希腊的热爱。徐迟所译1.6万行诗从头到尾整整齐齐,颇有一种庄重肃穆的“建筑美”。这样的译法应了歌德的那句话语:只有在限制中才能显示出自由的身手。因为译者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如果当年徐迟能译完全诗,那该是一位已近耄耋之年的中国诗人最后抛给这个世界的一个金苹果。1996年12月12日,徐迟就像追日夸父,又如化蝶的周庄,在冥冥中到达了虚静的天街,在那儿做形而上的思索去了??译史诗期间,值得一提的是徐迟利用莱辛的《拉奥孔》中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两万多字的注释,同时还参考柳无忌教授借给他的一本穆莱著的《史诗之兴起》,阐述了一些关于史诗的看法。

虽然如此,徐迟先生本人在《雪莱欣赏》长文中说道:“我不是一个翻译雪莱的合适人。”在他自己晚年回忆那一段情景仍然说:“其实我之翻译《依利阿德》和雪莱,在当时都是不够格的,如此不自量力,只能贻笑大方了。”【2】这些话语自然都是自谦之辞。其实中国对雪莱诗歌的翻译恐怕首推徐迟。因为徐迟在翻译《依利阿德》和雪莱抒情诗歌之前,就已经有译诗方面相当成熟的经验。“即使将徐迟的译本《明天》摆在今日的译林,与查梁铮、杨熙龄、江枫等众多名家的雪莱诗的译品相较,徐迟的译品仍然是光彩熠熠的奇葩。”【3】

此后冯亦代在重庆创办美学出版社期间为徐迟出版过两本译著,其中一本是1944年出版的《托尔斯泰散文集》,1992年4月这本书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了第三版,改名为《酒色与生命》。徐迟说:“这样一本劝人戒烟、戒色、戒馋的怪书,想不到到了近年,它又有点用处了。”戈宝权先生对徐迟译著做了颇有意义的轶话。文中说道:“本书的译者徐迟同志是热爱托尔斯泰的作品的,记得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译过一本《托尔斯泰散文集》。这本书可能早被人遗忘了,但想不到1980年12月,我在重庆访问革命烈士陵墓、白公馆和渣滓洞时,竟然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展览馆的一个橱窗里看到这本用土纸印的书。”令人可喜的是这本书竟然成了当时监狱中烈士学习的资料。戈宝权先生为让徐迟完成《托尔斯泰一生》的翻译出版,将自己珍藏的“牛津古典丛书”版的《托尔斯泰一生》借给徐迟。

此后的三年里徐迟除了在家乡参与“教育实验”外,还完成了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作于巴黎,在18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徐迟当时在《译者跋语》里写到:“这一部书,译的时候我最愉快,往往从早晨到晚上,一边译,一边浑身紧张而激动。人物的命运这样感动了我,过去我的译书的经验中都未曾有过这样的现象。我敢于邀请读者,读这动人的小说!我敢于热情地说,没有人会失望。”译者的兴奋与激动,可以从仅用50天左右时间完成40万字作品得以见证。1948年,上海图书杂志联合为“生意眼”考虑,出版时的书名为《帕尔玛宫闱秘史》。正如原作者司汤达在作品末尾所言“献给少数幸福的人”(To The Happy Few),可以说读过徐迟翻译的《巴马修道院》的读者就成了司汤达所谓的“少数幸福的人”,因为此书后来绝版了。

徐迟的翻译工作主要集中在他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即30年代到50年代。20世纪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诗歌思想形成、作品创作、理论探索蓬勃发展的时期。30年代中期的徐迟是典型的纯诗追求者。1938年,他通过编辑《纯文艺》旬刊,在战争环境中作了一次集中深入的纯诗探求。40年代徐迟皈依大众化诗学,但不时流露对大众化诗学的质疑,流露出无法掩饰、时淡时浓的纯诗情怀,在对韩北屏、卞之琳等诗人的评论中,更将两种诗学交错杂糅起来。1947年,徐迟开始驱除纯诗,而其诗学思考也难以再拓展。在现代诗学史上,徐迟的诗学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极有存在价值的。

徐迟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他和现代派有不解之缘。他是20世纪30年代从现代派引入西方意象派理论并对意象内涵作了较为准确理解的学者。徐迟认为意象是一种物,但它体现了诗人的“选择”和“精神”、“灵魂”与“生命”,但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倾向于意象的客观性。【4】徐迟对意象派的理论以及意象的审美特征作了三方面的特征概括:一是它的客体性,二是它的立体性,三是它的选择性。【5】徐迟创作道路“霁色阴霾交互现”,其性格中的悖论,使他爱上了梭罗的创作心境与《瓦尔登湖》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意境和意象。

基于徐迟这样的人生哲学与理论背景,他走上了翻译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Walden;or,Life in the Woods,1854)之路,也是情理之中的。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看出译者徐迟与作者卢梭达到了“性”的相似。首先,徐迟先生是一位彻底的理想主义者,抑或是我们时代最具浪漫气质的作家。他成功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时代的大门,一生以追求至美为最高目标,崇尚创造和激情。这种情怀使徐迟的才思如黄河般奔腾不息,他的诗作一次次地实现了自身超越,创造出美的极致。

其次,前面提到过徐迟先生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厌恶之情和渴望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就是徐迟崇尚自然的表现之一。对于一个诗人,纵然车轮滚滚的都市能够滋生才情横溢,“自然”往往是写作灵感的最佳来源。一个作家能从骨子里崇尚自然,并把这种“爱”“迁徙”到作品中,无疑是把整个“自然”呈现给了广大读者,这种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徐迟崇尚自然或许需要一番研究,梭罗对自然的“爱”只要是对其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不“爱”自然,梭罗何以跑到丛林中去过远离人间喧嚣的世外桃源生活,不“爱”自然,《瓦尔登湖》何以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都是对它最原始的赞美和青睐,不“爱”自然,超验主义又何以成为梭罗的标签。在他看来,穿堂而过的风声恰恰是大地音乐的天国乐章,是未被打断的创世纪诗篇。他与鸟为邻,但并非像其他人一样把鸟关在笼子里,相反的,他将“关自己的笼子”放到离鸟更近的地方??他以“自然诗人”的敏感细腻,改变了通常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将大自然放到了重要的地位。

再次,所谓“文如其人”,徐迟的诗最多的是挣脱束缚的野性自由,诗性空间里弥漫着强烈的现代风与十足的“洋味儿”。纵观徐迟的诗作,不难发现他在诗歌语言选择方面的恣肆和汪洋,有些诗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奇巧灵动,光一些词汇、顺序的排列就可以让人琢磨半天。语言上的“玩弄”带来的往往是背后更深层面的思考,那就是徐迟诗歌给人带来的无比宽阔的想象空间,不羁的跃动带来的往往是亦真亦幻的情调,虚实的交错更是平添诗作的妩媚,读徐迟的作品是一种享受,任你在“人间仙境”中徜徉驰骋。徐迟的“追求自由”更多的通过诗作把他的思想传达出来,而梭罗的“追求自由”除了《瓦尔登湖》所读到的狂放不羁和亦真亦幻,更多的是通过实际行动来传达:出生在商业之家却向往哲学家和哲学;宁可选择回家教书也不愿意出去闯天下;拒绝服从自己认为是不正当的法律;跑到湖边独处也不要和功利世俗的现代人居住在一起??骨子里的叛逆让梭罗与自由结下了不解之缘。

纵观徐迟30年代的诗作我们不难看出:青春的伤感、爱情的苦闷、多愁善感、沉迷恋情成为他那时人生的主旋律。徐迟是个感情丰富的作家,除了在作品中对美的领悟与渴求外,生活中亦是对美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庄生晓梦迷蝴蝶”,年少轻狂,又有大笔青春撑腰,徐迟的感情生活是热烈奔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当热烈奔放遭遇挫折时,伤感、苦闷往往会成倍的涌来,青春的苦楚刹那间变得如此清晰。于是,哀怨、叹息,诗歌成了发泄的良药,注情于诗,诗变活了,当然也多了份青春的惆怅。再观梭罗,爱情被残忍的拒之门外,亲情被无情的夺走,友情也渐行渐远,梭罗剩下的只有一个人叹息及随之而来的病楚。当然,千次的倒下并不要紧,关键的还是第1001次的爬起。被青春撞击后再一次站起来的梭罗褪去了原本的少年不羁,多了份成稳。其后的创作也处处留下了青春的迷惘的影子:“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头猎犬(约翰),一匹栗色马(拉尔夫),和一只斑鸠(艾伦),至今我还在追寻他们。”(《瓦尔登湖》第一章《经济篇》p.19)

浪漫气息、崇尚自然、追求自由是经历伤感青春的徐迟和梭罗“性”相近的最好体现。然而,原作品与译者“性”的相近(即译者思想观念与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讯息要相近,作品语言风格与译者写作风格相近,原作最好包含在译者兴趣范围以内)是徐迟所译《瓦尔登湖》成功的另一主要原因。

徐迟先生把Walden译成湖,这之后也没有人提出异议。他在1984年去美国旅行时也写到:“这一带的山林湖泊之群都是很幽静美丽的,就是这一和瓦尔登湖因文豪曾经居住便照映了他的人格,并有文章作了描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游客如没有这一点点文学知识,是怎样也感受不到那种精细的味道的。梭罗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思索表达了他的人生追求:反对重商主义,简化物质生活;追求精神充实,不断地成为新人,建立精神大厦;达成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做一只唤醒沉睡中人们的雄鸡。梭罗之所以要离群索居,是要证明人类完全可以通过最为简朴的生活方式来生存,唯有如此,才能感悟生活的真谛。梭罗的思想被称为现代环保等运动的精神之源。这种精神追求恰恰与徐迟的现代派思想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徐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诗人,他最看不惯不能与时俱进的作家。他说:“在我们这里,很少人仍然欣赏古琴、花鸟、古诗、昆曲之类,迷恋于过去,是过去派。另一些还不能区别那严重污染环境的近现代与高度发展的四维空间的现代化的差别,他们其实还是近代派,都不是现代派。”【6】徐迟的故乡嘉兴南浔的文园内有“三馆一廊一阁”中的“徐迟纪念馆”,重游故地,瞻仰老人故居一定会让游人思绪万千。徐迟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集)诗、散文和特写。其一生还翻译了十多部(集)诗、剧本、散文和小说。如下为其译事活动。

徐迟译事活动:

1933年,在12月号《现代》发表译诗《圣达飞之旅程》。

1943年2月,在桂林雅典书屋出版雪莱诗歌选译《明天》。7月,在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荷马史诗《依利阿德选译》。任郭沫若主编的《中原》季刊执行编辑。

1944年1月,在重庆国讯书店出版译作《托尔斯泰传》(第一部:青年时期)。7月,在美学出版社出版《托尔斯泰散文集》(第一册)。11月,出版散文、翻译合集《美文集》,重庆美学出版社,还有《第七名逃犯》(长篇小说)德国安娜,赛格尔斯著,桂林学艺出版社。

1945年,翻译《巴黎的陷落》《解放是荣耀的》《我轰炸东京》等。9月,与马思聪一起受到毛泽东接见,并获得“诗言志”的题词。11月,发表小说《狂欢之夜》。

1947年,《巴黎!巴黎》(长篇小说)苏联爱伦堡著,与衰水拍合泽,上海国讯书店。

1947年,《巴黎的陷落》(长篇小说)苏联爱伦堡著,与衰水拍合译,群益。

1947年,翻译司汤达小说《巴马修道院》。

1948年,《帕尔玛宫闱秘史》(长篇小说)法国司汤达著,上海图书杂志联合发行所。

1949年3月,在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译作《华尔腾》(后改译名《瓦尔登湖》)。4月,创作诗歌《江南》。与南浔同仁维持地方治安,促成小镇和平解放,并率学生出镇迎接解放军。8月,到北平,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编辑。

1982年8月,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修订本《瓦尔登湖》。

1983年4月,在北京出版社出版《托尔斯泰传》(全译本)。

1992年4月,访问希腊雅典,回国后开始重新翻译荷马史诗《依利亚特》。

同类推荐
  • 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

    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孙颖瑞编写的这本《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讨论了元的文化和元代文人,关汉卿的社会剧、爱情剧、历史剧,以及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 不见黄河心不死:黄河传说故事

    不见黄河心不死:黄河传说故事

    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著的《不见黄河心不死——黄河传说故事》为山海经故事丛书中的一册,为我社早期山海经丛书的再版本。内容均以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为主,且各册都有一个核心的人物或主题,内容丰富,风格活泼,保留了很多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俗风情与历史面貌。《不见黄河心不死——黄河传说故事》内容围绕黄河主题,将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进行合理。
  • 2009年中国故事精选

    2009年中国故事精选

    本书精选集结2009年度最有代表性的故事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聊斋五十狐

    聊斋五十狐

    该书所解读的五十个聊斋女性,不仅仅是女狐,还有花妖女鬼,但是她们身上都有一种用一个“狐性”可以概括的特质。所以“聊斋五十狐”中的“狐”是一个泛指,即那些带有“狐性”的妖娆媚惑、独立自主、来去自由并敢爱敢恨的女子。
热门推荐
  • 千语之缘

    千语之缘

    自编朝代小说,所以有些地方和现代差不多,请见谅
  • 塔与城之间

    塔与城之间

    少年,由妖化成。虽然强大,但却被一和尚追赶。和尚,镇压宝塔的,因上述之妖逃脱宝塔,所以入世追赶。且看这一妖一和尚的故事。
  • 神棍天降:妖妻来袭

    神棍天降:妖妻来袭

    她,是享誉全球,从无败绩的国际大盗,灵邪动人,神鬼莫测。他,是幼年失去双亲,独自一人建立一方巨擘的少年尊王。冷漠出尘,风华无双。一朝穿越,国际大盗变成家族耻辱,天才神棍重生为废柴痴儿。她成了父亲不疼,母亲不爱的家族弃子。养母恶毒,姐妹狠辣。她明明有倾城容貌却被传丑如夜叉。明明有绝世天赋却被养母下药尽毁。灵魂附体,天眼再现。且看女主如何以一双逆天之眼报仇灭敌,风云天下!
  • 穿骨韵

    穿骨韵

    两次重生身怀异能的她,最终却会为了他灰飞烟灭?
  • 你是我最美好的幸运

    你是我最美好的幸运

    再相遇时要牵手相伴一生,他对她的告白:“Whyareyousogoodtome?(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BecauseIloveyou!(因为我爱你!)”“我要听意大利语你的回答!”“Perchétiamo(因为我爱你)”自从那一年后每次做梦,她都会梦见一个背对着她的男孩,想上前去看他的脸,却怎么也看不到,每次只能对自己说只是梦。终于,因为和他的‘再次’相遇,渐渐知道了梦中的那个男孩。“我一直以为我可能再见不到你了,但是很幸运,老天还是让我们再次相遇了!”只能这么说,她是有多么的幸运,这辈子能遇到他。有他,无悔!
  • 大清捕蛇人

    大清捕蛇人

    杨得草,东北大兴安岭小山旮旯里出来的捕蛇人,却阴差阳错进衙门当了差,步步高升了。~~~~~~~~~~~~~~~~~~~~~~~~~~~~~~~~~~~~~~~~~~~~~~~~~~~~~~~巴山蜀水繁锦地,二十三年亦独身。怀旧空写大清赋,起点写出捕蛇人。点击侧畔票飘过,章节后头闹新春。今日听吾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本书已成历史,流水账式的文是对读者的不负责,深感愧疚!新书发布,好奇者、想骂人者、不屑者、姑且一试者可以去看看武王新书《扁鹊后人秦三思的现代生活》。书号:1337057
  • 傀儡妃殇

    傀儡妃殇

    被同门师妹陷害,被摄走魂魄,塞入王妃体内,一夕之间,天堂地狱?谁有她悲催?被制成傀儡,被虐待生不如死!却无法反抗?那王爷绝对绝对是个变态,还是变态中的极品!军妓?犒赏三军的奖励品?生亦何欢?死又何惧?
  • 我们是彼此的过客

    我们是彼此的过客

    巧玥是天柒中学高一的一名学生。偶然之中,她注意到了高二的一个很帅的学长——不良少年宁柒然,对于他,巧玥满是好奇,因为表妹柴琪格的关系,宁柒然也慢慢走进了他的生活。当一场游戏早被看破,巧玥是若无其事装下去,还是毅然离开?“你和我,都是对方生命中的过客。而我们的相遇,早就有了这个结局。”
  • 洁心何许

    洁心何许

    面对流言蜚语除了难堪,许洁连争辩的勇气也没有。暗恋着哥哥的丑闻就像故技重施的下贱,被她小心翼翼的隐藏。所有人都看出来了,只有她自己在跳梁。
  • 萧十三郎

    萧十三郎

    刀锋耀眼。卷卷尘沙。总是凄凉、肃穆。那个多情、薄命的男人,那个出刀极少的人,那个与许许多多的人在江湖演绎许许多多故事的人,是萧十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