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6300000060

第60章 落日余晖中的清朝(下) (1)

第七、清代的学术

清代学术的中坚,便是所谓汉学。这一派学术,以经学为中心。专搜辑阐发汉人之说,和宋以来人的说法相对待,所以得汉学之称。

汉学家的考据,亦可以说是导源于宋学中之一派的。而其兴起之初,亦并不反对宋学。只是反对宋学末流空疏浅陋之弊罢了。所以其初期的经说,对于汉宋,还是择善而从的。而且有一部分工作,可以说是继续宋人的遗绪。但是到后来,其趋向渐渐变了。其工作,专注重于考据。考据的第一个条件是真实。而中国人向来是崇古的。要讲究古,则汉人的时代,当然较诸宋人去孔子为近。所以第二期的趋势,遂成为专区别汉、宋,而不复以己意评论其短长。到此,才可称为纯正的汉学。所以也有对于这一期,而称前一期为汉宋兼采派的。

第一期的人物,如阎若璩、胡渭等,读书都极博,考证都极精。在这一点,可以说是继承明末诸儒的遗绪的。但是经世致用的精神,却渐渐的缺乏了。第二期为清代学术的中坚。其中人物甚多,近人把他分为皖、吴二派。皖派的开山,是江永,继之以戴震。其后继承这一派学风的,有段玉裁、王念孙、引之父子和末期的俞樾等。此派最精于小学,而于名物制度等,搜考亦极博。所以最长于训释。古义久经湮晦,经其疏解,而灿然复明的很多。吴派的开山,是惠周惕、惠士奇、惠栋,父子祖孙,三世相继。其后继承这一派学风的,有余萧客、王鸣盛、钱大昕、陈寿祺、乔枞父子等。这派的特长,尤在于辑佚。古说已经亡佚,经其搜辑而大略可见的不少。

汉学家的大本营在经。但因此而旁及子、史,亦都以考证的方法行之。经其校勘、训释、搜辑、考证,而发明之处也不少。其治学方法,专重证据。所研究的范围颇狭,而其研究的工夫甚深。其人大都为学问而学问。不搀以应用的,亦颇有科学的精神。

但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汉学的本身,也渐渐的起了变化。这种变化,其初也可以说是起于汉学的本身,但是后来,适与时势相迎合,于是汉学家的纯正态度渐渐地改变。而这一派带有致用色彩的新起的学派,其结果反较从前纯正的汉学为发达。这是怎样一回事呢?原来汉学的精神,在严汉、宋之界。其初只是分别汉、宋而已,到后来,考核的工夫愈深,则对于古人的学派,分别也愈细。汉、宋固然不同,而同一汉人之中,也并非不相违异。其异同最大的,便是今、古文之学。其初但从事于分别汉、宋,于汉人的自相歧异,不甚措意。

到后来,汉、宋的分别工作,大致告成,而汉人的分别问题,便横在眼前了。于是有分别汉人今古文之说,而专替今文说张目的。其开山,当推庄存与,而继之以刘逢禄和宋翔凤,再继之以龚自珍和魏源。更后,更是现代的廖平和康有为了。汉代今文学的宗旨,本是注重经世的。所以清代的今文学家,也带有致用的色彩。其初期的庄、刘已然,稍后的龚、魏,正值海宇沸腾,外侮侵入之际。二人都好作政论,魏源尤其留心于时务。其著述,涉及经世问题的尤多。最后到廖平,分别今古文的方法更精了。至康有为,则利用经说,自抒新解,把春秋三世之义,推而广之。而又创托古改制之说,替思想界起一个大革命。

清学中还有一派,是反对宋学的空谈,而注意于实务的。其大师便是颜元。他主张仿效古人的六艺,留心于礼、乐、兵、刑诸实务。也很有少数人佩服他。但是中国的学者,习惯在书本上做工夫久了,而学术进步,学理上的探讨和事务的执行,其势也不得不分而为二。所以此派学问,传播不甚广大。

还有一派,以调和汉、宋为目的,兼想调和汉、宋二学和文士的争执的,那便是方苞创其前,姚鼐继其后的桐城派。当时汉、宋二学,互相菲薄。汉学家说宋学家空疏武断,还不能明白圣人的书,何能懂得圣人的道理?宋学家又说汉学家专留意于末节,而忘却圣人的道理,未免买椟还珠。至于文学,则宋学家带有严肃的宗教精神,固然要以事华采为戒;便是汉学家,也多自矜以朴学,而笑文学家为华而不实的——固然,懂得文学的人,汉、宋学家中都有,然而论汉、宋学的精神,则实在如此。其实三者各有其立场,哪里可以偏废呢?所以桐城派所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缺一之说,实在是大中至正的。但是要兼采三者之长而去其偏,这是谈何容易的事?所以桐城派的宗旨,虽想调和三家,而其在汉、宋二学间的立场,实稍偏于宋学,而其所成就,尤以文学一方面为大。

清朝还有一位学者,很值得介绍的,那便是章学诚。章学诚对于汉、宋学都有批评。其批评,都可以说是切中其得失。而其最大的功绩,尤在史学上。原来中国人在章氏以前不甚知道“史”与“史材”的分别,又不甚明了史学的意义。于是一、其作史,往往照着前人的格式,有的就有,无的就无,倒像填表格一样,很少能自立门类或删除前人无用的门类的。二、则去取之间,很难得当。当历史读,已经是汗牛充栋,读不胜读了,而当作保存史材看,则还是嫌其太少。章氏才发明保存史材和作史,是要分为两事的。储备史材,愈详愈妙,作史则要斟酌一时代的情势,以定去取的,不该死守前人的格式。这真是一个大发明。章氏虽然没有作过史,然其借改良方志的体例,为豫备史材的方法,则是颇有成绩的。

理学在清朝,无甚光彩。但其末造,能建立一番事功的曾国藩却是对于理学,颇有工夫的,和国藩共事的人,如罗泽南等,于理学亦很能实践。他们的成功,于理学可谓很有关系。这可见一派学问,只是其末流之弊,是要不得,至于真能得其精华的,其价值自在。

以上所说,都是清朝学术思想变迁的大概,足以代表一时代重要的思潮的。至于文学,在清朝比之前朝,可说无甚特色。称为古文正宗的桐城派,不过是谨守唐、宋人的义法,无甚创造。其余摹仿汉、魏、唐、宋的骈文的人,也是如此。诗,称为一代正宗的王士祯,是无甚才力的。后来的袁、赵、蒋,虽有才力,而风格不高。中叶后竞尚宋诗,亦不能出江西派杵臼。词,清初的浙派,尚沿元、明人轻佻之习。常州派继起,颇能力追宋人的作风,但是词曲,到清代,也渐成为过去之物。不但词不能歌,就是曲也多数不能协律,至其末年,则耳目的嗜好也渐变,皮黄盛而昆曲衰了。平民文学,倒也颇为发达。用语体以作平话、弹词的很多。在当时,虽然视为小道,却是现在平民文学所以兴起的一个原因。书法,历代本有南北两派。南派所传的为帖,北派所传的为碑。自清初以前,书家都取法于帖。但是屡经翻刻,神气不免走失。所以到清中叶时,而潜心碑版之风大盛。主持此论最力,且于作书之法,阐发得最为详尽的,为包世臣。而一代书家,卓然得风气之先的,则要推邓完白。清代学术思想,都倾向于复古,在书法上亦是如此的。这也可见一种思潮正盛之时,人人受其鼓荡而不自知了。

第八、清代的社会生活

论起清代的社会来,确乎和往古不同。因为它是遭遇着旷古未有的变局的。这旷古未有的变局,实在当十六世纪之初——欧人东略——已开其端。但是中国人,却迟到十八世纪的中叶——五口通商——方才感觉到。自此以前,除少数——如在海口或信教——与西人接近的人外,还是丝毫没有觉得。

清代是以异族入主中国的,而又承晚明之世,处士横议、朋党交争之后,所以对于裁抑绅权、摧挫士气二者,最为注意。在明世,江南一带,有所谓投大户的风气。仕宦之家,僮仆之数,盈千累百。不但扰害小民,即主人亦为其所挟制。到清代,此等风气,可谓革除了。向来各地方,有不齿的贱民,如山、陕的乐籍,绍兴的惰民,徽州的伴档,宁国的世仆,常熟、昭文的丐户,江、浙、福建的棚民,在清世宗时,亦均获除籍。此等自然是好事。然而满、汉之间,却又生出不平等来了。旗人在选举、司法种种方面,所占地位都和汉人不同,而其关系最大的,尤莫如摧挫士气一事。宋、明两朝,士大夫都很讲究气节。风会所趋,自然不免有沽名钓誉的人,鼓动群众心理,势成一哄之市。即使动机纯洁,于事亦不能无害,何况持之稍久,为野心者所利用,杂以他种私见,驯致酿成党争呢?物极必反,在清代,本已有动极思静之势,而清人又加之以摧挫,于是士大夫多变为厌厌无气之流,不问国事。高者讲考据、治词章,下者遂至于嗜利而无耻。管异之有《拟言风俗书》,最说得出明清风气的转变。他说:

明之时,大臣专权,今则阁、部、督、抚,率不过奉行诏命。明之时,言官争竞,今则给事、御史,皆不得大有论列。明之时,士多讲学,今则聚徒结社者,渺焉无闻。明之时,士持清议,今则一使事科举,而场屋策士之文,及时政者皆不录。大抵明之为俗,官横而士骄。国家知其敝而一切矫之,是以百数十年,天下纷纷,亦多事矣。顾其难皆起于田野之间,闾巷之侠,而朝宁学校之间,安且静也。然臣以为明俗敝矣,其初意则主于养士气,蓄人才。今夫鉴前代者,鉴其末流,而要必观其初意。是以三代圣王相继,其于前世,皆有革有因,不力举而尽变之也。力举而尽变之,则于理不得其平,而更起他祸。

清朝当中叶以后,遇见旷古未有的变局,而其士大夫,迄无慷慨激发,与共存亡的,即由于此。此等风气,实在至今日,还是受其弊的。

我们今日,翻一翻较旧的书,提到当时所谓“洋务”时,率以通商、传教两个名词并举。诚然,中西初期的交涉,不外乎此两端。就这两端看来,在今日,自然是通商的关系,更为深刻——因为帝国主义者经济上的剥削,都是由此而来的——其在当初,则欧人东来,所以激起国人的反抗的,实以传教居先,而通商顾在其次。欧人东来后,中国反对他传教的情形,此前已有讲述,但这还是士大夫阶级的情形。至1861年,《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发生效力以来,从前没收的教堂,都发还。教士得在中国公然传教。从此以后,洋人变为可畏之物,便有恃入教为护符,以鱼肉邻里的。地方官遇教案,多不能持平,小民受着切肤之痛,教案遂至联绵不绝。直至1900年,其祸乃稍戢。

同类推荐
  • 主宰战国

    主宰战国

    战国末期,曾经极盛一时的周王朝已经气数已尽,王室的权威日渐衰微;随之而来的诸侯并起,征伐兼并;智谋权术,无所不用其极;胸怀远志的君王、运筹帷幄的谋士、战无不胜的将领纷纷涌现;这注定是一个属于强者的舞台,乱世争雄,谁主沉浮?究竟是谁能够实现最终的一统?不一样的战国!不同的主宰!让我们一起来主宰战国!
  • 大顺朝

    大顺朝

    一个叫丁一的历史老师回到本不应存在的大顺朝。在这个乱世中,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生存!
  • 晚唐烟雨

    晚唐烟雨

    天下风云出我辈,晚唐烟雨几人回。改变一个人可能只要几年,改变他身边的人可能需要十几年,改变一个国家呢?改变历史的走向呢?可如果人民的思想没改变,那其他一切的改变还有没有必要呢?一个穿越了十八年,几乎已经融入了当时社会的年轻人,当机会来临时,怎样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如何从朱温、李克用、杨行密这样的英雄豪杰的手里去夺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呢?契丹辽国?有他们什么事吗?
  •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作者:韦政通。2009-年8月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发行。本书是台湾地区著名学者韦政通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从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
  • 微历史:风雨清朝

    微历史:风雨清朝

    清朝是一个历史的舞者,当封建制度这件已被穿过了两千年的华丽外衣飘落到他手里,他只是使出所有功力以求放射出衣服最耀眼的光芒,他可以借着这光芒名正言顺地自称“天朝”而蔑视四方,却也在光芒散尽之后无可奈何地走向衰亡……
热门推荐
  • 独宠特工穿越:魔妃不逆天

    独宠特工穿越:魔妃不逆天

    这是个神奇的大陆,斗气盛行。被爱人亲自射杀,她穿越。整个大陆皆知的废物?她灿然一笑,那都是骗你的。苦苦修炼,她要做人上人。这里,阴谋诡计并不少,爱恨情仇皆有之,却治愈了每个人的心。阎王冥渊的情劫,尊贵王爷上官傲夜的前世今生,青楼头牌花殇的一生陪伴,魔尊魔楼天的命中人,萌太子上官浠澈的追随,右丞相苏御轩的苦苦等待……每一个人,都有与她同生共死的经历,那么……终究谁是她注定的爱人?
  • 重生之传奇凡女

    重生之传奇凡女

    “我要复仇,我要重生,我要活得精彩!”“意由心生,你重生了,按照你的心愿再活一次吧!”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人仙合一,传奇开始……
  • 大明王朝3

    大明王朝3

    中国进入明代统治,明朝共有二十位皇帝(包括南明四帝),明朝的领土除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省之范围,还包括今天的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缅甸北部、西伯利亚东部和越南北部等地,并首次将今天的南沙,台湾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并曾在东南亚的安南,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势力远及印度洋和中亚。
  • 迷茫管家与懦弱的我宇佐美同人

    迷茫管家与懦弱的我宇佐美同人

    宇佐美兔子线圆了在动画里走管家线的遗憾管家有什么好的我大兔子才是天下第一
  • 术女为后

    术女为后

    穿到重男轻女的柳家,柳霏霏作为家中众多庶女中的一个,被亲生母亲忽视,家中太太迫害,姐妹排挤,夹缝中求生存。本以为人生碌碌,就此得过且过,委屈求全一生。一次意外,柳霏霏获得亲生父亲注意,学得家传秘术,终获人生机缘……Ps:且看不起眼的深宅庶女如何逆袭,摆脱低微身份,成为王后!
  • 地游天璇

    地游天璇

    人可以通生死,握玄机,掌命运,逆阴阳,改天地,夺造化,问古今,晓理识。但却仍不知人身体为几何,为所以何。这是一个强者如林的世界,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主角之路是一条从没人走过的创世纪之路,想要获得不朽永垂,必靠自己精彩!看主角如何破尽天下玄机,败尽巅峰之上;乘神龙翱天,杀灭九重之峰;入不归绝地,下踏十府之门;话不朽传奇,屹立大陆之林;尽在地游天璇大陆!
  • 微笑淡儒雅

    微笑淡儒雅

    一次偶遇,两次背叛,男主由谁带走。高中年少无知的爱情,结果怎样。男主是要成功,还是爱情,或者两者都带走。是楚楚,唐曦,云溪,晓晓········云溪与唐曦的友谊会怎样发展。·········
  • 悠闲异界

    悠闲异界

    一个外太空甲板维修员加一辆殖民拓荒基地车在人类未发现的新世界开始一段悠闲生活的轻松故事。
  • 惊悚游戏

    惊悚游戏

    这是一本精神病人的入院记录,但又远非如此简单。书中设25个故事单元。以奇异的写作视角关注现实中凛冽的爱情和残酷的行为。你会知道,这世间的残酷的确凿,这人性的热情与淡薄。我们叹息、伤怀、顿悟,然后醒来。本书为短篇小说集。
  • 校草回忆录

    校草回忆录

    写一些文字,看笔在指间翻,转任心情在纸上飞扬,任伤感与思念相互纠缠,嗅一嗅回忆苦涩的味道,唱一首歌,只为祭奠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