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47900000002

第2章

第二藏部所攝中二。先釋藏部。後辨所攝。前中藏謂三藏二藏。部即十二部經。於中先釋三藏。即分為三初修多羅藏者。或云素怛[怡-台+覽]。此中有二。先解通名。後釋別目。初通名三藏者。世親攝論第一。莊嚴論第四。皆作是問。彼三及二。云何名藏。答由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十地論中兩義解釋。或通三義。兩義者。一堅實。二出生。三者於出生中。開出包含義。如孕在藏。有二義故。故彼第一云。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藏。是諸善根。一切餘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今此三藏其義亦然。能詮所詮不可壞故。由此能壞難壞惑故。二於能詮中。蘊積所詮諸義理故。三由能所詮成深無善因果故。三是數即帶數釋也。二別釋中三。一辨名。二釋相。三異名。初中修多羅者。此云契經。契謂契理契機。經即貫穿攝化。此或契理合機之經。或契即經。又契經即藏。古來相傳多同此釋。今詳諸論及以梵言。良恐不爾。所以者何。此中通辨有三失故。一敵對翻名失。二譯義為名失。三總別不分。失初失者。古德解云。脩多羅者。此翻為線。此方不貴線稱。癈線名經者。按五印度中。呼線席經井索。聖教皆曰修多羅。古人不知修多羅音含於眾目。乃執線為正翻。而經非敵對。但此國聖典。既號為經。佛演修多羅。寧應異召。敵對而譯。正合稱經。二以義為名失者。翻譯之家自有規准。若名梵漢共有。則敵對而翻。如其彼有此無。或即令留梵語。或復借義充名。凡是此方所無。翻為漢稱者。皆其類爾。其譯脩多羅為契經者。便是半義半名。非純借也。若契經兩字皆是名者。如何梵本不云欲底脩多羅耶。(欲底。具翻總有三義。一契。二順古所行。三依正道理行。今取契義。有膚受云。欲底但是道理之言者。謬矣)攝大乘論佛地論等皆云。由能貫攝故名為經。不言貫攝即是經目。蓋知經有貫攝業用。義當契合。貫穿即為契理。攝持即是合機。由此譯家依筆削之理。取呼召之便。借義助名稱契經爾。此即綴增一雜心文者。作古於前。譯華嚴涅槃經等者。取則於後。遞相祖習。不復研覈。隨遠法師。雖亦蹖駮。未竭其源。今依敵對。但可稱經。故智度第二。呼脩多羅藏。以為經藏。此經之一字。尚非六釋所收。況通持業依主。若帶藏教之名。容有持業。應知諸論所釋契字。自解經之契義。非釋契是經名。若不爾者。而雜心五義。既亦經之義。用何不譯作經名謂涌泉經等。又如質多名心集起為義。詎翻集起亦作名耶。一切名義當知皆爾。問名依義立。名豈異義。答義定名不定。隨方名字。種種差別。義則不然。三總別不分失者。但藏部立名。各有兩重總別。一謂三藏十二部為總名。脩多羅等為別稱。二謂修多羅為總號。毗奈耶應頌等為別目。古來相傳。唯辨前門。不論其後。隨遠法師。雖說脩多羅總別略三。初順涅槃。二無聖教亦乖正理。三違雜集云雜集修多羅者。謂長行綴葺略說所應說義。釋曰。此略說所應說義。即是長行綴葺曾無。先略標。後舉廣釋之相。當知略者總之異名。謂脩多一分是總。餘十一分是別。故今謂脩多。依藏部中總相業用。而立其名。餘藏部名。依藏部中別相業用。所以者何。脩多羅業能貫攝故。餘藏餘部所詮所化。由此有貫攝。彼方成故。涅槃十五云。始從如是我聞。終至歡喜奉行。一切皆名修多羅故。又仁王二諦品中。名修多羅為法本故。故知是總。若不爾者。餘藏餘部。或不皆能合機契理。或應各各皆名修多。無所餘稱。由非總別相依持故。所餘之名別相立者。毗奈耶藏依調伏業用。阿毗達磨依智對業用。本事本生方廣記莂希法等五依所詮業用。因緣自說依起教業用。應誦諷誦依教相業用。譬喻論議依善巧業用。別是能依必帶於總故。應頌等亦帶經稱。總是能持不依於別。是故不帶應頌等稱。問若修多是總。餘是別者。何故涅槃第十四云。從牛出乳從乳出酪。酪出生蘇。出生蘇出熟蘇。熟蘇出醍醐。佛亦如是。從佛出於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猶如醍醐。醍醐者譬於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答此文正顯修多是總。然有兩釋。一云。言從佛出十二部者。此即本質十二部教。從十二部出修多羅者。此即影像十二分教。修多是總。但舉修多也。從修多羅出方等者。方等是別依於總故。從方等經出涅槃者。依方等教顯所詮故。一云。兩文互舉。顯總別相從之理。非總無以成別故。十二皆名修多。非別無以顯總故。從十二出修多。言從十二部者。通相說也。二言釋相者。諸論配屬貫攝不同。或具二義。各別配屬。或以貫攝通配二用。或雖具二無別分配。故佛地論第一云。能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聖教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所化生故。又世親攝論云。素怛纜有四義。謂能貫穿。依故相故法故義故。依者。謂於是處由此為此而有所說。相者。謂世俗諦相勝義諦相。法者。謂蘊界處緣起諦食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菩提分無[得-彳]解無諍等。義者謂隨密意說。又瑜伽二十五顯揚二十皆云。素怛纜者。謂佛世尊於彼方所。為彼有情。依彼所化諸行差別。演說無量蘊相應語。乃至廣廣說。結集法者。攝取聖語。為法久住。以美妙言。次第結集。貫穿縫綴。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是名素怛纜。三異名有三。一仁王經中。名為法本。按隨遠法師。釋有五義。一教為理本。二經為論本。三總為別本。謂十二部中。初是總修多羅。如涅槃云。始從如是我聞。終至歡喜奉行。一切皆名修多羅故。即於前總中。開分十一。餘不收者。還復攝在修多羅中。名之為別。四初為後本。謂即前別修多羅。望於祇夜重頌及譬喻論議等。是其本故。五略為廣本。謂十二部中。初略標舉一切通名修多羅。後廣解釋說為十二。如言色者即是根本略修多羅。後云青黃等。是其廣修多羅。今解不然。應如前敘兩重總別中後總別義。總為別本。名法本也。若依隨遠前五義釋名法本者。則餘十一部。應非理所依。應非論所釋。應非契理機。十一既無不契理機。故無脩多羅十一不攝。應唯脩多有重頌祇夜亦應頌脩多。除諷重外餘九皆應無重頌。除論喻外餘九皆應無論喻。彼等既並有。應皆名法本。分教既爾。藏亦應然。略為廣本。亦遍一切。凡是藏教。皆有標釋。若爾一切悉是法本。何獨脩多。理既不然。遠釋非也。二依成實論。名直說語言。斯即尊者訶梨跋摩。約佛語總相而言名為直說。一一語言多義分別。名非直說。三依智度第二。明三藏中。此名經藏。斯即正是敵對翻名。廣如前說。

二毗奈耶藏中三。一辨名。二釋相。三異名。初辨名者。翻毗奈耶義名調伏。若敵對譯。正稱為律。然調練三業。伏即制伏過非。調是行體。伏是行用。調即是伏。持業釋也。然行體用。俱藏所詮。此則調伏之藏。依主釋也。或能詮藏有此調伏行之業用。有財釋也。相者。世親攝論云。毗奈耶有四義。謂犯罪故。等起故。還淨故。出離故。犯罪者。謂五眾罪。等起者。謂無知故。放逸故。煩惱盛故。不尊敬故。而犯諸罪。還淨者。謂由意樂。不由治罸。如受律儀。出離者。有七種。一各各相對說悔所犯。二誓受治罸謂受學等。三若有妨害先制學處。後由異門。還復開許。四別處止息。謂眾僧和合。還捨所制。五轉依。謂苾蒭苾蒭尼。轉男女形故。捨不共罪。六由真實觀。謂作殊勝法殟駄南諸行相觀。七由法爾得。謂由見諦法爾得。無小隨小罪。明了論釋無小隨小。自有兩說。一云小謂第二篇罪。隨小謂二種方便罪。一云小謂性罪。隨小謂諸戒中制罪。言已見諦者。於彼諸罪。法爾得出離故。問今明大乘三藏。何故此中依聲聞教。顯毗奈耶相。答理實三藏大小不同。然今且就引接教說。古來同此。三異名有六。一曰波羅提木叉。此云別解脫。然有二種。一約因。名別解脫。自有二義。一簡異定道俱起。名之為別。二以三業十支各各防非離過。故名為別。前依簡持。後約離過。若無簡持。定道亦應名別解脫。皆具別別離過義故。或應無此離過解脫。二據果。名隨順解脫。謂方便淨涅槃離障所顯。戒能順彼。故立此名。相續解脫經注云。五分法身名解脫。梵云毗木叉。涅槃解脫梵云木叉。遠法師云。涅槃是無為解脫。五分法師是有為解脫。今解不然。離過無障。名為木叉。業用無[得-彳]名毗木叉。經注五分法身者。意取解脫解脫知見。非是令取五分也。以於境自在名解脫故。審決解脫之事。名解脫知見故。二曰尸羅。義取翅恒羅。翅恒羅。此云清涼。此亦二義。離熱惱因故。得清涼果故。三日優婆羅叉此西域外道律名。亦名為縵。四曰剌闍你地。地音田夷反。此西域王法律名也。五曰守信。謂如本言期無違犯故。六曰性善。此於三性。唯善攝故。

三阿毗達磨藏中三。初辨名。二釋相。三異名。初者阿毗達磨。義名對法。若依敵對而譯。或應名傳。如公羊等。但此非勝。故不用爾。然阿毗言對。達磨稱法。舊云阿毗曇。譯為無比。詮慧勝故。今按諸家更有三釋。一云對是所對。謂即涅槃。法是藏法。由此藏法。能令脩行向涅槃故。此即對之法故依主釋也。二云對是智用。法是智體。故真諦三藏。翻有二義。一趣向至得對。謂無流慧根趣向涅槃故。二如實相知對謂無流慧根緣諦理故。釋曰。此但於一無流智體。隨用分二。緣果緣理。有差別故。問如何辨藏乃釋智耶。答此有二義。一依所詮智。二依造論者智故。瑜伽八十一云。論議者。謂諸經典循環研覈。摩怛理迦。乃至云諸聖弟子已見諦跡。依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性。此亦名為阿毗達磨。釋曰。即准此文。三賢菩薩七方便人所造解釋。非對法攝。三云依藏對藏解釋為名故。順正理云。契經名法。論能決了名為對法。此即法之對故依主釋也。二釋相者。世親攝論云。阿毗達磨有四義。謂對故數故伏故通故。謂阿毗達磨名為對法。此法對向無住涅槃。能說諸諦菩提分解脫門等。亦名數法。於一一法。數數宣說訓釋言詞自共相等無量差別故。亦名伏法。由此具足論處所等。能伏他論故。亦名通法。此能通釋素怛纜義故。三異名中三。一名優波提舍。此云論議。二名摩怛理迦。此云本母。謂藏是解本。能生解故。稱之為母。本即是母。持業釋也。三名摩夷。此云行母。謂依藏生解。依解成行。從本為名。稱日行母。生行之母。依主釋也。三藏竟。

第二二藏者。一菩薩藏。二聲聞藏。然此二藏體不異三。約所為異。分之為二故。莊嚴論第四云。此三藏由上下乘差別故。復說為聲聞及菩薩藏。攝大乘云。如是三藏上乘下乘有差別故。則成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言菩薩者。佛地論中三師別釋故。彼第二云。菩薩摩訶薩者。謂諸薩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為簡取大故。復說此摩訶薩言。又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薩埵者。勇猛義謂。能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初後依主中。一有財。後或有財。言聲聞者。成實云。聞法得悟。曰聲聞。佛地論故云。聞佛言音而入聖道故曰聲聞。瑜伽八十二云。從他聽聞正法言音。又能令他聞正法聲故曰聲聞。法華第二云。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故名聲聞。此上諸釋。或依他聲而自聞。或依自聲令他聞。皆依主釋。然此二藏。若據所詮。菩薩聲聞理行果等。以名其藏。皆有財釋。若依菩薩聲聞。以立藏名。皆依主釋。二藏竟。

問攝論莊嚴論。皆云由上下乘差別故於三藏分為二藏。何故普超普曜闍王大悲等經。及入大乘論。皆說三乘為三藏耶。

答前據二乘理果同故。聲聞教行多故。緣覺多分不籍教故。依藏合乘也。後約二乘教行異故。依乘開藏也。雖各有據。而前具三義。後唯一義。多義勝故。今就勝說。廣如瑜伽二十五三十八八十一八十五雜集十一顯揚第六等說。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左手功名 右手美人

    左手功名 右手美人

    本书作者以犀利的笔锋,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敏感,书中收了50篇精彩杂文。
  • 第二次世界大战间谍:诡秘谍海

    第二次世界大战间谍:诡秘谍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军事科技和理论的进步;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 高木的末世基地

    高木的末世基地

    核战爆发之后大片区域异种横行人类失去对荒野控制退回堡垒21世纪“大好青年”喜得外星基地年轻人好好撸炮,这个世界就交给你了!这就是类似星际争霸基地的末世建设争霸流。
  • 星空下的仰望

    星空下的仰望

    一个弱者成为强者的故事,一个小人物成为大人物的成长史,一个武者横行,武学破天的大世界。请看榨菜作品《星空下的仰望》……
  • 蜜爱婚宠:顾先生的心尖萌妻

    蜜爱婚宠:顾先生的心尖萌妻

    “嫁给我,我帮你报复渣男,铲除一切障碍。”总裁大人强势深情,明面人畜无害,背后腹黑十足,将女人拖入他的狼窝。她以为能逃离男人束缚,谁知道转眼男人敲门拿着奶瓶,“老婆别耍小孩子脾气,宝宝该饿了,你怎么当妈妈的?”女人忍无可忍,“别碰我。”总裁大人一脸邪魅,“我没碰你,我只亲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纵横天下之仙帝

    纵横天下之仙帝

    乾盛九年,社稷危难,群妖并起。重阳真人感叹人世苦难,遂命多名弟子下凡除妖。众多弟子在下凡之后有的成魔,有的成仙,最后由弟子玉龙横扫六合,安定天下,所以史称先黄大帝。
  • 我和我的鬼姐姐

    我和我的鬼姐姐

    有些人天生体残、孤寡、饱受世人冷漠。有些人锦衣玉食、瞩目、倍受众人追捧。写这本书,是追忆,是回忆,也是身补。不写生死,不写轮回,只写小人物的点点滴滴,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一个姐姐,会怎样?我跟她是在五岁时搬新家认识的,我请她吃鸡蛋糕,她跟我说她只吃肉。她总会夜里陪我玩,我去过她家,她家里好黑。
  • 食梦事件记录册

    食梦事件记录册

    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人们的梦境会被吃掉,被吃掉梦的人将会不断的出现新的状况,究竟是生理病毒,还是另有隐情。
  • 血狱天罪

    血狱天罪

    神之罪,藐视苍生。魔之罪,亵渎万物。人之罪,贪欲天地。漫天神佛,藐视苍生,九幽妖魔,荼毒万灵。天不随我愿,那么我就逆天而行,神魔阻扰又如何,万物唾弃又怎样!若这一切真的让我厌倦了,那么你们的人间将是我厌世下的祭品。而我将亲手为这人间造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