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17000000012

第12章 万类霜天竞自由:文化镜头剪辑

1921年的中国文学,千岩竞秀,百舸争流。但文学不是岩石上直接生出的花,文学的欣欣向荣必有其所需的特定土壤和相关的生态环境。除了政治经济和一般社会生活这些大气候之外,作为小气候的“文化”,便是与文学互为表里的重要因素。

本章所讲的“文化”,指的是精神文明领域的现象和活动,大体包括思想、学术、科技、艺术、教育几方面。本书没有专门讲解民国初年文化史的义务,因此这里选择介绍若干1921年前后的文化“信息”,目的是在为同一时期的文学画面把背景勾勒得再清晰一些6

1921年,一本叫做《民声》的刊物在广州复刊,这是创刊于1912年的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刊物,创刊者是被尊为中国无政府主义“先觉”的师复(刘思复,18841915)所建立的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团体“晦鸣学舍”。

《民声》社印行过《新世界丛书》、《无政府主义粹言》、《无政府主义名著丛刻》、《无政府浅说》、《总同盟罢工》、《军人之宝筏》、《工人宝鉴》等书。宣传反对一切剥削压迫、要求个人绝对自由的思想。师复曾在《无政府共产主义释名》中说:“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统治,反对强权,实为无政府主义之根本思想。”又说:

强权有种种,而政府实为强权之巨蘖,亦为强权之渊薮。凡百强权靡不由政府发生而保护之,故名曰“无政府”则无强权之义亦自在其中。

无政府主义号召举行革命。其主要革命手段是总同盟罢工。他们反对社会主义,师复说:“无政府党所攻击者:集产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也。”(《驳江亢虎》)在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无政府主义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深人人心,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潮。无政府主义社团达数十个,出版报刊七十多种,国共两党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曾信奉过无政府主义或受过其影响。饱受苦难的人民迫切需要一场彻底解决一切的革命,因此理论浅显易懂的无政府主义主张得到广泛拥护是不难理解的。1920年,北京大学一些信仰无政府主义的学生成立了“奋斗社”,社员有易家钺、郭楚良、朱谦之等,他们宣布“极端反对马克思的集产社会主义”。认为十月革命的苏维埃政府“无所不用其强权手段,束缚人民的自由”,是“杀人放火的强盗”。后来,在与共产主义者进行的论战中,无政府主义者内部渐渐产生分歧,许多人发生了思想转变。

共产主义者批判无政府主义的极端自由论,认为极端自由就无法革命,所以须建立有约束力的限制成员自由的革命政党,革命的目的必须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反对一切阶级绝对平等。有些无政府主义者便觉得不妨先利用共产主义“建设一个完全无强权的新社会”,他们说:

现在这布尔什维克党的运动,看来已经很是有力了,那么我们何妨借他们的势力来破坏这些黑暗制度呢?这些黑暗制度破坏了以后,然后再把我们理想中的主义请出来实行,只要不落他们劳农政府的窠臼就是了。

1922年7月1日,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无政府主义刊物《民钟》创刊。该刊讨论了许多比较实际的问题,如革命中不同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是否应当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如何对待国共两党以及关于恐怖主义等。

1922年双十节创刊的《学汇》也强调面向民众,注重实际,提倡搞农民运动。而1924年创刊的《自由人》则立场明确,反对国民党和甚民主义。其主编信爱说:“国民党恐怕很有变为升官发财党的可能。······如果曹吴被国民党打倒了,国民党专政了,恐怕国民党的饭碗将会普及全国呢。”这个预见还是相当准确的,专政的确会产生特权。中国人在心里痛恨特权,历代造反起义都举着平均主义的旗帜。但特权是任何社会都不可消除的,问题只在如何监督限制它而已。

无政府主义还在旅法华人中与共产主义进行了论战,,阵地是1922年1月15日创办的《工余》,共产主义者在《少年》上进行了回击。

包括无政府主义在内的许多革命理论,当时都被泛称为社会主义。提倡“纯粹社会主义”的江亢虎(江绍铨,1883——1954)曾自称“倡导社会革命最早之一人”,晚清政府视其言论为洪水猛兽.他便自题文集为《洪水集》。江亢虎组织过“社会主义研究会”、中国社会党,提出许多迎合人民普遍幻想的理论,师复曾有《伏虎集》对他予以批驳。1921年3月至1922年8月,红亢虎去苏俄,出席共产国际三大等国际会议,会见过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林等。在1923年出版的《新俄游记》中说:“游俄、日来,颇觉失望,或疑余社会主义之信仰已动摇矣。不知余向来之主张与今日共产党之行事本有异同。此次目击俄国试验之经过与其成绩,盖自信所见之不谬,而吾道之可行也。”江亢虎的“吾道”也就是“赞同共和”、“普及教育”、“主持人道”、“伸张公理”、“改良法律”、“奖励劳动”等等人人都不会反对,不触及现行秩序和制度的一堆口号,这样的社会主义显然是没有竞争力的,很快便遭到了失败。

1920年9月至1921年7月,罗素访华期间宣传过一种“基尔特社会主义”,主张以生产者的同业组合(基尔特,Guild)为社会经济组织的基础,各产业由其基尔特实行民主管理、经济负责。而国家只负责一般的公共事务,无权对基尔特内部进行干预。这种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倡导者有张东荪、梁启超等,他们认为中国几乎不存在工人阶级,工业又极为落后,因此难以实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应该说,无政府主义也好,纯粹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以及此外的“极端社会主义”也好,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新生而产生的社会改革思潮,它们广泛探讨了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问题,提出种种理论主张,启发了人们的思考,留下了许多正确的见解。三民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它们也是互有启发、互有吸收的。这形形色色的主义好比各路诸侯进军咸阳,在实际战斗中,三民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显示出更为强大的力量。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渐渐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凝聚核心。不过在巴金等人的创作中,还明显留有无政府主义的痕迹。一切为民族振兴而奔劳而牺牲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各种理论思潮的影响范围,主要是知识分子。对平民来说,最有力的思潮则是宗教。

1921年,中国的天主教徒达到200余万,而10年前只有130万。教徒猛增的主要原因是天主教会大力推行天主教的“中国化”运动即“通过中国人为基督对中国进行和平的和精神的征服”。教皇要求尽量起用中国籍神职人员,到1920年,中国神甫达到963人。天主教在发展教徒时,一般要求全家老幼一次性入教,在农村、灾区,则以钱财扩大影响,所以教徒中有许多下层贫农。到1926年,天主教在华办学9000余所,学生约50万人。

基督教也发展很快,1920年有教徒36万余人,1921年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组织国际调查团到中国36个城市调査近500所教会学校,提出“更有效率、更基督化、更中国化”,以便“把中国变成一个基督教国家”。1922年4月,第十一届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选择北京为会址召开。这些引起了中国民众的警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青年学生中组织了“非基督教学生同盟”。提出“各国资本家在中国设立教会,无非要诱惑中国人民欢迎资本主义;在中国设立基督教青年会,无非要养成资本家的良善走狗”。随后北京又成立了非宗教大同盟”,在北京大学召开了3000人的大会。“非基运动”迫使教会进一步改变在中国的传教办法,力求与中国固有之文化融成一片。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民党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是基督徒。孙中山临终前一天说:“我本基督教徒,与魔鬼奋斗四十余年,尔等亦要如是奋斗。”他逝世后,便举行了基督教的人殓仪式。蒋介石为了与宋美龄结婚,也皈依了基督教,并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会长余日章做证婚人。在文学方面,1921年以后的许多作家作品都表现出基督教的影响,包括冰心、许地山、曹禺等。

中国固有的佛教在清末日趋衰落,民国初年重又复兴,新文化运动之后更趋蓬勃。1920年唐继尧邀请中国佛教会发起人欧阳渐到云南讲经,赵恒惕邀请新佛教运动的头号领袖释太虚(1896-1947)到湖南讲经。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颁赠太虚“南屏正觉”匾额,1922年浙江督办卢永祥因水灾请谛闲主持息灾法会,在西湖放生。1923年,朱庆澜等在哈尔滨、长春、营口兴庙办学,复兴东北佛教。1924年,成立了中华佛教联合会。1925年,段褀瑞执政府请太虚在中央公园主持护国般若法会······佛教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新阶段,梁启超、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杨度等对佛教思想和文化进行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深人钻研,推动了佛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佛教色彩也是相当明显的,鲁迅对佛教有着相当深刻的研究,许地山、废名等人也是援佛入文的大师。

在艺术领域,从清末传人中国的西方艺术发展到20年代前期已经在中国扎根。1922年,学校里的“乐歌”课正式改称“音乐”中国人学会了许多西洋歌曲,并经常填入新词。1920年,上海成立了以演奏民族器乐为主的“大同乐会”,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都开设了音乐专修科。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音乐传习所。1922年民国政府公布新学制,将舞蹈纳人体育课中。1921年,黎锦晖写了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后来歌舞剧的影响逐渐扩大。1926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华歌舞专校,对中国的音乐舞蹈事业尽力甚多。

20年代,也是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电影事业的时代。1920年,梅兰芳演出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被拍成电影,梅兰芳细腻的面部表情和优美的舞姿身段在影片中得到准确的再现,一时大受欢迎。

1921年7月1日,上海夏令配克影戏园首映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讲述赌输的阎瑞生将身携财宝的妓女王莲英骗至郊外,夺财害命,后来被捕伏法的故事。这故事本是一件真实的新闻,影片风靡上海,轰动一时。

中国第二部长故事片《海誓》也于1921年开拍。热恋中的画家与少女海誓山盟:负心者蹈海而死。后来少女另嫁他人,又在婚礼上悔悟,但画家拒绝了她。少女走向大海,画家赶来救起,终成眷属。从这两部片子可见,中国故事片以侦探片和爱情片起步,一开始便具有较高水平。

1922年,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次年推出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讲述较为典型的中国家庭谋产陷害故事,进行民族化的初步尝试,大受欢迎。此后又拍出《苦儿弱女》、《好哥哥》、《玉梨魂》、《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等片,涉及了广泛的社会问题,摸索出一整套电影理论,培养出郑正秋、张石川这样的编导人才和阮玲玉、宣景琳等一批中国早期影星。被聘为编剧顾问的洪深为明星公司编导了《冯大少爷》、《早生贵子》、《爱情与黄金》、《卫女士的职业》等片,扩大了明星公司的影响。

1921年,美国纽约的华侨青年梅雪俦、刘兆明等开设了“长城制造画片公司”。1924年,他们携器材回到上海,开设了“长城画片公司”,以拍“问题剧”著名。1923年,黎民伟在香港开设“民新创造影画片有限公司”,所拍《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孙中山先生北上》等成为极其珍贵的新闻记录片。1924年创办的神州影片公司、1925年创办的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和天一影片公司等,也名噪一时。众多的影片公司为中国民众带来了一种工业文明时代的崭新艺术。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力是其他艺术种类无法比拟的。电影首先以文学为基础,但当它成熟之后,文学从电影身上也受益匪浅。电影的最深刻本质在于可以“随意组装世界”,这实际是一种革命性的潜能。不论新旧文学家还是革命文学家,都不能否认电影的巨大作用。当然还是革命家最敏锐,当革命与电影一经结合,便产生出人类文明史上一批最瑰丽的艺术。

新文化运动和西洋艺术的冲击,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也焕发了青春。旧戏不但没有被《新青年》骂死,反而更加“野火春风”。剧社遍布大江南北,名家辈出,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和余叔岩、高庆奎、姜妙香、龚云甫、马连良、侯喜瑞等都在这一时期进入艺术成熟期,尤其是所谓“海派”京剧,也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汪笑侬、潘月樵、周信芳、金少山、盖叫天(张英杰)、欧阳予倩等“海派”,实际就是改革派。改革的京剧吸收了话剧、电影的精华,重视剧本的文学性,采用分幕、分场,乐队中加进二胡等乐器,服饰行头更加精美讲究,使京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了艺术竞争力。传统文化必须在变革中才能保存,一味仿古做旧,只能催其速亡。

1921年秋,苏州和上海的一些昆曲家集资1000元,在苏州开办了昆剧传习所,培养了一批技艺比较全面的昆剧传人,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剧目,这对濒于灭绝的昆曲艺术犹如注射了一针长效强心针。传统戏曲的保存和发展,只有呼吁和号召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必然历史进程。若要延续其生存,一是必须跟上时代,二是必须“组织起来”。

“组织起来”不一定要成立政党,办学办社、人以类聚,都是组织。在美术界,1920年,南京美术专门学校,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建立;1922年,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建立;1923年,白鹅绘画补习学校,浙江美术专门学校建立;1925年,立达学院美术科、中华艺术大学、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建立;1926年,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无锡美术专门学校建立······中国的美术也进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特别是通俗美术时事画报、月份牌画、连环画、漫画、广告包装画的兴起,为现代大众文化平添了五光十色的韵调。

若要完成将整个民族“组织起来”的任务,教育是第一位的。西式教育就是培养“组织”的教育。中国从晚清开始逐步引进西方教育体制。到新文化运动时,80的高等学校为外国人所办。张伯苓所办的南开学校1919年始设大学部,而陈嘉庚则于1921年开办了规模宏大的厦门大学。中国在20年代以后的迅猛进步,事实上与学校教育的进步密不可分。1920年暑假,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1921年后,各大学都实行男女同校,许多中学也开始男女同班。192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明令从1922年起,废止文言教科书和讲义,一律改为语体文。1921年冬,成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总社在北京,下设32个专门委员会,每年开会一次,调査教育状况,推动教育进步,学习欧美经验,推广“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编写平民课本,普及文化常识。这些组织和措施为现代中国教育做出了颇为可观的贡献。

1922年,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了新学制,史称“壬戌学制”。该学制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教育的指导思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规定小学6年,可分初小和高小,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大学四至六年。这一学制直到今天仍是普遍适用的。

壬戌学制还规定要因材施教,培养天才和照顾有缺陷的学生,这充分反映出个性解放和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

1923年,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小学设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体育、音乐等科;中学采用学分制和选科制。这些规定大体奠定了此后几十年中国教育的格局,使中国新一代的受教育者由混沌一片的头脑变成条分缕析的头脑,由无序的头脑变成有“组织”观念、结构观念的头脑。20年代以后的现代文学的读者群,主要便是由这些受教育者组成的。

除了这种欧美式的正规教育外,共产主义者还大力介绍过苏维埃俄国的教育方式。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等革命团体还积极开展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妇女教育等。1921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了平民女学,培养了不少妇女干部人才。1924年5月,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任总理,制订校训“精诚团结”,要求学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这是对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1924年7月,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彭湃、阮嘯仙、毛泽东等先后任所长,开设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等课程,培养学员千余人。这些教育的“组织”作用,并不比正式的高等学府要差。正是它们所培养出来的骨干精英,实现了把全中国组织起来的任务。

1921年,真是中国人重新发现自己历史的年头。这一年夏天,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来到中国北京周口店,与其他人一起发现了一批意义重大的化石,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北京人”化石。也是1921年,师丹斯基和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等还考察发掘出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国的地质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也参与了这些考察发掘,现代中国辉煌的考古时期开始了。

此后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对现代中国的学术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发现历史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学会保存历史。1921年前后,中国创办了多种类型的博物馆。特别是1925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掀起极大的风波。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将溥仪赶出故宫,成立汪精卫、蔡元培、陈垣、罗振玉等组成的“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1925年10月10曰下午2时,故宫博物院在乾清门举行了开幕典礼,北京城万人空巷,纷纷前往,使各展室拥挤不堪。威仪赫赫的皇宫成为平民百姓可以参观的博物院,标志着平民社会的真正到来,历史不再是皇帝后妃的起居注,而要由苍头黑手来重新书写。

1921年,中国人发现自己的历史的上限还远不止周口店的北京人。这一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李四光在河北和山西地区的野外考察中,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址,于1922年发表了《华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遗迹》,引起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和争论,为我国的地质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1922年1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26名成员后来都成为国内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其中丁文江是中国把地质学知识应用于工程科学的第一人,翁文灏是对燕山地质运动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丁文江还是20年代“科学与玄学”论战中科学一方的主要代表人物。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认为人生观与科学是不相容的,为因果律所支配的科学只适用于自然现象,不适用于精神现象,“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唯有赖诸人类自身而巳”,而科学则导致人欲横流。梁启超也认为人类的情感领域是绝对的超科学的。丁文江发表《科学与玄学》一文,认为“凡是心理的内容,真的概念推论,无一不是科学的材料”,“决不能相信有超物质上的精神”,“人类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吴稚晖和胡适也站在丁文江?方,分别提出“人欲横流的人生观”和“自然主义的人生观”。陈独秀、瞿秋白等共产党人则认为前面的双方都是反科学的,人生观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人又能反过来利用因果律登上“自由之城”。这场论战的结果是使科学观念更加深人人心。七十多年后,汪晖先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精辟的探讨,指出恰恰是“玄学”一方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是准确的,更合乎“分析之学”的“分化”精神,而企图用“科学”去解决一切问题,恰恰是传统的“性理之学”的思维方式。

在生物学界,1921年,东南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先后设置了生物学系,从此开始集团培养中国自己的生物学人才。1922年,秉志和胡先骑创办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21年,中国第一个昆虫局江苏昆虫局成立。以后浙、赣、湘等省也相继成立了昆虫局。1923年,中国第一部大学动物学教科书《近世动物学》问世。中国的广阔地域和丰富资源为地质学、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自然条件。

1921年,就读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陈建功发表了《无穷乘积的若干定理》,苏步青评价它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创造性著作。无论在时间上或在质量上,都标志着中国现代数学的兴起”。1922年,邱宗岳等人在南开大学筹建包括数、理、化、生物在内的理学院,从此,中国的近代物理学进入了“垦荒与播种时期”。1922年,中国最早的化学团体中华化学工业会在北京成立。同年,上海的中外化学家建立了上海化学会。1924年,中华化学会成立。至此,中国的数理化研究全面进入正轨。其他自然科学门类也在大致同一时期全线铺开,中国可以说从20年代开始才真正进入了“科学”时代。这对1921年前后的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

1922年5月,胡适创办了《读书杂志》,1923年1月又创办了《国学季刊》,由此发起了一场“整理国故”运动,即从训沽、校勘、辨伪等方面去整理古籍。于是学术界疑古风气盛行,史学界发表了大量的古史辨伪的文章,后被顾颉刚汇编成《古史辨》。这场运动实际也是科学精神在学术领域的体现。胡适就认为他的那些考证都不过是“教人怎样思想”。新文学界以鲁迅为首,对整理国故运动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和辛辣的讽剌。今日看来,这场运固然有其迂腐幼稚、自鸣得意的一面,但那种“疑古”精神实际上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精神是一致的,它具有颠覆传统经典思想体系的巨大效应,促进了人文学术研究的科学化。

1921年,全中国共有报刊550种,到1926年增加到628种。1923年,中国有了最早的广播电台。1924年,北洋政府颁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允许民间出售和安装收音机。到1925年,外国在中国开办广播电台58座,其中美国18座,日本15座,英国15座。1926年,中国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在哈尔滨正式广播。随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许多官办、商办的广播电台。报刊和电台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载体,大众传媒的发达使得文学与民众的关系从本质上愈加密切。

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馆改建完成后,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管理它的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每年都选派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回国后担任医学界要职。协和医院强调培养质量,树立模范样板,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如留美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的刘瑞恒回国后于1925年任协和医学校校长兼院长,1926年又任中华医学会会长,曾支持废止中医,遭到了中医界的反对。现代史上不少著名人物是在国外学医的,文学界著名者就有鲁迅、郭沫若两大巨头。曾任协和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主任的汤尔和(1878——1943),在1922年后曾担任过北洋政府的教育、内务和财政总长,他是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创始人,对开创近代医学教育贡献不小。20年代中国医药卫生界组织了许多团体,创办了一些刊物,西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在现代文学中也得到了一些反映和呼应,如鲁迅便是极力拥护西医、批判中医的。

总之,1921年前后的中国文化可以说是巨人初醒、百废乍兴。各个领域呈现出一片既旺盛又混乱,既自觉又幼稚,既有一定组织规模又缺乏实际组织功能的“乱世”局面。乱世是“中心”缺席的时代,文化上显示出令人向往的自由和巨大的创造潜力。但这自由和潜力是以乱世的民不聊生为代价的。就是在这“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相对的“无政府”时期,中国现代文学迅速地安家立业,划土分疆,使自身的各个局部都初具规模,并为以后的进一步“组织化”列好了阵容。只是如何组织、谁来组织,此时尚未见分晓。欲知后事如何,请读百年文学史下一卷那离1921年并不十分旷远的新的一年。

同类推荐
  • 文苑撷英

    文苑撷英

    大学的功能内涵是随着大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公元11世纪,在博洛尼亚大学等世界最早的大学建立之初,大学没有今天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诸多功能,它似乎仅仅是一个谈天说地、海阔天空的地方,人才培养的目的很微弱。
  • 你若安好,吾便心安

    你若安好,吾便心安

    在雨中,抛却人事上的牵挂,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与这窗树和花相望,感觉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时间,空间都不在了,内心里有澄净、安宁、自在的喜悦。 远方的朋友发来信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 微雨中的蝉声

    微雨中的蝉声

    夏日去川南玉屏山森林公园小住,令人感到新奇的是:满山蝉鸣,此起彼伏,自晨至夕,不绝于耳。究其原因,方知遍山所植之树,名日“柳杉”;此类树的特别之处,一是颇利于蝉的繁衍与栖息,二是它的气味能驱蚊灭蚊,所以山中整日蝉声不绝,而蚊蚋则不见踪迹。
  • 枫叶醉秋

    枫叶醉秋

    本书作者擅长散文写作,《枫叶醉秋》是其多年来的散文合集,文字优美,内容积极向上,具有一定的文学水准。
  • 我读

    我读

    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书评性质的书,而是近似于一种社会时评的文集,作者从某本书出发,从中引申出对社会、人生等各方面的看法,语调轻松有趣,以说故事为主,启发读者:书可以这样读。
热门推荐
  • 无上武

    无上武

    天古大陆,一个崇尚武势,充满挑战和张力的神奇世界!五行属性,行行独到,而穿越过去的纪东离在测试武属性时竟是无属性……他将何去何从?请进入本书,展开无限精彩内容!
  •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曾经说过: “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一大堆答案来回答经济问题,而是要学会不被经济学家欺骗。”尽管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是那么有趣,但以往总是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们在唱主角。现在,让我们回到经济学的原点,共同探讨如何将经济学运用到生活中,使我们过得更幸福、快乐。
  • 腹黑女王

    腹黑女王

    在福利院长大的艾嘉,没能抵御住金钱的诱惑,背叛了唯一的好友唐昕,成为了唐昕男友——海外富家子弟宗维的秘密情人。可就在她发觉自己已经怀孕,做着母凭子贵,远嫁豪门的美梦时,宗维却在其父母的指令下,像丢一块破抹布一样抛弃了她。艾嘉不甘心,拿着诊断书找上了门。可宗维的父母不仅无情地赶走了她,还命人暗地下药致使她流产。同时,这种药物还给艾嘉带来一个无法逆转的恶果,她永远地丧失了生育能力。完全绝望中,艾嘉不得不带着对唐昕的愧疚和对宗氏家族的怨恨,选择了结束生命。但出乎意料的是,上天又把生命还给了她。并且,当艾嘉再睁开眼时,竟发现自己拥有了洞悉人心的能力。于是,她的心里滋生出另一种黑色的欲望——报复!
  • 重生之夫君太难追

    重生之夫君太难追

    卫出岫没想到她会醉死于一杯好不容易得来的合卺酒。卫出岫没想到她死了又活了,而且是重生回到了八年前。更没想到,这一世她的际遇有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嫡女变庶出,不复父亲的宠爱母亲的庇佑,还多了个软骨头的拖油瓶弟弟。甚至这一世她连名字也变了。不过~她又遇见了她的夫君,前一世迫于她强势的父亲才勉强娶她的夫君。于是她果断决定,这一次!她要将爱情从娃娃抓起,一定要让他倾心于自己,主动娶她回家!
  • 九幽荒帝

    九幽荒帝

    初时九帝争神,洛幽战败,帝魂尽数碎裂湮灭,唯得一缕真魂破界重生!前世的九幽荒帝洛幽,得青铜古灯,化身冥狱罪人,开始了一段踏破天地的旅程!血与骨铸就无上帝碑,战与罪铺就通神之路!看我如何破尽苍穹,尽舞风云!!!
  • 《DNF王者风范》

    《DNF王者风范》

    我的梦想就是,把哥布林王国踏在脚下,把那个据说打不死的老妖怪,用哥哥的大炮轰得不成妖样,我是一位来自天界的枪手,凯丽,我会证明给你看!!!!!!!!!
  • 二战史·亡命暴徒

    二战史·亡命暴徒

    本书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阵营中的臭名昭著的战犯。包括:德国的戈林;日本的冈村宁茨 ,坂垣征四郎等。讲述了他们罪行累累的一生。
  • 跨世纪的文化瞭望:刘心武、张颐武对谈录

    跨世纪的文化瞭望:刘心武、张颐武对谈录

    这两场精湛的对话,前后跨度近二十年!著名作家刘心武与著名学者张颐武共同探讨新时期以来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文学与文化的推进与转变,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一系列重大文学事件、文化思潮和重要作家、作品的观察,极为深入,富有启发性。作为当代文学重要参与者、建设者的两位对话人,为今日读者提供了一份亲切、深刻、极富创见的观察。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咱们去捉鬼

    咱们去捉鬼

    一个能令精神病臣服的男人,一个刚刚道术小成却对社会什么都不懂的弟弟,一个看了一本心理书就要嚷嚷着开心理诊所的大哥,以及一个钻进钱眼里的师傅。小说内容爆笑恶搞,猥琐傻缺,如对您造成心理阴影,请帮忙算下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