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8000000019

第19章 二安史叛乱之前的佛教哲学(7)

第一类是把诸法分为十对,称十门。它们是:教与义,理与事,境与智,行与位,因与果,依与正,体与用,人与法,逆与顺,应与感。这十门,在法藏看来,是包括了一切存在和现象。或者按我们的话说,一切精神的、物质的现象,都可以包括在这十对范畴之中。这十对不是分别存在的,而是“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无碍熔融。随有一处,即具一切。”法藏说,这就是“此经中所具之法”。第二类是从“理趣”这方面说,也有十对例证,实际是十对相互关系。它们是:性相无碍、广狭无碍、一多无碍、相入无碍、相是无碍、隐显无碍、微细无碍、帝网无碍、十世无碍、主伴无碍。而且第一类的十对法中,每一对都有这十无碍。从这个《显经义》中再次看出,一即一切,圆融无碍,确实是华严宗的基本思想。而这个基本思想,乃是为了论证佛的威力无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意思。第八章是《释经意》。《显经义》是对经文主要内容的概述,《释经意》则是对经文基本内容的总体注释。该章开头就说:“夫以法相圆融,实有所因,因缘无量,略辨十种。”也就是说,这一章要注释的是:一切诸法为什么能够圆融无碍。依法藏说,原因很多,他要说的有十种。自然,这十种是最主要的。十种之中,有法无定相,一切法如梦如幻,或者是由于“深定力”、“解脱力”等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是第二种原因,法藏说:一切法皆唯心现,无别自体。是故大小随回转,即入无碍。彼心所现毛端之处,此心于彼现大世界。大小同处,互不相碍。由于一切法不过都是心现,在对方心现是毛端的地方,我方心所现就可能是一个大世界。因此一切大小及种种差别也都不过是心的显现,并非实有,自然可以圆融无碍。皆唯心现,也就是说,心,是一切法出现的原因。一般学者认为,法界缘起是华严宗的基本思想。法界,大体相当于“存在”。所谓法界缘起,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而因缘的根据,乃是心。法藏《华严经义海百门·缘生会寂门》道: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法藏立即解释说,因为它们是因缘所生,所以它们必无自性。然后法藏又进一步说明道: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缘。所谓“心不自心,必待于缘”,只是第二位的,根本的原则是“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因为心是尘的“因”,即物质世界的原因。心与尘的关系,也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法藏反复强调、坚定认为,心,是尘的原因:明缘起者,如见尘时,此尘是自心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尘相虚无,从心所生,了无自性,名为无相。(《华严义海百门·缘生会寂门》)正因为尘是心现,所以尘才为虚无,才无自性。自然,依据圆融的原则,法藏不会把心与尘分得十分清楚,因为若把心与尘分得清楚,就是承认了差别,承认差别,就可能承认它们的真实性。所以,在认定心为尘因之后,法藏不仅补充了尘是心缘,心必待缘,还特别强调心与尘的不一不二:若执尘心为一,遮言不一,以迷心所见,非无缘故;若执尘心为二,遮言不二,以离心外,无别尘故。由心与尘,二即无二;唯心无体,一亦无一。由一无一,由二无二,一二无碍现前,方入不二法门。(《华严义海百门·实际敛迹门》)诸法圆融,也表现在心与尘的关系上,也是圆融的。把它们看作两种不同的东西,乃是一种妄见和执著。

那么,尘到底是有还是无呢?法藏认为,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问曰:尘是有耶?答曰:不也。从缘无自性即空故。问:尘是无耶?答:不也。不碍缘起有故。问:尘亦有亦无耶?答:不也。空夺有尽唯空,有夺空尽唯有,互不存故。问:尘是非有非无耶?答:不也。不碍俱存故。但除计有无之见,非无法也。(《华严义海百门·实际敛迹门》)在这里,法藏对佛教的否定论述(遮)法,运用得十分熟练。不仅不能执著心与尘为二,而且一切差别,也都要这样看待。它们的差别,只是心的一种妄见。比如大小之别,法藏说,一般说,一粒尘埃是小,须弥山是大。但是这一粒尘埃与须弥大山相容,因为它们都是“随心回转”(《华严义海百门·熔融任运门》)。它们的大,只是心中呈现的大,并不是离开心、在别的什么地方实际存在着一个大;它们的小,也只是心中出现的小。而且完全是因为你用了见过须弥山的高广之心去见尘,才觉得尘小。因此,大小完全是心的显现。并不是实际存在,所以小可以容大。一尘不仅可容须弥大山,而且可容整个世界,一尘中显现一切,所以距离的远近差别也是虚幻的。时间,也是如此:如见尘时,是一念心所现。此一念心现时,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由念劫无体,长短之相自融,乃至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于一念中现。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既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然。(《华严义海百门·熔融任运门》)“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法是一心所现,心之念是无碍的,所以法就能够圆融。这是法藏对华严宗一切圆融的总结。也就是说,法之所以圆融,因为它们都不过是一心所现而已。几乎在自己的一切著作中,法藏都强调诸法只是一心所现的理论原则。《华严义海百门·体用显露门》道:如见此尘时,是自心现也。今尘既由心现,即还与自心为缘,终无心外法,而能为心缘。以非外故,即以尘为自心现也。离心之外,更无一法,纵见内外,但是自心所现。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法藏讲到了六种观法,其第一是“摄境归心真空观”: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心,有妄念之心,有真如本体之心。离开妄念之心,就是真如本体之心:言一法者,所谓一心也。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故言海印三昧也。(《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法藏在判教中,说顿教不讲八识。他们是圆教,高于顿教,也不讲八识。

唯识宗讲八识,是要从分析中,泯灭人们对心的存在的执著。然而在法藏看来,不讲八识,更为直截了当。然而法藏所讲的心,一般情况下,不仅不分八识,也不分心的本体和心的作用,比如念头,法藏也直接把它和心同义。法藏所注意的,主要是心和诸法的关系。这在今天的哲学中,就是意识与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在他看来,只要证明了一切法皆是心的显现,包括物质世界、时间、空间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关系,都是心的显现,也就破除了人对世界真实性的执著。法相宗的唯识说,要证明的也是这一点,却分析得格外烦琐,在法藏看来是不必要的。法藏和法相宗的区别,也仅仅在此而已。但是佛教追求的是成佛,佛自身和佛所能究尽的诸法实相,就是《华严经》的真如,而真如是真实无妄的。这样,心所具有的妄念和真如就不能完全等同起来。所以仅仅说到心,还没有究尽诸法实相,还没有说到极点。在心之后,还必须说明心的本体,这就是真如。5法藏论真如真如,法藏又称为“自性清净圆明体”。他认为,华严宗修习止观的方法,分为六门。第一门,叫做“显一体”,即要呈现出一个本体。这个本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法藏描写这个自性清净圆明体道:此即是如来藏中法性之体。从本以来,性自满足,处染不垢,修治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性体遍照,无幽不烛,故曰圆明。(《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样的圆明体,不仅自性清净,而且处染不污,被洗不净,因为它自身是不用清洗的。这样的本体,无处不在,并且处处一样。它处于圣人之体,也不有增加;处于凡夫之体,也不会衰减。它有隐与显的不同,却没有其他差别。烦恼能够把它覆盖,智慧可以使它显出自身光明。修习华严止观,就是要用智慧使它显现出来。这是修习华严止观的第一意义,也是修习华严止观的根本意义。第二门叫做“自下依体起二用”。二用,一是海印森罗常住用。“海印者,真如本觉也”(《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习得妄心尽去,万象就在心中显现。法藏说这就像大海,风吹浪起,风止浪息,这时海水澄清,万象齐现。真如,就是平静时的大海。森罗万象都在真如之海中显现,意思是说,这森罗万象,都是真如的显现。所谓诸法唯心,更准确地说是诸法唯真如。二是“法界圆明自在用”。说的是广泛修习善行,理明德积,获得菩提智慧。而所谓菩提智慧,就是获得了符合真理的认识,从而处处自在: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故曰法界圆明自在用也。(《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得了真,也就包括了一切妄,从而获得自在解脱。因此,所谓泯相归心,最终是归于真如清净本体。由于用是依体、也就是因真如而产生,这第二门,可以视做第一门的补充。第三门是“示三遍”。三遍即一尘普周法界遍,一尘出生无尽遍,一尘含容空有遍。三遍的基础,是二用:“依前二用,一一用中,普周法界,故云遍也。”因此,三遍的最后根据,还是真如:“尘无自性,揽真成立。真既无边,应亦随尔”(《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尘由于也是真如之显现,自然可以普周法界,含容空有等等。第四门叫“行四德”。四德,实际上包括了佛教用说的一切德行。从不杀、不盗到行为威仪,代众生受苦等等。这四德,基础是三遍:“自下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而归根到底,真如乃是行四德的基础。

然而“真如一相,佛体清净,具足一切功德”,为什么还要修习德行呢?法藏回答道: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久被尘累,而有粗秽之垢。若人只念宝性,不以种种磨治,终不得净。真如之法,体性空净,久被无明烦恼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种种熏修,终无净时。(《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禅宗神秀的无相偈,并且分明可见法相宗熏习种子说对法藏的影响。第五是“入五止”。“谓依前能行四德之行,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而修止也。”不用再说,五止的基础,也是真如。由于真如“体周法界”,“理事圆融”,所以入无入相,因为没有东西之别,真妄之分,无物可入:众生迷故,谓妄可舍,谓真可入,乃至悟已,妄即是真,更无别真可入也。(《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所谓入,实际是不入而入。因为“入与不入,本来平等,同一法界也”(同上)。然而,如果妄即是真,入与不入同一法界,持戒修行等等是否和不持戒不修行同一法界、无所区别呢?法藏还不能达到这个结论。第六是“六观”。六观是“依止起观”,所以基础也是真如。六观从“摄境归心真空观”开始,观三界所有法,皆是一心造。中经“从心现境妙有观”,“心境秘密圆融观”,说的都是心与三界诸法的关系。然而此外所说的心,不是妄心,而是无碍心;境也是无碍境:“言心者,谓无碍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境者,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净土”(《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那么,这里的心,也就是真如。其次是“智身影现从缘观”,说的是“智体唯一”,也就是真如本体唯一。再次是“多身入一镜像观”,譬如毗卢遮那佛十身互用,无有障碍。这也叫“事事无碍法界”。第六叫“主伴互现帝网观”。或以身为主,以其他为伴;或以一法为主,以一切法为伴。“随与一法,即主伴齐收,重重无尽”(《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如同因陀罗网上之珠。这一观法,也是事事无碍法界。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就可以“圆证相应,各为佛地”(同上)。所谓理事无碍或事事无碍,是由于真如随境之不同,呈现不同的法相。虽然现相不同,但永远不失自性的清净。法藏以明镜为例,说镜子由于时地不同,会呈现或染或净的状况。但不论是染是净,明镜本身的明净性质没有丢失。在明镜清净时,并不增加镜子本身的清净;而在镜子染污时,也没有改变镜子本身的清净性质。不但不改变,反而因为它的被染污,才更加显出镜子本来是清净的。真如,就是如此:当知真如道理亦尔。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亦乃由成染净,方显性净。非直不坏染净,明于性净,亦乃由性净故,方成染净。(《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把真如看做是绝对清净、不染污的,华严宗和唯识宗没有区别。

在这个问题上,天台宗和它们都不相同。学界普遍认为,华严宗的基本思想,是“性起说”。所说性起的基本内容,实际就是真如法性缘起,也就是一切诸法都是真如本性的显现。法藏说:通性起者,谓尘体空无所有,相无不尽,唯一真性。以空不守自性,即全体而成诸法也,是故而有万像繁兴。万像繁兴,而恒不失真体一味。(《华严经义海百门·差别显现门》)世界繁富的各种现象,都是真如本体的显现。这一点,是华严宗立论的基石。但华严宗又认为,真如不是脱离各种现象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即全体而成诸法”,也就是说,真如存在于万法之中。但各种繁富现象的存在,不是没有根据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根据。所谓“恒不失真体一味”,就是说,万法之中存在着真如。单从本体和现象的关系考察,法藏的认识是深刻的。从这里得出的结论,不仅是人人都有清净佛性,而且也是所有诸法,包括有情、无情,都应具有佛性。但是是否得出这样的结论,或者由谁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要由各种条件决定。真如在人,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清净真心。华严宗不认为这个真心也是空的,而认为它是实有存在着的。《大乘起信论》曾经把人的菩提心分为三种,法藏在《华严三昧章》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第一是直心,“正念真如法故”。这个和真如同义的直心,又被分为十种:即广大心,即发誓要达到认识一切法都是真如;甚深心,认识真如一定要究尽根源。此下是方便心、坚固心、无间心、折伏心、善巧心、不二心、无碍心、圆满心。这些“心”,不仅是认识的方式,也是修行的态度。第二深心,分广大心、修行心、究竟心、忍苦心、无厌足心、无疲倦心、常心、不求果报心、欢喜心、不颠倒心。第三大悲心,不仅内容和上述大体一致,而且名称也和深心大体相同。这三心,都不是从本体立论,而只是说的看待世界和追求解脱的方式和态度。从本体论这方面说,这三类三十心,都是真如心一类。然而,人的真如本性,总是被染污,所以才有妄心。但是,真如的本体如何生出妄心?法藏和唯识宗的玄奘一样,都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6《华严金师子章》义析关于《华严金师子章》,宋赞宁《高僧传》第三集卷五有如下记载: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

同类推荐
  • 中国儒学之精神

    中国儒学之精神

    郭齐勇教授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儒者,数十年来沉浸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国儒学之精神》即汇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在大学与民间演讲儒学的成果。全书深入浅出、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论述了儒学的源流、一代宗师、发展轨迹、经典著作;儒家的礼乐文化、社会理想、治国方略、管理智慧、人性学说、核心价值、人生意境;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当今的意义与价值,经济全球化下的创造转化与应对之道。对学术前沿的课题,如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公与私、公德与私德、亲亲互隐与人权、儒学的宗教性及宗教对话等论域,亦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有拨乱反正之功。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儒家文化的许多价值理想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
  • 加缪的思想世界

    加缪的思想世界

    这是一部围绕阿尔贝?加缪思想展开的文学批评著作。在全面梳理其文学创作、哲学思辨、伦理实践以及社会活动之轨迹的基础上,通过话语分析、语境还原与文本批评,对20世纪法国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展开了尽可能细致、深入的评论与诠释。
  • 马斯洛的智慧

    马斯洛的智慧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介绍了马斯洛的理论精华。书中解 答了我们关于人生的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人性的本质为何?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我们怎样才能健全自我的人格?我们怎样才能挖掘自我的潜能?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如何才能不定期到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本书引导我们了解马斯洛,了解自己的人生,帮助我们调动自身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实现最完美的自我,创造最美好的人生境界。
  • 经典思维50法

    经典思维50法

    本书选择了五十种经典思维方式,阐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强调了正确思维的重要。
  • 思维迷宫

    思维迷宫

    有一句格言说在社会中做事情,“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而在哲学中想事情,情况恰好相反,似乎应该说“正确地做事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这是一本关于哲学思想方法的书,内容包括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如诡辩、怀疑、剃刀、还原、分析、辩证、解释、消解、诗化、正名以及作者本人所主张的无立场方法等。
热门推荐
  • 足坛天皇

    足坛天皇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寒门小子一步步成长为足坛巨星,甚至足坛天皇。有辛苦的汗水,有激动的泪水,有巅峰的荣耀。有系统,金手指,但无数据化,不张狂。有点文青,绝不迂腐。
  • 穿越未来遇到你

    穿越未来遇到你

    一次穿越遇到了最好的他,虽然不在一个时空,但爱他的心永远不会消失。
  • 当代学生成长必读的民俗故事

    当代学生成长必读的民俗故事

    为了了解此次关于姓氏统计背后更多的故事,更好的解读中国人的姓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进行了介绍。
  • 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压力”法则

    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压力”法则

    本书主要讲述压力存在的必要性、压力的来源、如何减压、如何增压、如何调节压力等内容,以“压力”为关键词,讲述了我们如何能够一张一弛的利用压力,让身边的压力有益于我们的工作业绩提升,有利于我们轻松快乐的生活。
  • 危机营销

    危机营销

    品牌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认为,创造名牌、积累品牌资产,并以品牌资产为主要营销武器,攻占市场,在竞争中取胜,也已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家在营销实践中孜孜以求的首要目标和正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对品牌消费者分析、品牌市场定位、品牌形象定位、品牌关系定位、品牌定位策略、品牌营销战略、品牌延伸策略、特许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地论述。品牌之路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走,就算是现在纵横业界的世界品牌,当初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书中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多的,我们只是在传播一种规律和方法,打造品牌的路,还得靠营销人士自己去走。
  • 逆天记

    逆天记

    一个人人皆修真的异世大陆,一个天生残缺一魂一魄的少年,一头含有上古神兽血脉的黑麒麟,五把蕴含异类神兽绝技的绝世仙器,几段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爱情故事。且看少年如何称霸人界、仙界,如何成为真正的天,如何将生界与死界掌握在自己手中。
  • 皇家养生:中国历代皇室养生法揭秘

    皇家养生:中国历代皇室养生法揭秘

    皇家,拥有至高无上的特权,享尽人间万物的极品待遇;皇家,又是最贪生怕死,最注重养生,最追求长寿的群体;《皇家养生》,集几千年皇室养生精华于一身,博采历代名医养生理论之长,带你领略最顶尖、最权威的养生之道。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大量可直接借鉴的皇家养生法,大量不为人知的巧妙偏方。大量不为人道的皇家养生趣闻——武则天益母草洗面方、宋宫黄精药酒与丹参药酒、永乐公主“沙苑蒺藜”茶、清宫八仙长寿酒、慈禧太后“避瘟丹”……
  • 太上灵宝天尊说延寿妙经

    太上灵宝天尊说延寿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首席逼婚:姐姐休想逃

    首席逼婚:姐姐休想逃

    就因为我名字够简单,就因为我与你同月同日同属相,你就认定了我是上天指派给你的?竟然拿一纸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本人亲笔签字的结婚协议来威胁利诱加博同情。好,我认了,可你也别以为姐姐我好欺负,比你早十二年蹦出来,可不是浪费粮食的,收拾你不就眨眨眼的事。
  • 苍碧之瞳

    苍碧之瞳

    这是一个关于冒险团的故事。拥有全大陆罕见碧蓝双瞳的菜鸟魔法师,冒失却身负巨大秘密的可爱团长,威严又让人信赖的毒舌副团长,更有老好人大叔,移动冰山和自恋小鬼。他们的足迹遍布整个大陆,他们的事迹将成为吟游诗人的最爱。“我们的相遇绝不是偶然,那一定是命中注定。”*************************这是旒苏的第二本书了大家可在养肥前先收藏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