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35600000006

第6章 人生不设限,成为最好的自己

人的内心藏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只要移除障碍,每个人都能发展为成熟而完全实现自我的人,就好比小小的橡树果实终将成长为高大的橡树一样。

——《生命的礼物》

直面死亡,活在当下

Ada一直是我的得力干将,她曾在部门创造了不少风云业绩。前不久她先生意外发生车祸去世。我能理解此事带给她的悲伤与痛苦,甚至鼓励她等心情好一些之后再继续寻找人生的春天。可出乎意料的是,我印象中一向坚强的Ada居然一蹶不振。转眼半年过去了,她假也休了,工作也没怎么干,有一天我还发现她一个人在会议室哭泣。开始,团队成员在分配工作等各方面也愿意对她多些照顾,可现在大家对此略有微词,觉得好像我个人对她偏心似的。所以,我希望能通过第三方给她一些支持和帮助,让她重拾信心,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

当Ada走进工作室的时候,我实在无法将她和照片上那个光彩照人的形象重叠在一起。她看上去非常憔悴、苍老,眼神空洞,似乎随时准备哭出来一样。我不由想到:如果我是Ada的客户,我怎么可能放心把重要项目交给这样状态的一个人?

“Ada,你近来怎么样?”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道。

她看了我一眼,眼眶很快红了,张张嘴,好像要说什么,但到底没说出来。

“Ada,尽管你失去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可身边的人都很关心你,所以今天我们会在这儿相遇。也许我可以用自己的专业帮助你,当然,前提是你愿意。同时,我以我的专业向你保证,今天我们所谈及的一切只存在于你我之间。”我决定直接切入主题。

Ada似乎受到了震撼,她快速地抬头看了我一眼,开始说话,声如蚊蚋:“他们都告诉你了?我已经尽力在处理这件事情,也许我处理得并不是那么好,不过我在工作上也尽力了。”

我留意到Ada的眼眶微红,似乎有些湿润的水汽弥漫开来。她,我,其实都知道我们所谈的是什么。没有办法,自古以来,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终极课题,是生命所不能逃避的终极考验。

“他离开我已经半年了。这半年,我努力想要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我尽力了,我真的尽力了。”Ada的泪水夺眶而出。显然,她的悲伤正要奔涌而出。我并不打算让她恢复平静,这一刻真实勇敢地面对比假装一切都好重要太多了。

“是的,我想这对你,甚至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个特别艰难的课题。如果你想哭,就哭出来吧。”

Ada大概哭了二十分钟,我静静地坐在她身边。开始的时候,她似乎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忘了我的存在。慢慢地,我握着她的手。当Ada跟我的眼神接触时,她的目光中出现了焦点,我想她已经准备好要和我谈一谈了。

“谢谢你。”Ada擦了擦脸,调整了声调,“从事情发生到现在,大家都尽可能地避免和我谈这件事。我想他们可能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安慰话吧。其实我心里很明白,最后真正要承受和面对的,还是我自己。很多时候,我感觉到自己的某个部分也随他死去了。我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自己了。”

“你的哪个部分不再是以前的自己了呢?”

“我一直以为我们会永远在一起。我知道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死亡会这么突然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带走我最爱的人。我想,什么时候我会跟他一起去那个世界呢?”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擅长安慰死者家属。因为,我们自己也还没有准备好去面对自己的死亡。而家属的悲伤,除去对死者的愧疚、惋惜、哀悼外,还有某种奇怪的从过往命运的巨灵之掌中翻身而出的解脱感,尤其对于感情本身有问题的关系以及久病床前的病人,更深一层的,其实是我们自身被死亡撼动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假装死亡是不存在的,尽管我们知道它一定会来。但是我们总相信自己是特殊的那个,或者,有某种特殊的力量可以拯救自己,让我超脱于人类的命运,让自己如精神、灵魂一样以某种方式长存于世。而他人,尤其是亲近之人的去世往往会震撼我们,让我们不得不直面死亡的必然性,这也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自身生命的有限性,承认我们也将会在某个时间,以某种不可知的方式离开世界,迈向某种更巨大的未知。

“你想过什么时候会跟他一起去那个世界吗?”我故意用较平常的口吻提出这个问题,就像只是Ada心里的一个回声。

“考虑过。我仔细思考了什么是对我有意义的,什么对我是没有意义的。以前我在工作中找到的荣誉感、意义、价值和被其他人认同的感觉,好像都很轻飘,对我而言不再重要了。我觉得自己好像很迷惘地往返在上下班途中。”

我知道,这一刻Ada已经真正允许我进入她的内心世界了,她在讲真话,因为无论如何,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假装若无其事是没用的。我们总要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最终才能放下它,继续前进。

“Ada,今天我们要做件奇怪的事。也许你会不习惯,但是请相信我,这样的探索对你是有益的。在任何你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你都有权喊停。”

Ada奇怪地看了我一眼,她暂时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在她如此心烦意乱的时候。

“在这个房间里,选两个物品,一个代表你的生命,另一个代表你的死亡。把它们摆放出来。不需要任何思考与理由,完全按你的直觉做就可以了。”我给出下一步的提示。

Ada掂量着拿起一个白色的玻璃瓶,然后放在面前。“这是生命。”她向我介绍道。

她又拿起一个黑色花纹的靠垫,扔在她刚才站的地方的右后方,然后小心翼翼地用一块毛巾盖在靠垫上,“这就是我的死亡。”

“玻璃瓶的什么特质和你的生命相同呢?”我问她。

“脆弱,坚硬。”

“垫子和死亡有什么相似性呢?”

“柔软,舒适,无所不在。”

“如果现在让你选择的话,你想先尝试死亡还是生命?”

Ada选择先尝试死亡的感觉。她以她所认为最接近死亡的姿态平躺在垫子上,她将毛巾盖在自己脸上。很长时间,我几乎感觉不到她的呼吸。当她轻轻拉开盖在脸上的毛巾时,我看到她泪流满面,但是却有一种喜悦洋溢在眉间。

当Ada在尝试生命的感觉时,她以尊严肃穆的表情端坐在阳光下。我注意到Ada的身体较为紧张,尤其是肩颈部分,似乎很努力地向上耸着。她的表情凝重,倏忽多变,喜悦、认真、紧张,等等,如浮云般聚散离合,最后,面孔出现了一种宁静的安宁感,并慢慢聚笼。

“我现在有种冲动,想要调整下生和死的关系。”Ada向我说。

她小心翼翼地举起玻璃瓶,把它放在靠垫上,以一种向上的姿态。阳光透过玻璃瓶,像只温柔、穿透爱人黑发的手。

生和死呈现的两极分别是脆弱与柔软、刺激与安稳、飘浮与承载,光与影在这刻构成了一组和谐的图像。这图像充满张力,包含了完全对立的阴阳。我不禁想为Ada如此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呈现和整合她内在的一切而喝彩。

“我想我最终还是要归于死亡的。在最后的地方,我会与爱人相遇,这是我作为人无法避免的宿命。在此之前,我依然要归于我的生命,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死亡让我看到了生命的有限性,鼓励我更好地去活出自己。我以我生命的每一天告慰死者,也是为了我自己。”

Ada一字一句、郑重其事地说出上面这段话。

“谈谈在今天整个过程中,你的感受和收获吧。”我们轻轻握着手。

Ada说:“今天让我审视了我内在的世界。死亡并不那么可怕,这是我的看法。毕竟那是我、你和每个人最终的归宿。不过,我现在也不着急赶着过去了,反正总是要去的。我可以利用有限的、剩下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死亡,这是死亡给生命最好的礼物。接受死亡,我们能更好地活出生命。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说:“虽然肉体的死亡会摧毁我们,可是,对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我们。”

在最接近死亡的时候,往往也是我们离真实的自己最近的时候。因为时日无多,我们必须考虑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我们永远无法分裂地看待一个人,包括自己,就像我们无法分裂地看待生命本身一样。

【1】找一段空闲的时间,独处,深呼吸,在面前放一张白纸。

【2】在上面画一条直线,想象这就是你生命的长度。

【3】在这条直线上加一点,这一点代表的是你现阶段生命的位置。

【4】问自己什么是你想要添加到生命中的?什么是你“不得不”做,其实并不真正想做的?

【5】沉思默想在未来的时间里,你真正想要创造和完成的是什么?你现在离你的目标还有多远?你每天有没有离你的目标更近一些?

满足内在缺失,抵御职业枯竭

在HRD这个职位上,我已经工作了十五年。作为这家庞大的跨国企业中国区HR的最高代表,我却越来越失去工作的激情。我觉得自己在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内心常常浮现出一种无意义感。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似乎触到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塔尖。在过去向往的职位上,我却感觉高处不胜寒。我并不想脱离中国市场。可是在以后的人生中,我该何去何从呢?我想内在的这种迷惘已经部分影响到了我的团队,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以四十岁的年龄来讲,Judy保养得还是蛮好的,整个人看起来像个精致的洋娃娃,当然这要除去她的黑眼圈、陷入沉思时那种迷惘的神情,以及她身体呈现出的某种无法言喻的紧张感。很明显,她的状态受到了影响。据她描述,这种状态同样也影响了她的团队。

她让我想起荣格的一句话:“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而是用来超越与成长的。”这句话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Judy这种类型的高阶经理人来讲,生存层面的问题早已解决,可是生命的河流好像被卡到了某个点上,内在有股冲力想开拓出新的领域,但未来的岔路却摆在眼前,究竟该何去何从?下一步要往哪里走呢?

当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年轻时对物质的向往好像已经被喂饱,生命的意义、价值以及内心的激情则成了生命中新的话题,它们在内在的旷野中呼唤着我们去寻找和实现自己的使命。因而,寻找自己、实现自己,也就成为功成名就后的生活主旋律。

更重要的是,在摆脱外在成就,包括物质与名欲的影响后,什么是真正的生命意义呢?

“Judy,如果现在有个人,也许就是你最信任的一个人,告诉你一个关于你将来应该选择的答案,你真的会相信吗?”我轻轻问她。

这个问题显然提醒了她,她叹了口气,呈现出某种无助的神情。

这种神情,往往与我们内心的某种缺失有关。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以为理想是某个外在的标志,例如赚到某个数量的财富、获得某个梦想中的对象、取得某个心仪的奖项。似乎一旦我们得到这些,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被证明了,我们就没有白来这个世界。也许在这种情境下,我们的灵魂可以以某种方式抵御不期而至的死亡,我们将被镌刻在后人的精神世界或灵魂深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便获得了安宁与慰藉。

可惜的是,这往往是种假象。在达成预定目标的片刻,我们已经与之远远地擦肩而过。有生之年,没有任何的外在成就会像身体发肤般常伴左右。我们越往外找,我们的灵魂越是饥渴。重要的是,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如此的特殊,我们没有办法借鉴他人的经验。也许我们可以在灵光一现中受到某种启迪,可它还远远不是个体生命的真相。

“可是我感觉你现在处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心智模式中。从这个角度看,事物已经失去了本来所有的创造性。所以,你的内心世界创造了外在实相。除非你有勇气改变内在的心智模式,否则我不认为你能在外界快速找到点燃内在激情的事物。你过往追求的是名、利和其他人的认同,等等,你可能都已经实现了。但现在你知道,这些都已经满足不了你的需求。你心中升起的是职业枯竭感,它所对应的正是你内心的虚无,所以你呼唤的是内心的满足感。成就与满足,他们是两个不同范畴的课题。以我所见的你的现状,我有理由判断,前者对你来讲是完全满足的,而后者可能还是一个新的有待拓展的领域。”

“你是说满足感?”这个名词显然吸引了Judy的注意力,“职业枯竭这个词我非常熟悉。不过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它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可能还需要再思考下。倒是关于自我破坏的心智模式,我想多听一些。”她给我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我对你的假设是这样:你在追逐和实现‘理想我’的过程中,被压抑的‘真实我’和不被接纳的‘现实我’与‘理想我’三者之间产生了落差,而这种落差造成了你内在的压力和焦虑。长期的压力和焦虑逐步成了你情绪的主旋律,让你无法安于当下。你要么为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如将来的职业而担忧;要么为已经发生而无法更改的事件而焦虑。它们成了你生命的最大内耗。”

在讲这些的时候,我留意到Judy微微点头。

“其实你所讲的我也有所留意。那新的问题来了,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减少内耗?”

聪明的Judy立刻调整思维,将关注点转移到新问题上。

“如果有机会的话,你最好参加一些肢体工作坊,通过呼吸等方式慢慢将注意力调整到自我中心点上。当然你工作繁忙,我会建议你做瑜伽,通过瑜伽调整呼吸和肢体运动也可以达到静心的效果。”

“呼吸?”Judy眉毛一扬,出卖了她的惊讶。

“是。呼吸。国外把这一类的工作坊叫做肢体工作坊。毕竟身体比我们的知识存在更久。很多时候,我们和自己的身体失去了联结。要调动贮存在我们身体里的更多智慧,呼吸是很好的工具。”

“听起来真神奇啊。”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书籍都是关于呼吸的。2005年,我最早接触‘呼吸’的时候,几乎还没有特别多的理论与文字资料。而现在你所能接触的信息已经不断丰富了。”当我描述时,Judy表现出一种向往的神情。

因为时间原因,我们的第一次谈话到此结束了。但是我相信,对于Judy来讲,这只是一个开始。在这个新的起跑线上,她将有机会选择持续成长方案,进而重新发现、认识自己,发掘更多内在的资源,展现更大的潜力。

当人们面临职业枯竭时,尤其是那些在企业中身居高位却无意再进一步的高管,这种职业枯竭往往与我们灵魂深处的某种缺失有关,而动荡的外界环境更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内在的不安全感。职业枯竭以职业生涯规划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本质却是内心的不安全感。

尽管在意识掌控的白天,在面具的背后,在追求“理想我”的漫漫征途上,我们竭力塑造一个美好而光明的自我形象,将脆弱、黑暗的“真实我”牢牢囚禁在自我意识无法触及的最深处。可是,“真实我”却从来不曾消失过。当生命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山头之后,原来被我们遗忘的“真实我”会化身为焦虑、无意义感、不安全感以及破损的自我价值感渐渐浮现到生活的表层。

而这种生命问题往往意味着,我们位于整合的临界点上。这时候,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自己,真实而毫无退缩。我们无法以名誉、声望、掌声、财富等外在浮夸的一切来慰藉不安的灵魂,我们唯有穿越这一切,直面灵魂的拷问,才有可能成为自己。

【1】回想一个你已达成的目标,包括财富、名誉等,想想你达成的过程、达成后的感受以及你现在的局面。

【2】思考一个你正在达成过程中的目标,以及这个目标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你的关注点是什么?

【3】自问这个目标反映了你什么样的终极价值观?它是如何与你的生命意义建立联结的?

【4】现阶段,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的感受如何?你如何处理过程中的压力、焦虑、躁狂等情绪?你的处理方案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的?如果是破坏性的,如何转化可以让你更身心一致地迈向目标?

【5】有机会的话,进行肢体练习,包括太极、瑜伽、呼吸、舞蹈等非竞技性运动。(说明:非竞技性运动是指不以和他人比较输赢、优劣、好坏的活动。)

自我弥补,建立关系联结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到领完工资的那几天,我们流水线上就会有一大批员工消失不见了。过了大概三四天的样子,他们会再次出现在工作岗位上,个个面色青黄、神情萎靡。作为管理者,我们实在很奇怪他们究竟干什么去了。所以,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观察这些孩子,然后发现,他们一领完工资就像潮水一样涌向周围的网吧。沉溺网络,不吃不喝,直到财力不支、体力透支。而为什么他们消失的时间是三四天呢?后来才发现原来这差不多是工资用完的时间。这对我们的工作开展造成了困扰。我们很担心员工的健康,而且这样也很难统计员工在职和离职的状况。珠江三角洲用工难是现实存在的情况,但是,我们也不可能将熟练工拒之门外。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

这是我在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参加论坛时,基层管理人员提出来的问题。与会专家纷纷给出建议,包括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奖惩机制的建立等。

制度管理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是重要的,可是,仅仅有硬性制度就可以了吗?如果仅仅依靠制度就可以完善企业的话,也许我们就不会存在如此这般的烦恼。

在进入厂区时,“人是最大的资源”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句口号是这些年来企业界的共识,最起码它表示了一个讨好的姿态。可是,人真的是最大的资源吗?我们看到过不少正面的例子,可同样也见过不少负面版本。创造企业的是人,可最后破败企业的也是人。即使是同样的人,置身不同的情境中,往往也会发展出不同的适应性行为,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成果。人既可能是企业最大的资本,也可能是企业最大的成本。究竟是成为“资本”还是成为“成本”,取决于不可见的人“心”。

“企业文化理论之父”埃德加·沙因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需要的往往只是一个人的一部分,可是来工作的往往是这个人的全部。”对于制造企业的流水线来讲,他们需要的也许只是员工的一双手,可是前来工作的却是整个人。时下的新闻图片中,有一张图片反映了流水线上的女工面无表情、眼神空洞、目无焦点地注视着前方。这也是当前流水线上工人的一种典型写照:手脚忙碌、内心空虚。

当一个人整天双手忙碌却内心空虚,思想如漫天飞絮、情感空虚乏味时,基于弥补心理,他可能会想找到一个让他充分使用大脑的机会。当我们在某方面有所亏欠时,便希望得到补偿。如果找不到建设性的渠道,而弥补的需求又同样存在时,当事人便有可能无意识中诉诸破坏性的渠道,如烟酒上瘾、强迫性行为等。

不同行业、不同人群所需要弥补的点是不同的。以创意业为例,他们的员工由于处于和制造型企业流水线上员工相反的位置,他们工作所需的是自己的头脑。为了刺激疲乏困顿的心灵,烟、酒、咖啡就成了必需之物。

再以工程技术人员和服务业的一线人员为例,前者长期处于一种人机互动的工作状态中,比较少与真实的人接触,所以为人处世比较木讷。人际关系对他们既有吸引力,同时也因为不熟悉而产生了不适应。所以,工程技术人员往往喜欢独处。而对于服务业的一线人员来讲,他们天天都在和人打交道,长期以来,角色似乎与真实的个人融为一体,他们很难再接触到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大部分健康人群会下意识地自我调节,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弥补”。例如长期用脑的人,他们希望在节假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长期缺乏社会人际关系滋养的人,他们会刻意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建立一些工作以外的人际关系。弥补心理从深层次上还影响着人们的择偶观、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如木讷的丈夫往往会被外向的妻子所吸引。

所以,这些长年累月工作在流水线上的员工,基于自我弥补的原因,纷纷涌向了工厂附近的网吧。从网吧观察所得,他们大部分都是在线聊天、打游戏或是看电影,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有机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滋养,自己平时没有机会得到关注的情绪和情感也能得以弥补。

被放入阴影面的负面情绪,往往都会以破坏性的方式展现在人的行为层面,造成企业与员工的损失。例如,频繁地转换企业、企业或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冲突、员工的压力、情绪与健康问题、在岗员工消极怠工和创造力下降,等等。

“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不可以简单地归纳下,这是传说中的网络上瘾症?既然这是一种病,就得救治。让这些员工戒网就好了吧!那我们企业可以去举报,让公安局来,把这些黑网吧都给关闭了。”有朋友说道。

媒体往往通过栏目设计,让我们越来越清楚什么发生在我们身边。“抑郁”、“焦虑”、“躁狂”等名词皆被用于不同的地方。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讲,一旦自己归纳到某个病症之后,就会感觉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太好了,原来不是我的错。我也是受害者。现在我要把自己交给专家,让专家来治疗我,他们要保证我不再出现过去的不良行为,例如抽烟、喝酒,或者强迫性上网。如果我还是这样,那就是他们的失败。”

企业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的领导者无意中充当起父母的角色,事无巨细,一手包办。员工则像孩子一样,无需为自己的行为的最后结果负责。这样的原型,在我们的家庭中是如此普及,几乎触目皆是。

可惜的是,虽然在短期内这种方式可以看到一些效果,可是从长期来看,却抹杀了当事人自我负责、自我成长的机会。如果员工在企业周围找不到网吧了,他们可能会将精力投向新的发泄渠道,以达到自我弥补。

在处理员工的网瘾这件事上,以行政手段下达命令,或者让公安局拆除黑网吧皆属于强制性行为。

只要心理有弥补需求的存在,就一定会在外界找到合适的对应解决方案。

需求永远没有对错,它只是真实地存在着。而对应的解决方案则有着建设性或破坏性的区别。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员工网瘾的背后,其实是对人际交往的需求,想要与他人建立起情感联结,希望在工作之余能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被看到、被听到并被认同需要。

对此可以采用的建设性方案不胜枚举,例如播放一些背景音乐,让员工在手脚忙碌的同时还能略微愉悦心灵。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同事聚在一起分享下自己的故事,还可以分享开心、困扰、期望、新的信息,等等。

企业还可以组建“同乡会”,定期举办一些企业内部或外部的联谊活动,还可以建立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团体,例如足球、篮球、乒乓球比赛、周末远足、登山、烹饪兴趣班等不同主题的活动,以此鼓励员工参加一些业余活动,拓展他们与人的交往,减少他们内心的孤独感与日复一日单调工作所造来的职业倦怠。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

通过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建立真实的关系联结,员工渐渐不再依赖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了。据了解,在采取了一些措施后,员工觉得企业更有人情味儿了,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更加具有向心力了,突发恶性事件明显降低,员工流失率也有所下降。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渐渐丧失用工优势,每年年头的“用工荒”让企业非常头疼。那年,这家制造型企业居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据领导介绍,在前一年年底的时候,企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了解员工需求,安排车辆送员工回家,或者代订火车票。企业还开展了电话慰问员工家属的活动,了解员工背后的家庭需要。当年,在其他制造型企业正在为“用工荒”头疼的时候,这家企业却顺利地开展了新年度的生产计划。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完整而无法分割的整体,那么,借助于职业平台的搭建,让每个个体均有机会整合和实现自身的潜能,以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满足企业、个体的需求,从而使企业、组织和个体有机会迈向更为美好和和谐的创造性局面。

【1】在你自己、你的团队和企业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或困扰?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什么样未满足的心理需求?

【2】这种心理需求有没有可能找到更富有建设性和多赢的解决方案?可以采用团队头脑风暴的方法来寻找。

【3】锁定三到五种共同认可的解决方案,试行一段时间(例如一个月),看看和原来的局面相比,有什么样的改变。

【4】个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局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工具来解决,即描述问题局面—局面后可能未满足的心理需求—现行方案的利弊分析—心理需求的其他可能解决途径—作出选择。

勇敢迎接不确定,在冒险中走向成熟

我是企业的老员工之一。本来,我们是一家充满爱的企业,上下级同事之间关系非常和谐,就像家人一样。我们每个员工都很热爱企业,都非常努力地工作。可是,现在老板招了一名新的销售总监。新招来的销售总监和我们的风格非常不一样。他做事讲究效率,唯绩效和数据说话。不客气地讲,这个人非常功利。在他的影响下,老板好像也改变了做事风格。很多老员工不能适应新的企业风格,默默地离职了。我现在也向企业提出了离职申请。想到过去共事的美好时光,我觉得很难过。

那是在一场研讨会现场,我正在和大家分享企业发展过程中阴阳能量的博弈关系。有人认为企业、职场人的外在成就与内在成长是一种线性关系,必须先拥有足够坚实的物质基础,才够资格追求内在成长。而事实却是,内在越是成长,外在越是成功,物质丰收与精神发展正如阴阳的关系,相辅相成。

小莱在台下泣不成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向我们描述了她所在的企业现状,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情境。随着描述的推进,她潸然落泪。显然,她非常怀念过去有人情味儿的企业氛围。

如何理顺利益需求与经济回报的关系?小莱把一个新的课题带到了我们面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企业人似乎应该拾级而上,沿着生存的线索,逐步走向自我实现。可在实际生活中,员工的物质回报与心理契约二者夹杂纠缠:丰富的物质回报、伟大的企业愿景、被唤醒的崇高使命、温暖的人际关系、被认同的喜悦幸福,等等,共同构成了理想企业的图景,如星辰般明亮高悬于我们头顶。

如何实现这幅图像呢?现实看起来似乎更像是一条泥泞的羊肠小道。

以小莱为例,她所追求的也许并不是特别丰厚的物质回报,却十分在意企业生存环境的感性体验。为了帮助小莱理解企业的现状,我邀请小莱用心理剧的方式将她的企业现状摆放出来。小莱邀请研讨会中的参与者扮演她的老板、新加入的营销总监、团队中因为不能接受新企业氛围已经默默离开的伙伴们以及她自己。每个角色的代表充分表达了自己在角色中的意愿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代表老板的学员过去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表达了在这样一个位置上纠结的内心感受:“我的理想是创造一家幸福企业。一度我认为企业是十分幸福的,员工不需要为绩效负责,我们相处也很愉快。可是,我没有能力在经济上继续承担这份责任。我越来越意识到,原来企业存在的根本基础是要赢利。不赢利,甚至是亏损的企业,根本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可能。所以,我请来了新的营销总监,让他想办法使企业赢利。我知道老员工对我的这个决定有很多不满,可我毕竟不是做慈善的。我只能有舍有得。”

而营销总监的代表想法十分单纯:“老板请我来,我的价值就是令企业赢利,这也是我擅长的部分。我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目标。我知道过程中可能伤害了一些习惯了过去企业氛围的老员工,可是我必须要为我的职责负责。我对离开的同事感到抱歉,同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无论如何,我们现在的赢利状况已经有所改善了。对此,我非常满意。”

离去员工的代表站在边缘,他们的心声则是:“我选择离开这家企业,因为我感到它已经失去了最初吸引我的氛围。在工作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价值有所贬损。不过,我认为依然有其他平台需要我,所以,我准备找一个更为匹配的平台。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小莱的代表在团队中晃动,她一会儿想融入团队,一会儿又想离开团队。

站在心理剧剧场外,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到整个局面时,小莱似乎在认真思考着,她的眼神快速变化:愤怒、不解、委屈、恍然大悟、理解……

心理剧剥离了平时我们因为近距离相处、利益相争而产生的投射,回归到单纯的角色中,同时,又让抽离的当事人产生距离,从而更为客观地看待整个局面。

了解对方的需求,显然缓解了小莱强烈的负面情绪。在心理剧结束后,她同研讨会中的团体分享,她准备重新判断自己将来的计划,看看下一步是继续留在企业中还是选择离开。如果留下,她将平静地面对企业新的需求与做事风格。如果离开,她也将对在企业中所学习、成长和获得的一切心怀感激,这是她继续前进的资源。但不论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她都明白这一切的变化不是针对她自己的,不是为了否定她的存在与价值。她将学习自我负责,为自己的人生作出问心无愧的选择。

在小莱的案例中,企业的变化来自于老板心态和认知的变化。作为员工,她要清楚自己在系统中所扮演的位置,这个位置将综合考虑她进入系统的时间、在系统中的作用、为系统创造的成果等因素。如果小莱想要超越自己在系统中的位置,去承担更大的责任,她首先需要获得系统的允许,这意味着她要通过能力证明、机遇等途径提升自己在系统中的位置。

企业的成长,并不仅仅取决于其规模的大小、人数的多少,甚至不是单纯的营业额。真正的成长来自于不断的自我超越,即超越过去成功的关键点,找到新的可持续增长点。它同时也意味着企业中每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创始人、最高位置领导者的成长。在森严的等级中,人们往往会关注“对”、“错”,更甚于关注“有效”、“无效”。森严等级往往与防御的心灵相对应。在这里,人们将焦点放在如何避免做错事上。只有开放的心灵才能洞察新的机遇与挑战,将焦点聚焦于如何更“有效”地达成目标、实现愿景。

开放,意味着个人的心灵将向着未知的危险性、陷阱、不舒适和痛苦的方向前行。同时,它也可能带来一线生机、带来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带来新的成长与可能性。

对企业也是如此,防御往往带来故步自封、画地为牢,在自以为成功的光辉顶点往往暗藏着下滑的重重阴影,电信业、金融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行业莫不如此。解读企业大败局,或者从优秀迈向卓越的企业案例,往往真正推动企业前进的并不是政策、市场等外在原因,而是企业人敢于开放的精神:不断地自我革新、自我否定,不断地寻找、创造新的市场利润增长点,引导消费新方向。尽管成功后,回望过去,这些行为似乎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然而在当时,却需要莫大的勇气与智慧。

选择防御中的固守还是开放中的冒险,这是一个很容易在头脑层面回答的问题,可一旦回到日常运作中,我们往往就会偏安一隅,自欺欺人。也许选择本身并没有对错,任何选择都有其需要付出的代价、成本以及承担的风险。

重要的是,这真的是你、你们要的吗?这就是你、你们内心所追求的吗?

【1】找到目前让你感觉最不舒服、纠结或郁闷的事以及与之相关的人。

【2】如果可以,在团体中找代表相关角色的人。如果没有团体,就用一些物品代表事件中的人物关系。

【3】如果是在团体中,当事人站在代表的位置上,感受被代表的人的感受,并用语言将之表述出来,再请代表复述。

【4】如果是用物品代表,当事人站在物品摆放的位置,感受下被代表的人的感受,并用语言将之表述出来。

【5】通过换位感受与角色扮演,当事人有机会跳出原来的防御,重新审视自己的感受,并作出新的选择。

改变扭曲观念,开拓不设限的人生

我很难再去信任任何人,或者说,我根本不相信他人。如果要追溯源头的话,在我十几岁上学时,我的经历塑造了这种想法。当时天冷,我正在写作业。老师走过来,微笑着问我为什么不取下手套。我告诉他我手冷。他让我取下手套,微笑着摸我的手。被老师关注,我心里觉得非常温暖。可就在那一刹那,他收起了微笑,严厉地说:“你撒谎,你的手根本不冷。”然后我被罚站了半天。从此,我再也不相信任何人,或者不再和他人发展信任关系。老师,如果你不改变十几年前对待我的方式,我就再也不信任任何人。

以乔生这名二十九岁的男性为例,我们来看一个人是如何局限自我,紧紧抓住过去的经历,以扭曲的观念作为内驱力,发展出受限制的人生状态。

当时,我们正在讨论一个关于内在资源的话题:在过去的什么时候,你曾被深深地感动过?当时是什么情景?

在分享个人体验时,乔生讲道:“我从来没有被深深感动过。这种感受已经离我太遥远了。”在大家惊异的表情中,乔生进一步讲述着他的故事:

“大概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段经历让我再也不相信还有感动这回事儿。当时是冬天,我的手很冷,所以就戴着手套在写作业。正在写作业时,班主任经过,他问我:‘你为什么戴着手套写作业呢?’‘因为我手冷。’我告诉他。他的表情看上去非常和蔼,他俯下身,说:‘把手套取下来,让老师摸一下。’我心里感动极了,觉得老师真好。我把手套取下来,让他触摸我的手掌。结果,他忽然改变了面部表情和声音,从非常和蔼变得很凶。他责怪我,说我的手根本就不冷,我说了谎,应该受到惩罚。八岁的我被罚站了两个小时。从此之后,我再也不敢相信感动的存在。因为在老师和蔼地问我是不是冷的时候,我真的被深深感动了。可是,他让我知道我的感动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乔生的故事把现场的我们带回到他少年时被卡住的情境中。当时,我的推测是乔生需要以成人的,也就是二十九岁的眼光来重构他在八岁时所遭遇的事情,并从中得到力量——能够允许自己被感动,也允许自己有能力去感动他人。

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完形的空椅子工具可能对当事人最有帮助。我们在班上找到了他老师的代表、八岁乔生的代表以及二十九岁乔生的代表。乔生为每个角色设计了台词与动作,将他八岁时所遭遇的事件重新放置在二十九岁的他的面前。

乔生的经历明显触及了班上同学不同的感受,大家纷纷献言献策,给出建议和方案,以及分享自己过去的经历。可是,乔生一直坚持自己“受害者”的角色,拒绝再次被感动。

我当时的猜测是:这是乔生的一种防御。在这种防御的背后,有着乔生所需要的一些力量与资源。如果不能提供更好的替代性解决方案,那我就应该尊重乔生的选择。于是,我请乔生带着他所坚持的观念以及在过程中他可能没有表达出来的一些感受与收获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后来,我一直觉得自己当时应该再多做一点点。我完全可以引导二十九岁的乔生代表跟老师代表说:“老师,如果你不改变当时对待我的态度,我就不打算改变我的人生。我将坚持不被感动,以此来维持我与他人的距离,保护我自己。这就是我的选择。”

“因为你的……,我选择……。尽管我、你和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选择于任何人都是没有好处的,可是我还是坚持作出这个选择。”

这里的你,可能是父母、老师、领导、同事、恋人、丈夫……任何我们认为重要的人。任何具备理性的人,都可以看到这种模式背后的荒谬性。可是,当它没有被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却忽略了它的存在。我们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坚定地认为是他人的行为限制了我们人生选择的自由。

从社会角度来看,乔生是一个健康的人,他履行着自己应尽的社会职责与义务,他是部门的好员工,是家庭的好成员。在课程中,班上同学还认为他是一个热心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好人。但是我分明看到:和你我一样,乔生还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他拥有更多宝贵的内在资源而不知,导致这些资源长期闲置和浪费。他是坐拥珍宝而沿街乞讨的代表。

乔生代表着你、我和我们的某个内在面相。

“寻找生命的意义”,这句话背后所暗指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本身之外,它早于或晚于我们的生命而存在。似乎靠着寻找,我们能抵达幸福的彼岸。一旦我们形成这样的认知,似乎就把自己放置于某个巨大的力量之下。我们拱手将自己的命运交托于某个未知,期待换来平安幸福。可是,我们所交托的对象是谁呢?他又存在在哪里呢?他如何保证我们每个人的愿望不落空呢?

这是企业人心灵成长存在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开始真正为自己的命运负起责任,有机会看到我们是如何参与到架构生命的“问题局面”里的,我们如何塑造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是如何在最初的时候撰写了自己一生的脚本并倾情演出。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能找到改写剧本的可能性,找到通往不一样结果的路径。

成为你自己,意味着发挥出我们全部的潜力,达到自我实现。它同时也意味着跨越我们所遇到的障碍,拿走阻碍和扭曲。

同样,我们可以把这个命题放在企业、组织、社区、家庭等不同范畴。生命并不是被割裂的局部,固定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从最深层影响着我们。拿走适应不良的部分,拓展深度与宽度,任何人都有从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可能。

【1】通过冥想练习放松地直觉感受: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一些特质?或者当我做到了什么的时候,我就认为自己已经是这样一个人了?(注意:在此不建议将外界评判作为标准,标准最好向内,以自我检视为准。)

【2】在成为想要做的这个人的道路上,我拥有什么样的资源?有什么样的潜力?有什么样的阻碍?

【3】在阻碍的部分进一步探索:我所认为的阻碍是真实存在的吗?还是我曾经不得已,受情境或他人影响所作出的选择?这个选择在今天还是不可以改变的吗?这个改变的关键是不是我自己?

【4】明确你的答案,最好记下来。如果愿意的话,和一些你信任的朋友分享,看看他们会给你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对他们保持好奇,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你的故事?如果是他们自己,他们又会如何应对和处理当时的情况呢?

附录 企业中与“心”有关的三个典型迷思

花朵盛开的时候,即是它最脆弱的时候,但它能绽放出全部的美丽。

花朵闭合的时候,即是它防御的时候,它保护了自己,但也隐藏了美丽。

——引自好友段婷予的微博

迷思一:导入心理健康、心灵成长类的培训系统,我认为一定是因为我们出问题了,我们需要被修好。我们不能承受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压力。

我的基本假设是,真正存在心理疾病的人是无法负载日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的,他们待在医院或其他可以向他们提供“治疗”的地方。我相信每位有自理生活能力的朋友都是普通意义上的“健康者”,或者偶患小恙,无伤大雅。

没有人需要被修好。

每个人都有创造更丰盛成果、更幸福人生的潜力。

这就意味着,相对于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内在依然有着沉睡的、有待挖掘的潜力。它可以让我们度过更有意义、更美好的生命,并尽其可能地成为自己可以成为的那个人。可惜的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往往无意识中为自己撰写了剧本,并终生参与演出。为此,我们牺牲了更为充分地成为自己的可能性,隐藏起了内在神性的光辉。表面上,我们获得了生存所必需的安全感,似乎很能掌握周遭的一切。实际上,角色以内的我们却充斥着无力感、挫折感、不真实感与无意义感。我们难以与他人建立真实和有意义的联结,是因为我们早已失去了与自己真实的联结。我们以为获得物质的成功就能抵消一切内在的虚空,可空虚却如黑夜般真实地存在着。

“为了生存而工作”往往将我们的焦点聚集在无力感、挫折感与受害者的角色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环境和他人的受害者,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无力感,每天的生活像是踩在钢丝绳上,想要在多个利益集团中保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焦灼、浮躁,对自己充满了指责和愤怒的能量,生理健康便成为最易量化的外在指标。

在工作领域中,我们如何真实地做自己,同时又能承载起对环境,包括客户、企业、团队与他人的责任?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过程,也是一个内在爱的流动过程。

这就像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树的经历:每粒种子都尽其所能地利用它所处的环境、所能获得的资源去成为一棵树。这是一个潜力逐步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面对生命的“问题局面”不断成就自我的过程。心理健康、心灵成长的重点就在于向内挖掘可能性,让生命得到更大的空间,然后更为充分地成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病人,也没有所谓的治疗。它是一个生命不断向更广阔自我探索的过程,松动过去固着的土壤,为新的可能性不断打开空间。

当树林中的每棵植物、每种动物都能更为充分地成为自己、真实地做自己时,我们就能以相同的心态面对其他人,并有能力共同营造一个更为健康、更有影响力的创造性平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迷思二:企业只关注绩效的提升,员工应该为自己的成长买单。

如果只是将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看待的话,我们便窄化了企业存在的价值与作用。更何况,微观经济的发展往往与环境、文化和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微软与比尔·盖茨、苹果与乔布斯、香奈儿与可可·香奈儿,万科与王石、联想与柳传志、华为与任正非……在企业背后,我们往往能窥见某种特立独行的“人”。人的精神、灵魂与梦想构建出伟大的商业产品、概念和文化,并形成实体的企业。

就像个体的人既是单个部分的组成,同时又不止于这些单个部分。系统由人组成,但又超越了个体的力量。每个部分的存在都对整体发挥着作用。系统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它甚至不是表面所呈现出来的线性关系,而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员工的成长方向和成长速度同时影响着企业绩效的提升。越是核心岗位上的员工,对企业系统的影响越大。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企业发展的三十余年中,出现了很多英雄式的传奇人物,如任正非、柳传志、王石、史玉柱等。

绩效的提升永远是企业和组织发展的“果”。这个“果”的大小、味道的好坏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成长。企业真正的发展,并不是由它的扩张速度决定的,而是由企业能否找到真正的可持续增长的关键点所决定。这个关键点,可能是某个技术的革新、某种重新组合的业态、某种产品向市场所提供的新的价值或是服务方式的革新,等等。凡此种种,皆是基于人的成长、进步与发展。关键岗位的员工技能、思想创新和发展,将会从战略战术、执行等不同层面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对企业而言,没有比人更重要的资源了。如果时光倒流,企业发展的关键也许在于所能拥有的资金和物资的多寡、熟练工人的劳动技能。可在现阶段,企业真正的财富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而这取决于系统中员工成长的能力:他们对市场和行业的角度、看法、深藏的价值观、企图实现的梦想,创新变革能力等。而这些,与个人成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绩效的提升永远是“果”。要让这个“果”变得不一样的方式也许有很多种,从目前来看,促进个人的成长往往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这种成长,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积累,更包括了富有建设性的潜力开发。这是一个身心整合的过程。支持一个人尽可能地充分实现其在事业方面的梦想,往往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

而关于人类的个人及集体潜力,请允许我引用《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中的一段话来辅助说明我的观点:

“在中土世界的空间层面,我们的知觉能感知中等大小——比方说介乎于蚂蚁与高山之间——的物体。我们既不能察觉细菌、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物体,也无法观察星体、星系和宇宙膨胀等宏观物体。在中土世界的速度层面,我们的眼睛长于捕捉以行走或跑动运动的物体,但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意图和目的,诸如高山的缓缓增高、大陆的慢慢移动,还有光的高速行动,我们都察觉不到。在‘中土’世界的时间层面,我们大概能活上七八十年,远远不足以见证进化、大陆漂移或长期的环境变化。这是不少人难于接受进化论和全球气候变化论等科学观点的一个原因。进化和气候变化违反直觉,因为它们所代表的变动范围在‘中土’世界很不寻常。”

走出“局限的中土”,去察觉细菌、分子和原子等微小体、观察星体、星系和宇宙膨胀等宏观物体,甚至是高山的缓缓增高、大陆的慢慢移动、光的高速行动,往往基于我们个体的不断梦想与成长,基于个体不断自我拓展与混乱中的前进。

迷思三:员工应该处理好自己的事,然后安心来上班,在八小时内尽心工作,否则就是不成熟的表现。

我喜欢引用“企业文化理论之父”埃德加·沙因来说明我的观点:“组织角色需要的只是个人部分特定的活动,但是前来工作的却是整个人。”

员工的健康、情绪、价值观和态度往往较劳动技能可以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他们在岗位上创造和取得的成果。从华为胡新宇事件到富士康N连跳事件,我们会发现,没有人能将生命尖锐地切割开,让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让其互不相干、各行其是。

实际上,生命是一个综合和动态的过程,在此处发挥作用、产生影响的部分,必然也会在另一个部分发挥作用、产生影响。除非精神分裂,否则我们无法在某个时间段做一个人、完全投入地扮演一个角色,然后飞快地切换频道,让自己在下一个时间段成为另一个人,完全投入地扮演截然不同的另一个角色。一位木讷的先生,他并不会在进入自己的工作角色后就立刻长袖善舞、口齿伶俐起来。生命在最深层的地方会保持着它本来的样子,有时候,这种样子也许会和情境一致,起到正向的建设作用,同时在不明情况的条件下,它也可能会失去弹性,适应不良,起到负面的破坏性作用。

所以,“员工应该处理好自己的事,然后安心来上班”是一种基于头脑的假设。它以理性意志为前提,将生命的重担交给头脑,让头脑来安排一切的秩序。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可实际上,头脑在维持表面风平浪静、井然有序的生活表象的同时,往往有很多无力感、挫折感,尤其是在面对情绪和情感所造成的冲击时。这种深层次的无力感、挫折感在被头脑更深地压抑的同时,形成了破坏性的压力,它往往又会以病症、生理健康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这句表面上看起来如此有“道理”、“正确”的话,却往往起不到实际作用。

毕竟我们不可能将自己从完整的生命中剥离出来,分裂地看待不同的生命部分。可同时,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对成功的推崇,种种现状又让我们不得不把工作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毕竟,工作不仅向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也为我们创造了实现梦想的重要平台。学习在工作中处理情绪、创造成果和达成目标的同时,也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健康幸福的人生。

如何在外在成功与内在成长之间建立正向和健康的关联?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在他的作品《生命的礼物》一书中写道:“人的内心藏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只要移除障碍,每个人都能发展为成熟而完全实现自我的人,就好比小小的橡树果实终将成长为高大的橡树一样。”

我所有的努力,并不是代替当事人作出“最好”的选择,也不是要帮他找到解决方案,或为了完成功课而学习的辅助技能,而是真实地,在我们共同创造的关系中不断打开一个安全空间,支持对方自我探索,松动原有的信念,探索他生命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尽其可能地成为生命可以成为的样子,这本身就是极有意义的过程。

我对你以及你所追求的人生,致以最深的祝福。

同类推荐
  • 20岁定好位,30岁有地位

    20岁定好位,30岁有地位

    不做爱情中找不到自我的痴男怨女,不做职场中升职加薪两无望的“二类分子”,读懂自己定好位,用50分的努力换取100分的人生! 也许你不够聪明,不够漂亮,不够能干,不够可爱,不够……女人对自己永远是挑剔的,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意,但是,作为女人,你一定具有作为女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良好的直觉,讲人情味,包容心强,抗压性好,有耐心,善于倾听,是理想的谈伴……在爱情、友情、职场、家庭生活中,善于运用自己作为女人的天赋优势,才能够牢牢掌控自己的幸福。
  • 提升女人幸福力的10堂课

    提升女人幸福力的10堂课

    追寻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能幸福,然而,幸福从来都不会从天而降,女人需要足够努力,足够聪明,才能具备足够强大的幸福力,才能保持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本书分别从生活、做人、做事、财富、成功、友情、爱情、亲情、婚姻、幸福等方面入手,给女性以全方位的指导。书中不乏真知灼见,大都是过来人的切身感受,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年轻女孩可以从中展望人生,尽早领悟生活的智慧和法则;成熟女人可以从中寻求共鸣,找到朋友与知音。希望在本书的陪伴下,所有女人都能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人生。
  • 启迪青少年卓越人生的智慧故事

    启迪青少年卓越人生的智慧故事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特殊技能、良好的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必要的合作素质等,是青少年朋友在成长道路上顺利前进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为青少年朋友们从自身着眼、开创成功指明了方向。社会是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人生是一条蜿蜒扭动的曲线。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是一种升华,成长的过程就是将软弱升华为刚强,将平淡升华为壮丽。
  •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告诉你如何避免错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在创建节约型的社会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意味着付出的时间最少,节省的成本最多,取得的效果最好。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从:高效率,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世上无后悔药,第一次就赢得结果;这样做,才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三方面着手,告诉人们如何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 金口才全书·会说话好办事

    金口才全书·会说话好办事

    有许多事情,特别是一些人为的事情,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很轻松的应对。但有些特殊的事情,是我们始不料及的,其结果往往是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事采用不同的说法去面对它,相信结果也各有不同。
热门推荐
  • 摩登怪杰

    摩登怪杰

    失恋的李超,在河边意外获得了一个神秘的绿面具!这下有乐子大了。李超一向没什么节操,还被绿面具放大了其内心深处的渴望……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李超在听到第一个任务的时候,李超就知道自己的貌似被坑了!
  • 天降灵狐:恶魔之宠

    天降灵狐:恶魔之宠

    她本是妖界狐族的一个狐妖,却被父亲一脚踹到了人间,理由是躲劫!来到人间现了原形,却被一个恶魔捡了去当宠物养,理由是她好玩!当躲劫的真相被拆穿,面对族中长老的威胁,面对要救出父母的重任,面对宿敌的穷追猛打,还有面对那不该发生的人妖恋,她该如何决择?
  • 你是一朵开在星星上的花

    你是一朵开在星星上的花

    她,总是三分钟热度,偏见善变的眼镜公主,从来不相信小狐狸的存在……他,总是矛盾着爱与不爱,忽冷忽热的小王子,从来不需要玫瑰花……他们,似乎此生决意要与爱情平行,可剧情,从来都不是想象的那么绝对,当遇见的那秒,就在改写……只因为,奇妙地感应到,那是对的人……当从来都是爱情旁观者的她和他,彷徨在当局者的圈子边缘,跳,还是不跳?!……
  • 巧妙办事的艺术

    巧妙办事的艺术

    本书引用了大量具有哲理性的故事和名人成功的经验,启迪你学会思考,从而让你巧妙办事,轻轻松松完成任务。
  • 回首那时的青春

    回首那时的青春

    岁月渐逝,幻想中的浪漫季节,已成为了记忆中的依稀风景,我们的心灵与理想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是童话里的仙境,我们开始怀疑之前一直深信不疑的东西,可又不愿承认生活中的冰冷与残酷。许多往事已不想再想起,偶尔的,有熟悉的歌声响起,仍会荡动尘封的心弦……
  • 半世锦鲤

    半世锦鲤

    他是高高在上的仙界战神。她是他养在莲池中的小鲤鱼。她爱上他的冷清、孤寂。他贬她下凡:“六根不清,便是最大的错。”成仙度劫,天雷轰顶,她元神俱碎,忘记了那些静默纷扰的所有哀梦。半世轮回再次开启,她误落凡尘,与那前缘未尽的人相逢陌路。“西泠,若有来世,记得一定要爱我。”“你好像一个人,九……九什么,我忘了……”
  • 御狼纪

    御狼纪

    月圆之夜,狼人变身。每个晚上,村庄频频发生死亡事件。这是一个游戏,只有活到最后的人才可以活着出去。游戏,开始。天黑请闭眼。狼人,请睁眼。
  • 编织人际纽带(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编织人际纽带(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孤独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我们是社会的中的人,脱离了群体交往是无法正常生活的。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事业发展中,人际关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有时甚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用机智、用灵敏、用真情、去编织人际交往的纽带,你会发现一切都很简单、很美好。
  • 狐仙女友闯世界

    狐仙女友闯世界

    小狐仙夏雨沐不小心带回家一个男人,结果使得狐仙族招收灭族之灾,情急之下,狐仙族圣姑把夏雨沐传送到异世界,来看夏雨沐如何能闯出一番天地吧。
  • 聪明孩子都在玩的数学游戏

    聪明孩子都在玩的数学游戏

    奇特故事,全新视角,带孩子去数学王国里领略数学的魅力与魔力。这里不再是抽象的图形和数字,每一个数学问题和游戏背后都蕴藏着身边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在读故事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懂道理,日积跬步,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处理难题能力都会有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