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腹部检查
下腹有明显的压痛及反跳痛,尤其患侧为甚,但腹肌痉挛常不明显。
6妇科检查
阴道内常有血液,但量不太多,后穹隆饱满,有触痛感。子宫颈有明显的摇举痛。子宫稍大而软,但比停经月份略小,内出血多时,患者会感到子宫有漂浮感,子宫一侧有触痛。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典型体征,异位妊娠病例多数并不难诊断。但对大部分患者而言,在输卵管未破损之前,准确诊断出异位妊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以便准确而及时地诊断出异位妊娠:详细询问病史,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包括阴道流血情况、腹部疼痛程度与范围、盆腔肿块的大小及形状、硬度、血红蛋白等;必要时,可进行各项辅助检查,如尿妊娠试验、孕酮测定、诊断性刮宫、超声波、后穹隆穿刺、子宫内膜检查以及腹腔镜检查等。尽早诊断,可以将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并保证其安全。
在临床实践中,输卵管妊娠需要与早期妊娠先兆流产、卵巢黄体破裂出血、卵巢囊肿蒂扭转、急性输卵管炎、急性阑尾炎等病症相鉴别。
【辨证论治】
对异位妊娠,首先要根据临床症状的缓急及患者的体质差异来选择对症治疗的方法。病情较急,危及患者生命,急则治标,应立即做外科手术,术后再辅以中药调理。如果病情缓慢,孕妇体质较好,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建议非手术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予杀胚消癥、活血化瘀、益气固脱诸法。
待患者身体完全恢复后,夫妻双方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佳的受孕时机。
三、胎漏、胎动不安
胎漏与胎动不安是妊娠期间的多发病、常见病,其共同点是都出现阴道出血,是妊娠出血疾患中最早出现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们常是堕胎、小产的先兆,即西医所谓“先兆流产”。
胎漏与胎动不安的不同点是有无腰腹疼痛症状。胎漏是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有时无,不伴有腰腹痛的情况,又称 “漏胎”、“胞漏”或“漏胞”。而胎动不安是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下腹坠胀,伴有阴道少量出血的情况,又称“胎气不安”。
【病因病机】
胎漏与胎动不安发病有母体和胎元双方面的原因。就母体而言,患者素体气血虚弱,或脾胃两虚;或先天肾气不足,或孕后夫妻房室不节,耗损肾气;或素体阳盛,或肝郁化火;或孕后不慎跌仆,或劳力过度等,都会损伤胎气,而引起胎漏、胎动不安。就胎元而言,夫妻双方如果精气不足,虽然卵子和精子能顺利受精,但其质量欠佳。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本病,最终都是以冲任不调、胎元不固为病机。主要分型有气血虚弱、肾虚、血热以及跌扑伤胎等。
【诊断要点】
妊娠期出现阴道少量出血,伴或不伴腰酸腹痛、腹部下坠感,为诊断依据,但要以确定胚胎存活为前提。
本病症状并非特异性的,需与妊娠早期其他出血、腹痛性疾病作鉴别,特别是要除外异位妊娠,以免延误治疗。
【辨证论治】
胎漏与胎动不安的治疗方法基本相同,辨证中应结合主要症状及各种兼症、舌脉进行综合分析,此外,还要注意询问患者既往史,包括其他疾病史、服药史、外伤史以及情志因素等。
本病的治法以止血安胎为主,并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采用益气养血、补肾、清热等治疗方法。
1气血虚弱
主要证候:孕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质稀,或见腰酸、小腹空坠隐痛;面色暗淡或苍白无华,神疲气短,肢倦乏力;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滑略弱。
证候分析:血以养胎,气以载胎,若气血虚弱,冲任不固,胎失载养,则胎气不固,故孕后出现阴道少量出血或腰酸、小腹空坠隐痛,因气血虚弱,血色淡质稀;兼症及舌脉都是一派气血虚弱之征。
治疗方法:以补益气血、固肾安胎为主。
方药:胎元饮加减(《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当归、杜仲、白芍、熟地黄、白术、陈皮、炙甘草、黄芪、阿胶。
此方中,以人参、白术、炙甘草、黄芪补中益气、固摄冲任,以白芍、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濡养胎元,以杜仲补肾安胎,同时,以陈皮理气和中,且使他药补而不滞。诸药合用,使胎元内有载养,自无不安之虞。
2肾虚型
主要证候:孕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腰膝酸软,或腹痛有下坠感;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增多,眼眶发暗或面有暗斑;或曾屡有堕胎史;舌淡暗苔白,脉沉细滑尺弱。
证候分析:肾虚冲任不固,血海不藏,胎失所系,故孕后阴道少量出血,腰膝酸软,或腹痛有下坠感,或屡有堕胎;肾虚髓海不足,而见头晕耳鸣;肾虚气化失常,膀胱失约,从而导致小便频数;其他兼症及舌脉都是肾虚的表现。
治疗方法:以补肾固冲、安胎益气为主。
方药:寿胎丸加味(《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党参、白术。
此方中,菟丝子有补肾益精的作用,桑寄生和续断可固肾强腰,而安胎止痛;阿胶可以养血止血,党参和白术能补气健脾。全方共奏补益肾气、固摄冲任之效,按时服用,则起到安胎的疗效。
3血热型
主要证候:孕妇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或有腰酸、腹部坠胀疼痛;口咽干燥,五心烦热,便结溲黄;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或滑数。
证候分析: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损伤胎气,而致阴道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腹部坠胀疼痛;热扰心神,耗伤津液,致五心烦热、口干咽燥,便结溲黄;舌脉都是阴虚血热之征。
治法:以滋阴清热、养血凉血安胎为主。
方药:保阴煎加苎麻根(《景岳全书》)。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白芍、黄芩、黄柏、续断、山药、苎麻根。
此方中,生地黄、熟地黄有滋阴养血的作用,白芍可养血凉血、缓急止痛,黄芩、黄柏有清热泄火之效,续断能固肾安胎,山药可补脾益气,苎麻根可凉血止血。全方合用有滋阴清热、凉血养血而安胎的功效。
此外,如果阴道流血较多,可适当添加阿胶、旱莲草、地榆炭以养阴止血;腰痛明显的,可添加菟丝子、桑寄生以固肾安胎。
4跌扑伤胎
主要证候:孕妇跌仆闪挫或手术创伤或劳力过度后,阴道少量出血,腰酸胀坠、腹拘急而痛,脉象滑而无力。
证候分析:外伤或者劳力过度,都会使孕妇的气血紊乱,从而使胎气受损、胎元不固,而出现阴道出血、腰酸胀坠、腹拘急而痛,脉象亦为气耗血伤之征。
治法:以益气养血、安胎为主。
方药:圣愈汤加味(《兰室秘藏》)。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菟丝子、桑寄生、续断。
此方中,以四物(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补血,人参、黄芪补气,使气血充足,胎元自固;菟丝子、桑寄生、续断有固肾安胎的功效。如果患者阴道出血量多,宜去掉当归、川芎之辛窜动血,加上阿胶、艾叶炭,以收到养血止血、安胎的功效。
本病如果治疗得当,病情往往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孕妇多数还可以继续妊娠;但若出现持续出血,并且血量较多,腰酸腹痛加重,则说明病情严重,已发展成堕胎或小产,这时应当终止妊娠,以确保母体的安全。
【典型病例】
张某,女,28岁,工人, 2007年8月29日初诊。
主诉:闭经近80天,阴道有少量不规则出血1个月。
现病史:患者已结婚4年,期间流产2次,每次都于闭经3个月之内、劳累后发生。患者此次闭经近80天,已确诊为妊娠。1个月前出现阴道少量流血,故至我院就诊,予肌内注射黄体酮至今。3天前因阴道出血未完全控制,且既往有习惯性流产史,而入院保胎。入院后,予加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U肌内注射,并予口服维生素E及镇静剂等。
刻下症:患者仍时感腰酸、腹部坠胀疼痛,阴道仍偶有少量出血,伴头晕乏力,纳差,出汗等症状;舌淡红,脉沉滑细稍数。
西医诊断为:先兆流产。
中医诊断为:胎动不安(气血虚弱,脾肾两亏)。
治疗方法:以补益气血,健脾固肾,安胎为主。
方药:当归9g,阿胶块15g(烊化),炒山药15g,白术9g,莲肉9g,菟丝子9g,桑寄生9g,川断9g。5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五剂后,腰酸及腹部坠胀疼痛减轻,也未出现阴道流血,但有尿频的症状。予上方减当归、白术,桑寄生加量为12g,杜仲9g,3剂,水煎服。
3剂后,患者尿频缓解,腰酸减轻,但仍有腹部坠胀感,上方黄芪加至24g。继服六剂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阴道一直无出血,只是活动后稍有腹坠感。继予该方3剂,诸症消失。继续调养数日。
但几日后因准备出院,各种活动过多,患者自觉疲乏,再次出现腹部坠胀疼痛、腰酸,并偶有宫缩,舌淡红,脉左沉滑右弦滑。辨证施治,处方如下:
阿胶块15g(烊化),白芍9g,山药24g,石莲24g,黄芩9g,椿根白皮9g。3剂,水煎服。
3剂后,患者腹部疼痛、腰酸减轻,但仍偶有宫缩及腹部坠胀感,伴纳少。继服上方两剂后,宫缩消失,仍有腹部坠胀感、纳差。方药如下:
阿胶块15g(烊化),山药15g,石莲12g,杜仲9g,川断9g,桑寄生12g,菟丝子9g。5剂,水煎服。
药后患者诸症消失,嘱出院后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后足月自然分娩,母子平安。
四、滑胎
根据病史,凡是怀孕后自然流产、小产连续发生超过3次的疾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 或“屡孕屡堕”,类似于西医学的习惯性流产。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有些古代医著所说的滑胎,是指临产催生的方法,并不是“滑胎”病证,不属于本节内容,如《校注妇人良方》中的“滑胎例”、“易产滑胎”等。
【病因病机】
滑胎一般由胎漏、胎动不安发展而来,故其病因病机基本与后者一致。主要是由于孕妇先天不足、素体气血虚弱或阴虚内热,或孕后饮食不当、过劳、房事不节、大病久病;或因父体因素致精子不壮,或双方皆不足,或近亲婚配,而影响胎元发育等。这些病因最终都造成冲任虚损、胎元不固,从而引起滑胎。
滑胎常见的分型有肾气亏损和气血两虚两类。
【诊断要点】
滑胎的诊断主要是依靠病史,凡是堕胎、小产连续发生超过3次者,便可诊断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胎漏、胎动不安,也可表现为胎儿形成之初即难以保留而堕胎或小产的。有部分滑胎患者甚至每次妊娠到一定孕周即自然滑堕。
【辨证论治】
滑胎治疗的关键是查明病因,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将治疗过程分为未孕前的检查和调治以及孕后尽早治疗两个阶段。
在未孕前先进行各项检查,有针对性地调理身体,以有效预防滑胎。对夫妇双方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流产原因。如果排除男方原因,那么女方应完善妇科和有关实验室检查以找出病因,以滑胎及兼症、舌脉作为辨证依据,以“虚则补之”为主要施治原则,采用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固冲任之法。如果有月经不调,应先调理月经;如果是其他疾病导致的滑胎,应先治疗其他疾病。治疗需要一段时间,不宜马上再次受孕,两次怀孕最好相隔一年以上,以利于身体的恢复。
如果患者已再次受孕,不论孕后有无出现胎漏、胎动不安症状,都应积极予以安胎治疗。服药疗程应超过既往滑胎孕周,且无流产征兆后,才能停药观察。
1肾气亏损
主要证候:有多次堕胎史,甚至表现为定期堕胎。体质纤弱,精神萎靡,头晕耳鸣,面有黑斑,目眶发黑,腰膝酸软,夜尿多,或月经不调,或滑胎后不孕,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先天不足肾气亏损,冲任不固,胎失系载,故屡孕屡堕;冲任不调,则或月经不调或滑胎后不孕;肾虚阳气不能外达,则体质纤弱、精神萎靡、面有黑斑、目眶发黑;肾虚髓海不足、空窍失养,而见头晕耳鸣;肾虚膀胱失约,则夜尿多;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舌脉皆为肾虚之征。
治疗方法:以补肾安胎、调冲任为主。
方药:补肾固冲丸(《中医学新编》)。
组成:菟丝子、续断、巴戟天、杜仲、当归、熟地黄、鹿角霜、枸杞子、阿胶、党参、白术、大枣(去核)、砂仁。
此方适用于滑胎未孕之前或者孕后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方中菟丝子、续断、巴戟天、杜仲、鹿角霜有补肾益髓、固冲安胎的功效,当归、熟地黄、枸杞子、阿胶可滋肾养肝、填精养血而安胎,党参、白术、大枣可补气健脾以资化源,砂仁具理气调中安胎之功,使补而不滞。全方合用,使肾气充足、冲任调固、胎有所系,则胎自安。
2气血两虚型
主要证候:有多次堕胎史,甚至表现为为定期堕胎。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腰酸腹坠,或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血两虚,冲任不足,血虚无以养胎,气虚无以载胎,故使屡孕屡堕;兼症及舌脉都为气血两虚之征。
治疗方法:以益气健脾、调补冲任、养血安胎为主。
方药:泰山磐石散加味(《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续断、糯米、黄芩、砂仁。
此方中,人参、黄芪、白术、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黄滋补阴血,续断补肾强腰,川芎调和血中之气,黄芩清热安胎,砂仁理气和胃,糯米补脾胃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气血旺盛、冲任安固,而无堕胎之虞。
此外,尚可见滑胎患者表现为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咽干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薄、脉滑数,当治以养阴清热、养血固冲,方以保阴煎加旱莲草、麦冬、桑寄生、生甘草。
如果经过治疗,胎元仍难以保住者,就应及时终止妊娠,以确保母体健康。
【典型病例】
李某,36岁,职员,于2011年3月4日初诊。
主诉:曾流产4次,妊娠58天,下腹痛坠1周。
现病史:患者已结婚8年,期间曾流产4次,每次皆于孕10周应期而堕,至今无子。曾到多家医院求治,各方面检查均未见异常,每于孕期予中西医结合保胎治疗,但终未奏效。此次停经58天,1周前始觉腰酸痛、下腹痛坠,用西药黄体酮等安胎,但无明显效果。
刻下症:患者腰酸痛,下腹痛坠,神疲体倦,夜寐多梦,纳差,面有黑斑,眼眶发黑,唇暗,舌红苔白,脉细滑。
西医诊断为:①先兆流产;②习惯性流产。
中医诊断为:①胎动不安;②滑胎(脾肾两虚,冲任不固)。
治疗方法:补肾健脾,益气养血安胎。
方药:滋肾育胎丸(菟丝子、砂仁、熟地黄、人参、桑寄生、炒阿胶、首乌、艾叶、巴戟天、白术、党参、鹿角霜、枸杞子、续断、杜仲),按说明服。
3月17日2诊,服丸两周,腰酸腹痛缓解,睡眠好转,嘱继续服用药丸。
5月21日3诊:间断服用滋肾育胎丸,已无不适症状,产科检查正常。
以后仍间断服药,于足月顺产一男婴,母子平安。
五、子肿
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甚至全身发生肿胀者,称为“子肿”,亦称“妊娠肿胀”。 本病与内科学里的“水肿”不是同一个概念,而类似于西医学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轻症中的单纯性水肿。子肿是妊娠期多发病,应按时产前检查、保证营养、心情舒畅、劳逸结合,以控制本病的进展。如果不伴有高血压、蛋白尿,则预后良好;严重的可导致子晕、子痫等。
中医古籍中根据肿胀发生的部位及其程度的不同,而将子肿分为子气、子肿、皱脚、脆脚等。
【病因病机】
子肿主要病机不外虚实两个方面,虚者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实者为气滞湿郁,水湿泛溢于肌肤,遂致肿胀。常见分型有脾虚、肾虚和气滞3种。
1脾虚
孕妇素体脾气虚弱,或孕后过食生冷,内伤脾阳,或忧思劳倦伤脾,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停滞,泛滥肌肤而致肿胀。这类病证在《经效产宝》曾有记载:“脏气本弱,因孕重虚,土不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