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7900000036

第36章 民间传统休闲娱乐活动(3)

唐代,玩步打游戏的主要是一些后宫佳人。但是到了宋代时,步打已经成为一种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大型游戏活动。每年三月,宋太宗均要亲自主持仪式,组织朝廷和艺人们参与步打游戏。步打在金元时期称为捶丸,元初宁志老人所撰的《丸经》中,曾详细地记载了步打游戏的场地、器具的规格以及活动方式,可见步打至金、元时在社会上仍非常流行。

步打球玩时分组,用棍击球,以球入对方球门为胜。如唐代王建《宫词》第十二首所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官人步打球。一半走来齐跽拜,上棚争谢得头筹。”

捶丸

捶丸是中国古代的一项球类运动,近似于现今的高尔夫球。有人认为捶丸是高尔夫球的前身。捶丸源自宋代的步打。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出版的《丸经》,该书记载“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宣宗行乐图》中,就描绘了捶丸游戏的场景。图中的皇帝亲自持棒参加游戏。这说明捶丸运动在当时是一项高雅的体育娱乐活动。捶丸活动经历了宋、辽、金、元以至明代的发展繁荣后,于清代走向衰落。

叼羊

叼羊是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中广泛盛行的体育游戏活动,被誉为“草原上勇敢者运动”。

叼羊比赛,通常是选用两岁或三岁的健壮的山羊,先割去头和四蹄,牢牢扎住羊的食管,再放到清水中浸泡或朝羊肚中灌水。这样十分坚韧,不易扯烂。叼羊比赛往往是一个队与另一个队的集体比赛。每一个队的众多骑手,须有战略战术,首先是要有明确分工,每队都有冲群叼夺、掩护驮逃和追赶阻挡等分工。一个人要在十几名强手中单打独斗夺得羊,还要冲出层层包围,所以,要想获胜是有很大难度的。一旦夺得山羊,同队的伙伴要向前拽缰绳,抽打马背,前拉后推,才有可能顺利冲出对手设下的层层包围,把夺到的山羊先放到规定的地方,以获得胜利。

修身养性类游戏五禽戏

五禽戏为东汉名医华佗发明的。它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姿态和动作进行肢体活动。五禽戏中每一禽戏的作用各不相同。经常练虎戏可增长力气,使精力充沛;经常练鹿戏能使腰肾牢固,益于长距离行走;经常练熊戏能增强人脾胃功能,益于消化;经常练猿戏能增强人的灵敏度,并益于智力开发;经常练鸟戏则利于增强的平衡能力。原动作早已失传。南朝梁名医陶弘景《养生延命录》记有华佗五禽戏诀。现行的五禽戏,都是后人根据华佗的语意编制而成。该戏流传到现在达数百种之多,鬻已形成导引学派,在国内享有盛名。

武术

武术又叫“国术”或“武艺”,是徒手或手持器械按照一定套路进行训练或表演的一种运动。武术在中国具有古老的历史和普遍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武术的内容特别丰富,概括地说,可以分为拳术、刀术、棍术、剑术、枪术等几大类。而在每一大类中,又可分为具体的小类或派别。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武术的器械来自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工具。人类在与野兽的搏斗和部落的争斗中,学会了基础的攻防格斗技术。秦汉时的蚩尤戏中已具备了武术的雏形,手搏、剑道已经很流行。

到了唐宋时期,武术已渐趋成熟,使拳、弄棒、舞刀枪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武术渐以套路为主。元明清时期是武术的鼎盛时期,不同拳种流派林立,“十八般武艺”及各家拳法普遍流传。建国后,武术被正式列为体育竞技项目,得到了大力的普及与推广。

抖空竹

抖空竹也称“抖嗡”、“抖地铃”、“扯铃”。盛行于全国各地,京、津及东北等地更为盛行。最早起源于明代。空竹又叫“空钟”、“响簧”、“地龙”、“地牛黄”、“闷葫芦”,是一种抖动出声的竹木玩具。分双轴、单轴,轮和轮面为木制,轮圈为竹制,竹盒中空,有哨孔,旋转发声,中柱腰细,以便缠绳抖动进行旋转。抖空竹时,用两根短棍,在棍端系线,再用此线绕住空竹的轴,来回扯动,空竹便会旋转起来,加快旋转使之发出鸣声。抖动时姿势多变,绳索翻花,做出串绕、抢高、对扔、过桥等动作,诸此技巧有“鸡上架”、“仙人跳”、“满天飞”、“放捻转”等名目。也有耍单轮空竹或代之以壶盖、酒瓶等器物的。

太极拳

太极拳,早期民间曾称“长拳”、“绵拳”。18世纪末,山西王宗岳着《太极拳论》,用《周子全书》中阴阳太极哲理解释拳义,从此“太极拳”这一称谓广泛被采用。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分化出不一样的派别,其中具有普遍性的有五大流派。它们分别是陈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特点是心(意识)、息(呼吸)、身(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运动时要求心静神聚,舒缓自然,“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气如车轮,腰如轴,如环无端,绵绵不断;专气至柔,纯任自然。外形“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有“圆、柔、慢、稳、匀”几大特点。太极拳动作舒展大方,协调性非常强。所有运动过程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

气功

气功古称有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坐禅或内功等,是我国古老的体育活动之一。

我国的气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论述气功的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经考察是公元前380年左右的实物。《庄子》中也有有关气功的论述,中国最早的一部医书《内经·上古天真论》关于气功的论述很详实。

另外,古代不少着名着作中,如老子的《道德经》、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等等,也都谈到了气功。

气功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以练呼吸为主的吐纳功;以练静为主的静功;以练动静结合为主的动功;以练意念导引为主的导引功、站桩功和以自我按摩为主的保健按摩等。其特征是通过练功者的主观努力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的锻炼,主要包括调身、调心、调息、自我按摩和肢体活动等。

祈福纳祥类活动

舞龙灯

舞龙灯,又叫“耍龙灯”、“跑龙灯”,是中华民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之一。舞龙灯活动从汉代就有了。相传古代舞龙灯,带有祈祷之意。龙色分为黄、青、白、赤、黑五种,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

遭旱灾玩水龙,遭水灾玩火龙,祈求风调雨顺。舞龙灯节目一般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进行。

龙灯往往以竹篾、绸布和灯为主要制作材料,先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的样子,再把薄而能透光的绸布罩在竹篾上,然后再用油彩在绸布上绘出龙须、龙鳞、龙爪。龙灯分为数节,少则几十,多则上百节。舞龙人由健壮男子组成,每人各持一节,龙头前由一人手持彩球(称彩珠)引逗,龙头追赶彩珠,龙身龙尾随龙头而动,上下翻滚,左右盘旋,自成套路,非常壮观。

舞狮子

舞狮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一项运动。每到春节,自初一到十五,中国的大江南北都会进行各种形式的舞狮子活动。舞狮子分北方狮舞和南方狮舞两大类。它们在制作狮子的材料、方式以及表演手法上均不相同。

北方舞狮以河北省双狮、安徽省青狮等最为有名。狮头用木头雕成,重达数十斤,因此,它对舞狮者的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主要表现狮子的威猛、敏捷。北狮在表演时重视跳跃、翻滚等有难度的动作,具体表演动作和技巧有跌扑、翻腾、直立、滚绣球、走梅花桩等,因此,北狮也被叫做“武狮”。

南方舞狮以广东一带的最为有名。狮头一般用竹篾制成,再在狮头上装上玻璃等饰品,较为华美。具体表演动作和技巧有抖毛、洗耳、朝拜、上楼台、滚球等。表演时动作柔美、细腻,主要表现狮子的活泼可爱和有趣诙谐,因此南狮也被称为“文狮”。不过,北狮和南狮的这种区别并非绝对的,它们通常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经常是文中有武、武中有文。

放孔明灯

放孔明灯是民间传统娱乐项目,盛行于我国许多地区,特别盛行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它是一种用于节日或欢乐聚会时在夜间燃放的灯,传说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当年,司马懿把诸葛亮包围在阳平,诸葛亮没法派兵出城求救,于是他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再系上求救的信息,果然得以脱险。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灯笼叫做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形状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孔明灯的做法是:用自制的有韧性的皮纸84张,糊成一个直径达数米的球,下留一孔。孔的周围垂四条数米长的粗绳,绳端系一篾圈。先由多人将纸球张开,用柴火在孔外熏之,数分钟后。球便膨胀,产生升力,然后将一个缠着浸透生油白布的十字木架引燃,把木架绑于篾圈上,一放手,球便载着一团火冉冉上升进入天空。孔明灯初如一盏明灯,后来像一颗闪烁的星.特别壮观。

踩高跷

高跷,又叫“脚把”、“柳木腿”等。在一根长长的木棍上,装上脚踏板,便成了一支高跷。踩高跷就是人们把脚分别踩在丽支高跷的脚踏板上,再把高跷绑在腿上,借助高跷行走并做各种动作。

踩高跷在我国具有古老的历史。《列子·说符》篇有这样的记载:宋国有个叫兰子的人,用比自己身体长一倍的两根木条绑在足胫上去朝见君主。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高跷的雏形。踩高跷在唐代以前称为长跷伎。魏晋南北朝时期,踩高跷主要是作为一种杂技项目而在皇宫中表演的,至宋元以后,踩高跷才开始在民间推广。宋代,踩高跷称为“踏跷”,一般在春节、重阳登高等传统节日时举行。到了清代,踩高跷已成为大江南北最喜闻乐见的观赏民俗活动。即使在今天,每当庆祝传统佳节时,都会在各种庙会、演出中看到高跷队的身影。

酒令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酒令就出现在宴席上,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投壶游戏,秦汉之间的“即席唱和”等属于一种酒令。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酒风特浓,酒令也快速发展,最常见的有掷骰、射覆、酒筹、酒牌、文字令,另外还有击鼓传花、手势令、旗幡令、小酒令等。其花样翻新,门类繁多都达到了空前水平,在文人雅士中很是盛行。

宋元以后,伴随通俗文学的发展,酒令从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之间普及到民间寻常百姓之家。

明清时代,酒令进入巅峰时期,其品种之多,内容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前代酒令。凡人间事物、花草虫鱼、经史典故、风俗习惯、时令节气、唐诗宋词、小说俗语等,均可入令。尤其是文学酒令几乎用到了所有的修辞手段,雅令在娴熟中见经纶,俗令在随意中显风采。并且行令气氛宽松,不行苛令,行令仅为劝酒,饮酒仅为行乐。

酒令是我国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它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今天,我们了解了酒令的有关知识,并将它适当地应用到饮酒活动当中,可以调节气氛,增加乐趣,提升智力,提高饮酒的文明程度。

行酒令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形式自然有很大不同。所以把酒令分为雅令、通令。雅令,是指文人的酒令,这类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词令和花鸟虫令。通令是平民百姓的酒令,包括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划拳是通令的代表。

雅令因为其难度较大,至今已不大被人们采用,目前延用最多的是通令。

通令以通俗易懂、简单易学为特色,不管文化水平高低都能很快地操作运用。大众酒令主要有以下几种种形式:

同数令

多是两人为一组,互相对抗。双方每划出一拳,必说出一数,同时要伸出手指表示一个数。如若喊出数而没有出拳,或者已伸出拳而没有喊出数,均叫做失拳。口手虽一,但所喊之数不是大于或等于出拳之数,也算失拳。一般来说,失拳即为输拳,须罚饮酒。酒拳之数,用手指来表示从一至五。伸出指为一,指与中指为二,指、中指、无名指为三,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为四,手掌全部张开便为五,握拳伸出为零。除表示五数之外,食指不得伸出,如误出即是不礼貌行为。

蜜蜂

两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嘿!石头、剪刀、布,然后猜赢的一方就做打人耳光状,左一下,右一下,同时口中发出啪、啪两声,而输方则要顺手势摇头,做挨打状,口喊啊、啊;如若猜和了,便要做出亲嘴状还要发出配音。动作及声音出错则饮!(注:适合两个人玩,有点打情骂俏的味道,玩起来特别逗!)拍七令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个人的后脑勺,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罚酒。

揭彩令

令官将一张写有数字的纸条用杯子扣在桌子上。合席之人除令官外都不知此数字,但要求这个数字须在6~36之间。令官饮完,口中说出“6”

字后再送给席间的任何一人,依次类推。如果所加数字之和刚好与杯中所扣数字相等,叫做得彩,则该人饮一杯酒。倘若又轮到令官而数字又没超过杯中之数,则令官只能加“1”再送给他人,如果累计已超过杯中数,那么该人与接者猜拳,过几个数猜几拳,输者饮酒。

击鼓传花

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形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好。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表公正。击鼓开始时,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看花束在谁手中,则谁就得罚酒。所以花束的传递特别快,每个人都唯恐花束传在自己的手中。击鼓的人也得有点技巧,时紧,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能更加剧宾客的紧张程度,一旦鼓声停下,大家均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饮酒。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他形式决定胜负。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形式,且多用于女客。

明七暗七令

自然数按顺序数下来,1、2、3、4、5、6、7……遇到7、17、27、37等以7结尾的数字称作明七,7的倍数如14、21、28等称作暗七,到明七时暗七的人都不能发声,只许击一下桌子,然后逆顺序再继续数下去。从左到右1、2、3、4、5、6、7(不发音),然后逆顺序,喊6者要紧接喊8、9、10、11、12、13、14(不发音),喊13者又要紧跟着喊15,一直下去,到27、28时最易出错。

指掌令

以指为戏,又叫指掌令,主要有五行生克令、一官搬家讼、抬桥令、石头剪子布令、大小葫芦令、打更放炮令等。

汤匙令

放一汤匙在盘中心,用手拨动匙柄使其转动,转动停止时匙柄所指之人喝酒。

地方戏名令

行令者每人说一种地方戏名,并指出一个名角,说不上者饮两杯,说出一半者饮一杯。

青蛙落水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跌落水,咚(青蛙落水的声音);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听候落水,咚,咚,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听候落水,咚,咚,咚;四只青蛙……如此类推,每人说一句(以逗号隔开为标志),出错者喝酒。另:此游戏也可以不发声,仅仅用手令,动作来表示。

007

同类推荐
  • 名城胜地对联(下)

    名城胜地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关于名城、胜地的对联,如“太白楼(歙县)”、“西湖桂斋(福州)”、“白居易墓(洛阳)”等等。
  • 中国酒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酒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以中华民族悠久的酒文化为主线,运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我国的美酒趣闻,其涉及美酒溯源、传说、典故、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
  • 中国神秘文化

    中国神秘文化

    本书是在大量参考前人著述和当代许多学者著作基础上完成的,它仅是对“中国神秘文化”进行介绍和探讨的一个初步的尝试。读者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若能细心体察,精心鉴别,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可采撷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生存智慧,陶冶博大的文化胸襟,充实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获取事业的巨大成功。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

    文化是识别一个民族的基因,创意是发展一个国家的动力。历史进入21世纪,在产业经济的作用下,“文化”和“创意”的结合萌生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也首次正式出现在党和政府的这一重要文件之中。
热门推荐
  • 某科学家的日记本

    某科学家的日记本

    科学家的日记本,记述了一位科学家的心理历程以及他生活的片段。
  • 辟道莽荒

    辟道莽荒

    此身为人,当以血肉之躯,于此莽荒世界,辟无上不朽之道!新人不易,还请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点击、收藏、推荐,都是对作者的支持,在此感激不尽!
  • 冷情总裁:前妻难追

    冷情总裁:前妻难追

    三年婚姻,叶晨一直在仰望他的鼻息中度日,也知道自己从没走进过他的心里,她不计较,只因她爱着他,如果不是两个痛彻心扉的耳光,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对她冷若冰霜的丈夫在搀扶着另一个女人的时候笑意盎然,她终于死心,一直离婚协议书,从此分道扬镳!
  • 二次元守望者

    二次元守望者

    (主角有异常严重的人偶控倾向,最喜欢夜夜。)不管何时,我都会看着这美丽的二次元,我会为了保护这份美丽拼上我的生命,我,只是一个二次元的守望者。(目前暂定世界,魔法少女小圆,机巧少女不会受伤,后面的待定。)
  • 将令声下

    将令声下

    三年前,林宋应个人原因跟皇室关系不好,从本来大将军的职务上下来,去了京都的军事学院当老师。三年后,荆兰大陆北川妖族战乱,林宋被派去,带领着三万士兵,远去北川战妖族!荆兰大陆北川有妖族,南川有流川王朝,西川有魔族,东川草原九大部落战乱!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无数的英雄出现,这是一个热血的时代,为了自已的信仰,无数的勇士前进着!!!
  • 五谷养生豆浆

    五谷养生豆浆

    《美食天下(第1辑):五谷养生豆浆》讲述一台全自动豆浆机,加上一份搭配合理营养均衡的原料,就能为全家做出纯天然无添加的健康豆浆。一起开始养生豆浆之旅吧。百余种养生豆浆的经典配方,让五谷杂粮、水果蔬菜都成为您的健康养生之选。
  • 非典型弃妇

    非典型弃妇

    某穿越女扮猪吃老虎的逆袭宝典:上辈子被老公劈腿,再世为人竟遭退婚!喂,都混得这么惨了,怎么还不战斗?!某只啃着猪蹄,眼神呆滞……综上:这是一只非典型弃妇,穿越大神开了挂,让她掉进皇子窝里,她表示鸭梨山大。心灵美,吃遍天,问题儿童全拿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胭脂春秋

    胭脂春秋

    红尘初妆,山河无疆。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 末世之超度

    末世之超度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忘尘说:”我本就处于地狱,如何再入地狱“佛说:”善待众生“忘尘说:”我善待了众生,可是谁来善待我“佛说:”现在是地狱的海洋,众生需要你的救赎“忘尘说:”众生的地狱就是我的救赎“是生存,还是毁灭?
  • 雨沫茗泪

    雨沫茗泪

    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相知相遇,又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擦肩而过,爱上你,是我一生的劫难。你是否是我的良人?如果……从没见过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