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又被称为《石头记》,说此书写的是一块女娲补天之时未用的石头,后被空空道人携入红尘,历尽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的故事。那么——《红楼梦》中的”石头”有何涵义?
《红楼梦》的本名叫《石头记》,《红楼梦》的早期抄本绝大多数都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中说:此书“日《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
《红楼梦》一开始,写的就是一块石头:
当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径十二丈、方径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下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谁知此石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来,叉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史。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人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红楼梦》这样写“石头”,显然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一般认为,《红楼梦》中的这块“石头”,是具有多种涵义的。
其一是作者个性气质的一种象征。敦敏、敦诚兄弟是曹雪芹的好友、知己。敦敏在《题芹圃(雪芹)画石》诗中说,曹雪芹借画石抒胸中块垒,见嶙峋傲骨;敦诚在《佩刀质酒歌》中有“曹子大哭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之句。按他们的认为,曹雪芹心志不舒、才能抑塞的感慨与《红楼梦》中这“无材补天,自怨自叹”的“石头”是相一致的,是借这块“石头”表述作者的个性气质。
其二是在《红楼梦》中充当叙述者的角色。这块“石头”在原作中是以愚拙之质幻化成“通灵宝玉”,带在主人公贾宝玉身上,成为《红楼梦》故事的目击者和记述者。这样一种设计,使《红楼梦》的叙述角度兼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方式。而在程高本中,“石头”即贾宝玉的前身,两者合而为一,使小说的叙述角度单一化了,但仍然是叙述者。
其三是隐寓《红楼梦》故事的发生地点。有的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中的“石头”还可能具有这样一种含义,即隐寓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南京。南京素有“石头城”之称。而曹雪芹的祖上数任江宁织造之职,其衙署即在“石头城”。
以上诸说,对理解《红楼梦》中如此突出的这块“石头”,是有帮助的。
在《红楼梦》中,以“石头”象征人物的,除了贾宝玉之外,还有一个人,竟是薛宝钗。看《红楼梦》第十七回对她所居住院子的描写:“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并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这个院子的名称是“蘅芜苑”,按《红楼梦》中取名以谐音隐寓的惯例,“蘅芜苑”就是“恨无缘”。
贾宝玉的“石头”,本是无生命的石头,只因被女娲氏煅炼之后,已经有生命了、人格化了,所以有了自己的感情、思想,已经热血奔腾,不再“安分守己”了,有了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情感需求,所以才主动要求下凡“享受”,从而引发了众多的悲欢离合故事。
而薛宝钗居住的蘅芜苑里,石块上没有花木,那些“异草”并不是石块上自生自长的,而是石块们攀缘在山石和石块上的,石头本身只是被动接受而已。
这两种“石头”的象征意义是有区别的,是对生命价值不同的态度表现。薛宝钗说贾宝玉是“无事忙”和“富贵闲人”,即是说,她认为贾宝玉既然富贵就应该刻苦攻读,却闲得瞎忙,尽忙些非正经之事。而薛宝钗本人,象征她的山石没有生命,即是说她对自己缺乏生命意识,典型地反映出一个恪守封建礼教的少女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同时,“石头”另一方面的象征意义是铁石心肠,金钏之死,柳湘莲出家,别人都很悲伤,而薛宝钗却能表现出石头般的冰冷。因为,那些只是攀附山石,即与自己无关的“异草”,失去了又有什么可惜呢!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贾宝玉这块有生命的“石头”碰上薛宝钗这块无生命的“石头”,当然就不能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产生情缘,只有“恨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