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94700000009

第9章 英法战争和都铎王朝的宗教改革(3)

刚刚登基的伊丽莎白正值妙龄,无数国家的国王、王子都争先恐后向她求婚,期望得到一个附属的王国。第一个求婚的是玛丽的丈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以当时玛丽对伊拉莎白的打击迫害来看,这桩婚事即使人们闭着眼睛也能看到结局,但是伊拉莎白既没有推辞,也没有答应。因为当时英法正在和谈,和谈的关键是苏格兰和加来港问题,伊丽莎白希望利用西班牙作为谈判的筹码,她对这桩婚事迟迟不作答复。于是,可怜的西班牙大使只得在伦敦一天天沮丧地等下去,他向腓力二世报告说:“我成了全伦敦消息最闭塞的人。”待谈判有了眉目之后,伊丽莎白立即拒绝了腓力二世求婚,这为后来两国交恶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不幸的牺牲品是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弟弟阿朗松公爵,1577年公爵出兵攻打尼德兰的新教徒时,他派人向伊丽莎白求婚。伊丽莎白从中看到了利益,如果让公爵在尼德兰调转枪口同当地的新教徒联合起来对付西班牙镇压者,英国就不用出兵援助他们的新教徒教友了。

这次伊丽莎白下大了赌注,她竟然答应了公爵的求婚,但是拒绝马上举行婚礼。很快,女王成功地摆脱了在尼德兰的困境,而阿朗松公爵则不幸患病身死,这场闹剧收场。

英格兰的外交和女王的婚姻一直丝丝入扣地交合在一起,伊丽 莎白为此付出了一辈子的青春。她终身未婚,晚年生活孤独寂寞。

在伊丽莎白50岁后,她的婚姻游戏所带来的政治危机便显现了出来,由于她既没有丈夫也没有孩子,所以王储之位一直空着。野心家们经过好几年的酝酿,开始蠢蠢欲动,在他们的策划下,伊丽莎白统治的后期出现了几起重大叛乱案件。这其中最着名的案件就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案。

玛丽·斯图亚特是伊丽莎白的表亲,如果伊丽莎白没有子女,她就有权继承英国王位。玛丽美艳多才,但为人放荡,不守妇道,秽乱宫闱,以至于引起苏格兰国内普遍的不满和叛乱,玛丽被迫逃亡英格兰。

伊丽莎白可怜这位表亲的不幸遭遇,对她予以善待,但是拒绝帮助她重登王位。而玛丽却恩将仇报,她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在罗马教廷和一些信奉天主教的贵族以及西班牙政府的支持下,她企图发动叛乱杀死伊丽莎白,重登苏格兰王位并继承英格兰王位。

阴谋被侦破之后,伊丽莎白把玛丽软禁了起来,并没有开杀戒。但是玛丽死不悔改,一直没有停止她的阴谋活动,这就直接威胁到了英国的稳定。伊丽莎白无奈之下,在征得到玛丽的亲生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的同意之后,把她送上断头台,这才平息了叛乱。

伊丽莎白对于那些叛乱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大度,她没有一律大开杀戒,在处理这些叛乱案件时,她反复权衡其得失和后果,尽可能减少杀戮,避免社会的震荡,防止国内外敌手的反扑。这反映了她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宽容之心,女王宽大的处理方式得到了多数臣民的拥护。

伊丽莎白不光在政治上十分清明和宽容,在文学艺术上,她也大力支持。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就生活在伊丽莎白时期。在伊丽莎白之前,英格兰就有严格的书籍和戏剧审查制度,还有血腥恐怖的“星法院”,以言犯禁者可以被处以绞死、分尸、挖出内脏等酷刑,不幸的莫尔爵士就是一个前车之鉴,但是在伊丽莎白时期,没有类似重刑的记录。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和不朽的,不断地引发我们对人性以及生命的永恒价值的反思。但是在当时,这些伟大的作品,仅仅具有美学上的意义而已。

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在泰晤士河南岸有一家名为“环球”的剧院,这个剧院可以容纳3000人,通常在下午两点开戏,许多贵族包括女王本人都是这家剧院的常客。有钱人可以坐在木结构包厢里,普通人坐在剧场正中的露天处。35岁的莎士比亚是这家剧院的股东、演员兼剧作家。

1601年,一伙神秘的顾客来到这家伦敦最豪华的剧院,他们开出了高价,指定剧团在某一天重新上演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这部戏剧。当演员们演到废黜国王的那一幕时,叛乱在伦敦城发生了,这就是伊丽莎白时期与玛丽·斯图亚特案齐名的埃塞克斯伯爵叛乱案。

原来,剧中废黜国王的那一幕是伯爵和他的同伙约定发动叛乱的信号,于是,那些可怜的演员被无辜地卷入了这场叛乱当中。但让人称道的是,叛乱被平定以后,无论《理查三世》的作者还是演员和剧团,没有任何人因为撰写和演出这个戏剧受到任何惩罚,这不能不说是女王宽容施政的结果。

许多莎学研究专家认为,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悲剧作品具有强烈的颠覆性,它们大多以揭露宫廷的黑幕为主题,许多君王在剧中都是反面人物,观众很容易对号入座引起联想。作为一个集聪明睿智稳重于一身的女王,伊丽莎白早就察觉到了这点。

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上演时,女王就担心剧情会使观众联想到她本人,因为剧中篡夺理查三世王位的正是她的祖父亨利七世,但是伊丽莎白并没有将作者投入监狱或者禁演这部戏,她仅仅对她的大臣们埋怨说:“这部悲剧在剧场和剧院里演出40次了。”

伊丽莎白和戏剧审查官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干涉更富有喜剧色彩,《亨利四世》中的大胖子骑士福斯塔夫,莎士比亚原来给他取名为约翰·沃德卡斯特爵士,审查官大概是出于保护公民名誉权的考虑,以及防止作者招惹不必要的麻烦,要求莎士比亚把这个姓名改一改,因为英国有一个同名的家族,于是这个名字被改成了福斯塔夫。

就这样,“福斯塔夫”,这个在英国街头巷尾都耳熟能详的喜剧人物诞生了。在《亨利五世》中他死了,伊丽莎白女王感觉十分惋惜,于是下令莎士比亚让这个快乐的老流氓复活并恋爱,莎士比亚就写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这部戏,以满足女王和广大莎迷的心愿。

莎士比亚应该感到庆幸,如果他不幸晚生几十年,碰上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话,可能就没法创作这些伟大的作品了,因为克伦威尔掌权后发布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关闭伦敦的所有剧场。在那个思想禁锢和人权沦丧的年代,连查理一世的头都被砍了下来,莎士比亚能不能保住性命都很难说了。

1601年,莎士比亚的新剧《哈姆雷特》在伦敦上演,“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当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员在舞台上说出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时,舞台下就坐着伊丽莎白这位意志坚定、掌握了无上权势的女王。她对戏剧的开明态度也体现在处理国家事务中,这为英国带来了一个相对宽容的发展时期。

1603年3月24日,伊丽莎白一世与世长辞,王位传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此时,英格兰和苏格兰同归一个君主,一个王朝的统治下,开始了不列颠统一进程的第一步──王室联合,但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国家依然保持自己独立运作的政府。在她死后50年,英国内战爆发了,英国成为了一个短暂的共和国。

专题:现代实验的先驱者培根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句话可能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我们认识培根,也大概是从他的这句至理名言开始的。

弗朗西斯·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务。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地掌握了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源泉,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赡养之资的计划破灭了,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之中。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出缺后的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职位。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受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受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是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出版了多部着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4万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着述。

培根的哲学思想是与其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他认为是经院哲学阻碍了当代科学的发展。因此他极力批判经院哲学的权威。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着名的“四假象说”。他说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第一种是“种族的假象”,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是“洞穴的假象”,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第三种是“市场的假象”,即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第四种是“剧场的假象”,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培根指出,经院哲学家就是利用这四种假象来抹杀真理,制造谬误,从而给予了经院哲学沉重的打击。但是培根的“假象说”渗透了培根哲学的经验主义倾向,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了接触。他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对经院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攻击。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

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论说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的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

“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

“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

“思想中的疑心就好像鸟中的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的。疑心使君王倾向专制,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和忧郁。”

1605年,培根用英语完成了两卷集《论学术的进展》。这是以知识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部着作,是培根声称要以知识为其领域,全面改革知识的宏大理想和计划的一部分。培根在书中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论证了知识的巨大的作用,提出了知识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及补救的办法。在这本书中,培根提出一个有系统的科学百科全书的提纲,对后来18世纪的以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编写百科全书,起了重大作用。

1609年,在培根任副检察长时,他又出版了第三本着作《论古人的智慧》。他认为在远古时代,存在着人类最古的智慧,可以通过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而发现失去的最古的智慧。

培根原打算撰写一部六卷本百科全书式的着作——《伟大的复兴》,这是他要复兴科学,要对人类知识加以重新改造的巨着,但他未能完成预期的计划,只出版了前两部分,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是该书的第二部分。在书中他响亮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他指出,要想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必须研究自然,研究科学。为此,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只有经过实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新工具》一书的出版,得到了全欧洲学者的极大赞赏,因为这种思想既是对反动的经院哲学的有力批判,又是对人们探索自然的鼓励。

培根在结束其政治生涯后,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亨利七世本纪》一书,这部着作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是“近代史学的里程碑”。

大约在1623年,培根写成了《新大西岛》一书,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乌托邦式作品,由罗莱在他去世的第二年首次发表。作者在书中描绘了自己新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蓝图,设计了一个称为“本色列”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科学主宰一切,这是培根毕生所倡导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现。

此外,培根在逝世后还留下了许多遗着,后来,由许多专家学者先后整理出版,包括《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和《论人类的知识》等。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过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做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子里,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死后,人们为怀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亨利·沃登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圣奥尔本斯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弗朗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他重视感觉经验和归纳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对近代科学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为此,罗素尊称培根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同类推荐
  • 三国乐土

    三国乐土

    天下群雄竟逐鹿,江山美人终戎轩。公孙续穿越汉末,用一只小蝴蝶般的翅膀掀起滔天波澜。称雄?称帝?还是打造归属于汉人的乐土?这是一个意淫的架空历史,故事从汉灵帝中平五年的一场追逐战起航……ps不一样的三国架空文,即日起每天至少两更,希望大伙多多收藏推荐支持写手,谢谢大家。
  • 盛世长安

    盛世长安

    曾经有志难张,如今误入朝堂误也都误了,那就——天子驾前、庙堂之上且误他个盛世求长安老马说政治无道德,而他仅仅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很严重的洁癖————————————————PS:没了,看文
  • 大明国士

    大明国士

    崇祯十七年正月,客户总监唐遥在四川某镇的悦来客栈醒来。在乱世中一番挣扎求存之后,得知自己所附之身竟是大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巾帼女英雄秦良玉之孙时,面对这大明天下的分崩离析,他决心重振威震天下的白杆兵,立中流之砥柱,扶大厦之将倾……
  • 你若来我就等

    你若来我就等

    这是有关几代人的等待和希望的故事。带有先锋性质。
  • 日本皇室:百代家国

    日本皇室:百代家国

    《日本皇室·百代家国》选择欧洲和亚洲具有典型性的几个皇室家族作为主要故事,以历史文献资料为素材,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系统挖掘、整理,以家族历史为主要剧情,以皇族重要人物为主角,由历史学家担当编剧和导演,来表演几出皇族历史剧。
热门推荐
  • 穿越之漫画创始人

    穿越之漫画创始人

    一夜之间安易发现他竟然重生了,重生在这个没有任何ACG文化的世界,OMG没有精神食粮的我该怎么活下来啊。。。qq群号:479558780
  • 笑傲星海

    笑傲星海

    老子拽,因为老子有造化神水,可以变成任何兵器和盔甲,进可攻退可守。老子横,因为老子有万流归宗神功,跟我斗?吸干你的精华神力。“貌似有点像金大的北冥神功?”老子狂。因为老子有两仪神功,任何时候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巅峰。修炼之道,乃窃天地之力,夺造化之源,脱生死,转轮回。至极境,掌握乾坤,腹蕴日月。手掌轮回破苍天,世间谁如我这般?星海群:320352693一个浩瀚的水下世界,一个草根的辉煌崛起。让风林来告诉你,什么叫狂,什么叫横,什么叫拽,什么叫翻手覆海,抬掌凌天。本书已签约,请放心收藏,更新不断,精彩不断。
  • 星相传奇

    星相传奇

    上古传说,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其图若何?名曰《星河》。其书若何?名曰《观相》。世人云,得《星河图》《观相书》其一,可夺偷天换日、逆转阴阳之造化。许多年以后,一个神秘少年从河洛大山之中走了出来,从此开启了一段亦幻亦真的旅程……婷儿姐姐书友1群火爆招人:429498685
  • 诉情殇:秋枫红叶人不归

    诉情殇:秋枫红叶人不归

    你是我睡梦惊醒的幻想,我为你等待千年,却还是触摸不到你,就让我一直一直守护你。如果开始就是个美丽的错误,那就让它一直错下去,谁也阻挡不住我们在一起的脚步。
  • 天命

    天命

    本书围绕天泉集团的改革改制、兼并扩张、重组上市、产权出让展开,塑造了副市长、天泉集团董事长戚志强不信天命、敢作敢为、为民谋利的形象,内容涉及到当今社会的众多热点和难点问题,读来激情四溢,真实可信。《天命》书写了国企人内心的困境与挣扎、绝望与希望,以及任何力量也难以压垮和毁灭的变革意志和向上的激情,值得每一位企业管理者研读和深思。
  • 初恋记忆

    初恋记忆

    钟跃民:“陕北这块地方很奇特,从表面上看,这是块贫瘠的土地,可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表象后面隐藏着一种很深奥的东西。
  •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讲述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爱美的民族。所以,从远古开始,礼和乐就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孔子教学生的六种教材——《诗》《书》《礼》《易》《乐》《春秋》中,有《礼》和《乐》;孔子教学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和乐居于前两位。目中的重要性。古人说“礼别异,乐和同”,意思是说“礼”是用来别尊卑,序长幼的。也就是通过礼的规定,来制定一种社会赖以稳定的等级秩序。而“乐”,则是求得一种没有尊卑长幼之分的平等与融合,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孔子就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过于礼。”
  • 修仙者归来

    修仙者归来

    他是一个人从位面来到都市的修仙者,他是王者归来,猪脚李浩拥有一身强悍的修为。他来到了繁华的都市,又会遇上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惹上他的人又会是怎么样的下场呢?请不要错过精彩内容哦。
  • 如履薄冰

    如履薄冰

    淡泊宁静的江海凝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跟商贾巨富扯上关系。运筹帷幄的沈慕云也从没有预见自己会在自己编织的情感阴谋中不能自拔。
  • 这样读资治通鉴(第1部)

    这样读资治通鉴(第1部)

    青年学子亦可从中学到有别于课堂上的历史讲述,一部一直放在毛泽东床头的大书,一部曾经让毛泽东读了17遍的大书,《资治通鉴》是中国人的管理智慧。这样读《资治通鉴》,是为官者的管理智慧,是企业家的MBA教材,是奋斗者的行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