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4900000020

第20章 山西省各市县书院(7)

武陵书院院址在县城西街文庙西,明嘉靖间本县士绅创建,后废。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顾学海重建,年久又废。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县刘祖焕因旧址重建,内院正庭5楹,为山长下榻之所,东西房各3间,中有讲堂3楹;外院东西房各3间,门庭3楹,院后有河伯庙一所,正殿3楹,东西房各6间。咸丰十一年(1861)知县黄宜之筹划经费重修屋宇,于正庭后创建厨院一所,大门1间,余制钱5300串按年九分发商生息,以为束脩膏火之费,议立课规,延师训诲。光绪四年(1878)知县杨恩溥重立规条,捐廉奖赏课者。光绪三十二年(1906)武陵书院改为两等小学堂。

交城县

通济书院在县城东门外通济桥附近。明代建,具体不详。

一隅书院在县城西南隅。明代建,具体不详。

卢川书院位于城内南街。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赵吉士创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十七年(1708)两度增修扩建,书院沿中轴线建东亭3楹,南北房3楹,亭前有门楼,拱以两廊,东西厢房3楹,亭后有厨房3间,再后有书房5楹,其前通衢,其后临水。交城北魏曾分有卢川县,书院取名可能依此。书法家傅山为赵吉士题词:“朝携健儿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书院年久废。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修,后又废。道光二年(1822)知县陈星珠重修,修葺未久又废。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胡德本就其遗址建东厅3大间,大门1间,四面围墙一律修葺完整,可为讲学之所。但旧有地亩已拨入养正书院。

有《卢川书院记》,知县赵吉士撰写。

卦山书院院址在卦山天宁寺东卧龙冈。康熙四十七年(1708)邑令洪璟重建卦山天宁寺毗卢阁,并与士绅陈珑等创建卦山书院于卧龙岗,知县洪璟在此讲学,学使邹士璁有记。院分三进,院前有二柱一楼式牌楼,建于嘉庆年间,上书“卦山书院”四字,系嘉庆间交城知县于鸿文所书。前院为庭园式格局,右有月门,左有六角攒尖碑亭,亭内立《卦山书院记》碑。中院前有门楼,额题“浮岚”二字。中后院之间为讲堂5间,歇山顶,正面檐下景“圣协时中”匾,系道光皇帝亲题。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县黄树宾及绅士张博、张国泰等重修书院,咸丰七年(1857)聘进士梁述孔为书院山长。民国二十七年(1938)被日本侵略军焚毁。

有《卦山书院记》,邹士璁撰文。

养正书院院址在城外东南隅魁星楼址。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屈笔山建。道光十四年(1834)知县陈星珠同教谕张遇黄首倡捐俸银,公举义绅燕怀淋、李配兰、刘季玉等各捐资财扩充其书院,因工程浩大捐资不足,经燕怀琳仗义独捐银1300两,始将文昌阁并讲堂、斋、厨、门楼、前后两院一律告竣,规模粗定。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县贾联芳复捐膏火钱200千文,经绅士陆续捐资,建配房,为诸生肄业之所。嗣由教谕王惟忠同经理渐次整顿,公举绅士掌管出入,延请主讲,按月官师分课甄别奖赏。光绪三十年(1904)养正书院改为交城县高等小学堂。

有《养正书院新立膏火记》,邑令陈从益撰写。

菁莪书院乾隆二十一年(1756)创建,具体不详。

石楼县

仰山书院院址在石楼县东关城壕后。清光绪九年(1883)知县曹爃率同绅士任克发等捐输创建,光绪十三年(1887)落成。因地方苦瘠,经费难筹,月课奖赏由官捐给。教师多为当时学行素著的贡生,招收生童20多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书院改称高等小学堂。

临县

凤山书院院址在城内贤良坊河渠街。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莫友仁置贤良坊房舍一所,命名为“凤山书院”,因临县居凤山之麓而名。有堂斋厨阁等建筑,并捐钱100千文,置田若干亩,不敷,由官捐给。年久失修,仅余堂斋基址数间,田租湮没无存,其废坠八十余年。乾隆四十年(1775)知县吕公滋重修,召集生童讲课其中,并以蔬食加以奖励。逾年,乃有愿来肄业者。额定肄业生10人,看夫1名,量给膏火,聘请其兄暂主讲席,可省束脩之资。光绪五六年间(1880—1881)知县筹集凤山书院膏火经费,先后派士绅向各富户捐集钱4000串,发交本地当商按年一分生息,每年得息钱400千文;光绪二十二年(1896)知县孔繁昌复加修缮,续筹凤山书院膏火经费(1898)捐集钱3000串发商,按年一分生息,每年应得息钱300千文;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碛口镇铺号罢市抗官一案罚银900两,遂将此银归入凤山书院发商,按年五厘生息,每年应得息银45两;光绪二十五六年间(1899—1900)知县孔繁昌因连年荒歉,与众绅议定筹款修城,以工代赈,迨城修竣,尚有余款3200千文,尽数拨入凤山书院发商,按年一分生息,每年应得息钱320千文。以上四款统计每年应得息钱1020千文,息银45两。民国五年(1916)知事胡宗虞以城内旧凤山书院为校址改建为第二模范国民学校。后为城镇工农街小学。

有《重修凤山书院碑记》,吕公滋撰文。

《重修凤山书院碑记》,孔繁昌撰文。

天临书院光绪四年(1878)知县左兆熊筹建天临书院,离任后知县胡鉴斗继建而成,聘请山长,招收生童,但临县地瘠民贫,经费难筹,书院不振。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孔繁昌到任,将民应捐之资一律结清,将书院旧址修整一新,讲堂斋舍咸备,将旧存之经史子集移置书院,聘请山长,定山长脩金、生童膏火奖赏,拟《讲堂章程》二十四条勒石公布。知县亲临书院讲课,评定甲乙,书院为之振兴。

柳林县

龙泉书院院址在永宁州治西60里的龙泉寺(也叫凤背寺,在今柳林县刘家山乡)金代建,具体年代不详。金大定元年(1161)敕赐“龙泉讲院”匾额。清末,龙泉书院移于寺后不远处西局岔的华佗庙里。1932年,刘家山等村绅士利用龙泉寺遗留的寺产作资金,在龙泉书院旧址上开办了一所龙泉高等小学校,为山区子弟念书提供了条件。

安国寺书院在永宁州西20里的安国寺,创建年代不详。清初,永宁州人士于成龙出仕前在安国寺书院就读,至今尚留“于端公读书楼”。清同治年间,刘家山村的举人刘子俊在安国寺开办书院,亦名“龙泉书院”,有生童八九人。光绪末(1906)将龙泉书院改为初等小学堂。

中阳县(原宁乡县)

凤鸣书院院址在原宁乡县西南凤凰山麓文昌祠内。乾隆四年(1739)知县周氏创建,书院到道光年间已不景气,尚存有课士形式,由离任回乡的举人、进士充任山长或讲师,每月讲课1次,每次应课者10余人,所学内容为八股试帖等,旋废。咸丰元年(1851)知县姚麟恢复书院活动,以当商季规银180两捐作经费。后因当商仅剩一家,季规乌有,书院因无经费又废。

兴县

嵋山书院院址在兴县城内十字街西,现在兴县中学大门旁。清道光三年(1823)由本县人士孙豹章首倡捐银3000两为创建资金,嗣本邑人湖南巡抚康绍镛亦捐银1000两,又合邑捐银1000余两,筹划兴修书院。适孙昌源舍废宅一区,在小峨嵋山下,遂即其地鸠工庀材,建讲堂3间,学舍14间,大门3间,山长所居及庖湢之所具备,共四院。大门上悬“嵋山书院”匾。孙豹章将兴修所余及捐银5000余两,买得书院后空宅若干,设兴盛一典,并置田产若干亩,铺赁若干处,每年所入生息银为书院师生脩脯膏火之资。自咸丰年后,间岁荒旱,经费难筹,兼之经理乏人,当行歇业,书院难以维持。光绪三年(1877)知县张启蕴集绅耆孙德涵等捐银以及修城余资,共钱700千文发当商,岁生息钱84千文以作经费,此外不敷钱96千文由官捐补,使书院得以维持。光绪二十三年(1897)将维修寿圣寺余款并入书院,以增置邻宅两院,规模较前扩大。光绪二十七年(1901)书院改称嵋山小学堂。

7、阳泉市

平定县(原平定州)

冠山书院(在冠山,原名冠山精舍、吕公书院、名贤书院、崇古冠山书院)

冠山精舍地址在县城西南8里风光秀丽的冠山,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私人创办,延至金代。元初,中书左丞吕思诚父祖数世读书于此。

吕公书院元至正年间(1345—1356)吕思诚在冠山精舍的基础上扩建书院,以宰相身份奏请赐额“冠山书院”。也因此而得名“吕公书院”,或称“思诚书院”(吕公即吕思诚)书院建燕居殿,设孔子肖像,以颜、曾配祭。另筑会经堂,以及“德本”、“行源”二斋,书院藏经籍图书万卷。置山长一人,陈好谦曾任山长。吕公书院一度成为山西显赫一时的最大书院。元末明初,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书院受到了破坏。

名贤书院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知州吴贤在冠山吕公书院遗址的石洞前构筑正堂,东西作翼室,改称“名贤书院”。到明正德六年(1511)书院沦为一片废墟,遗址不存。崇古书院存有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山西布政司左参政汪藻《冠山名贤书院》诗碑:“冠山山势碧崚嶒,驻节来游吊左丞。十里红尘飞不到,百年青史价先增。”

崇古书院即崇古冠山书院,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奉直大夫孙裕在原书院废墟上重建之,名为“崇古冠山书院”,即现在所存格局。书院坐西朝东,靠山临谷,两重院,从冠山山门进入书院,需要通过一条幽深曲折的山道,途中经过团龙照壁、龙池、傅青主所题的“丰周瓢饮”摩崖石刻(“丰周”指西周都城由岐邑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之事,“瓢饮”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典故,傅山借此典故勉励冠山学子安贫乐道,一心向学)迈上六十余级石阶,穿过科名坊,即可到达书院。书院门外有一高大石坊,横书“欣饮南风”,上联为:冠群峰潇洒麓屋书声不息;下联为:山谷士隐修松涛漱石长鸣。书院正门题额:冠山崇古书院。左右两侧各书:文献名邦有材,于斯书院为盛。书院为二进三合院式院落,随地势分上下两院,外院窑洞1孔,为仆役居息之所。内院正面为西窑,共5眼,称“崇古洞”,额书“新德”;南窑3眼,额书“广业”。门外石坊北向,额题“登灜”。整体建筑保存完好,院内尚存一批明清两代碑刻,均完整无损。今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岭书院书院遗址在冠山书院东,今冠山夫子圣迹洞附近,称“上书院”,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州人时任临洮太守的孙杰,字朝用,别号高岭,回归故乡后,寓居于冠山书院,每日聚朋邀友且吟且酌,见冠山山腰中有一巨石,即出资凿石洞曰“夫子洞”。夫子洞门外题联:“于此寻孔颜乐处,超然得山水真机。”夫子洞内供奉孔圣人,另凿两洞,供奉颜子、曾子。夫子洞前有一巨石,石上有石洼,旁书“砚池”。在夫子洞的左面修建了高岭书院,外墙上石刻“上书院”。乔宇《孔子洞记》载:“平定之西九里山势秀拔者曰冠山,元左丞吕公思诚书院旧址在焉。士有肄业者恒僦居僧寺中。太守孙君朝用在庠时曾读书于此,每有兴复之志而未遂。暨谢政归,书院已为汪参政藻督州重修矣。君见而叹曰,兹山去郡学甚远,诸士子终岁弗克尽释典之诚。匪设圣容瞻拜,朝夕罔有慢慵,其何以励学?乃向书院南有巨石,高丈余,广倍之,中可劖凿以垂永久。遂捐资命工琢为洞,肖夫子像,以颜子、曾子配。又叠石为二洞,以备士类息偃游艺之所,缭以垣墉,欲与书院相表里。经始于嘉靖五年春二月……”白金撰《初建高龄书院记》碑略云:“吾郡高岭孙公……自幼年时读书兹山,既而举进士,历官郎署,出守临洮,中外二十余年。归里后寻旧游之地,凿夫子洞,结精舍于洞左,嘉靖九年落成。乃聚书万卷,校勘其间。严规范,以导迪子孙;立文会,以旁招才隽。暇则一觞一咏,纶巾野眠,晏如也。郡士夫题之榜曰‘高岭书院’,盖公名杰,字朝用,高岭其别号也。”明代陆琛作《高岭书院孔子洞铭》,立于夫子洞院中。

槐音书院地址在冠山资福寺东侧,亦称“下书院”。清乾隆年间郡人张佩芳任寿州知州时,与多人募资,修建书院,规制与冠山书院相伯仲,但因经费拮据,始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至道光四年(1824)才落成,起初欲名梵宇书院,后因附近古槐参天,浓荫盖地,山风时至,声动疑为丝竹音,直隶总督那彦成(1763—1833)题额“槐音书院”。因避城市喧嚣,本州外地好学之士接踵而至,多至100余人,废于何时不详,遗址仍存。

石楼书院明宣德十年(1435)学正夏廷器建,因与城南10里的石楼山遥遥相对而得名。书院久废。旧址在今平定县圣庙大成殿东侧。

冠山书院(在城内,初名榆关书院,改名嘉山书院、冠山书院)

榆关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知州王祖庚劝捐银3683两,以利息为师生脩脯膏火,借用上城州学使行署为讲学处所。因上城为汉淮阴侯韩信下赵驻兵处,旧称榆关,故初名“榆关书院”。

嘉山书院乾隆三十年(1765)知州陶易奉礼部咨查各省书院名目,以榆关名义未确,思及嘉水贯通山城,始自嘉山,源远流长,改称“嘉山书院”,咨部纂入《大清一统志》。并增捐膏火银717两。乾隆三十三年(1768)陶易又筹划择地将书院建于上城试院之西,建大门二门各3间,讲堂5间,少宰梁国治榜书“千树堂”,盖于树木得树人之意。后堂5间为崇贤堂,内祀仕于州者6人,产于州者6人,流寓者3人,生于属邑者4人,共19人,令诸生朔望释菜以志景仰。有号舍28间,耳房25间,且备炊爨之所;其后建文昌阁1座,又于其东偏隙地掘得一井,筑亭其上,名曰“东井亭”。书院规模初具。捐增膏火,连前共银4000两,以利息收入供作书院经费。

有《嘉山书院记》,陶易撰文。

冠山书院乾隆五十年(1785)学使戴衢亨将嘉山书院易名为冠山书院,颜其门,至书院废止再无更动。嘉庆十八年(1813)知州吴安祖补修,道光二十年(1847)知州文光重修。王、陶二知县前后捐银4000两,折换钱4756千文,发本州当商,按月七厘行息。道光三年(1823)州居士王轼妻施膏火银4000两。道光二十二年(1842)试院工竣,余钱4000文,知州文光一并捐赠书院,发本州当商,按年五厘行息,作膏火奖赏之用。咸丰七年(1857)前主讲后任本省按察使沈兆澐捐廉200千文,州绅白联元、曹汝愚、张黼荣共捐廉200千文,并交州县各典生息,按年一分行息,为每月优等生童奖赏之费。以上共存膏火本银4000两,膏火奖赏本钱9156千文。光绪三年(1877)监生牛步庭施地74亩5分,每年应收租课钱40千文有奇,作为院课奖赏之费。叶绍本、沈兆澐、李兆勖等先后任山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城冠山书院改为平定中学堂,山长郭士璜为首任堂长。地址在今平定师范礼堂附近,除零星碑记石刻外,其余皆荡然无存。

有《冠山书院藏书记》、《冠山书院藏书规条及书目》,知州葛士达撰写。

盂县

秀水书院(藏山书院、慎交书院)

同类推荐
  •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保生大帝信俗;“送王船”民俗活动;“蜈蚣阁”游艺活动;“抗大龟”民俗活动等。
  • 趣味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趣味文化常识竞赛题库

    精心编就1000多道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的知识竞赛题,内容涵盖人们应该懂得而又易于掌握的各门各类知识。既突出知识性,又把知识性同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游弋在逸闻趣事点缀的知识星空里,自由翱翔,体味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 塔里木河传

    塔里木河传

    塔里木河在历史上担当过重要角色,四大古老文明由她而交汇,丝绸之路依托她而开通,西域文化因她而发育。书中描绘了塔里木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绚丽多姿的塞外风光,再现了文明演进的历史,展示了塔里木河卓尔不凡的个性和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塔里木河深沉的爱意和忧思。
  • 古代战役

    古代战役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战役》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古代战役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先秦时期的战役、秦汉时期的战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役、隋唐五代时期的战役、宋元时期的战役、明清时期的战役等。
热门推荐
  • 错过的时光xm

    错过的时光xm

    作为女屌丝的辛怡在大一暑假期间与陆肖36天的相处中,帮他走出了阴影。她潇洒挥手告别,他却把她当成了人生目标。八年后,当他们再次相遇。她依然活得浑浑噩噩,稀里糊涂;依旧嘻嘻哈哈,没心没肺。他华丽转身,成了立翔集团的总经理,众单身女士的梦中情人。他回归的第一时间去找她,正好她正处于绯闻中,火热的心就这样被浇了冷水。他自嘲道“是啊!八年了,她也该有男朋友了。呵~我又算什么!”
  • 行道杀

    行道杀

    众生万道,行者无疆,万族之地,万国林立;夕国,一个弱小的国家,自梅子凡苏醒的那一刻,开始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杀该杀之人,行我本道。
  • 天府天辰

    天府天辰

    无底深渊,铸就一代剑魔;枯木神灵,引领星辰灾变。一剑泯恩仇,一剑破万空;一朝为人梦,一朝轮回生。一人一剑,铸就轮回天生。请看俗世剑魔,如何踏破无尽轮回。
  • 误闯春秋变霸主

    误闯春秋变霸主

    一场车祸,让西九龙重案组高级督察邹子华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变成了晋国二公子重耳。那是一个群雄争霸的年代,晋国在外有秦、齐等国虎视眈眈,在内有骊姬和荀息阴谋不轨,还有心术不正的晋国三公子夷吾,再加上胸怀坦荡的世子申生。莫名其妙来到这个时代的邹子华,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命运,而努力去拯救晋国的命运。假途灭虢,平冤案,斗骊姬,出使楚国,代晋献公参加葵丘之会,蒲城斗秦军,流亡天下,杀夷吾夺回晋国,称霸中原……一幕幕精彩的故事接踵而来都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改变历史,也不能创造历史,但是因为邹子华的意外出现,会不会让历史上所记载的春秋和现实发生一点点改变呢?(稗官小说不求实事与正史相合,学者通人不必深究。)
  • 权倾天下:誓娶冒牌王妃

    权倾天下:誓娶冒牌王妃

    穿越?牛肉丸子能噎死人?她见识到了!一穿越居然跟这个痞子王爷有扯不清的关系,老天还有太子,简直是没大脑。娶她?做梦,她是那么好娶得吗?等着吧!莫名其妙成了晋王的未婚妻,太子还想娶来做小妾?看她的样子跟狐狸精扯得上联系吗?当她白痴是不是?在现代都不做人小三,到古代还要做小三?想得美!看她怎么玩转古代!
  • 行走的生活

    行走的生活

    我是R.E。内容都是我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小故事以及一些对人生的看法,感悟。
  • 厨妃有喜:王爷师父你站住

    厨妃有喜:王爷师父你站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吃!单笼金乳酥、贵妃红、婆罗门轻高面、御黄王母饭、鸭花汤饼、缠花云梦肉、汤浴绣丸、葱醋鸡、小天酥……软萌吃货女小厨穿越大商,碰上傲娇闷骚的地狱厨神师父,煎炒烹炸出一道道美味菜肴。米小叶的人生终极目标就是:和师父一起逛吃逛吃逛吃……等等!为毛我要和傲娇师父一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武侠世界的小配角

    武侠世界的小配角

    这是一个屌丝男稀里糊涂穿越到武侠世界,然后和附送的系统斗智斗勇,顺手解决几个大反派的故事。真的只是顺手,而已。
  • 月经失调心身自疗法

    月经失调心身自疗法

    本书从心身医学的角度来阐述月经失调的病理和治疗,内容包括月经失调与生物因素、月经失调与心理社会因素、月经失调的预防与治疗等。
  • 摄灵诀

    摄灵诀

    天生与灵互斥,是福?是祸?当被天地所排斥的钟楠碰上摄灵,又将演绎出一段如何可歌可泣的修行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