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4900000024

第24章 山西省各市县书院(11)

姑汾书院襄陵县属书院。院址在原襄陵县城内,明弘治四年(1491)襄陵知县张文佑(佐)将庙学扩建为书院,年久失修,讲堂号舍俱废。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陈朝书访其遗址,又购得徐氏别业处,重新修建为书院。因汾水环其左,姑山峙其右,故名。书院“其讲堂廊如,其学舍奥如,有亭翼然,有池渊然,曲水流清,乔木耸翠,盖无画栋雕梁之盛,而因地之形,尽人之力,以成兹盖胜”。嘉庆十七年(1812)知县周贻组增修,不久其堂宇倾颓,垣牅圮毁。道光十年(1830)知县王逢寿重修并增建考棚。书院计有大门3楹,奎星楼1座,东西北房6楹;仪门3楹,起凤、腾蛟坊各1座,东西便门2间;东西考棚17间,讲堂3楹,东西厢房6楹,东边厨房3间;内宅月光门1间,正北上房5楹,东西厢房6楹,东院书房4间,西院书房8间。同治四年(1865)知县谭廷荣劝捐银1400两发商,岁生息银168两以作经费,为敦请山长暨肄业生童膏火之需。道光十年(1830)曾置地70亩,其地亩自大祲后半就荒芜,得租除完粮外,仅敷卷纸之需。光绪三十二年(1906)姑汾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有《重修姑汾书院碑记》,周贻组撰文。

《重修姑汾书院碑记》,王逢时撰文。

龙门书院(原太平县属书院)

讲道河汾堂原址在太平县西门外,即文中子祠。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平阳府通判黄钟创建文中子祠。嘉靖十四年(1535)太平知县耿儒重修,筑墙垣,立楹宇,前后二室共8楹。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县邹学书锐意兴起文教,于此建“讲道河汾堂”。万历十六年(1598)知县周诹重修,后历年滋久,两廊门楼牌坊荡然无存,正殿讲堂俱颓圮。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何炜然重新修葺,使之讲学继续。

龙门书院康熙五十六年(1717)知县张学都扩建文中子祠,拓其基址,新其堂宇3楹,旁创号舍,又置地30亩4分4厘,召集诸生论文课学,挂起“龙门书院”之匾额。自记为:“太平书院名曰龙门者何?昔文中子避居龙门洞,韬光匿采不以仕进为荣,始则设教河津,继且讲学太平,志仲尼之志,学仲尼之学,缵坠绪而阐微言,日与诸弟子明经论道……后之设书院者额曰‘龙门’,亦可顾名思义矣。”书院自创建后,有慕其德而名“张公书院”者,有揽其地之胜而更为“姑峰书院”者,但都未“以龙门可顾名而得其义”。乾隆七年(1742)知县董廷缙扩建厅宇号舍,嘉庆八年(1803)知县顾玉书劝捐大加修葺,东偏筑崖拓基,东南创建“拄笏亭”一座,讲堂西北新增号舍。咸丰六年(1856)会课生员李焕轸等募化重修。咸丰十年(1860)大雨,同治元年(1862)地震,使院内周围墙垣塌坏,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朱光绶重修完好。书院延请名士为山长,如光绪初院长娄道南曾任翰林院庶吉士。书院膏火屡兴屡废,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姚士泓劝捐置地59亩3分8厘3毫,余银578两;道光五年(1825)知县李炳彦劝捐膏火银1500两;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陈维屏将改建试院剩余的银子2000两归入书院膏火数内,以为培植士子永远之费;同治三年(1864)知县章寿嵩因书吏侵渔,膏火短缺,又劝捐膏火纹银1500两,至同治十一年(1872)共有捐集银4263两发当商,岁生息银400余两。地97为有奇,收租俱作经费,不敷由官捐补。推举本邑公正绅士八人监理院事,凡延聘山长、收发膏火尽归监院八人轮流经手,署内不与其事,即书吏亦不得染手。光绪三十三年(1907)龙门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有《修文中子祠记》,耿儒撰写。

《新建龙门书院记》,张学都撰写。

《重建修龙门书院碑记》,顾玉书撰写。

《重修书院碑记》,陈维藩撰写。

《重捐书院膏火碑记》,王升士撰写。

谦益书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太平知县顾钦修建书院,院址在原太平县北张高村东伯益庙旁,基甚广,可为号舍。未及修成便离任而去,书院终未成。

洪洞县

玉峰书院(原名眘交书院,改玉峰书院)

眘(慎)交书院在原洪洞县城东门内。清雍正三年(1725)知县孔传忠捐俸购置韩氏废园,创建书院。雍正五年(1727)知县余世堂改立为义学。

玉峰书院乾隆四十年(1775)知府徐浩重修,改为玉峰书院(韩士奇,字玉峰,县内亦有玉峰山、玉峰观)有大门3间,榜亭3间,东为二门,内南楼3间,题曰“愿学堂”,北为假山,进为内院,有北讲堂3楹,东西房各1大间,再下为县试号棚,中为甬道,南为逢源亭,亭前为鱼沼;西北隅有门,院中为莲池,东为游廊,南为五子祠;西南隅为月宫门,有藜烟阁(即文人邢大道读书处)讲堂后为内宅,有北房3间,套房2间,东小房2间,北小房2间。经费:乾隆三十年(1765)邑绅刘光晟捐银3000两发商生息,为生童膏火资,而延请主讲脩脯仍无所出。嘉庆五年(1800)知县阎绍世复劝捐,绅富刘克昌筹银3200两,除修理书院用项外,余银800两有奇,又捐廉130余两,合前项共3900余两,购水田百亩以租代息,岁计所入较前已充盈。奈佃种拖欠,久渐废弛。至道光间知县陈景曾重加整顿,捐廉延师,以所入租课,按月给发生童膏火。后诸生于藜烟阁后立祠,内祀知县孔传忠、高杞、缪其吉、萧培厚、阎绍世、刘廷璐、彭嘉炯,知府徐浩、周士贤,以志甘棠遗爱。书院曾聘陈德先、祁宿藻为主讲。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玉峰书院旧址筹办第一高等小学校。

有《重修玉峰书院更筹经费记》,王楷苏撰文。

《邑侯陈公增设书院膏火记》,许长庚撰文。

《改建义学记》,张桐鸣撰文。

《玉峰书院杂咏四律》,祁宿藻撰文。

《玉峰书院十咏和祁幼章同年韵》,刘肇淮撰文。

《玉峰书院同阮赋亭山长夜话》。

《玉峰书院即景呈陈峭夫山长》。

讲学书院在原洪洞县儒学东南隅。清康熙二十年(1681)洪洞知县朱磷建。共建有十几间房舍,为讲学处所,并置水田10亩,以资延师馆教。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县李宣重修。废时不详。

丽泽书院原址在原洪洞县城东北隅。旧为泗州寺,明嘉靖十三年(1534)奉文毁淫祠,洪洞生员董汝霖禀请改置,由分守道参议吴廷翰改建为书院,年久渐废,仍为泗州寺。

相观书院原址在原洪洞县城东北隅钟楼后。旧为千佛寺,明嘉靖间与泗州寺同时被毁,生员宋溱等禀请改置,亦由分守道参议吴廷翰改建为书院,年久亦废,仍为千佛寺。

登瀛书院在原洪洞县北门外东北玉峰观内,明天启年间知县赵京仕创建,后废为祠。

希贤书院清康熙年间洪洞人士范鄗鼎创建,设讲堂,聚徒授业,“合举业、理学而一之”,“河汾人士多从之”。并置学田义田,以资助就学者。

养正书院院址在洪洞县东苏堡村,清康熙、雍正间邑绅刘志、刘镇创建,后废。民国二年(1913)该镇士绅筹办第二高等小学校,即在养正书院旧址。

万安镇书院(刘家书院)在洪洞县万安镇城内,为家族书院。刘家的宅院分三处,称头宅、二宅、三宅,互相毗邻,路路相通。头宅建于清乾隆年间,二宅建于嘉庆年间,三宅建于道光年间。由于时代变迁,刘家三处宅院面目全非,惟有二宅的刘家书院保留得完整无损。刘家书院于嘉庆十八年(1813)由刘汉疆创建,书院由书房院、厨房院两进院落组成。书房院为四合院,院门垂花门额上书有“书画船”三个字,进门上额书“知足”,相对两面门上额书“留余”二字,北房为主房,是教书先生备课、批改、面批及住宿的地方。东西厢房均为三间,是先生授课,学生讨论、阅览的地方。

简城书院(原名罗云书院,改名龙云书院、简城书院)原赵城县属书院。

罗云书院在原赵城县北门内路西,始建年代无考,久废。

龙云(云龙)书院明嘉靖间(1522—1566)知县贺国定重建,更名龙云(云龙)书院,又圮。

简城书院旧名罗云书院、龙云书院。清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李超伦徙建南门外东偏,改名为“简城书院”。以春秋时其地为赵简子食邑而名。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卢二秩督邑人王璁等增修,濬池引水入书院。书院初无膏火,生童很少。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县李升阶捐集银1200两发商生息,其后消耗无存。乾隆四十一年(1776)邑人复捐集银2000两,又为经管人挪用。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县胡业宏查出本银1785两,复捐俸增益之,由官为经理。嘉庆十四年(1809)知县金象豫因公亏损挪用,仅存银700两。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县卢二秩复捐增入银1300两,凑成2000两之数,仍发商按月一分行息,备每年束脩膏火之资;有膏火田共水旱地7亩5厘7毫,收租亦为膏火之资。

浮山县

清河书院清康熙年间邑人张尧(1669—1741)字峻公,号巍峨,乡人追尊端惠先生。曾任潞城教谕、栖霞县令、酃县知县等职,因母殁于地震而抱恨,隐居20余年不仕。在圣母庙西、关帝庙东建清河书院,延请名宿为主讲,招集生童训课其中,以期造就人才。废时不详。

陆公书院院址于县治西、城隍庙东,创建年代不详(疑为康熙六十一年,即公元1722年)为知县陆张烈立有生祠,后建为书院,名“陆公书院”,清末废。

神山书院院址在县治东(今浮山中学前院)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莫安近以察院旧址建,名神山书院,因浮山曾称神山县而名之。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陈维屏维修,咸丰年间知县吴清江再次维修,使书院廊舍一新。清光绪年间,本县教谕武克明(寿阳人)主讲神山书院达20年。举人尹凌云、张捷三、程启泰也在本院任教。经费:乾隆年间邑绅捐入书院地亩并施入市房22处,道光、咸丰、同治年间陆续添置地亩,实有地679亩,岁共收麦租28石,谷租52石,房租钱270千文以作脩膳膏火之资。同治年间又将民摊军需余钱1197千文、田270余亩归入书院,神山书院共有发商膏火本银1500两,按年一分行息,岁共收银150两,以补经费之不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建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有《神山书院田亩记》,余泽文撰写。

安泽县(原岳阳县)

石渠书院在岳阳县石渠村,清嘉庆九年(1804)邑人常鉽、常录创建。计“正厅为楹者五,东西分布各三楹,中隔门楼一楹,以障内外。周围垣墙,迤逦缭绕,中外相维,高下相错,皆曲尽其制,既捐地财为营缮之资,又割饶沃为膏火之费,使一乡之子若弟挟书册,考德问业,息游其间,以相与有成焉……于是即以名其村者名其学,颜其额曰‘石渠义学’。延名师,设膏火,凡村中之贫不能读书者悉赖焉”。

有《创建石渠书院碑记》,杨士奇撰写。

运昌书院在岳阳县和川镇,清代邑人王士熠建,创建年代及规模不详。

古县(原岳阳县)

开运书院院址在文庙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岳阳知县朱亮采创建,有讲堂3楹,左右斋舍凡6楹,大门1楹。洪洞进士范鄗鼎捐钱购田,每年收租仅足延师,而膏火之资阙如。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县李希轼感慨邑中久不发科,商议于邑人,重新振兴书院,其时捐款者数十人,共捐银数百两,捐田若干顷,修葺讲堂3楹,添设斋房6楹,锹地砌墙,书院焕然一新。延请蒲州孝廉李莲、江苏举人金廷弼主讲。但余资只足供脩脯,其他事务仍无经费。嘉庆十四年(1809)知县王莘槐重修书院;咸丰七年(1857)丁希陶因书院经费不足,始将前任所办桥梁款入官地拨入书院;同治年间陆续捐入书院数百亩以增加经费。后连岁遭大祲,土田荒废,佃役流亡,每岁所收,入不敷出,书院勉强维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书院改为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为高等小学堂。后高等小学堂移建,书院旧地由两级女校占用。

霍阳书院建于原岳阳县文庙崇圣宫(即启圣祠)前,建筑年代、规模记载失传。

曲沃县

绛山书院位于县城西大街北侧,旧址犹存,现为曲沃一中。明末清初学者卫蒿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十七年(1644)创建。卫蒿,侯马秦村人。初名麟贞,后易名蒿,创建并在绛山书院授徒自给,倡明道学。清康熙十八年(1679)顾炎武来曲沃访卫蒿,住在绛山书院,后徙居东韩村宜园。卫蒿便邀他的好友顾炎武、傅山来院授课,开一代学术研究新风。本县学子、外地慕名前来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绛山书院一时名声大振,对曲沃乃至晋南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教书院(原名乐育群才堂、乐昌书院)

乐育群才堂清顺治十四年(1675)知县刘国桢同本邑兵部尚书贾汉复于文庙东,建文昌阁及南房2间,门楼1座;顺治十六年(1677)复于文昌阁后建乐育堂3楹,西房3间。贾生芝(贾汉复之父)又置高阳里河滩地500亩,捐入书院,交城隍庙公直经理,以为膏火之资,每年除完粮银15两外,其余租粟为延师束脩之费,延名儒卫蒿讲学其间。

乐昌书院(乐昌书舍)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郑志鲸扩建修葺讲堂,新建日新堂3楹,有“日新堂”匾,东斋房3间,西斋房3间,坊1座,书“苏湖规约,韩柳文章”,合文昌阁、乐育堂共20间,大门3楹,匾曰“乐昌书院”(隋开皇十年,即公元590年,城郭自乐昌堡徙治今址)延进士崔致远掌教其中。后邑中孝廉李龙光、邑进士刘朴、闻喜举人班熙相继任之。后汾河东决,河滩地尽被淹没,而租课为县官赔偿,公直岁无升合之收,束脩无出,不能继续延师。

从教书院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张坊在乐昌书院新建聚奎堂3楹,东西房各5间,牌坊1座,书“后进有基,前程无量”;外院东西房各2间,朱子祠3楹,房各5间,合乐昌书舍共56间。又以命名之不称其地,取《左传》“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之义改为“从教书院”。延襄陵举人徐储,邑绅官张宗颢掌教四年。恐书院延师之资不足,又清出邑中公地若干,各绅士捐助修建铺舍若干所,地基数处,岁约得租息四五百两,仍交城隍庙公直经理,为书院长久经费,延斋长管理学规,书院规模为之一备。道光二十一年(1841)县令张兆衡清厘租课之隐匿,补葺房舍之坏废,凡掌教束脩、诸生膏火,定有章程。咸丰三年(1853)邑遭兵燹,房舍有毁于火者。咸丰四年(1854)移书院于考院东贡院(今曲沃中学)旧有地租、铺赁岁获,均为书院之资。光绪三年(1877)时值大祲,铺肆颇多空闲。光绪五年(1979)知县张鸿逵清出地亩租课,补葺房屋,岁共收地租、房租银373两以作经费,并修改书院章程,其中规定:发给优秀学生膏火费800千文~2000千文。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曲沃高等小学校。

有《书院规例》。

《曲沃县从教书院记》,张坊撰文。

同类推荐
  •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一书的出版虽然多“磨”,但我们仍然从心里感谢广西人民出版社,是他们从出版角度考虑,使我们三易其稿,将一本200万字的《汉族风俗文化史》精炼成了一本40余万字的《汉族风俗文化史纲》,这对我们的学术功力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提高。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历史名人(兰州历史文化)

    历史名人(兰州历史文化)

    《兰州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展示了兰州的历史与文化全貌。“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民族移民”介绍了兰州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和多民族的融合,呈现出兰州作为移民城市的多样化特性,体现了兰州的包容和胸怀;“兵戎战事”展现的是兰州作为军事战略要地的腥风血雨,从金戈铁马声中感受到的是对和平的渴望
  • 中华对联大典

    中华对联大典

    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间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对联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
  • 西方文化概论

    西方文化概论

    本书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概论、西方社会发展的注意历史阶段、主要文化成就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特点
热门推荐
  • 痴情至深丫头太笨

    痴情至深丫头太笨

    他低头看眼前的人儿“你喜欢我么?”某笨女“不不不,我不喜欢,你别听他们乱说!他们从小学就开始造谣了!”某男身边居然有一个女的!居然还不是某笨女!某笨女蹲在wc哭五年后的笨女当了明星…“终于舍得回来了”某男一笑“把这个明星给我签下来”为什么她的BOSS是他啊!不行,我要离开!合约还有五年,某男指出其中一条一千万!!!!毁约…一千万,笨女哭死…
  • 惊天劫变

    惊天劫变

    神秘病毒引发绝世天劫,简陋解药让男子身体异变,是解救世界还是沉沦地狱?敬请观看。
  • 九流仙尊

    九流仙尊

    前世,他是骗过了整个天下的伪善盟主。重生后,却变回了漳州韩家的那个废物少年。曾经一步步爬上了俗世的巅峰,如今却惊闻巅峰之上,仍有仙道?一个人世间的巅峰人物,将会如何从头再来,踏上漫漫修仙之路?
  • 牧令书

    牧令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斩天暴君

    斩天暴君

    白骨堆积权势,鲜血灌筑尊严!当善良只是施舍;当亲情只是奢望!当友情满怀猜疑;当爱情只是交易!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我该如何生存?一个人妄图改变一个世界运行的轨迹,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个傻瓜!
  • TFBOYS之十年短不如一辈子

    TFBOYS之十年短不如一辈子

    三位美国来的中国女孩和中国知名明星TFBOYS发生的事,尽请期待…
  • 迟到的爱却来不及等待

    迟到的爱却来不及等待

    从小在单亲条件下的尹莜然与邻居安然恋爱了,结果在一次车祸中,为了保护莜然,安然丧失的生命。痛苦之余,莜然也开始了新的生活。。。百折千寻得来的爱,一次次与他、她失之交臂。爱已迟到,却不给有心人等待的时间。
  • 玄天争道

    玄天争道

    佛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有争,有得。不争,则无。这是一个强者为王,杀戮不休的世界。这是充满了各种神奇法术,神通的世界。林见以一介平凡之身,于千万人中,争取自己的道,成就自己的路。
  • 冷王毒妃:嫡出小姐不好惹

    冷王毒妃:嫡出小姐不好惹

    本是相府嫡亲大小姐,却生性懦弱为生父不喜,遭继母欺辱,。娘亲临终前订下婚事,未婚夫却被庶妹迷惑意图悔婚。现代用毒高手穿越而来,相府变天,曾经的废柴不复存在。只是这个冷酷无情的王爷是怎么回事,明明互看两生厌,却因何非要强娶?
  • 若有来生彼岸花开

    若有来生彼岸花开

    人们都说失去代表曾经拥有,那如果没有拥有是不是就不会失去,若有来生,我再也不要爱上你、、、初遇,她救他,他却认错了人,她将他带回了家,醒来之后,发现她不是那个她却没有离开反而赖着她,她被逼无奈,终究还是和他扯了结婚证,婚后,他宠爱有加,只因她像她,三个月以后,他最爱的她回来了,她亲眼看见了他爱的她杀死了自己最重要的人,他包庇她,心灰意冷,终于跳入了海中,她说:“如若有来生,我再也不要爱上你。”那一刻他的心也沉入了海底,手术室前,他颓废了,原来他的心房早已属于他人,原来他早已输了,可是最后他还是放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