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98500000010

第10章 《诗经》汇通三题(《关雎》《葛覃》《卷耳》)(5)

按:《郑笺》说:“澣,谓濯之耳。”濯就是洗涤。《玉篇》:“澣,濯也。浣,同澣。”“浣”即“澣”的别体,《礼记·礼器》晏平仲“澣衣濯冠以朝”,《经典释文》云:“澣,又作浣。”今人多用“浣”字而“澣”字废行。其实“澣”本字当作。《说文》云:“濯衣垢也。从水,声。浣,或从完。”是正字,“浣”为或体,“澣”为俗字。参见陈《简庄疏记》及钟麐《易书诗礼四经正字考》。

【害澣害否】言清理衣服,哪些当洗,哪些不当洗。害,何,哪些。

按:《毛传》、《朱传》皆说:“害,何也。”《广雅·释诂》:“害,何也。”《小尔雅·广言》:“害,何也。”害、何双声,故得假“害”为“何”。一本作“曷”,《说文》:“曷,何也。”否,不。表示否定。段玉裁说:凡经典然否字,古只作“不”,后人改加“口”字。于鬯训“否”为“乎”,其《香草校书》曰:“否者,乎也。否之为乎,今人语言习用之字。‘曷澣曷否’者,‘曷澣否’也。云‘曷澣乎’也,下‘曷’字因上‘曷’字助以成句。犹《斯干》篇‘无非无仪’,下‘无’字因上‘无’字助以成句,诗义但曰‘无非仪’也。”可备一说。《毛传》以“私服宜澣,公服宜否”解释“害澣害否”,很不好理解,郑玄对此也没有笺注,陈奂只是解释说:“私服燕服,对上衣而言,中衣以至衵亵,皆私服也。公服谓袆衣以下至褖衣。”考虑这应该是古礼定制,毛公时尚得其闻。疑此亦为贵族女子所习科目,今已不可知晓。但就常理推之,衣勤洗则易烂,物力维艰,不合节俭原则,因此就有何者当洗、何者可以不洗、何者要勤洗、何者要少洗的判断问题,这也是贵族女子婚前要学习的科目。这一切都明白之后,婚前教育即完毕,即可出嫁。

【归宁父母】出嫁以安父母之心。归,嫁;宁,安。

按:此句当依《说文》作“以妟父母”。《说文》:“妟,安也。”《毛传》说:“宁,安也。因前面的“归”释“嫁”,指归于夫家。此处则承上文而言,也应当是指归夫家,而不是“归宗”。后人以“归宁”为女子回家省亲,故把此句解释为已嫁女子回家探望父母。并且又辩古代关于“归宁”之礼,所谓“父母在则礼有归宁,没则使卿宁”、“夫人非有大故不得归”等。陈奂则说:“‘归宁父母’者,既嫁而宁父母,所谓无父母诒罹也……若作‘归宁’连解,大失经恉。”陈氏之说甚是。结合《说文》所引,则此句连上文是说,女子教成,可以出嫁,以安父母之心了。

章评:末章言澣衣。用急调唱出,两句一转,愉快之神情活现。末二句换韵,引出“父母”二字。一唤一收。邓翔云:“两‘言’两‘薄’两‘害’,调与前配。‘告师氏’与‘宁父母’对,两‘言’与两‘害’对,‘薄汙’与‘薄澣’对。章法之妙如玉合子。‘汙’‘澣’云云,乃‘无斁’二字加意描摹法。”

总说

《毛诗序》说:“《葛覃》,后妃之本也。”因为这里有“后妃之本”几个字,加之《毛诗》系统又以《周南》为文王时诗,故而人们就把这篇诗与文王的妃子太姒联系了起来。于是学者们便在太姒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论,如:太姒何时出嫁?嫁时其父母是否健在?这写的是太姒出嫁前的事还是出嫁后的事?“归宁父母”指的是娘家父母还是婆家父母?还是别人的父母?何以说是“后妃之本”?这诗是太姒所作还是他人代作?等等。朱熹谓此诗是后妃自赋,姚际恒则曰诗人指后妃治葛之事而咏之。《诗序》说此是后妃在娘家的事,朱熹则说是贵为后妃之后的事。臧庸在《拜经日记》云:“《序》言后妃在父母家,躬俭节用,习于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则出嫁而当于君子,无贻父母之羞,尽女子之道,以供妇职,极其至而母仪天下,故曰:‘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此《葛覃》所以为后妃之本。‘害澣害否,归宁父母’,正女子在家时,豫自审其轻重之宜,以为他日见当于君子之具,庶于归之后可以安我父母之心也,非后妃之本乎?”黄式三《葛覃说》则云:“《葛覃序》云‘后妃之本’。言在家为女,勤俭淑慎,是其本也。《二南》咏文王荆于寡妻之化,此言后妃本贤,‘天作之合’,非偶然也。‘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归文王也。‘归宁父母’,既归而安文王父母之心也。‘归’者归文王,则父母为文王之父母无疑也。《说文》妟下引诗曰‘以妟父母’,其义正同《序》申‘归安父母’之义。而曰‘化天下以妇道’,正明后妃善慰舅姑之心,得妇道也。”(《儆居经说》)管世铭也为此撰文云:“后妃当文王嗣位之日,计年当近五十。《葛覃》又不知作于此后几年,疑不当尚有父母。有,亦不必并存。则末章‘归宁父母’之说,不得专以后妃言也。采葛作服,必非后妃独为之,所以率六宫而从事于勤俭也。女工既毕,推念后宫之有父母者,俾各告于君子而归宁焉。盖女子之情,进思接见于君,而退莫不怀其父母。既荐之君子,以遂其妃匹之思,复许之归宁,以惬其怀亲之愿。体恤深挚,无微不周。然则《关雎》者,后妃之《鹿鸣》;《葛覃》者,后妃之《四牡》、《皇华》也。而取进止于君子,必以属之师氏。则疏数有常期,往还有定日。而礼之不得为者,毋敢恣焉。又以肃宫阃之常仪,绝险詖之私谒也。‘薄汙’、‘薄澣’,‘害澣害否’,见得请告纷纷,前后不一,有各得其所之意。”(《韫山堂文集·葛覃说》)又从艺术角度言诗者,也不能脱“后妃之本”的阴影,而在把握这一主题的前提下,作艺术联想。如胡绍曾《诗经胡传》说:“全章思父母是后妃意中事,不待葛之成也。末章陡接归宁,则其意之所畜,二章不言自见,如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也。古人之作,有开口即见本意者,有寓诸其中者,有篇末方明者,有终篇不露者。初不曾是说到此,方做到此,即思父母意,亦不教汝说破。”李诒经《诗经蠹简》云:“此篇全用叙体,说后妃节俭,说其衣澣濯之衣耳。以直说不妙,故如此说法耳。此篇以‘害澣’句为主,因澣濯推出‘服之’来,因‘服之’推出为绤来,因绤推出刈濩来,又推出采葛来,因采葛推出见黄鸟之惊飞集鸣来。此是一篇之层叠。”这显然是经学发展到极盛时代的产物,在固有观念的制约下,来思考经中的各种问题,自然在主旨探讨与艺术分析上难有突破性进展。

明清以降,开始出现迥异于前的新思考,如乾隆时期的学者牟庭,就把这篇认作了“去妇词”,认为黄鸟与葛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趋向,葛是施向了谷中卑下之地,而黄鸟却棲向了高枝。比喻妇人不能托身高门,而嫁身庸奴。最后一章是被休归向娘家。这种思考已完全抛弃了《诗序》,走出了古代学者“最野的路子”。但大面积地出现全新的思考是在20世纪。20世纪学者声称要还《诗经》文学的本来面目,于是一弃旧说,就诗论诗,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观点。或以为“此言既嫁之女勤俭而习女工,以尽妇道”(林义光《诗经通解》);或以为贵族女子要回娘家探亲,命令保姆为自己收拾衣物(闻一多、余冠英);或以为“这首诗反映了贵族家中女奴们给贵族割葛、煮葛、织布及告假洗衣回家等一段生活情况”(高亨《诗经今注》);或以为是“叙述农村姑娘出嫁过程的叙事诗”(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或以为是女工告假探亲之诗(苏雪林《诗经杂俎》);或以为是“一个女子将成熟的葛藤制成粗细葛麻布,又吩咐她的保姆洗涤衣衫,准备结婚”(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或以为是写“国子”们参加收割葛藤的集体劳动(陈元胜《诗经辨读》);或以为是“妇女自咏嫁后生活之诗”(王静芝《诗经通释》),等等。但从这些新说中我们却看到了一种共同的趋向,一方面是要有意识地摆脱旧说的干扰,特别是旧说对于诗旨理解的干扰,而另一方面又无形之中掉进了旧说词语诠释的陷阱。这里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诗旨的问题,第二是关于末章解释的问题。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学者们根据末章“归宁父母”字样,以为此所写乃夫人归宁之事,或者将夫人换成女工,或者换成“国子”,总之都认为是写人的。可是诗篇的第一章,却无一字提到人!第二章前三句仍是写葛,后三句写收葛、治葛,重点还是在写葛。只有第三章才写到人。显然这篇诗的重点不是写人而是写葛!也就是说,此篇写葛才是真正的目的,写人也只是因葛而带出的。诗首章写葛生之茂美,次章言治葛为布为衣,三章承“服之无斁”而来,言“澣衣”“归宁”,正是对葛麻的赞许。窃疑此乃是原始收葛中所唱的歌子。不少民俗学及社会学资料告诉我们,原始人在万物有灵观念的驱使下,对于所收获的生活必需品,如因食、服所获的动物或植物,都要举行祭祀或施行巫术,以求其灵魂对自己的宽恕。如西非的一些原始部落中,猎获鹿后,即将鹿的尸体安放好,每个人依次走过,用右手抚摩它,感谢它被自己打死,并说:“安息吧,大哥(或大姐)!”地中海沿岸纳维亚产半岛的原始人,则把收获的第一捆谷物称作“某某妈妈”。印第安人中即流行着收玉米季节哭玉米和为玉米祈祷的习俗。这种仪式一般是在大规模收获之前或之后进行,所唱的祈祷歌,内容也多是赞美或乞求之意。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直接的资料可以证明《葛覃》是收葛仪式的用歌,但起码可以说是脱胎于原始仪式的收葛歌。《葛覃》对葛之描写,不仅赞美了葛藤长势之茂、收获之丰、为布之美,也表达了人们对葛衣的喜爱,自然也充满着先民对葛麻的感激之情。葛在周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故《诗经》中屡屡提到,如“旄丘之葛兮”、“彼采葛兮”、“纠纠葛屦”、“葛生蒙楚”等。《周书》说:“葛,小人得其叶以为羮,君子得其材以为絺绤,以为君子朝廷夏服。”(《太平御览》卷九九五引)《周礼》记有专门管理葛之征收的官,其云:“掌葛,掌以时征絺绤之材于山农。凡葛征征草贡之材于泽农以当邦赋之政令。”《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载:越王因受亡国之奇辱,归国后力图雪耻,卧薪尝胆。越王为了麻痹吴王,令国中男女入山采葛,以作黄丝之布,献给吴王。吴王大悦,复增越封地。这都可见出葛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因而《诗经》中出现对葛的赞美诗也是正常的。

关于末章的解释,可以说是此诗最复杂的问题所在。如果就诗论诗,朱熹的解释可以说是非常通顺的了。朱熹说:“上章既成绤之服矣,此章遂告其师氏,使告于君子以将归宁之意。且曰:盍治其私服之污,而澣其礼服之衣乎?何者当澣而何者可以未澣乎?我将服之,以归宁于父母矣。”今人所谓姑娘回娘家或女工告假回家探母,以及国子请假等解释,从文字上说也是完全说得通的,而且合情合理。问题是我们要适当地考虑一下先秦两汉人的解释。先秦两汉的经师,在经典诠释中确实有很多附会之谈,有些甚至是曲解求深。但我们还要考虑到,《诗经》早先是通过口授相传的,汉儒在作解释时,有很多背景资料虽然不见诸文字而却在口传着。这些传说对他们是一种制约,他们一方面要对诗作合理的或者是创造性的解释,另一方面还要不背于师传。这样问题就复杂化了。当这些传说彻底消失之后,问题便变简单了,解经者不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只要以自己所得的古典知识为基础,利用逻辑推导,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也就是说,汉儒是把握着历史传说来解经的,宋、元以降的经师则是主要靠逻辑来解诗的。但要知道历史是靠传承才为后人所获得的,而不是靠逻辑推导出来的。因此今天看来越是常识性、逻辑性错误连中学生都能看出矛盾的地方,越是要慎重。因为像郑玄辈都是一代大儒,他们不可能犯那么低级的错误。故而对毛、郑及汉儒的解释,我们应该思考、分析,而不是彻底抛弃这个包袱,另来一套。

就以《葛覃》来说,与后妃的联系,可能其源甚早。《仪礼·乡饮酒礼》云:“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郑玄注说:“合乐,谓歌乐与众声俱作。《周南》、《召南》,《国风》篇也,王后国君夫人房中之乐歌也。《关雎》言后妃之徳,《葛覃》言后妃之职,《卷耳》言后妃之志……”《燕礼》注同。由此看来,《毛诗》派之所以认定此为后妃之事,是从房中乐的角度出发考虑的。因为经师相传“二南”为房中乐,房中乐即后宫之乐,由此推论这里所写的自然是后妃了。其实“后妃之本”这一层意义,可能是编诗、赋诗者之意,并非作诗者之原意。《鲁诗》学者蔡邕《协和婚赋》说:“《葛蕈》恐失其时。”“恐失其时”自然在嫁前。《毛诗》与《鲁诗》都把此诗与女子嫁前事联系起来,很值得注意。蔡邕所谓“《葛蕈》恐失其时”,指的是怕女子不能适时而嫁。《毛诗序》说“后妃在父母家”,也指的是未嫁。《毛传》又将女师与嫁前教育联系起来,认为女子出嫁前有女师教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而且把“归”释为“嫁”。揣其意是把前面的收葛治葛与妇功的学习联系了起来。郑玄有学三家《诗》的背景,他比其他经师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可是在解释此诗时也同《毛传》一样,说成是女子婚前教育之事。把“服之无斁”与女子嫁前学习“绤烦辱之事”联系起来;把“言告言归”与女子学习适人之道联系起来。这说明,在先秦及汉代人的传说中,这篇诗是与女性婚前教育有关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忽略。如果我们把“收葛”与“妇功”二者联系起来考虑,毛、郑所谈的婚前教育问题以及蔡邕所说的“恐失其时”的问题,似乎就好理解了。

综合汉儒的意见与诗文本,笔者以为此诗重在写“葛”,而于末章中为了表示人对葛的喜爱,以及葛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故织进了人的故事。这人就是未嫁女子,故事的内核是关于嫁前教育的。在原始的分工中,采集工作是由女性承担的,而女性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纺织。所谓“男耕女织”是对男女分工工作性质的最佳概括。民间有谚说:“女子学会绣花不算巧,纺花(棉花)织布是主要。”因此女子出嫁前学习“为为绤”,就是“妇功”中一项最主要的科目。而这技术是由师氏来传授的。师氏不仅传授技术,还承担着“妇德”的培养。故而在最后一章中引出了所谓“勤俭”的问题。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分别阐述了毛、郑的意思。毛的意思是:“后妃言,我身本见教告于师氏,我师氏告我以归嫁人之道,欲令我躬俭节用,不务鲜华。故今日薄欲烦我之私服,薄欲澣濯我之亵衣。然我之衣服有公有私,议量而言,我之衣服何者当见澣乎?私服宜澣之;何者当不澣乎?公服宜否。既以受师教诲,澣衣节俭,复以时归宁父母。”郑前三句的意思与毛相同,后三句略异,意思是:“师氏告我,欲令节俭,故己今薄欲烦撋其私服,薄欲澣濯其公衣。所以公服私服并澣之者,即云同是我之衣服。知何所当见澣乎,何所当见否乎?私服公衣皆悉澣之,由己常自洁清以事君子故也。衣裳既澣,身复洁清,故当以时归宁父母耳。”可以看出毛、郑的分歧主要在公服、私服的浣洗问题上,这是由于经师们不同的传说以及对古代礼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分歧。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忽略。他们的共同点是把澣衣的“勤俭”行为与女师的“妇德”教育联系起来。看来这正是诗篇中所要反映的部分内容。诗中为什么要特意提到“师氏”?如果说师氏仅仅是一个保姆,那这位姑娘便是在弄小姐派头了,那有什么妇德值得称道呢?很显然,之所以提及师氏,是因为师氏在女子婚前教育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诗所反映的是女子婚前教育的过程。她不但学习治葛的全过程,而且还要学习勤俭的美德,学习爱惜葛衣,学习如何清理内衣的油腻,学习清洗外装,辨识该洗与不该洗的衣物,以免因过多洗涤而导致衣服提前烂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周代妇女教育的一个方面。到此婚前教育结束,于是便可以出嫁以安父母之心了。所以《鲁诗》派学者说“《葛蕈》恐失其时”。

同类推荐
  • 天使飞行:国际灵柩送还士

    天使飞行:国际灵柩送还士

    本书介绍了一种职业——国际灵柩送还士,就是将在国外去世的日本人接回国内,并做基本的防腐处理和遗容整理,再送到家人的身边。如果是外国人在日本去世,他们就根据死者的宗教、民族习惯处理后送出日本。这些死者有的是远赴海外工作的儿子,有的是看上去很乐观却选择自杀的朋友,有寄托了三代人关爱的小孙女,也有死于恐怖袭击的记者……本书以国际灵柩送还公司的社长——木村利惠这个女强人为主线,从死者的家属、新入社员工、创始人、灵车驾驶员,以及作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围绕国际灵柩送还这一行为,是通过具体的“死亡关怀”,来搭建生死之间的桥梁,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
  • 孝经(中华国学经典)

    孝经(中华国学经典)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洛阳桥传奇

    洛阳桥传奇

    《洛阳桥传奇》讲述了一千年前,洛阳江上恶霸乡绅垄断 船运,阻止建桥;蛇妖龟怪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天庭仙界“文曲星下凡”的蔡襄身负家仇民怨,从小就学武修文,希望能为洛阳江边的老百姓除掉 二害。为此,蔡襄日夜勤学苦练。后来,他进京赴考当上了高官。为了筑桥 除害,他回到泉州当官,坚持与魔界妖怪、恶霸乡绅作战,最终消灭了二害,并为泉州老百姓建造了洛阳桥,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传奇》涉及人物形象众多,采用3D纸偶形象,非常逼真,再现 泉州人民不畏艰险,用智慧和汗水建造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的历程。
  • 遇见你,在最美的流年

    遇见你,在最美的流年

    爱上一个人,从来都是瞬间的情事,千人万人的芸芸众生里,她就在那里站着,平平凡凡,普普通通,而他,一眼就看见了她,冰冻千年的心,突然在这一刻湿润如玉,温柔如水,桃花一样盛放,灿烂。没有徘徊,没有犹豫,没有想过要义无反顾地无可救药,也未曾打算海誓山盟到时地老天荒,只是,这一切都来得如此——天经地义。
  • 同光体派的宋诗学

    同光体派的宋诗学

    本文主要以同光体派的诗论为研究对象,对同光体派的宋诗学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梳理,力图理清其宋诗学面貌,揭示同光体派宋诗学的特点和成就。
热门推荐
  • 罗素的幸福之路(相约在微博)

    罗素的幸福之路(相约在微博)

    《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充满了哲理的语言和丰富的思辨。为了使广大读者朋友能够比较容易地读懂《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并能够从中汲取幸福的智慧,《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特采用“与罗素相约在微博”的这种当代流行的文化形式来拉近读者与罗素这位伟大哲学家的距离,通过“微博式”方法,将罗素的精辟话语进行深刻阐述、剖示和拓展,让读者对幸福这个概念以及获得幸福的方法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能够实在地运用于社会生活中,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
  • 御龙在天之红颜

    御龙在天之红颜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弄权,朝纲日衰,民不聊生。后黄巾祸乱,群雄并起,逐鹿天下,数不尽的风流人物纷纷登场,演绎着令人惊叹的史诗。谋臣武将,游侠过客,无不书写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生,此时你出生于这个乱世,手持三尺青锋,聆听冲天的马蹄战鼓声,只手指苍天,立英雄志,冲天豪气起草莽。越来越多的朋友出现在你的身边,围绕着你,他们组成你横扫天下的长戟,定将扫清寰宇,你必将成为那天下之主,万王之皇。准备好了吗?波澜壮阔的史诗已经向你开启,踏上征程吧。
  • 天才草包嫡女:逆天小狂后

    天才草包嫡女:逆天小狂后

    不能习武,就是草包?不能聚气,便是废柴?他们可知道,她本是天才?!一朝穿越,紫家见血就晕的草包废物华丽转身,一把银针,一座神鼎,一对透视灵眸,看轻天下苍生。神器、神兽、神丹……世间之物在紫瞳眼中只有两种,她喜欢的尽收囊中,她讨厌的尽情毁灭。某男霸道拥着她的纤腰:那你是喜欢我呢,喜欢我呢,还是喜欢我呢?!穿越玄幻?对!霸道女强?是!腹黑搞笑?没错!霸道宠溺?绝对!绝色美男霸道女主,大杀四方缠绵悱恻,虐渣女贱男,揽奇珍异宝……你能想到的全有,你想不到的也有!
  • 轮回裂天

    轮回裂天

    “区区天地,竟敢挡我?可笑!天再大又如何,小爷一剑劈下,天必裂!”一个小家族的天才,因莫名的丧失实力,导致身份跌落谷底。在这个妖孽纵横的时代,他又会如何崛起,傲立群雄呢。。。。(起点上也有这本书,叫《我欲裂天》。)
  • 张岱评传

    张岱评传

    张岱是明清之际学术-文化史上一位在文学、史学和艺术理论等诸多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的杰出人物。本书从大量原始资料入手,对张岱充满神奇色彩的生平做了全面的考述。
  • 饱含智慧的对联故事(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

    饱含智慧的对联故事(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

    《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饱含智慧的对联故事》精选了中国民间的两百余个对联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展现了智者的高尚情怀和名人、雅士的精神世界,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纯朴感情和创新精神,有的描写了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有的抨击了恶人的丑恶言行,有的蕴涵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华语言神奇的魅力,受到启迪。
  • 惊鸿情阙

    惊鸿情阙

    六面天碑,六座帝城,响起古老战歌。十件上古奇兵,十大生命禁区,勾勒大地传奇。一曲惊鸿情阙,两道寂寞身影,弥散万古情仇。那少年,一曲神音悦知己,绝世风姿动九州;那少年,揽弓射月求出路,踏破天阙觅红颜;那少年,毁天灭地哭红粉,俊颜白发叹离分;那少年,为她痴,为她狂.羿天大陆,弱肉强食,不求武学最高峰,只求掌握自己的命运。六道?如若不容我与她长相厮守,那就灭了六道!道!道!道!辟我的新道!两个来自异世的少年在这一片大陆开辟自己的净土.
  • 婆罗岸全传

    婆罗岸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漠魂

    大漠魂

    当我阅读郭雪波小说时,被作者的写作技巧,成熟的风格,简洁洗练的文字和这部小说的艺术再现能力迷住了。这是优秀的作品。出生在野性蛮荒的科尔沁沙地的库伦旗;从小受喇嘛教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的熏陶,而又醉心于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文化所崇尚的的崇拜大自然的宗旨;后毕业于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曾在内蒙古社科院文学所任助理研究员;现任职于北京华文出版社副编审、编辑部主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