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53100000027

第27章 汉地佛教在西夏(1)

1.华严宗

汉地佛教之华严宗,深受党项羌上层的重视,成为西夏王国国家意志的重要寄托。

华严宗,因推尊《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佛说的最高佛典,并按照此经立宗,故得名“华严宗”。《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萨场等处所宣讲的各种教义和各级菩萨的因行果得如同杂华庄严,有着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华严宗的学统传承是: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杜顺(557~640),雍氏万年(今陕西临潼西北)人,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等。智俨(602~668),天水人,著有《华严经搜玄记》《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等。法藏(643~712),康居国(今乌兹别克)后裔,生于长安,曾参与玄奘译场,武后授予“贤首大师”(贤首,《华严经》中菩萨名),曾在太原、洛阳讲授《华严经》,著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游心法界记》《华严经旨归》《华严金狮子章》《华严文义纲目》《华严三昧观》等,晚年撰《新译华严经略疏》,开创贤首一宗。澄观(738~839),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在五台山大华严寺讲经,著有《华严经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华严经纲要》《华严法界玄镜》等。宗密(780~841),果州西充(今四川成都东)人,曾北游五台山,居终南山事佛,著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华严原人论》《华严纶贯》《注华严法界观门》等。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以标榜贤首大师法藏为周备华严宗所建立的功德。华严宗视一真法界(或称“一心法界”,即真如佛性)为世界万象之本原。它以“法界缘起”,解释现象之间的关系,认为法界是事、理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相,总称缘起。它以“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阐发缘起的意义。

“四法界”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指现象世界,说宇宙万有事法,彼此差别,各有分齐。理法界指本体世界,说平等的理性是真如,它是一切事法之所依。理事无碍法界指理事相互依存,二而不二,圆融和谐。事事无碍法界指宇宙万法之差别事相,皆由平等的理性所显现,故能一一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自在无碍。

“六相”是:总相(每一种缘起中,具足各种成分)、别相(总相中的各种成分有其差别)、同相(各种成分相依相待,同成一相)、异相(同成一相的各种成分随自形类,各自差别)、成相(各种成分缘法得以共同成名)、坏相(成相中的各种成分仍各具自相)。以上六相,两两成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说明一切事物之间,存在圆通无碍的辩证关系。

“十玄”,又叫作“十玄门”“十玄缘起”,包括:“同时具足相应门”(十方三世一切诸法,彼此照应,成一大缘起,无前无后,无欠无阙,互为缘起),“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切诸法至大者与极小者,互相包容,任运俱现,各不相妨),“一多相容不同门”(一法与多法互为缘起,一能容多,多能容一,且一多历然可别,各不坏体相),“诸法相即自在门”(一法融己同他,则全同于他;一法摄他同己,则他全同于己。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则一法,互融互摄,相即无碍),“隐密显了俱成门”(事物同具隐显两种形象,隐显同时,并存无碍。此全摄彼,则此显彼隐;彼全摄此,则彼显此隐。一法摄一切法,则一法显而一切法隐;一切法摄一法,则一切法显一法隐),“微细相容安立门”(微细事物能被其他事物所含容,也能含容其他事物;微细事物之间,也能彼此含容,安然并立,齐头显现),“因陀罗网法界门”(万物互相包含,体相自在,犹如印度传说中的因陀罗网,悬有无数宝珠,层层叠叠,融为一体,珠影重重,无穷无尽),“托事显法生解门”(随托一事而观,便显一切无尽之法,一枝一叶即是甚深微妙的法门,体现共同的教义,使人产生正解),“十世隔法异成门”(纵观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每一世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总计九世。九世一刹那间,不出人心一念,所以实即一世。这一世加九世,合称十世。诸法遍布十世,而十世前后相隔,相即相入,互有区别,相由成立),“主伴圆月具德门”(诸法相即相入,成一大缘起,故随举一法即可为主,余一切法悉可为伴,主体交辉,彼此隐显。可知,任一事物都圆满一切功德)。

在季羡林先生所列举的通过搬用印度的佛教传说而形成的中国佛教圣地中,有所谓文殊菩萨显灵弘法的道场所在地——山西五台山。《华严经》卷二十七《菩萨住处品》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说:“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唐·澄观于五台山所作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四十七《诸菩萨住处品》,将佛经中的“清凉山”“五顶山”附会成了五台山,说:“清凉山,即代州燕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风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在佛教信仰者的心目中,无比完美又异常崇高的佛,是难以亲即的,而寻访莲花宝座中“道心众生”的菩萨(菩提萨),却是一件相对容易又很感快乐的事情。于是,四大菩萨(文殊、普贤、地藏、观音)“定居”的四座名山——五台、峨嵋、九华、普陀,便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位于今山西省东北隅,是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一座北方佛山。相传东汉永平年间(58~75),五台山已有了寺庙建筑,其第一座寺庙(今称显通寺)曾因与印度灵鹫山相似而得名大孚灵鹫寺。隋唐时,五台山香火旺盛,僧尼上万,佛寺300多座,是当时中国佛山之最。文殊菩萨,音译名“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略称“文殊”。其含义是“妙德”,“妙首”,“妙吉祥”等。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有“大智文殊”的尊号。他是释迦牟尼专司“智慧”的左胁侍,与专司“理”的右胁侍普贤并称。今人所见之《华严经》,即是当时佛成道后,藉文殊、普贤诸大菩萨显示佛陀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的要典。据传,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建立了宏大的道场,他于此修行佛道,也是善男信女供奉祭祀之所。唐时,武则天曾将五台山的花园寺(即今显通寺)名为大华严寺。五台山与华严宗关系极为密切。

五台山是西夏上层统治者极为仰慕和向往的地方。史载,1007年,西夏开国皇帝元昊嫡祖母罔氏卒后,德明即派遣都押牙贺承珍为使者,前往汴京(开封)向宋朝告哀。宋真宗遂命殿中丞赵稹为吊赠兼起复官。德明以鼓乐迎告至其母柩前,明日衣(除丧服之祭)衣受赐,泣曰“蒙天子宠荣”云云。及葬,又特请准予修供五台山十寺,以为嫡母罔氏祈求福祉。宋真宗予以应允,便遣阁门祗侯袁瑀为致祭使,随同德明等一起,护送所供物品前去五台山。

鉴于对五台山的向往之情,西夏在自己的圣山——贺兰山的拜寺口,建有规模宏大的“佛祖院”。西夏文《圣立义海》云“五台净宫”(众神菩萨生化,寺显合禅修经,民庶依旧处也。寺庙野兽,见人不骇),俗称为“北五台山”,“五台山寺”。西夏僧人慧真所说的“大清凉寺”,又见于莫高窟444窟汉文题记中的“北五台山大清凉寺”,还有见于西夏僧人慧觉所作的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序》中的“慈恩寺”,都应是西夏建于北五台山(北山)即今贺兰山的佛教寺院。

正如《华严经》与五台山的密切关系一样,《华严经》与西夏的五台山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西夏僧人李慧月,曾在贺兰山佛祖院印施了《华严经》50余部(其中有金银字书写《华严经》一部),以及汉文《大藏经》12部。西夏僧人、护法国师慧觉,曾在石台岩云谷慈恩寺编集了《大方广佛华严经海印道场十重行愿常遍礼忏仪》(《华严道场忏仪》)四十二卷,为《华严经》的忏仪(脱罪祈福仪式)的规范和流传,作出了贡献。

西夏僧人抄印《华严经》者众。如有案可稽(见俄藏黑城文献TK-88)的,惠宗时的大延寿寺高僧、演妙大德沙门守琼,木刻印制了“四十卷本”的汉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子装。于大安十年(1084)八月散施,发愿:“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普施尽法界,万类诸含识。依经行愿行,广大无有尽。灭除恶业罪,俗证佛菩提。”

从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中,可以得知,有多种译本的《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流传于西夏境内。如:“八十卷本”,即唐武周时由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主译的本子(又作《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新译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卷本”,即唐德宗时宾国三藏法师般若主译的本子(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说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以及由“四十卷本”的最后一章抽出单印,而形成的《普贤行愿品》(又名《华严经行愿品》等)。仅据这些不同译本的《华严经》看,印制时间有8种,版本数为14种:其中1084年1种,1091年1种,1161年2种,1189年2种,1196年3种,以及11世纪上半期1种,12世纪初期2种,12世纪中期2种。印刷地点,涉及西夏、宋、金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围绕《华严经》,西夏佛国与周边地区存有频繁的民间交流。

在黑城西夏文献“经部”中,原藏录号为TK-261、TK-185、TK-246、TK-255、TK-256的残片,均来自“八十卷本”的《华严经》。其中,有11世纪上半期的宋刻本,残页是“八十卷本”第九卷,即《华藏世界品》之二。有“八十卷本”第十七卷即《梵行品》的单印本,木刻,经折装,“题记”末,注有施主“太原王简”,及时间“辛未”(1091)。还有“八十卷本”第十七卷即《梵行品》的单印本4件,是12世纪中期的金刻本。其中一件有施主署名为“净信弟子李”,“首题”后有小字注:“唐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

原藏录号为“B62”的散页,是几件不同的北宋(12世纪初)卷子装写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各页背面有圆形黑印,印文是中亚的婆罗迷文(古印度文)。其中,有的来自《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即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八十卷本),也有的来自“四十卷本”,即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有一页上有署名:“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制”。

原藏录号为“TK-147”的,是首尾残缺、附有经文以外补充内容的四十卷本《华严经》,木刻本,卷子装。原藏录号为“TK-142”的,是12世纪中期的金代木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即“四十卷本”),宋体字,经折装。施经人是“安亮”,出版者是“储协赞”,出版地点是“千秋”(河南渑池)。

原藏录号为“TK-243”的,是12世纪中期的金代木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即“四十卷本”),宋体字,经折装。

原藏录号为“TK-72”的,是西夏天盛辛巳十三年(1161)的木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即“四十卷本”),宋体字,经折装。刻工署名“京市周家寺僧雕字王善慧”。

原藏录号为“TK-61”的,是西夏乾二年(1189)仁宗皇后罗氏所施的木刻本《华严经》般若译本(即“四十卷本”),宋体字,经折装。此印本不仅有形式不同的版本,分“甲种本”“乙种本”,且印刷数量较大。

原藏录号为“TK-98”的,是西夏天庆三年(1196)桓宗太后罗氏为纪念仁宗仁孝逝世三周年而木刻印刷的《大方广花(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般若译本(即“四十卷本”之末章),宋体字,经折装。此印本有3种不同的版本,分“甲种本”“乙种本”“丙种本”。

2.净土宗

汉地佛教之净土宗,在西夏王国有着极为庞大的信仰群体。

西夏仁宗仁孝曾怀着虔诚的心情,在其《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发愿文》中,称赞净土信仰:“莲花秘藏,总万法以指迷;金口遗言,示三乘而化众。世传大教,诚益斯民。”

净土宗,因这一宗派专念“阿弥陀佛”(“阿弥陀婆佛陀”,“阿弥陀庾斯佛陀”)名号,以期“往生”(死后前往,得以化生)西方“净土”(又作“佛土”“佛门”“佛界”“佛刹”)为宗旨,故得名“净土宗”。印度大乘佛教宣称:十方到处有佛,佛的数量极多,犹如恒河之沙;每一位佛都拥有自己的“净土”(“清净土”),那里莲花香洁,鸟语雅音,黄金铺地,以宝为器,众生幸福,没有痛苦,是充满美妙、安详、快活的“极乐世界”;因为佛有无数,所以净土也有无数;人们只要内心清净,便可自由进入净土。

传入中国的净土经典,主要是“三经一论”:《无量寿经》(又称《大无量寿经》《大经》《双卷经》),是宣说阿弥陀佛的殊胜功德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妙相庄严的经典;《阿弥陀经》(又称《小无量寿经》《小经》),是宣说阿弥陀净土的功德庄严和劝念佛往生的经典;《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宣说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美妙庄严,修行往生法门的经典;《往生论》(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净土论》),是宣说阿弥陀净土的庄严功德并劝人往生净土的经典,作者为古印度人世亲,又译为“天亲”。

东晋时,慧远在庐山成立“白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被后世奉为净土初祖。由是,净土宗又称“莲宗”。

净土宗的学统传承,是昙鸾-道绰-善导-少康-怀感-法照-延寿。昙鸾(476~542),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人,在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专弘净土,提出心即是佛,著有《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简称《往生论注》)《略论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道绰(562~645),并州汶水(今山西太原)人,专修净土法门,倡凭借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国土,著有《安乐集》。善导(613~681),临淄(今属山东)人,曾入长安慈恩等寺宣扬净土,专心念佛,以往生净土为期,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又称《观经四帖疏》)《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往生礼赞偈》《般舟赞》等,被日本净土宗奉为高祖。少康(?~805),缙云仙都山(今浙江缙云)人,在洛阳白马寺得读善导之《西方化导文》后,始到处宣扬净土义,竟以散钱诱人念佛,人称“后善导”,与人合著《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怀感(?~?),经善导启迪,虔心念佛,关注往生净土的各种疑难,著有《释净土决疑论》。法照(?~821),曾在庐山结西方道场,习修念佛三昧,后至衡山,专心念佛,创“五会念佛法”,以5种缓急不同的音声念佛,著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等。延寿(904~975),丹阳(今属江苏)人,迁钱塘(今杭州),专修净业后,曾在灵隐寺、永明寺(今杭州西湖净慈寺)等处,广度弟子,行道念佛,著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等,其“立心为宗”、“心能作佛”的主张,影响波及高丽国。

净土宗以念佛为修行法门,其念佛法门原有3种:第一种是口念佛名,第二种是观想念佛,第三种则是实相念佛。从实际情况看,净土宗越来越侧重纯乎称名念佛,说若有善男信女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净土。净土宗“行生净土”的行业,虽有诸善万行,但强调“正行”,即专门依照净土经典修业,如:诵读净土经典,思念净土庄严,礼拜弥陀一佛,专称弥陀名号,赞叹供养弥陀等。道绰、善导都以称名念佛为主,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念念不舍,以往生净土为期。

净土宗的教义,主要有“二门二道”“三辈”“三福十六观”。

“二门二道”,源自印度龙树《十往毗婆沙论》:“至阿惟越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地者。”这说明菩萨欲求“不退转法”有难行,易行两道。昙鸾《往生论注》(为印度世亲《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作注)说,在五浊恶世(充满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现实世界)无佛之时,求“不退转法”致名为“难门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由佛力住持入于大乘正定之聚名为“易行道”。这说明,是佛的本愿力住持与否,决定了往生净土时的难行、易行两道。道绰《安乐集》以“易行道”指净土宗,谓靠阿弥陀佛之“力”相助,可达“往生”;而以“难行道”指其他教派。

“三辈”,出自《无量寿经》。云:在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的安乐净土,有七宝严饰的各种建筑,随意取用的百味饮食,传送法音的万种伎乐,以及端庄而智慧的众多国人。这些国人都是“往生”,即一心念佛者死后前往净土而化生于莲花中的。行生的行相各自不同,有上辈、中辈、下辈之分,即“三辈”。这说明,西方净土是广泛接纳净土宗信徒的。

“三福十六观”,出自《观无量寿佛经》,讲的是往生净土的修行方法。三福是:“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恚,不邪见);“戒福”——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足众戒,护卫威仪;“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诵读大乘,劝他人行。“三福”是三种福业,称作“净业正因”,是往生净土的基本条件。十六观是:“日想观”(观日轮没处的西方净土)、“水想观”(观清水结冰化为琉璃宝物)、“地想观”(观极乐世界土地庄严)、“宝树观”(观极乐世界宝树庄严)、“宝池观”(观宝树之间宝池庄严)、“宝楼观”(观宝池旁边宝楼庄严)、“华座观”(观阿弥陀佛莲花台座庄严)、“像观”(观极乐世界各种庄严)、“真身观”(观阿弥陀佛相好庄严)、“观音观”(观观音菩萨身相庄严)、“势至观”(观大势至菩萨身相庄严)、“普观”(观莲华上普现以上依正庄严)、“杂想观”(观阿弥陀佛及两菩萨或其首像庄严)、“上辈生想观”(观上品上、中、下生三种往生的行相)、“中辈生想观”(观中品上、中、下生三种往生的行相)、“下辈生想观”(观下品上、中、下生三种往生的行相)。

净土宗把念佛法门与往生净土的思想结合了起来,对有着一部充满艰辛血泪史的西夏民众,极具吸引力。从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中,可以得知,在皇室的倡导下,净土信仰在西夏民众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仅仁宗仁孝于乾己酉二十年九月十五(公元1189年10月26日),在大度民寺举行的求生兜率内宫弥勒广大法会上,就一次性地散施番(西夏文)汉(汉文)《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十万卷,还有汉(汉文)《金刚经》《普贤行愿经》《观音经》等各五万卷,暨饭僧、救生、济贫、释囚诸般法事,凡十昼夜。如此盛大规模的法事活动,足以证明净土宗信仰深为西夏皇室和民众共同崇奉。所谓“弥勒”,是梵文音译的菩萨名,意译为“慈氏”,因称“慈氏菩萨”。据《弥勒上生经》(即《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简称《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即《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又名《弥勒成佛经》,简称(《下生经》)等载,弥勒原先为婆罗门子,后成为佛徒;他先于释尊(即释迦牟尼)入灭(即涅境界),上升于“六欲天”(高于人类的上界生类的生存环境,又叫六重天)之一的“兜率天”的内院“净土”(是释尊之母摩诃摩耶死后往生之处),经四千岁(相当人间56.7亿岁),下生人间,于“龙华树”(意为龙中所尚之花,音译为“奔那迦”)下成佛,并弘扬佛法。《弥勒上生经》宣称:“若有精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修各种禅),深入正受(禅定),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6种神通力),应当系念念佛形象,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倾,受八戒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娱乐、不用华丽大床、不食非时食),修诸净业,发弘愿誓,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项,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据称,只要能听到弥勒之名,命终也不会轮回到坏的地方;如犯戒造恶,听到弥勒之名,礼拜忏悔,也可除罪;凡生兜率天者,待未来弥勒降世成佛时,便随同下到人间受法,最终达到解脱。

在黑水城出土的原藏录号为TK-58的汉文遗书中,于《弥勒上生经》经文前面,绘有几幅相关意义的版画。其中,有一幅25位神簇拥着坐佛的画面。在坐佛左前方,跪着一位弟子。右上角榜题是:“释迦么祢佛于给孤独园”,“内与弥勒菩萨授记处”。弟子上方的榜题是:“波离发问”。显然,这一画面是对弥勒信仰的形象表现。

还有一幅似乎是表现向往兜率天净土神秘境界的情景:在新画的一低台之上,有坐佛居于中央。低台前的云彩中各有两身天神,下方有4侍从。座前有两位舞女。两侧各有4位菩萨。往下,是中国式回廊,每边各有5位忏悔者。佛座向4个方向,都飘散出象征吉祥的云气之带。而佛座下方正中处,有一位下跪的天王首领,他的两旁各有一支乐队,每队9位乐人;其次,两旁各有5位弟子,9位天神。佛的上方榜题是:“牢度大神额宝珠”,“中化四十九重宫”,“殿供养弥勒之处”。各组弟子上方榜题是:“声闻众”。每组天神上方榜题是:“八部众”。右边天神上方有榜题:“五百亿天子”,“奉施宝冠”。左边天神上方有榜题:“花德大神”“花音大神”“喜乐大神”“正音大神”“宝幢大神”。

更值得回味的是六幅德行图,榜题曰“花香供养”“深入正受”“修诸功德”“读诵经典”“威仪不缺”“扫塔涂地”。显然,这是对于《弥勒上生经》内容的图解。

从西夏皇帝所作施经发愿文中,可以看出,求兜率内宫弥勒的广大法会,是极为隆重和虔诚的。仁宗仁孝是首先“恭请宗律国师、净戒国师、大乘玄密国师、禅法师僧众等”,才得以举行施经法会的。在神圣的净土信仰面前,西夏皇帝同样具有一名信徒应当具有的自知之明,他是不敢凌驾于宗教组织之上的。仁宗仁孝极力尊奉净土宗,将施经法会的成功,看作是“所成功德”,并表示“伏愿一祖(指西夏太祖继迁)、四宗(指西夏太宗德明、景宗元昊、毅宗谅祚、惠宗秉常)证内宫之宝座,崇考(指父亲崇宗乾顺)、皇妣(指母亲曹氏)登兜率之莲台。”

仁宗仁孝散施《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时,在所作陈述心志的发愿文中,表达了自己对净土信仰的虔诚,以及利用净土信仰教化民众的决心。他颂扬净土信仰道:“莲花秘藏,总万法以指迷;金口遗言,示三乘而化众。世传大教,诚益斯民。”仁宗仁孝以为,导引人们进入美好的莲花胜境为宗旨的净土经典,是充满神秘韵味的;它是万法唯识(即一切现象源自人的认真活动)的结晶,为人们指点着迷津;它是佛祖金口遗留的真言,昭示出闻佛道声而悟道(声闻),独自观察而悟道(缘觉),具有佛性可成佛(菩萨)这样三种解脱的途径(三乘),以拯救有情众生得以解脱;作为传世大乘佛教之一的净土宗派,的确是有益于西夏万千民众的。

仁宗仁孝极力推崇《观弥勒菩萨上生经》,是“义统玄机,道存至理,乃启优波离之发问,以彰阿逸多之前因。具阐上生之善缘,广说兜率之胜境。十方天众,愿生此中”。这无异是宣称,《弥勒上生经》统领着奥妙的机运,内存着至高的道理,它启发着释尊十大弟子之一的优波离,发出深刻的询问;它彰明着成为僧团领袖的阿逸多,叩问自己的身前之因。经文中,周备地阐述了实现上生的美善缘分,广泛地解说了在那六欲天之一的兜率天,有着何等不同的美好境界;以至于散布十方之天众,如梵天、帝释天、毗沙门天、韦陀天等天部护法神,全都愿意生存此中。

为此,仁宗仁孝将《弥勒上生经》所提出的上生妙方,展示予西夏的民众:“若习十善而持八斋,及守五戒而修六事,命终如壮士伸臂,随愿力往升彼天。宝莲中生,弥勒来接。未举头顷,即闻法音。令发无上不退坚固之心,得超九十亿劫生死之罪。闻名号,则不堕黑暗边地之聚;若皈依,则必预成道授记之中。”希望得以上生弥勒胜境的人,必须严格修炼,方可如愿。条件有四:一是“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离间),不恶口(说恶语),不绮语(说秽语),不贪欲,不恚(瞪目发怒),不邪见(使坏心)。二是“八斋”(八关斋戒,在家信徒每月六天斋日中需要遵守的)——不杀生(尊重生命),不偷盗(也作“不与取”),不邪淫(尊重异性),不妄语(实言待人),不饮酒(利于保持正常心态),不娱乐(不乔装打扮自己),不卧睡华丽大床,不食非时食(应准时用餐)。三是“五戒”——即“八斋”的前五项,是出家信徒每天以至终身需要受持的。四是“六事”——一说为供奉,学戒,修悲,勤善,离谊,乐法。另一说为六种德行,即花香供养,深入正受,修诸功德,读诵经典,威仪不缺,扫塔涂地。只要有了以上修炼,往生自然成功,犹如壮士伸臂,轻易便进入兜率天中,尽享“宝莲中生,弥勒来接”的幸福了。当聆听着无比庄严的法音时,便拥有了一往无前的坚固之心,并得以超脱了最为严重的生死劫难。仁宗仁孝叮嘱广大弥勒信徒,谨记住呼喊佛之名号,便使你不会堕入黑暗边地之聚会;如若皈依入弥勒胜境,则一切成道者都必然会得到佛陀极为隆重的接待。

从黑水城出土汉文遗书中,可以得知:西夏流行的汉文《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不但有手写本(册页装),还有木刻本(经折装);木刻本有多种版本。仅仁宗仁孝己酉版本,就至少有甲、乙、丙、丁4种版本,它们在字型、排版、页码标注等多方面,都有所差异。西夏的弥勒信仰,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他们常配之以诵读陀罗尼《慈氏真言》《生内院真言》《弥勒尊佛心咒》《弥勒尊佛名号三皈依》等。

从现有资料(俄藏及国内考古所得)看,西夏流传的净土宗经典,至少应有西夏文本8种,汉文本10种,梵文本3种,总计21种。如不计重复,至少也有17种。

西夏文本8种——

《无量寿经》

《佛说阿弥陀经》

《无量寿宗要经》

《净土求生顺要论》

《净土求生顺要语》

《西方净土十疑论》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膏药疏》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汉文本10种——

《无量寿经》

《无量寿生经》

《佛说阿弥陀经》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密咒圆因往生集》

《无量寿佛说往生净土咒》

《慈氏真言》

《生内院真言》

《弥勒尊佛心咒》

《弥勒尊佛名号三皈依》

梵文本3种——

《密咒圆因往生集》

《阿弥陀佛咒》

《圣王无量寿一百八名陀罗尼》

西夏人的净土信仰,是对异国别境的净土信仰加以吸收,并力求显密合一的结果。西夏中书相贺宗寿,于桓宗纯佑天庆七年(1200)孟秋望日(农历七月十五),为甘泉师子峰诱生寺出家承旨沙门智广和北五台山大清凉寺出家提点沙门慧真共同编集,兰山崇法禅师沙门金刚幢译定的《密咒圆因往生集》作序说,该书之编印,“欲事广传通,利兼幽显,故命西域之高僧,东夏之真侣,校详三复,华梵两书,雕印流通,永规不朽云尔”。可见,该书确为显、密教之净土信仰,在西夏境内发生融合的结果;“西域之高僧”,指西域即中亚、西亚、南亚等地的僧人,最有可能是先祖是西域龟兹人的回鹘僧人。他们在西夏佛事中奉力最大,他们的净土信仰,以“幽”(密教)的形式呈现,代表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的系统。“东夏之真侣”,指中原一带的僧人,首先是宋朝的僧人,或许也有辽、金的僧人。他们对西夏佛事也有很大贡献,他们的净土信仰,以“显”(显教)的形式呈现,代表了印度佛教——汉地佛教的系统。用“华”(汉文)“梵”(印度文)“两书”(两种文字书写),不仅说明西夏拥有精通汉文和梵文的高级佛学人材,也说明西夏佛教远绍印度佛教(含藏传佛教),近继汉地佛教的发展轨迹。

西夏人对净土信仰十分推崇,西夏具有丰厚的净土信仰知识,这可以从贺宗寿的《密咒圆因往生集序》中看出。序中说:

一字包罗,统千门之妙理;多言冲邃,总五部之旨归。众德所依,群生信仰。持之则通心于当念,诵之则灭累于此生。妙矣哉,脱流幻之三有,跋险趣之七重。跻莲社之净方,扫云朦之沙累。促三祗于顷刻,五智克彰;圆六度于刹那,十身顿满。其功大,其德圆。巍巍乎不可得而思议也。以兹秘典方其余教,则妙高之落众峰,灵耀之掩群照矣。

这一“谨录诸经神验密咒,以为一集”的净土信仰著作,被推为经典,信其“一字”之精当,更信其“多言”之威力。言“众德所依”,“群生信仰”,透露出西夏净土宗信徒之众多。“持之”,“诵之”,道出净土信仰的方便及灵验。“三有”,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生死,皆有因果。“七重”,指“七地”,即远行地。菩萨十地之七,在此阶位可成就方便智慧,远离三界生死烦恼。净土信仰予人顺利、平安,去除了一切不利因素,闯过“三有”“七重”,走入“莲社之净方”,扫清“云朦之沙累”,卸掉了不明不白的尘世之劳顿。从此,获得的是“三祗”(许多的阿僧祗,即无限的时间),以及“五智”(密教具有的清净法界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六度”(六波罗密,实现涅的六种途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十身”(即十力之身,具有深心力、增上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菩提力、转法轮力)。净土信仰予人的巨大恩惠,自然博得了“功大”“德圆”“巍巍乎不可得而思议”的惊叹。

从现有西夏史料中,没有发现系统描述西夏人净土信仰的著作,但反映西夏人热衷净土信仰的断篇,确有不少。

例一,西夏惠宗秉常天赐礼盛国庆五年(1073),陆文政在其所印施的汉文《大般若波罗多经发愿文》中,有言:“荐资考妣,离苦得乐,常生胜处,常悟因果。愿随弥勒以当来,愿值龙华而相见。”据传说,弥勒在龙华树下成道,并开三番法会,普度人天,佛界称之“龙华三会”。陆文政借助弥勒上生成道的传说,表达了希冀过世父母得以享受净土胜境的心愿。

例二,敦煌莫高窟第65窟西壁龛外南侧有一则乙丑年即西夏惠宗秉常大安十一年(1085)的墨书西夏文题记,有言:“我城圣宫沙满。为得福利,故弃二座众宫沙。我法界有情,一切皆共聚,当西方净国之深。”

例三,西夏仁宗仁孝天盛十九年(1167),以“奉天显道耀武宣文神谋睿智制义去邪睦懿宗皇帝”自认的仁宗仁孝,有其所印施的汉文《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发愿文》中,有言:“恳请追荐之仪,用答勤劳之德。仰凭觉荫,冀锡冥资,直往净方,得生佛土,永往不退,速证法身。”“六庙祖宗,恒游极乐;万年社稷,永享升平;一德大臣,百详咸萃;更均余祉,下逮含灵。”不仅希望神妣皇太后曹氏,借助这次“追荐”(诵经祈祷)的仪式,获得勤劳之德的报答;还希望她凭靠佛者觉悟的荫护,给予她冥中的帮助,使她“直往净方,得生佛土”,永享安乐幸福。进一步说,希望净土信仰大显神通,能使“六庙祖宗(太祖继迁、太宗德明、景宗元昊、毅宗谅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顺),永远欢游于极乐中;使西夏国家,永远享得歌舞升平;满朝大臣皆为贤良,百种祥瑞全部荟萃;无尽的福气,还惠及到一切有生命者。”

西方净土信仰对于西夏各个阶层的人们,犹如生命救星一样,几须臾不能离开。不仅从政的皇帝、皇后、太后、大臣凭依它存世为生,连各有所务的普通百姓也凭依它存世为生。除前面所举几例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发愿文,发出“早生净土”“祈早往于净方”“驾龙轩以游净方”“同往净方”等呐喊。

考古发现的众多的西夏人的净土信仰遗存,是西夏人热衷净土宗的明证。以下较为典型的实例,颇值得回味。

《接引佛》,壁画,2幅,位于今甘肃省安西县东南的东千佛洞第7窟前室左、右两壁之上。画面内容表现的是,阿弥陀佛接引净土信仰的众生,在临终之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场面。因《接引佛》在洞窟中的突出地位,东千佛洞曾名为“接引寺”。“接引佛”的形象,在今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土的彩绘绢质佛画中,也有发现,惜已漫漶不清。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从黑水城出土的唐卡(藏语音译词,意为卷轴画)中发现,描绘阿弥陀佛像和西方净土场景的作品数量最多。如现存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编号为X2343、X2345、X2349、X2350、X2410、X2411、X2412、X2415、X2416、X2419的唐卡,都是西夏人精心绘制的阿弥陀佛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所绘的或坐或站于莲台之上的阿弥陀佛,神情慈祥,多为右手施着与愿印,左手施着安慰印,是“接引佛”的形象。图中供养人的肖像、衣饰,带有党项人的特征,甚至有的阿弥陀佛的内容,也被赋予了党项人的五官特征。

《弥勒菩萨上生经变图》,壁画,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东南的文殊山石窟前山万佛洞东壁之上,画面内容表现的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内院(弥勒净土)宣说往生佛法。该壁画所绘兜率天宫建筑精美,气势堪称壮大。

更令人惊叹的是,西夏人的石窟壁画中,有极其宏伟壮观的《西方净土变》。如安西榆林窟第3窟北壁中部的一幅(3.84米×3.15米),殿阁耸立,廊庑连绵,烟云缭绕,伎乐起舞,端坐于莲台之上的主尊阿弥陀佛目光透露睿智,法相无比庄严,泰然自若地统摄着林林总总的生命情态。在敦煌莫高窟的27窟、81窟、84窟、87窟、367窟、460窟等洞窟中,也有繁简不一的西夏《净土变》壁画。

同类推荐
  • 服饰的进化

    服饰的进化

    服饰,诞生在文明的源头。它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开始。可以说,服饰,就是文明的一个LOGO。各个文明的碰撞、冲突、融合,推动了服饰的进化,促进了衣冠的聚会、色彩的狂欢。服饰史是一种存在,它又不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又是一部变化史,一部流动的传承史。各种变异,各种改革,在它的腹心深处喧响。那里,交错着不同的空间与时间,上演着不同类型的“战争与和平”、不同形式的悲愁与喜悦。从远古到清末,服饰曲折地表达着人类;它以一种外在的形式,表达着民族的内在精神,表达着文化的内在层次。
  • 汉民族发展史

    汉民族发展史

    本书以研究汉民族发展源流为对象,对汉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特征、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审视,综合了几十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材料翔实,并有不少创见,填补了民族学研究的一项空白。可供学者、大学生和关心改革与民族前途的读者研究、参考。
  • 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

    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

    作者认为自己是拿幽默当武器的,她的文字俏皮、轻松、洒脱,嬉笑怒骂皆见功夫,会让读者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思想独特,有人说作者走的是吴思和十年砍柴的路子。这只是一种泛泛的界定,事实上,作者走的是个人主义之路。顺着她的笔迹,读者会走进一个独特清新的思想境界!它引你思考,让你震撼:传统竟可以这样解剖,文化竟可以这样解读!
  • 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

    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

    在理论论述和探讨的基础上,作为声景生态史料方法的应用案例,对具有史料价值的北京的声音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包括老北京的叫卖声、老北京的响器声、天安门广场的声景、北京的交通声景,以及北京的音乐厅与音乐生态等。
  • 古代玻璃器

    古代玻璃器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玻璃器》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玻璃器的有关内容。具体有:中国古代玻璃器的分类、中国古代玻璃器史、中国古代著名玻璃器、玻璃器的保养等。
热门推荐
  • Jeremy

    Jerem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艾泽拉斯没啥事

    艾泽拉斯没啥事

    现在可以透露的情报:我叫萧强·烈酒,三年前穿越到艾泽拉斯(我挺不愿意的)。一个叫大地母亲的神,告诉我,我得帮他接待一些个艾泽拉斯两个纪元前的英灵。我的第一个客人是巫妖王……
  • 解脫紀行錄

    解脫紀行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北斗七星护摩法

    北斗七星护摩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Hi,好久不见

    Hi,好久不见

    每个人这一生,在青春年少时,至少都会暗恋过一个人。那个人有什么好东西总是想到你,好听的音乐总是介绍给你,好吃的东西带你去吃,好笑的事情只讲给你听。……相反地,你也会用原子笔写一堆他的名字,为了和他站在同一高度,你也很努力的学习。你和他,或许每日相见却不敢表露心意,所以这样的暗恋,最后总流落在青春寂静又肆意的日光里。可能最后你都不知道,他也曾那样深切的凝望着你。这是世上最好的暗恋结局是:你爱着他时,他也刚好爱你。献宁,如果你不打算来我的世界,那我去你的世界寻你。
  • 催眠术:生活中的心理诡计

    催眠术:生活中的心理诡计

    现代心理学认为,催眠术是打开人们心扉的一把万能钥匙,是一种通过影响潜意识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技术。催眠并不像普通人理解的那样神秘,掌握起来也并不困难。实际上催眠术很贴近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熟练运用催眠术、耍点小“诡计”,很多棘手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
  • 强吻:霸道萝莉不好惹

    强吻:霸道萝莉不好惹

    南羽贵族学校,全世界第一高中,出现在这里的都是一些家里极其富有的学生,他们高傲,挥金如土,但是!只要遇到凤凰阁的成员,就要乖乖俯首称臣,因为他们是南羽高中最美最帅的人,更因为,他们是绝对主宰。那么怎么样的男人才可以匹配得了他们呢?第一次见他,那家伙就没给她好脸色看,直接罚她去扫操场!扫就扫!该死的家伙,现在欺负人,以后你就死定了!作为新一任的魔法使者,姑娘我绝对不会让你好过的!---星野雪溯(伊藤蝶儿)坏蛋坏蛋!明明说好,离开孤儿院之后一定要多加联系,结果呢!跑出去之后连丁点消息都没有传出来,现在当了著名作曲人就了不起了吗?本公主的爸爸还是娱乐圈老大呢!十几年的失约,我一定会让你付出很沉重的代价!——司徒霏霏呜呜呜!这个家教老师好可怕,不仅在家里管东管西,连学校的自由也都被一并剥夺了!不许这样,不准那样!你到底想怎么样!哼!我好歹也是千金大小姐,好歹也是校花,你居然敢这样对我,看我不好好报仇!咸鱼翻身?那是轻的,我会让你知道欺负本公主的下场!——花泽菱馨作为校园五大校花之首的我,后面排队的人少说也要以万来计算的,什么狗屁不能爱人的诅咒,根本都是假的嘛。好吧,我承认,我还没有恋爱过一次,虽然也有偷偷喜欢的男人,但是那个家伙实在是可恶透顶,当众拒绝了我。还好我定力强大,现在想回头追我?门都没用!等着瞧,我会让你后悔当年的错误——琳蒂纱爸爸妈妈为了让我钓个金龟婿硬是把我跑进这个贵族学校,但是没关系,遇到这么多好朋友生活也好开心,虽然我不算有钱,但我也是有自尊的,而且还是凤凰阁的成员,新来的转学生,你敢这样欺负我,你死定了!我一定会让你知道歧视穷人的下场的!——月野流苏————————我是乖巧的分割线————————————————————————这个故事是从魔法少女星野雪溯获得魔法开始寻找法器开始的哦,法器就藏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等待我们雪溯的出现,其中会将我们凤凰阁的五个美女校花的爱情一起呈现,请亲们多多支持哦!
  • 金川妖姬志

    金川妖姬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相府三小姐:风华女战神

    相府三小姐:风华女战神

    相府三小姐,真正的风华绝代,文能转乾坤,武能定江山,媚能乱君心……且看穿越女主,一朝得志,八方膜拜,斗破后宅,斗破朝堂!而他,堂堂镇西大将军,居然就这样死皮赖脸、死心塌地、死不要脸的非要缠上她……于是,呵呵,这就是一个比谁更腹黑,比谁更不要脸的故事!
  • 诱婚记

    诱婚记

    遭人嫉恨,下药,她惹上四九城最年轻、可怕的权贵。擦枪走火,吃干抹净,事后,她选择性失忆。“孙弄弄,你干嘛呢?”“报告首长,换衣裳。”听闻,那晚鲜血染红了首长家里新换的雪绒地毯……然后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年轻腹黑的首长大人就告别了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