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这是明代李开先所作《塞上曲》中的诗句。诗中的“浑脱”,就是指“革囊”这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唐代以前,人们把这类工具称为“革囊”。但是,这种“革囊”是缝制的,有缝隙,充气后容易跑掉,不能持久耐用。到了宋代,人们对其制作方法进行改进,将羊、牛宰后去头,从颈口取出肉和内脏,使整个皮张保持完整。只要往这种牛、羊皮内充气再将吹气口用带子扎紧,充气一次就可以使用很长时间。这种皮筏的制作方法当时被称为“浑脱法”,从此“革囊”便改名为“浑脱”,以后人们又用“浑脱”指称皮筏。
皮筏可分为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地方。将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经过晾晒的皮胎颜色黄褐透明,看上去像个鼓鼓的圆筒。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型的木框子,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其中羊皮筏在宁夏和甘肃境内黄河水域广泛使用,成为黄河上游的水上主要运输工具,也是当地的一大独特景观。
皮筏在西北地区之所以如此流行,自然是由于它具有许多其它交通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它的重量轻,吃水浅,不怕搁浅,对航道要求也不高。皮筏上的皮囊韧软,不怕触礁碰岸,所以安全性能较强。此外,皮筏的制做工艺简单,操作灵活,没有码头照样能靠岸。最主要的,是它的制做成本低,不消耗能源。难怪自它问世之后,便一直是甘肃、宁夏等地的重要水上交通工具。
但皮筏也有不足之处,它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因此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近几年,中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宁夏中卫、中宁等地,专门开发了乘皮筏畅游黄河的项目,是一种颇具刺激性的民俗旅游活动。旅游者们登上皮筏子顺波逐流时,随着皮筏的上下起伏和河水在筏缝中的激荡,不时发出惊恐的喊叫。然而没过多久,喊声渐渐消失了。原来他们发觉皮筏既安全又平稳,绝无倾覆落水之虞,于是就放心大胆地稳坐筏上环顾黄河两岸的美景了。
·对歌考女婿 ——新疆、内蒙古等地的订亲礼
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嫁女时,都要对女婿进行各种方式的考察。这体现了对嫁女儿的重视,同时也是一种生动风趣的活动,是本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
新疆的达斡尔族人就有这样的习俗。如有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提亲的话,是绝不会一次就成功的,至少要去两次,以便给女方充足的考虑时间。而当小伙子跟随父母第二次去女方家提亲时,女方会派出一位长者,在门口迎接。他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考察这个小伙子的人品、机智和教养,并综合评判他的相貌与言谈举止。只有在各方面都比较满意时,才允许男方进屋,商谈有关婚礼事宜。
在蒙古旅婚俗中,在男方来迎亲时,则要以对歌的形式考验男方。新郎在祝颂人、伴郎、媒人等陪同下骑马到达新娘家迎亲时,新娘的家人会用一条丝绸彩带拦住他们。男方队伍中的祝颂人陈述来意后,对歌便开始了。女方家人唱:“瞧你弓箭在身,像猎人;看你衣着华丽,又似佳宾。你要去的地方是何方?你要见的亲人是何人?”男方家人唱:“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和你家姑娘订婚。你家长辈已当众慨允,我们选择今天这吉日良辰,前来迎娶新人。尊敬的二老,友善的乡亲,请给我们订好的妻子放行。”对男方的考验却比这还要困难。他们在对歌完毕后,还要进行神秘有趣的“求骨宴”。“求骨宴”中除新郎外,其他人均为新娘嫂嫂、妹妹等女性。席间新郎要向女方索取标志结婚和信誉的羊踝骨,而女方为考验男方的脾气和求婚的诚意,则会千方百计刁难新郎,新郎必须百般忍让直到她们满意为止。这时她们交出用布包好的羊踝骨,标志成亲。类似考验和斗智场面,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可以见到。
内蒙古达斡尔族人订婚后过彩礼时,女方家的守门人要与男方家的陪礼人进行指问答辩;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时,守门的伴娘要拦住新郎和伴郎用歌声提出一连串难题;巴林旗的蒙古族新郎接新娘时也会被拒之门外,先由双方的婚礼诗人赛诗助兴。这些场面既表现了双方的聪明智慧,考验了诚意,又把婚礼气氛烘托得格外喜庆热烈,令人难忘。·
“火卜”命名——柯尔克孜族的命名仪式
在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看来,孩子出生后的命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确定,这样才会使孩子一生幸福。
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人为孩子选定名字的过程更有意思,他们通过“火卜”的方式当众选定。在命名仪式上,人们边用火镰敲击火石,边呼唤预先挑选的名字,当喊到某个名字时正好打着火,就将此名确定为孩子的名字,接着还要举行命名宴。
柯尔克孜族婴儿的满月仪式也很有特色,一般在孩子出生的第40天举行,来宾也只限于亲友和本村的妇女。仪式开始时,孩子的祖母或近亲中的一位年老妇人把婴儿放入放有金镯或金戒指的温水木盆中,再让来宾轮流用木勺舀起温水浇在孩子的身上,总数必须浇够40勺。给孩子淋浴完毕后,还要点燃放在餐布上的40支生羊油蜡烛,尔后来宾又拿出40个奶疙瘩,用新碗盛放在孩子面前。仪式中涉及这三个“40”,相加起来正好是120。人们相信,这些仪式的举行可以使孩子活到120岁。
维吾尔民间在婴儿出生后会为其举行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仪式——命名礼。命名礼一般是在婴儿出生的三四天后举行。届时除了请一位阿訇主持之外,只有婴儿的父母及其近亲长辈参加。仪式开始时,主持阿訇跪坐在礼拜时用的羊毛毡上,双手接过用襁褓包裹着的婴儿抱在怀中,眼望着婴儿面孔庄重地宣诵:“我对你的右耳呼的是礼拜的召唤,我对你的左耳说的是经文的诠释,这是上天赐给你的名字,你就叫×××吧!”在连呼三次婴儿名字后,阿訇便将婴儿轻轻放在地上并顺势往前一滚,婴儿因此会受惊哭喊,于时场面的气氛从肃穆转为喜悦。接着由在场的成人按辈份和年龄大小依次传抱婴儿进行祝福,直到传到婴儿的父亲手中,再送到在卧室中休息的婴儿母亲手里,命名仪式才宣告结束。·
“姑娘追” ——开放爽直的哈萨克风情
新疆的哈萨克族人酷爱马上竞技运动,但是这种马上运动不是骑射,而是刁羊和始娘追。刁羊是一种极富特色的马上角力比赛,若要取胜,既要凭全身力气,又要靠智谋,更要靠骑手和坐骑与本队队友之问的密切配合。双方在比赛中既要比马的速度,也比人的力气和机智,你争我赶的场面非常精彩,经常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最后若是无人能赶上带羊奔跑的骑手,其所在队便是胜利队。
姑娘追在哈萨克语中叫做“克孜库瓦尔”,一般是在一位姑娘和一位年轻小伙子之间进行的竞赛。他们先骑马双双向指定目标前进,一路上小伙子可以与姑娘开各种各样的玩笑,或者向姑娘尽情表白自己的爱情,甚至可以吻她,而姑娘则不得恼怒或表示反对。到了起跑点后返回时,小伙子要赶紧策马急奔,跑在前头,姑娘则在后面紧紧追赶。如果追不上,小伙子就算赢了,如果姑娘追上了,就举起手中鞭子在小伙子头顶挥舞而落,小伙子就算输了。在姑娘扬鞭抽打进行“报复”时,或轻或重,或虚或实,随心所欲,随情所至,形成“姑娘追”风趣动人的场面,也暗示着姑娘对小伙子是否有意。在哈萨克草原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姑娘追”的古老传说,更为这种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增添了诱人的色彩。
在新疆草原上,除哈萨克族的“姑娘追”游戏外,阿合奇和特克斯等地的柯尔克孜族民间还有一种叫“追姑娘”的游戏,它与哈萨克的“姑娘追”游戏规则相反,是女的骑马在前面跑,男的骑马在后面追。对于柯尔克孜牧民来说,这种游戏可以检验一下小伙子是否有本事,是否称得上是真正的男子汉。同时,这种游戏也是柯尔克孜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或求婚的最佳机会和方式。
比赛开始时,小伙子可以向姑娘开玩笑、表示爱情,甚至可以求婚。在到达指定地点后,姑娘骑马先跑,小伙子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时观看的人群不断起哄、吹口哨,为比赛者鼓劲加油。追上了姑娘的小伙子,有的当众拥抱一下姑娘,有的爱抚地触摸一下姑娘,也有的扯住姑娘的衣角表示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汉。要是小伙子没能追上姑娘,事情可就不太妙了,他不仅会在众人面前丢脸,其所在村落还要给姑娘发奖品。一般情况下,自然还是小伙子胜得多,姑娘胜得少。因此,柯尔克孜族小伙子差不多都可称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吧。
·崇尚食盐 ——奇特的维吾尔风俗
新疆的维吾尔族人不但笃信伊斯兰教,同时还把食盐视为圣物而大加推崇,这种习俗在外地人看来还是非常少见的。
维吾尔族人称食盐为“土孜”,把它看得很神圣。其中的原因,一是因食盐在人类饮食生活中必不可少,二是过去人们对食盐的化学原理不了解,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用一点点盐就能使一大锅饭变得味道可口,因此,他们便认为盐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于是在他们生活的许多习俗上都反映了这一观念。